中醫怎麼治婦科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中醫治療疾病的範圍很廣,尤其擅長於婦科,兒科,疑難雜症等,近年來,婦科疾病的患者不斷的增多。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中醫治婦科病方法。

  中醫治婦科病方法

  1、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包括範圍很廣,表現有經期紊亂,經血的色、量、質發生變化及經期出現其它症狀。如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治療月經不調是中醫的拿手好戲。它以月經週期和出血量的改變為主,結合月經的顏色、質地及全身症狀,從寒、熱、虛、實等方面辨證治療,確實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有不少婦科病,中醫均從調理月經入手,月經一調,諸疾皆愈。

  2、不孕症

  凡是生育年齡的婦女,在未避孕的情況下,婚後3年以上未懷孕者,或分娩、流產3年以上不孕者,均稱為“不孕症”。中醫治療不孕症經驗豐富,只要患者無嚴重的生理缺陷,用中藥治療調理,一般都可獲效。

  3、子宮肌瘤、卵巢囊腫

  是常見的婦科病。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這兩種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可以通過B超、核磁直觀地看到。但有些女性在手術切除了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後,沒過半年發現又長了新的。其原因在於,手術僅僅祛除了病灶,而患病根源依然存在,這時就需要中醫調理了。

  4、婦科炎症

  也是困擾很多女性的常見疾病,特別是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炎症,遷延不愈,讓人備受困擾。抗生素對於女性急性炎症的治療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弊端也不可小覷。合理使用抗生素,再積極配合中藥,能預防很多炎症的遷延和反覆,對慢性炎症效果更好。

  5、功能性子宮出血

  指婦女陰道不正常出血,多由卵巢功能失調所致,中醫稱“崩漏”,認為多由腎氣不足、血熱妄行、氣虛血瘀所致。中醫治療本病,方法獨到,效果卓著。

  6、乳汁不下

  產後有乳不下,產婦乳脹,疼痛難忍,西醫卻難以醫治,如用中藥“湧泉散”口服,往往只要兩三劑藥,即可乳如泉湧。

  7、急性乳腺炎

  中醫稱“乳癰”,是初產婦女產後常見的乳病。早期西醫通常用抗生素治療,但效果不顯著;後期則多施行手術切開,易致乳腺破壞,病人痛苦較大,更影響嬰兒哺乳。若用中藥治療,紅腫一般均可消退,病人輕鬆,又不影響嬰兒哺乳。

  8、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症狀是下腹脹痛,腰痠痛,月經期加劇,經量多,經期延長。一般的消炎鎮痛藥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用中藥治療,卻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9、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脫出陰道口。中醫稱為“陰挺”、“陰脫”等。本病用中藥配合鍼灸治療,效果最好,且無痛苦。

  10、滴蟲性陰道炎

  本病是婦女的多發病,由毛滴蟲生於陰道引起。主要症狀是白帶稀薄而量多,有濃重的酸臭味,外陰和陰道奇癢,有時有刺痛感,嚴重的可伴尿急、尿頻症狀,本病複發率極高。西醫治法雖很多卻不易根治。中醫用內服和外洗相結合的方法,一般可根治

  11、更年期綜合徵

  婦女在50歲左右時,常出現經期紊亂、潮熱盜汗、頭暈心悸、失眠怔忡、情緒不穩等一系列症狀,統稱為更年期綜合徵。現代醫學認為這一症候群是一個複雜的內分泌變化過程,通常使用雌激素和鎮靜劑治療,效果有限。中醫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對症下藥,常常收到滿意的效果。

  12、卵巢早衰

  是目前婦產科學界的難題,患者需要一直服用性激素。由於影響生育,很多年輕女性痛不欲生。中醫治療依賴人體自身強大的修復能力,通過調理,能讓早衰的卵巢恢復生機。

  13、多囊卵巢綜合徵

  近年很常見,西醫根據症狀、檢查結果等“表象”進行治療,而中醫則通過對患者整體的認識、判斷、分析,找到關鍵病因,觸動“機關”,讓患者自身恢復運轉。

  14、習慣性流產

  的發生目前逐年上升。很多研究表明,各種因素,尤其是免疫因素造成的區域性微血管迴圈障礙是反覆流產的 基本病理改變,所以越來越多的抗凝、脫敏治療出現在西醫的保胎方案中。中醫自古就有活血化淤、健脾益腎的安胎方藥,前者的作用是抗凝,後者的脫敏效果也已 被證實。經過多年驗證,效果很好。

  用艾條薰什麼穴位可以治婦科病

  1、中脘穴。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

  2、神闕穴。神闕穴,就是肚臍眼,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擊中後,衝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是人體生命最隱祕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

  3、關元穴。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4、子宮穴。子宮穴,經外穴名,出《鍼灸大全》。原說在“中極兩旁各二寸”,今據《鍼灸大成》定位於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5、歸來穴。中醫鍼灸穴位之一,隸屬足陽明胃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6、八髎穴。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猜您感興趣:

怎麼治盆腔炎
老年人咳喘怎麼辦治療老年人咳喘的食療方
相關知識
中醫怎麼治婦科病
中醫怎麼治婦科疾病
中醫怎麼治婦科炎症
中醫怎麼治療腎病
中醫怎麼治腳氣病
中醫怎麼治糖尿病
中醫怎麼治糖尿病
艾草怎麼治婦科病
中醫怎麼治乳腺病
中醫怎麼治乳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