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春節的風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床,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孃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等地,卻是初三才“回孃家”。

  一些北方地區將初三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裡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春節的寓意

  一、貼春聯,貼門神

  春聯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門神則有辟邪之用,這都是要在除夕貼好的,門上紅彤彤的春聯,嶄新的門神,都向人們昭示著:過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視過年祭祖這一習俗。雖因各地習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但都表示著後輩兒孫節日之際不忘先人,對先人的追思,並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裡順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墳祭拜,還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每頓飯前先請先人們用過之後,一家人再開始用餐。

  三、除夕守歲

  一家人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除舊迎新之際,人們要許下自己的新年願望,也要總結一下過去一年的收穫。這個時候,是一家人樂享天倫之時,也是展望未來之際。所以,在外的人們,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趕到家,和家人一起團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歲時,屋外點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有的地方,把點燃旺火的舉動,稱為“發旺火”,意指旺火一點,新的一年興旺發達。

  五、吃年夜飯

  傳統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餃子、南方人的餛飩是必備的,取其形狀如同元寶,寓意來年財源滾滾。“魚”諧音“餘”,也是年飯桌上年年有餘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臘月二十三諸神上天向玉帝彙報完工作後,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間,所以家家戶戶在子夜過後,就開始迎接神靈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著方向,請神仙到自己家中,為家人降福。

  春節的別稱

  我們都知道時間可以使很多的事情都改變,比如服裝每一個朝代都不一樣,節日也是一樣,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冬至唯美高清圖片精選***2***
相關知識
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春節的習俗及傳說故事
春節的風俗習慣作文
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廣州人過春節的風俗是什麼
宋人過春節的風俗
重陽節的習俗和寓意是什麼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_關於中國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_關於中國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