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打脊髓灰質炎疫苗不良反應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接種物件主要是小於5歲的兒童、新生兒出生後即可服用,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可出現發熱、頭痛、腹瀉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癒。極少數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為疫苗相關性麻痺病。

  小孩打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注意事項

  ***1*** TOPV 疫苗只供口服。

  ***2*** 服用TOPV疫苗時,切忌用熱水或飲料送服,以免將疫苗中的活病毒殺死,影響免疫效果。

  ***3*** 嬰兒服苗後,最好在4小時內不要吸吮母乳,因母乳中含有抗病毒抗體,對疫苗病毒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按規定的免疫程式服苗後,即可獲得良好的免疫性。第一年抗體稍有下降,大約下降1/3,三年內抗體水平趨於穩定。一項5年的隨訪觀察,免疫後血清中和抗體滴度>1:10,5年後滴度> 1:2者, Ⅰ型、Ⅱ型為98%,Ⅲ型為84%。還有一次隨訪4年研究,94%以上的兒童,Ⅰ、Ⅱ型中和抗體滴度在1:4以上,Ⅲ型為75%。在服苗後8年,仍有中和抗體可以檢測到。一般認為有效保護期為3年。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質炎疫苗時,2月齡,3月齡和4月齡各服1次,連服3次是因為每劑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儘管在製造的過程中,三個型之間的病毒量配比已考慮到它們在腸道中的競爭感染能力,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型間的干擾作用。尤其是Ⅱ型對Ⅰ、Ⅲ型的干擾作用更為明顯。所以在服用3次TOPV後,中和抗體陽轉率和抗體滴度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發展歷程

  早期

  1936年時,紐約大學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羅迪***Maurice Brodie***利用猴子的脊髓作為病毒生長環境,並以甲醛殺死病毒,以製成脊髓灰質炎疫苗。由於難以獲得足量的病毒,使其嘗試剛開始就受到阻礙。在測試疫苗時,布羅迪首先以自己和多位助手來作實驗,接著再將疫苗接種於3000名兒童,其中多人出現了過敏反應,且沒有出現免疫作用。費城的病理學家約翰·科勒默***John Kollmer***也在同年宣稱研發出疫苗,不但同樣沒有使人免疫的能力,還造成了多名死亡案例。

  美國國家脊髓灰質炎免疫計劃***National Polio Immunization Program***早期於佐治亞州哥倫布所進行的大型疫苗接種活動。

  到了1948年,由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所領導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團隊,在實驗室的人體組織中成功培養出脊髓灰質炎病毒。恩德斯與同事托馬斯·哈克爾·韋勒和弗雷德裡克·查普曼·羅賓斯也因這項貢獻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除此之外,同時期還有多項關鍵發現:包括病毒的3種血清型***serotype***,也就是第一型***PV1,Mahoney***、第二型***PV2,MEF-1***,與第三型***PV3,Saukett***;還有人體麻痺前血液中會出現病毒的現象,以及γ-球蛋白型態抗體在抵抗病毒方面的效用。

  美國在1952年與1953年,分別增加了5萬8000與3萬5000個病例,高於先前每年約2萬人的增加速度。當時在紐約萊德利實驗室***Lederle Laboratories***的希拉里·柯普洛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曾宣稱在1950年成首先成功研發疫苗,不過直到沙克疫苗投入市場後5年,他的疫苗才正式脫離研究階段。此外,沙賓疫苗研發時所用的減毒性病毒樣本,也是由柯普洛夫斯基所提供,但他自己的疫苗因為部分會恢復致病性而失敗。

  沙克疫苗

  第一種有效的疫苗,是匹茲堡大學的約納斯·沙克在1952年研發完成,這種疫苗稱為“去活化脊髓灰質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又稱“沙克疫苗”,是利用3種血清型的致病性病毒株所研發。這些病毒首先培養於一種稱為綠猴腎細胞***Vero cell***的猴子腎臟組織,之後再以福馬林處理使其失去活性。

  注射沙克疫苗可使血液產生以免疫球蛋白G***IgG***為抗體的免疫作用,防止病毒血症***viremia***的發生,並保護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s***,進而阻礙脊髓灰質炎的感染,也因此降低了產生延髓型脊髓灰質炎***bulbar polio***以及後脊髓灰質炎綜合症***post-polio syndrome***的風險。不過由於此疫苗並無法保護腸道的黏膜內襯***mucosal lining***,因此已接種沙克疫苗的人們仍可能持續散播疾病。

  1954年,疫苗於賓州匹茲堡的阿森納小學***Arsenal Elementary School***與華生兒童之家***Watson Home for Children***展開試驗。之後又在湯瑪斯·弗朗西斯***Thomas Francis***的領導下,進行了一場稱為弗朗西斯實測***Francis Field Trial***的大規模試驗工作,一開始是在維吉尼亞州的麥克林***McLean***進行,對當地富蘭克林·謝爾曼小學***Franklin Sherman Elementary School***的大約4000名兒童進行接種;最後在美國的44個州中,總共有大約180萬名兒童受試。測試中約有440,000位兒童接受了一次以上的疫苗注射;另有210,000位兒童接受由培養基製成的安慰劑;對照組則是由120萬名無接受疫苗的兒童構成,並研究觀察他們是否受到脊髓灰質炎的感染。結果發表於1955年4月12日,這場測試顯示沙克疫苗在對抗PV1方面有60%到70%的效果;而對抗PV2與PV3的效果則達到90%以上。

  沙克疫苗在1955年獲得許可,兒童接種活動也在不久後開始。March of Dimes組織在美國推動大規模防疫計劃,使美國到了1957年時,一年所增加的脊髓灰質炎病例減少到5600人。IPV疫苗在美國一直到1960年代仍廣泛使用。強效型的IPV在1987年於美國通過許可,是目前美國所用的疫苗之一。

  沙賓疫苗

  1963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宣傳海報,圖中的蜜蜂稱“Wellbee”,用以鼓勵大眾接受口服沙賓疫苗。

  在沙克疫苗獲得成功後數年,阿爾伯特·沙賓也研發出又稱“沙賓疫苗”的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這種疫苗是利用減毒性活病毒所製成,原理在於使病毒處於低於一般體溫的非人類細胞中,進而使病毒的基因組自然發生突變。

  減毒性的沙賓1號病毒株***Sabin 1 strain***與其帶致病性的親代***PV1血清型***之間,共有57個核苷酸的發生替換;2號病毒株有2個核甘酸替換,使其毒性減弱;3號則有10個替換參與毒性的減弱。主要的減毒性因素在於突變發生於3株病毒的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使其中的莖環結構發生變化,減低病毒在宿主細胞中轉譯自身RNA模板的能力。沙賓疫苗中的減毒性病毒在腸道,也就是感染的主要部位中能有效地複製;不過在神經系統組織中則否。此外,沙賓疫苗在服用上較為簡易,且免疫時間也較沙克疫苗為久。

  1961年,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毒的單價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mono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MOPV;單價疫苗是隻針對其中一型病毒的疫苗***獲得許可;隔年第三型MOPV的許可也獲通過。到了1963年,三價口服OPV許可通過,並逐漸取代去活化病毒,成為多數國家主要使用的疫苗型別。在1961時,全美國的病例只剩下161例。


猜你喜歡:

呋塞米的不良反應
小孩打脊髓灰質炎疫苗不良反應
相關知識
小孩打脊髓灰質炎疫苗不良反應
小孩打脊髓灰質炎疫苗不良反應
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不良反應
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不良反應
減毒脊灰疫苗不良反應
寶寶打乙腦疫苗不良反應
打麻風疫苗不良反應
寶寶打乙肝疫苗不良反應
八個月寶寶打完麻疹疫苗不良反應
脊髓灰質炎傳播途徑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