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呼吸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目前練太極拳的呼吸方法就三種,一是自然呼吸;二是逆腹式呼吸;三是腹式呼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自然呼吸大家好理解,後兩種不太好理解。所以我把後兩種的呼吸方法用區別對比的方法來加以闡述。總之,他們之間的區別並不太大。

  首先,各門派的太極拳,起吸落呼兩者都是一樣的要求,什麼叫起吸落呼?如所有太極拳的起式,均是兩臂慢慢向上抬起時,為吸氣。兩臂慢慢向下落時,為呼氣。

  第二,他們的不同點是,逆腹式呼吸是合吸分呼。而腹式呼吸是分吸合呼。如逆腹式呼吸在抱球式,或兩臂向回拉時,為吸氣。兩臂向外或向上走勢時,如野馬分鬃或斜飛勢就為呼氣。而腹式呼吸則相反。

  第三,氣沉丹田,兩者也是一樣的。但有些同志還不太清楚什麼叫氣沉丹田,我不從理論上闡述,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清楚了。如練舉重的,氣必須沉到丹田,否則他就不會舉出你要舉的重量。練太極拳也一樣,氣沉不到丹田,你在實戰的技擊中,你就發不出力。所以過去的老拳師在傳受太極拳時總是強調,要氣沉丹田,怎樣氣沉丹田?我舉的例子是一方面,另一面就是要求以意領氣,氣到力到,以氣運身。


  第四 ,是口鼻呼吸法,兩者也是一樣的。口鼻呼吸法,就是在練拳時用鼻子吸氣,口呼氣。呼氣時口不須張大。呼吸要慢勻。

  第五, 在練太極拳時,還遵循兩條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靜和鬆與呼吸相結合,兩者也是一致的。在練拳時要慢慢入靜,頭腦無雜念,逆腹式呼吸氣才順,在加上全身放鬆那就如虎添翼,就會很快進入氣功態,當然任督二脈也就任轉自由了。目前大多數練太極拳的都在練逆腹式呼吸,如果沒有老師的當面的指導,最好不要強調配合呼吸了。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

  我國源遠流長的養生健身法——導引術和吐納術,在公元前四世紀已見於老子、莊子、孟子諸人的著作中。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其意為呼吸的一開一合要自然,氣息要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綿綿不斷。保持腹實胸寬狀態。做深呼吸運動和柔軟運動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軟。莊子在《大宗師》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莊子把“真人”作為“眾人”的對稱,“眾人”是不練習深呼吸運動的人們。“息”就是“氣”,就是“呼吸”,莊子《人間世》說:“氣息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稱作一息。

  孟子說:“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思呼吸要循乎自然。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法是採自源遠流長的導引述和吐納法,因此它的呼吸法和靜氣功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不過,陳氏太極拳是動靜交修,內外兼練的整體的和內外統一的拳術,它的姿勢複雜多變,全身各部分的動作“清規戒律”很多,配合呼吸一時不易恰到好處;靜氣功是靜中求動,姿勢單純,呼吸自然協調,做到“形神合一”。

  陳氏太極拳九世祖陳王廷在遺詞中說:“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即《黃庭經》,指《黃庭經》中的“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

  陳王廷把武術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協調動作同“導引”、“吐納”結合起來,這就使陳氏太極拳成為整體的、內外統一的內功拳。在練習時,要求意識、呼吸、動作鬆圓三者密切結合,達到“內外合一”的目的。

  陳氏太極拳呼吸法主張: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方法是立身端正,有意識地配合動作引導氣流徐徐有下行的感覺,沉入腹部臍下,不許使力硬壓。明代高濂所編《遵生八箋》中引《心書》說:“出息入息,長收緩放,使之綿綿,長養神氣”,“皆出於自然,不可……拔苗助長”,這與拳論引用孟子的話:“氣……以直養而無害”是一致的。

  練拳時心平氣和,凝神一致,以意運動,要求做到:心靜無物,物我兩忘,氣定神閒,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這就是要消除雜念,心靜用意,呼吸自然,內外兼修,形神兼練的方法。

  陳氏太極拳主張用意識指導動作,調節呼吸,在極為寧靜的情緒下進行適度練習,在“氣沉丹田”的基本要求下,隨著動作的變換,使呼吸與“內氣潛轉”協調,逐漸達到“氣遍身軀不稍痴”的要求。通過腹式呼吸運動,膈膜一上一下,內臟作輕微的帶有淺弧形的自然按摩運動,促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

  在調節呼吸方面,陳氏太極拳採用我國七世紀記載的“調息法”,即“悠、勻、細、緩”,“不徐不疾”的呼吸法。是純自鼻孔呼吸,“呼吸無聲、不結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止”。這種“吐唯細細,納唯綿綿”的呼吸法,可以降低肺換氣的次數,控制呼吸,緩和心臟跳動,有助於人靜。

  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除了上面所說的“調息法”,還有一種“口呼鼻吸”的“迎氣法”。這是陳氏老架太極拳家所採用的呼吸法,例如陳發科師爺練拳時有時就用“口呼鼻吸法”;我的老師洪均生先生也有時用這種呼吸法,他在練拳時“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自然“。這種呼吸方法,見於十七世紀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氣法”:“以鼻引氣,口呼之,少微吐之,不得開口”;“從口細細吐出盡,還從鼻細細引人”。

  練太極結合“迎氣法”從療病保健上來講,不如用“調息法”更為柔和,對體弱和多病者更為合造。

  陳氏老架太極拳,根據運動量大小,對竄、蹦、跳、發勁不同的要求,可以採用“調息法”和“迎氣法”。

  運動量大,特別在發勁時須口吐氣發聲,以適應發勁的速度,因此採用了“調息法”。運動量的大小,因人而用,不可強為,以自然為好。

  洪均生先生對呼吸的練法,他認為:“動作熟練後,呼吸自然協調,不可強為。”又說:“吐氣發聲,和勞動中發力是一樣的,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是有意做作的,練拳發勁吐氣發聲也須如此。”洪師在他88歲時,給我寫了有關練拳心法的書法橫幅,其中有“無令常時心似水,有時每覺氣如去雲”字句,可見呼吸練法與“心靜”有關。

  “口呼鼻吸法”的缺點在於練拳時***特別是初學者***容易引起喉頭乾燥,不如舌舔上顎、呼吸以鼻容易內生津,潤溼喉頭合乎生理衛生。“調息法”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減少肺臟運動量,對肺弱和身體弱者有利無弊。

  因此,我認為練陳氏太極拳時,初練時,一般也應採用“調息法”,以自然為好。

  十、陳氏太極拳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從陳氏太極拳的開合虛實,呼吸自然的要求,可以說陳氏太極拳是採用了陰陽學說、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之術的。開合虛實由內動來支配,因此與經絡學說有關聯,腹式呼吸則與導引吐納之術有關聯。

  1、腹式呼吸的練法

  陳氏太極拳採取腹式呼吸,古人稱作“練氣”。即通過呼吸的鍛鍊來達到調節神經,按摩內臟,暢通氣血,促進新陳代謝等功用。並要求在練拳時做到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練拳時,在全身放鬆,虛領頂勁,立身中正的姿勢下,口脣輕閉,齒輕合,舌舐上顎,進行腹式呼吸。緩緩從鼻孔吸氣,用意引導氣流有徐徐下行的感覺,送入腹部臍下;力求自然,不許使力硬壓。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壓擠腹腔內臟器官,腹部隨之隆起,胸廓也自然收縮;隨即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上升,下腹部隨之回縮;隨即從鼻孔呼氣。呼氣時橫膈膜升,下腹部隨之回縮,肛門部分自然隨著一鬆一緊***鬆的時間較長,緊的時間較短***,有助於練精化氣,還精補腦。通過“氣沉丹田”的呼吸運動,橫膈膜一上一下,帶動內臟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促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

  呼吸與動作自然結合,對太極耐用推手的引動和發勁技術有極大關係。

  陳氏太極拳要求動作輕鬆、柔和、纏轉、沉著、靈活,使呼吸逐漸做到有節奏的“深、長、細、緩”。動作熟練後,呼吸順遂,就能夠調節呼吸、控制呼吸。為了保證配合身體代謝作用強弱的需要,就必須使練習者能夠進行不同程度的呼吸,在動作有快有慢時,呼吸也能適應而沒有氧債,不致因為速度改變而引起氣喘現象。

  初練時,只要在運動過程中感覺到呼吸順暢,也就夠了。等到動作熟練和正確以後,由於各式各樣的拳勢轉換速度有快有慢,幅度有大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然呼吸,在呼吸中也就自然地產生輕微的聲音來輔助。這種輔助聲音,有“哼、哈、咳、噓、呵、晒、吹、呼”八音,有了這種輔助聲音,就表明呼吸與動作已經密切結合,並提高了內勁的運用,由於有這種聲音的輔助,使呼氣中的動作就更顯得自然而沉著,吸氣中的動作就顯得自然和輕顯得自然而沉著,吸氣中的動作就顯得自然和輕靈,從而使肢體的活動無形中貫注了一種內在的力量。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拳勢中蓄髮相變,蓄得足,便能發得巧。這種呼吸練法,可以稱做“拳勢呼吸”。

  陳氏太極拳強調任何時候呼吸都要自然。太極拳的練氣,就是要在自然呼吸基礎上,順應動作的開合虛實來提高呼吸的強度與深度。但如果有胸悶憋氣的現象,說明肢體某一部分有鼓勁不放鬆的緣故,或者是在屏氣而停止呼吸的毛病,應即細心找出原因,調整呼吸。如經過調整呼吸而還有此種現象,說明呼吸方法調節不佳,也就是提高呼吸強度與深度未能順循呼吸自然而引起的,還應該從呼吸與拳勢動作的速度是否一致上檢查糾正。

  2、開合虛實

  陳鑫先生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開中有合,閤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一開一合,足盡拳術之妙”。他把開合虛實提到首要地位,並且說得詳細全面。

  陳氏太極拳如果只講究外形的開合,不講究內動的開合,那麼,不論練拳或交手都會降低其養生保健、增強體質和提高技術的作用,也就不能稱作內外合一的拳了。太極拳一直被稱做是“內功拳”的一種,那就是在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地配合,“練意”、“練氣”、“練身”同時進行,要求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在內部活動來配合身軀四肢的外部運動。

  開合著重在內動,而不在於外表的形態。內動的開合,仍然是“運勁似螺旋”,“運勁如纏絲”的作用,就是所謂“勁由骨換”,或所謂“內氣潛轉”。開為伸展、放大,合為收斂旋,有沾連粘隨之意,故能開進不頂撞,合時不躲閃,通過推手的長期訓練,即能充分發揮“以輕制重”、“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借人之力,乘人之勢”的特殊的技擊方法。練習內外統一開合時,應該揣摩“內不動,外不發”,這兩句話要求每一個動作,都做到 “始而意動,斷而內動、然後外動”。

  動作開時內外俱開,動作合時內外俱合,神氣貫串,周身一家,渾然無間,轉接要一氣呵成,勁力集中到一點,並能隨時靈活變換。

  在一開一合之中,還要進一步要求“開合有合,閤中有開”。“開中有合,閤中有開”,乃是“運勁如纏絲”的中心作用。陳氏太極拳的行氣運勁,由腰脊主宰,運用纏絲的勁螺旋形的動作向著四梢方向延動的叫做“開”,從四梢迴歸丹田的叫做“合”。試舉手臂旋轉動作來加以說明。以逆纏為開,順纏為合。一圈之中,逆纏外開上半圈為逆;順纏內合下半圈為順。順逆、開合變化一圈之中;有上下、有內外、有左右、有左右、有前後、有大小、有有形、有無形,都離開開合之8法。迴圈往復,滔滔不絕。“開中有合、閤中有開”是陳氏太極拳奧妙所在,是陳氏太極拳功夫深厚的高階技巧,它鬆圓靈巧,螺旋形動作極為細微,達到“渾身柔軟若無骨”而身法螺旋中正不偏,才能“忽然放開都是手”。也就是陳鑫先生主張的“周身上下都是拳,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技擊功夫。

  虛實是從意念上說的,以手劃圈為例:如意念集中於右手劃圈,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意念集中於左手劃圈,則左手為實,右手為虛,這是兩手的分虛上,還要進一步要求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仍為手為例:原來已經分清虛實的手再要求分清虛實。虛的手要虛中有實,實的手須實中有虛。前擠的手為實,虛的手前擠出的一側為實,另一側為虛。這種實中虛,是為了把力量集中於一點,不該用力處都要放鬆,貫徹處處用力經濟的原則。例如,在陳氏太極拳中雙推手一勢,推的一面為實,譬喻為刀口,背面為虛,譬如為刀背,意為力點要集中在刀口上。後手為虛,但也要求有意念貫注其中。這種虛中有實,是為了平衡重心,並使前手發力更足。

  陳氏太極拳每有一個動作就劃一個圓圈,在轉圈中間,虛實是在變換的。以手為例,如果手劃圈時的上半圈為實。這是一虛一實。在一虛一實之中,仍然包含著“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進一步做到虛就是實,實就是虛。在推手中,一圈之內,隨時有無陰非陰,忽隱忽現,使人不可捉摸,陳鑫先生用“全身處處皆太極”之語來闡明這種細微的變化。

  腿部的虛實變化,不論前虛後實,都要進一步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完全站煞。這樣,才能使步法的變換靈活迅速。

  古人把開合、虛實用陰陽二字作代表;合、虛為陰,開、實為陽。陰變陽,陽不離陰;“陰極陽生,陽極生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就是“開中有合,閤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要互相滲透,潛移默化,而且還要求“忽隱忽現”變化非常靈活,為了做到這點,內外上下,前後左右都要求螺旋運轉得靈,虛實才能螺旋得“忽隱忽現”。陳氏太極拳每一勢,要求能在“八面支撐”的同時,也要求能“八面轉換”,意念一轉,則周身螺旋過轉;意念一動,眼神領先,故又說:“一轉眼,則周身轉動。”這些都是在螺旋纏法的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妙用。

  虛實的變換,跟開合一樣,也是在意識指導下先內動而及外動,內外合一的,也仍然是“運勁似螺旋”和“運勁如纏絲”起到中心作用。

  開合虛實貫徹在陳氏太極拳的每一動作之中,隨著動作纏法的變化,總是一開一合,一虛一實,閤中有開,開中有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地交替變換。如果意念連續集中於一手或兩手同時向同一方向運動,那麼虛實的變換應該隨著動作的開合去變換,亦即開時為實,合時為虛。

  由開到合,由合到開,由虛變實,由實變虛,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其變換過程與動作變換執行的起止、速度等相適應。這種漸變的練法,最能發展耐力和力量,不但運動量極大,並且動作可以細膩熨貼,內勁逐漸增強,柔中寓剛,全身鬆靜沉著。

  虛實不能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手足要分虛實,實際上胸腹背的胸脊、關節和內臟器官的活動都要分虛實,並且這是動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拳論說:“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一處自有一御之虛實,處處總此一虛一實”;“勁由內換”;“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如果只有手足的虛實,沒有胸腰腹部的虛實,那就沒有內動來支撐外動,那就不是整體的、內外合一的運動,在技擊上也就不可能“內動不令人知”,“外動發人不見其形”。另外也不能認為,單純是一呼的內動來支配四肢運動,就算是內功拳。這還不是全面的,因為呼吸僅利用橫膈膜的一上一下來帶動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還缺乏有意識的引導胸腹背部的肌肉、骨節和骨臟器官來進行活動,因此,還不能達到“一動內外全動”的要求。只有運勁似纏絲,意氣換得靈,“才能使內臟、肌肉、血管、經絡都能同時得到運動,”一動無有不動“。陳氏太極拳雖然強調處處要有虛實,但總得有個主次。究竟以哪一部分的虛實為主,來統攝全身上下、前後左右各部的虛實呢?在古典太極拳論中是可以找出這個關鍵性答案的,《十三勢行功歌訣》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陳鑫先生說腰為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洪均生先也說:“腰膝虛實轉換,纏絲勁之整勁也。”這些都清楚地指出,全身各部的虛實的轉換,關鍵在於“腰隙”***洪均生先生主張腰膝***。有些人把“腰隙”改作“腰間”或“腰際”,這是不對的。“腰隙”俗稱“腰眼”,則左右兩腎,中醫把腎稱作“性命之源”,“真氣之所從出”,認為“腎壯則精足氣充”。陳氏太極拳家陳鑫先生說:“中氣何歸?歸於兩腎。”

  腰隙管著兩腿,步法的轉換,是由腰隙的內動來支配的。腰隙的轉換,實則於兩膝一提一垂有關,但腰隙轉換的樞何在呢?陳鑫先生指出在於“命門”。他說:“訣竅以兩腰眼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

  《扁鵲心書》說:“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原,本勞則不死。”中醫經絡學說以正對臍後兩腎中間腰椎處為命門穴。陳鑫先生《任脈督脈》論說:“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隨往來,迴圈無間,也是調養氣血。一吸一呼,任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中開花,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氣由腎而生,至靜歸於腎,一呼一吸,真氣出入,皆本於此……打拳,每一勢陽氣一動一週身。至於靜、陰氣一動一週身;心之一念動,陽氣一週身;一念靜,陽氣一週身;一念靜,陰氣一週身。所謂運氣者即此,但使無間斷已……志藏於腎,而機發於心,心機一動,志即帥命門之真陽從之。至於動極生靜,心氣一降,志即帥氣歸於丹田……氣必歸丹田者,蓋丹田生氣之原,不歸於此,則下勢之動,氣必漸竭而運動無力矣。故必歸之於此”;又說“命脈者,腎也,中氣只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心為一身之主,腎為生命之源”。

  命門,是腰的中軸,腰隙轉動是膝的上下提落自轉的根本,陳氏太極拳把腰的鬆沉虛實轉動稱作為“下塌外碾”。

  胸的虛實轉換:兩肩鎖骨往下鬆沉,用意固定,胸微內含大,逢腰膝起落旋轉之時,左右胸肌也轉換了虛實。

  腰隙和胸肌的虛實轉換,仍然要貫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原則,虛的一面,有轉動之意,不使偏浮;實的一面,以精神貫注,不使偏沉。

  3、開合虛實與呼吸

  練陳氏太極拳和打手一樣,都是合虛是蓄、吸,開和實是發、呼。開合虛實的動作要自然地與呼吸結合起來。一開一合,就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稱作“一息”或“一氣”。

  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蓄是吸,在做“合”的動作***如屈、退、仰、起等動作***時,應當吸氣;從虛上講,就是由實逐漸變為虛時,也應當吸氣。開、實是呼,在做開的動作***如伸、進、俯、落動作***時,應當吸氣;從實上講,就是由虛為實時,也應該呼氣。至於開合虛實的突然變換的快速動作,乃是練拳純熟後的自由變換,並且一般為了技擊性的目的,才主張有閃電式的爆發力強的快速動作。沒有這種迅速變換的能力,在技擊上是一個缺點,不可能應付對方迅速的襲擊,也不可能迅速進攻和退卻,決勝負於俄頃。所以,王宗嶽主張“纏繞回旋,至疾至速”。古典太極拳論是從來沒有主張過速度的絕對“均勻”的練習方法的。“運勁如纏絲”說明了柔緩的一面、“發勁似放箭”又說明了剛速的一面。原來是極為辯證的。陳氏老架太極拳套路中有緩慢柔和的套路,也有快速和間的套路,主要為適應技擊性的發展。但初學時,練拳速度要勻,則是另外一回事。

  試舉陳氏太極拳一路“六封四閉”這一勢子,來說明動作和呼吸的結合。第一動作當左右手收變順纏,身向左轉。成左反弓步***撲步***胸向正前方,兩手左右分開時,從形態上說,這個動作通常叫合、屈或退,從虛實上說,乃是由實逐步變虛。這時應當吸氣,胸肌向下作弧形鬆沉的胸肌,其路線實經小腹***丹田***轉面斜角按出時,通常叫做開、伸或進,從虛實上說,是由虛逐漸變實。這時應該吸氣,內部原來身下做弧形鬆沉,氣聚小腹,這是“蓄勢”。第二動作,身右轉45 ° ,胸向右前斜角,兩手前託變逆纏向胸前下斜角按出時,通常叫做開、伸或進,從虛實上說,是由虛逐漸變實。這時應該吸氣,內部原來向下做弧形鬆沉的胸肌,其路線實經小腹***丹田***轉向前面斜角射出,配合雙手變逆纏,向前斜下發出。這是“發勁”。這就是一合一開,一虛一實,一蓄一發,一吸一呼的鍛鍊方法。第一動作是合、虛、蓄、吸,第二動作是開、實、發、呼。這種“勁由內換”的練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折迭轉換”的練法***配合外部動作***。

  腰部的轉換與形態上四肢的手法“折迭”同步法轉換是統一的,互為表裡的。所以單從外形手足上來講解“折迭”和“轉換”,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內動支配外動的,也就不是內外合一,周身一家的。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最為重要,它是富於韌性與彈性的一種內勁,螺旋勢的伸縮排退,決不可丟失,否則成為丟勁的斷勁,光知道“虛”而不懂得“虛中有實”。沒有棚勁也的走化動作,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壓扁而破壞身法。拳論所說的:“鬆開我勁弗使屈”,“勁似鬆非鬆”,就是虛中有實的妙用。凡伸進的動作,即使看似直線而出***是自轉前進***,而勁也是螺旋地前進、絕無直來直去,又極為纏綿曲折不柔不剛,若有若無,“將展未展”,任其自然,不犯直率、僵硬之病,這是實中有虛的妙用,久練純熟,自然能夠輕靈而沉著兼而有之,外似棉花,內似鋼條,變化非常靈活迅速。

  陳氏老架太極拳動作的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編排得很正確,合乎一吸一呼的原則,可是在初練拳時,仍然強調動作與呼吸自然結合,不應拘泥執著,這樣才符合“氣直養而無害”的要求。練習整套拳勢從頭至尾要求結合拳勢呼吸晃必要的,並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勉繰去做反而是不自然的,甚至是有害的。

  呼吸的深、長、細、勻、緩是陳氏太極拳腹式呼吸的要求,應力求自然達到,不能故意做作,才會有利而無害。

  總的來說,開合是姿勢上的現象***由內動而形於外***,虛實是內勁的輕沉現象,呼吸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三者密切而自然結合,構成了陳氏拳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一套完整的鍛鍊方法。
 

太極拳呼吸方式
太極拳呼吸方法
相關知識
太極拳呼吸方法
太極拳呼吸方法
太極拳呼吸方式
太極拳呼吸方式
太極拳呼吸吐納方法有哪些
太極拳呼吸法的掌握與運用
陳氏太極拳呼吸法
太極拳呼吸法
日常生活中的太極拳訓練方法
太極拳練氣方法有哪些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