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筆下的青年魯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關於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事蹟我們聽說過許多,然而魯迅的內心經歷的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我們或許可以從另一個文豪的筆下去探索,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

  關於魯迅先生的傳記和回憶文章,數量很大;然而以魯迅為主人公的小說,目前可能只有這一本薄薄的《惜別》。

  作者太宰治,日本著名小說家,無賴派代表,這兩年他的《人間失格》在中國很是風行。《惜別》發表於1945年,是受內閣情報局和文學報國會的委託創作的。不過太宰治自己特別說明,即使沒有這樣的委託,自己也打算寫一部這樣的小說;在寫作過程中,委託機構並沒有干涉,交稿之後也沒有任何修改,可以說是太宰治的自由創作。

  小說以魯迅在仙台醫專的同窗為敘述視角,採用的是“日本東北某個村莊執業的老醫生的手記”形式,對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生活和思想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小說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於魯迅本人的作品,更多地則是源於作者的想象力和理性的推論,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太宰治對中日兩種文明採取的是寬容的態度,塑造了魯迅先生直面現世的病弱與無力,展現了他青年時期精神的成長與轉向,尤其花了很多筆墨來展現魯迅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思考與反抗。書中借魯迅之口表述了一些精闢的觀點,譬如“不論多偉大的思想,如果淪為高談闊論的裝飾,那便喪失了生命力。已經不是所謂思想了,而是文字遊戲。”

  “所謂文明,不是生活方式多麼時髦,能做出清楚的判斷,才是文明的本質。要能憑本能看穿偽善。而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就是我們所謂有教養的人。”

  “文學就是一個國家的鏡子,所以如果一個國家認真努力的時候,就會有好的文學。表面看來,文學知識那些柔弱文人們遊戲額工具,無關國家興亡,但它又確實反映了國家的實力。可以說是無用之用,決不能輕視。”

  這樣的一些語句既符合魯迅先生本人的思想,又何嘗不是太宰治的文化觀念呢?

  小說中對著名的“幻燈片事件”有著不同的解讀。太宰治認為“那並不是他轉變的決定性因素,只是促使他發現自己轉變的契機。他絕不是看到那個幻燈片就轉向了文學,而是早就喜好文學。”“仙台時期的周君,在現代文明中迷失,為了尋求病床,曾經敲開過教會的大門,但並未得到救贖。……不斷審視自我、反省自我的過程如地獄般痛苦,但正是這痛苦讓他越來越接近文學,而文學正是人類感情的畫卷,文學也正是他一直熱愛的道路。”這樣一些說法,我以為是深得其味的。

  過去,我們一直在說,魯迅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這只是一個結果,然而事情發展的本來過程是漫長的。一個醫學生突然轉行,下定決心從事文藝,就成了大師,這隻可能是一個偶然事件。如果去分析魯迅的文藝之路,只看這一個偶然事件,顯然是不合理的。“幻燈片”這一關鍵事件是一個契機,但絕不是全部。太宰治這樣的小說大家,畢竟還是更能理解一個人的文學之路的。但是,中國那麼多作家難道就沒人這麼理解嗎?

  公眾號:教書匠陳浩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於共享單車的好文欣賞
太宰治筆下的青年魯迅
相關知識
太宰治筆下的青年魯迅
太宰治筆下的青年魯迅
太宰治斜陽的經典語錄
太宰治經典的情感語錄
太宰治的經典名言語錄
七年級政治歡快的青春節拍檢測題
太宰治語錄小說
太宰治人間失格語錄
初次約會的青年男女如何開啟話匣子
最新的青年適合創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