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關於《目送》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初次看到這本書,是在朋友家做客,就放在她的枕邊。隨手翻開來看,恰好看到那篇。文章結尾說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頓時,眼角融化,因為內心的觸動。於是,隨即便也去買來讀。

  確實,《目送》吸引了我,對親人,對家庭,對生活,這些我們天天要面對的,我們已經熟悉到視而不見,忽略不計的,讓我們喜歡也讓我們無奈的一切的一切,龍應臺作了真切的描述,觸動了人性的柔軟,善良和美好。當然更多的是共鳴,因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我在欣賞美文的同時,似乎也在討教對人生、對社會、對親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見。

  這些年來,漸漸懂得,不論自己做多大的努力多少的嘗試,在父母心中,就如龍應臺所寫,依舊是“背影漸行漸遠”。人,得於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隻能陪著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後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所能做的,只有感恩了。

  在閱讀這本書過程中,你不得不敬佩龍應臺觀察的精細,對父母,對孩子,對生活中的種種人和事,因為她是用心在體驗這一切。她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概括的精到,我們必須抓緊時間享受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感覺,否則一切將漸行漸遠,一切都不可複製。在閱讀過程中,你也不得不敬佩龍應臺人格魅力,你會不自覺地在她的引領下忘卻這世上的所謂正事,大事,要事,把目光聚攏到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上,而這些正是你應該關注的正事,大事,要事。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這一評價確實很貼切。

  中學讀朱自清的《背影》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時年紀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時代隔的太遠,總之,朱對父親的那種感情,在當時的我的心中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可《目送》不同,因為80後的我們開始準備成家立業,準備擔起責任,父母能為我們做的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思考怎麼讓他們安度晚年。所以,讀她的故事彷彿可以看到10年後的自己。

  龍應臺,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這是個堅強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國語言,在政壇中叱詫,可光鮮的背後她也是個普通人,為人子,為人母。面對中風最後離她而去的父親,面對老年痴呆的母親,面對在法國的孩子,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這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溫情。

  當把整本書都讀完,回頭才開始明白《目送》這個名字的意義。一家人的悲歡離合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目送。小時候,總是父母目送我們離開,那種目光出現在學校校門口前,出現火車月臺上,出現在機場安檢口,我們總是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他們不能挽留,只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現在,當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了,才發現父母正在漸漸走遠,在我們的生命中。

  想帶著她看電影,電影院裡的只有武打,恐怖,懸疑,充斥著荒唐的喜劇,適合老年人的柔和的電影少的可憐;勸她買幾件新衣服,她說沒有合適的,我不相信,拉著她走進百貨商店,琳琅滿目的服裝,淑女裝,男士專櫃,兒童天地,唯獨沒有老年人。“老”,意味著不被關注,從人們的心中消失。

  想為他們做很多事情,想留他們在身邊,可每次回家看到他們變白的頭髮;看到忙碌的廚房裡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亂;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裡就是一陣陣酸楚。歲月正清楚地告訴你,他們在離你遠去,而你無能為力,唯有目送。這種折磨,是一種痛。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曾經在爸媽與朋友們的聚餐上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越來越親近的,唯有長輩和孩子不是這樣。”

  —— 題記

  揪著心讀完了龍應臺的《目送》,欲哭無淚的感覺在心中漫散開來。“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我出生在新安江,爺爺奶奶以及家裡其他人都住在那兒,由於父母的工作,我們家住在杭州。低年級時,我們經常到爺爺奶奶家去,五一也去,國慶也去,中秋也去,寒暑假去住上個把星期是常有的事。奶奶總是牽著我,早起坐公交車到江對面吃早餐,公交車上,我們總是說說笑笑,慢慢,慢慢地走,絲毫沒有趕時間的緊迫。我經常會到後院裡餵魚,我不總喜歡幹精細活兒,於是爺爺過來,皺著眉頭,喊道:“餵魚的食物要掰小一點,不然魚吃不了!”爺爺又拉我繞後院走一圈,指指點點,用方言重複著我早已爛熟於心的內容:“這個叫番茄,這個叫絲瓜,那些是辣椒……”

  但這些只留作回憶,現在,來回車程四小時,已被爸爸媽媽繁忙的工作以及我各種各樣的課外班所佔領,於是只能在一年的寒暑假裡面見縫插針抽出幾天去看望他們。即使去了,我也更喜歡獨自做自己的事情,並不樂意與他們對坐著談話。僅此而已。

  我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總是跟我說:“你永遠都這樣大就好了。”我無法體會這句話所蘊含的心情。害怕時光飛逝罷,擔心我長大後會離她越來越遠罷……

  讀初中了,我要學習,媽媽要看報、辦公,雖然天天在一起,但從來都各自坐在各自的書桌前,永遠隔著一扇門 —— 這個距離挺遠的。

  “今天是最後一堂課,老師想對大家說幾句話,首先,要理解父母,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的,真的很辛苦,只是你們現在體會不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呂氏春秋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相關知識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龍應臺目送讀後感精選
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_龍應臺目送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書心得體會
龍應臺散文讀後感
龍應臺目送讀書心得體會
龍應臺散文讀後感3篇
有關龍應臺目送的閱讀感想範文五篇
有關龍應臺目送的閱讀感想範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