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碧霞祠導遊詞5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 象徵著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裡,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簷八角,飛簷畫棟,巨集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簷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

  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裡面供奉著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裡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菸繚繞,紙火升騰。考試大收集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 ,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碧霞祠導遊詞2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著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裡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嘆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位於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廟。他揹負天柱峰,面對五華峰,聳立於岱頂之中,突兀雲霞之上,也是泰山上最雄偉、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築。碧霞祠是道教聖地,建於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宋真宗登封泰山時,因疏通山頂泉池,發現了一尊被毀壞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換為玉石像,並建“昭真祠”,用於祭祀,賜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號為“聖地之女”,其源泉被稱為“玉女池”。由於帝王的發現與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躍成為泰山女神。金代,此廟稱“昭真觀”,明朝稱“碧霞元君廟”、“碧霞靈佑宮”,清代乾隆年間改為碧霞祠。明清兩代經數次重修,形成現在的規模。

  碧霞祠的建築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偉闊大,但要在山頂之上,建一處與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廟,卻並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門,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門,有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 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人們到這裡來進香不感其小反覺其大,古人用心實謂精妙。

  碧霞祠最早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稱“昭真祠”,金代稱“昭真觀”,明代改名“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重修,改今名。祠分前後兩院,正殿5間,在北院,面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樑,重樑起架,十一檁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簷柱施斗拱,柱頭科,單抄雙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挑尖樑頭,平身科,正間、次間、梢間分別為6、5、4個。斗拱上承託螞蚱頭,角科單翹重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託寶瓶,歇山簷下及後簷下亦施斗拱,形狀與前面相同。屋面瓦壟360條,象徵周天之數,為防高山大風,明時蓋瓦均為鐵鑄,清初易為銅瓦。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六走獸和一個仙人,簷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間和兩次間均設石雕仰復蓮紋須彌座神臺,供奉碧霞元君神象。大殿建築雄偉華麗,是泰山僅次於岱廟天貺殿的第二大建築。

  縱觀碧霞祠整個建築群,由於地形限制,南北長70米,東西寬僅36米,總面積不過2500餘平方米,但它設計精到,選址巧妙,全然不顯侷促。碧霞祠位於天街東端地勢徒然抬起之處,前院設有東、西、南3座高大的神門。遊人一般自天街東來,由西神門進祠,而西神門下是峭拔如十八盤的百餘級連續的臺階,由此進得祠來,忽見樓臺嚴整,氣氛肅穆,同天街風情迥然不同,人們首先感到了碧霞祠的赫赫氣勢。東神門與西神門相通,通往玉皇頂的盤道就在前院之中,且往南又開有南神門,人在此視野並未被封閉,因此小的空間便產生了大的空間的感覺。北面,碧霞祠山門高高屹立,不進山門仍不知祠內復有何物,使人更生神祕之感,猶覺此祠非同小可。及至進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簷、黃琉璃蓋瓦的香亭居中,亭兩側又有銅鑄“金碑”,亭前又有千斤鼎、萬歲樓,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這裡的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區區300餘平方米的天井,又怎能有此等韻味與效果呢?

  泰山碧霞祠建築群以其高超的建築藝術受到了建築學界的高度稱讚,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築的典範,是同類建築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碧霞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面積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築,整個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南北。左右對稱,佈局緊湊、嚴謹、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每當雲霧升騰時,周圍仙雲繚繞,富麗堂皇的碧霞祠就像天上宮闕,威嚴神聖。後人有詩讚嘆:“岱頂尋金闕,碧霞鐵瓦紅。”

  【神門——山門】

  碧霞祠建築佈局以山門為界,劃分前後兩院,前院大門叫南神門,上有歌舞樓。大門內兩個門洞為東西神門,上築捲棚歇山式三間閣樓,與兩座神門並列的是東西鐘鼓樓。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座門叫山門,也是正門,這座山門把前後兩院聯為一體。一進山門門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左青龍,右白虎,還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鐵鑄造的,威風凜凜。山門有五間,全部是銅瓦蓋頂。

  【御碑亭】

  走過山門,有兩座重簷歇山式方亭,東亭內豎有乾隆六年“重建泰山神廟”御製碑;西亭內立有乾隆皇帝的登泰山詩韻碑。

  【香亭】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是乾隆年間建,亭重簷八角,黃琉璃瓦蓋頂。廳內供奉著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敕建泰山天仙金闕銅牌”,是萬曆三十四年神宗所立。神宗皇帝的母親慈生太后患眼疾,求過泰山老奶奶後眼疾痊癒,皇帝特地更換元君像為鍍金像還願,並鑄造銅鐘,亭子叫“金闕”。碑上刻有方從哲撰寫的“金闕記”,記述了仿武當山建造金闕的經過,金闕後移山下岱廟,再次處現是香亭。香亭西面的是“泰山靈佑宮銅碑”,立於明代天啟五年。碑上記載了重修玉皇廟、東嶽廟、御香亭等的經過和碧霞祠的歷史。這兩座碑均為紅銅冶鑄,在形式、裝飾方面基本一樣。高都是3.72米,寬1米,厚0.4米,碑莊重渾厚,鑄造精細。這麼高大的銅碑,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空洞,細膩程度幾乎讓人認為這是木頭做的。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裡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菸繚繞,紙火升騰。

  【東西配殿】

  東配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正殿】

  這裡正殿有五間,都為重簷八角形。彩畫、斗拱,光彩奪目。正殿採用的是金屬和土木磚石相結合的材料,主要為了放置山頂雷電的轟擊和狂風雲霧的侵蝕。造價極高,僅明代洪武年間的一次維修就耗費了黃金4950兩。殿上的瓦、龍頭、鴟吻、簷鈴均為童鑄,殿上的瓦壟數是360,象徵著周天之數。瓦當上有一排似龍非龍,似蛟非蛟的動物,叫蛟龍水獸。古代人為了防火災,常用水獸辟邪鎮火,而且,這些水獸可以鉚住瓦當,起到兼顧作用。同時還有裝飾、點綴、美化作用。

  正殿內供奉的是泰山上最有聲望的女神——碧霞元君。坐像為銅鑄,鳳冠霞帔,神態慈祥,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在夫權統治下的封建社會,五嶽之尊的泰山上供奉的卻是女神呢?泰山是陰陽交替之所,古代有“乾道有男,坤道有女”的說法。泰山既代表高高在上的天,又代表孕育萬物的地。明太祖朱元璋罷去泰山東嶽大帝的封號,也不再封禪之後,無形之中禪化了碧霞元君。明清以後,經道家附會,碧霞元君的身份越來越高,最初是東嶽的侍女,後來成了東嶽大帝的女兒,最後又成了玉帝任命的天仙,勢力超過了東嶽神,成為“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的泰山女皇。泰山上下共有三座元君廟,象徵天上、人間、陰間無不在女神的掌握中。其廟宇也遍及全國。民間親切地稱碧霞元君為泰山老奶奶。

  泰山老奶奶被宣揚為賜福人間的神,能為眾生造福,消病免災。窮人要衣食溫飽,莊稼人要五穀豐登,有錢人要長命百歲,家族要傳宗接代,都離不開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燒香禮拜。這種朝拜活動經久不衰,形成了獨特的泰山民俗。

  碧霞祠的遊覽到此結束,希望大家能得到泰山老奶奶的保佑,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碧霞祠考試注意考試的內容:

  1、中國五嶽分別是哪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碧霞祠在北宋、金代、明朝和清代分別叫什麼名字:北宋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朝是碧霞元君廟,清代叫碧霞祠。

  3、道教中鎮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將是哪四方神:左青龍、右白虎、朱雀***火***、玄武***水***。

  碧霞祠導遊詞3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順著天街向東走,在天街的東首,我將帶您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裡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嘆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哎,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象徵著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閒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一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裡,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乾淨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簷八角,飛簷畫棟,巨集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簷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裡面供奉著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裡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菸繚繞,紙火升騰。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 ,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碧霞祠導遊詞4

  1.碧霞祠山門

  各位朋友,現在我帶大家去遊覽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裡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座"天上宮殿"還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後,都會感嘆我們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勞和智慧。這天上宮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廟——"碧霞祠"。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巍巍金殿插雲邊"等詩句來讚頌它。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是一處高山傑出的建築群,它之所以被稱得上高山傑作,它在建築上的最大特點是是因為它的建築位置選的非常巧妙:背靠泰山主峰,利用自然山勢,建築物佈局緊促而又合理,同時它在使用建築材料上因地制宜,大量使用了金屬構件,從天街方向仰望,它高聳于山峰之上,威嚴壯觀,從極頂向下俯視,它金頂耀目,依山接雲。從文化角度講,它是泰山女神的神宮,悠久的歷史文化現象和廣泛的民眾信仰使得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高大而威嚴。清晨,走出碧霞祠的東神門可以迎接泰山日出,黃昏,站在碧霞祠的西神門,又能觀賞晚霞夕照。碧霞祠不愧為“天上宮闕”。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裡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

  2.南神門

  站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來,碧霞祠是由南北兩個院落組成,第一院落南院是由東西南三個神門所組成,南神門外有一個大照壁,上面所寫“萬代瞻仰”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所提,表達了古人對對碧霞元君的敬崇。

  3.火池

  南神門照壁前有一個大火池,叫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菸繚繞,紙火升騰。那是專供善男信女墳紙燒香的這樣一個地方,縱觀泰山上下的廟宇,只有此處是香火最為旺盛的了,南神門上建有一個歌舞樓,每當有重大的祭祀朝拜活動的時候,歌舞樓上就會奏響歡慶的音樂,供遊人欣賞。

  下面就請大家跟我穿過山門,我們重點參觀一下碧霞祠的第二進院落北院。

  4.香亭

  走進山門,我們的視線被一個重簷八角的香亭擋住,看不到正殿的真面目,使我們更增加了它的神祕感,其實香亭的設立,既有它的實用意義,又起到了影壁的作用。

  亭是重簷八角,為黃色琉璃瓦所覆蓋,內供元君的小銅像,上書“金光普照“,據說是由李重陽所題,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灶”的地方。

  “香亭”所在的位置是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到山下岱廟。

  5.金碑

  在碧霞祠裡,除了正殿的頂瓦為銅鑄之外,還有3件構造精美的銅製建築,這就是一座金闕和兩座金碑。它們被稱為“三金”。是因為他們均為外表鎏金製成的。第一“金”為銅亭,又叫金闕,原來設在香亭的位置,後移到山下岱廟。明代萬曆43年製造,銅質全仿木結構,重簷歇山頂,整體鎏金,造型工整,製作精美。

  第二第三“金”在香亭的兩側東西對峙,是兩塊巨大銅鑄碑。東面的一塊是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為建立金闕的記事碑;西面的呢是明代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為重修碧霞祠的記事碑。兩座銅碑形制相同,製作工藝精細,碑頂端的龍首雕塑細膩傳神。我們不難想象出,當時金闕穩坐中間,金碑兩面矗立,金碧輝煌的景象。

  兩碑中間是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令人目不暇接,讓我們愈加感到了這裡的不同尋常。而如果不如此佈置,假若祠內空無一物,一覽無餘,又怎能有此等韻味與效果呢?

  6.大殿

  前方各位看的就是祠院中供奉碧霞元君的大殿了,我們看到它正殿五間,東西長24.7米,南北深15.1米,殿高13.7米。四柱七樑,九脊歇山頂式結構。殿頂的360條瓦壟,象徵著全年的周天之數,取周而復始之意。

  大殿因為建在高山之上,常遇疾風暴雨和風雪嚴寒,於是聰明的古代建築師們為了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明代就開始利用金屬覆頂。主殿,配殿和山門的房頂構件,全部採用金屬製成,從而形成了銅梁鐵瓦的特點。到了明代,正殿的瓦,鴟吻,脊獸等全部更換為銅製。這樣可以防止高山氣候多變,雲蒸雨降造成的材質腐爛,也突出了碧霞元君在泰山上無與倫比的地位。我們遠遠看見銅瓦上有一排小水獸,它們是古人為了免遭火災的避邪祥獸。同時又能留住瓦當,起到固定的作用,還增加了造型的美感。這些材料造價極高,僅明孔五年間的一次維修,就花費了黃金4950兩。

  我們大家請抬頭看這正殿外的匾額"贊化東皇"是由乾隆皇帝題寫的;內匾:"福綏***sui***海寧"是由雍正皇帝題寫的。殿內雕樑畫棟,彩繪“二龍戲珠”藻井很顯華貴。在中央石雕蓮紋神臺之上供奉著碧霞元君銅鑄神像。碧霞元君,是華夏民眾心目中的東方女神,她的全稱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叫泰山玉女,俗稱:泰山老母。在民間老百姓的心目中被尊稱為:泰山老奶奶。有關碧霞元君起源的說法有很多種,但不管怎麼說,最主要的應當歸結於人們對東方大山的崇拜,對東方女神的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泰山周圍就有以鳥為圖騰的原始部落結盟,他們的首領是舜,舜也是最早登上泰山祭祀天神的部落首領之一,它們的圖騰形象,後來演化成了人首鳥形的女神,從此,女神的形象在廣大民眾心目中成為最為崇拜的精神偶像。進入封建社會後,廣大婦女深受社會歧視一直生活在一種無比壓抑的環境之中,她們心目中非常渴望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女神來幫助其解脫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碧霞元君也就隨之而來。從而就出現了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天仙玉女的傳說故事。

  碧霞元君是凡女成仙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很久以前,一個忠厚善良之家的女兒她叫做玉葉,是東漢石敢當的女兒,三歲的時候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七歲的時候懂得了道教的法規,並對西方王母鼎力膜拜,十四歲時便來到了我們泰山後山的黃花洞進行修煉,三年之後功成道就,全身散發著金光,所以人們又稱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現在的後石塢仍然有元君廟和黃花洞。據說在道家裡有這樣一種說法,據說男子得道之後稱之為“真人”,而女子得道之後稱之為“元君”,而泰山老母上知天像,降臨下土,因此,叫做天仙玉女,又因是身穿碧衣紅裙,因此全稱又叫做“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玉女的神話傳說,早就有古書記載:黃帝曾經建岱嶽觀,派遣玉女七人迎接崑崙真人,元君就是七個玉女之一。

  7.東配殿

  碧霞祠的東配殿裡供奉的是眼光神,俗稱:眼光奶奶,她可以讓人心明眼亮,與人為善,並專治眼疾。

  8.西配殿

  碧霞祠的西配殿裡供奉的是送生神銅像,也叫送子娘娘,她負責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傳說她們二位是碧霞元君的姐妹,都是非常靈驗的。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一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乾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9.乾隆東詩碑

  在院內兩個碑亭中分別有乾隆皇帝於乾隆六年***公元1774年***與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來泰山時所立的御碑。其中東碑亭中為“重修泰山神廟碑”,銘文為乾隆親制,形制雄偉,可惜銘文下部被遊人磨毀,已不可讀,惟有碑陰兩首乾隆御筆詩仍儲存完好。

  10. 乾隆西詩碑

  西碑亭內的碑上也刻著乾隆的兩首詩,這兩首詩是用著他爺爺康熙皇帝玄燁登泰山時所作詩的韻腳。乾隆的確是玩文字高手,無論詩好不好,在形式上把七律寫得十分工整了。這種“頭、浮、州、留……”的韻腳在古韻譜裡應屬於“險韻”,很不容易寫的。而乾隆卻一發而不可收,除了這裡的,岱廟裡還有,山上山下,似乎不下十多首,若不是他才氣大,或者有秉筆太監幫忙,那真難為他了。

  好!碧霞祠的講解就到此,提醒大家注意我們的集合時間和地點,謝謝大家!

  碧霞祠導遊詞5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的中部,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51.7萬人。泰安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5000年前這裡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這裡坐落著國山泰山,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泰安也因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前臨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遊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來到了南天門,現在我們已置身“天界”了。沿天街東行,在天街的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它是一座白雲繚繞的“天上宮殿”,這座大殿佈局周密,結構嚴謹,殿裡有很多精巧的銅、鐵小鑄件,而且這天上宮殿還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築群。在古詩中啊,曾有詩人用"天門遙指碧霞祠,雲霧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雲邊"等句子來讚頌它。碧霞祠主要供奉的是碧霞元君,道教尊稱她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也是中國宗教史上唯一的一位愛國女神,她威靈赫赫,庇佑九州。

  “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後世有多次重修。始稱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今名。碧霞祠是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碧霞祠外有高大的照壁,上刻“萬代瞻仰”4個大字,表達了古人對元君的崇敬,在們內有東西神門。南大門築於重臺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臺供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碧霞祠院內的東、西兩個碑亭中分別有乾隆皇帝於乾隆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來泰山時所立的御碑。其中東御碑亭中為“重修泰山神廟碑”,銘文為乾隆親制,形制雄偉,碑陰兩首乾隆御筆詩仍儲存完好。正殿簷下有乾隆御賜匾額“贊化東皇”殿內中設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

  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一。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關於碧霞祠的優秀導遊詞
相關知識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範文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講解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完整導遊詞
泰山碧霞祠英文導遊詞
泰山十八盤導遊詞
泰山大觀峰導遊詞
最新的山西晉祠導遊詞範文
泰山岱廟坊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