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穴位在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補氣穴位?你知道嗎,想要了解嗎?如果不知道的可以隨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哦。

  一:脾腧穴

  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中的穴位,位於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腧穴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你們看,脾是脾臟,這說明這個穴位一定與脾臟有很大關係,一個與脾有很大關係的穴位為什麼會跑到膀胱經上去了呢?如果我們弄懂了“腧”字的含義,也就明白了,“腧”通“輸”,意思就是運送。“脾腧”的意思就是將脾臟溼熱之氣向外輸送入膀胱經。膀胱經就像汽車的散熱器,人體內的外散之熱沿著它上行,冷降之液順著它下行。人感冒發熱了,多喝水多排尿,就會好起來,其原因就是體內之熱順著膀胱經散了出去。

  二:足三裡穴

  中醫認為,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絡是胃經,而足三裡穴是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刺激足三裡穴,可以激發氣血的生化與執行。

  教大家幾個簡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每天堅持按摩,可以防病健身,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指凹陷處便是。

  按足三裡: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裡穴,兩側同時操作。首先,按住幾秒後迅速鬆開;然後再按住緩緩加力,再迅速鬆開,鬆開時,手指不離面板,依次操作5分鐘。注意,每次按壓時要使足三裡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揉足三裡:用大拇指或中指揉兩側足三裡穴。兩手按住兩側穴位,朝同一方向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轉36圈後,再朝反方向轉動。注意揉動不能太快,保持呼吸均勻和緩,兩手手指要帶動皮肉,不摩擦表面的面板。

  熨足三裡:將兩手掌心搓熱,並迅速分別貼在兩側的足三裡穴上。停留5~6秒,兩手沿上下方向擦動,操作5分鐘左右,這時小腿應感覺熱乎乎的,如果覺得熱感不夠,可以加長操作時間。用此方法鍛鍊2~3周胃腸功能就會增強,不但可以改善睡眠狀況,還能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很多慢性病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對於體形較胖,體內寒溼或痰溼較重的人,最合適的辦法是用艾灸灸足三裡,每次15分鐘,一天1~2次即可,如果採取隔姜灸更好,不易燙傷。一般捏取5~7個艾柱就可以了。

  三:膻中穴

  膻中穴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如果你有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症狀,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肝病患者來說,經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

  膻中穴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效呢?膻中穴應該說是一個很特殊的穴位,它位於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在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黃帝內經》說“膻中者,為氣之海”,“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即膻中穴是容納一身之氣的大海。所以,按摩此穴,可以開啟“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遇到不開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讓低落的情緒變得正常起來。如果你情緒不好,氣下不能達於足,上不能傳於頭,全身上下氣機不暢,當然會覺得心煩意亂、胸悶不堪,此時,只要按摩膻中穴,自然能寬胸順氣,情緒也就變好了。

  四: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中最下面的一個,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發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各處。因此,湧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湧泉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位,能活躍腎經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特別對於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無力、婦科病、失眠、嗜睡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畏冷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按摩湧泉穴的方法有很多,現在教大家最簡單有效的幾種方法。

  1.摩擦湧泉穴。端坐於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著腳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直至腳心發熱。再將左腳架在右腿上,以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湧泉穴,也是摩擦到腳心發熱為止。

  2.浸泡湧泉穴。每天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浸泡15~30分鐘。

  3.拍打湧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手自然輕緩地拍打湧泉穴,最好拍到腳底有發熱的感覺。

  通過這幾種方法刺激湧泉穴,可以促進人體內的氣血迴圈,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而且還能刺激大腦皮質神經,使人感到輕鬆舒適,有防治神經衰弱和失眠的作用。

  五: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直下三寸。三寸的取法並不是要用尺子量,而是用自己的手量。將拇指之外的四指併攏,以中指中間一道橫紋為準,四指總共的寬度即為“三寸”。關元穴為任脈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處,聯絡命門真陽,為陰中之陽穴。它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點按此穴可補攝下焦元氣,扶助機體元陰元陽。它也是歷代醫家公認的強壯要穴,可以保健和延緩衰老。

  按摩關元穴可以明顯改善氣虛體質。將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施壓力,然後用交叉的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區域性有酸脹感即可。

  六:氣海穴

  氣海穴是補氣的要穴。氣海,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從而化為充盛之氣,因此,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所以得名氣海。

  氣海穴在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中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體的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病,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我們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域。

  按摩的方法: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按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你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鬆。

  七: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元氣居住的地方,因此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痠、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性功能減退、習慣性流產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覺得腰痛或者腰痠,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按摩太溪穴就好了,症狀很快就能緩解。女性朋友容易手腳冰冷,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太溪穴,堅持一週時間,手腳就會變得暖暖的。

  八: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因而百會穴是各經脈氣會聚之處。其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如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就算是身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百會穴也能清神醒腦,增強記憶力。

  九:肺腧穴

  肺腧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主一身之氣,腧,通“輸”,有轉輸經氣的意思。因此,肺腧穴就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的功效。它主治呼吸系統疾病及與氣有關的疾病,比如說哮喘、咳嗽、嘔沫、腰脊痛、癲疾、喉痺等疾病。

  經常按摩肺腧穴,可以寬胸理氣,降逆止咳。如果能同時按摩天突穴,對治療連續咳嗽非常有效。用手掌根按揉左右側肺腧穴各36次,36次為一遍,再用拇指肚向後按壓天突穴36次,36次為一遍,一般施治3~5遍即可,或揉按至區域性有酸脹感也可以。咳痰時也可以按摩肺腧穴,用手指強壓此穴6秒鐘左右,重複做 3次即可。

  十:懸鐘穴

  懸鐘穴位於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膽經。懸鐘又叫髓會和絕骨。顧名思義,它和骨、髓都關係密切,專管人體骨髓的彙集,對與骨和髓有關的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另外,它是會穴,會穴的特點就是一穴連著數條經絡,地位至關重要。

  老年人睡覺的時候特別容易落枕,一不小心就會落枕,好幾天脖子都恢復不過來,脖子只能保持一個姿勢,疼得寢食難安。因為老年人體弱,氣血虛弱,一旦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於過度拉伸狀態,區域性氣血失於調和,寒邪乘虛而入,導致血液迴圈障礙影響代謝產物的排出,頸部肌肉便產生了痛感和僵硬感。而懸鐘穴是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因為它主髓,而髓與骨相連,因此對氣血虛弱和失調導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落枕後只要用滾、揉、捏、推等手法給懸鐘穴強有力的刺激,只需十來分鐘,就能感到頸部變輕鬆了,如釋重負。而且,經常輕輕敲打懸鐘穴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寶寶吃什麼較補氣
如何通過食療補氣血
相關知識
人體補氣穴位在哪裡
十大補氣穴位在哪裡
補氣穴位在哪裡
腰痛艾灸的方法有哪些穴位在哪裡
治療咽喉炎的穴位在哪裡
控制高血壓的穴位在哪裡
消除緊張的穴位在哪
乒乓球拍中最佳擊球部位在哪裡
屬牛的桃花位在哪裡
2017屬龍財神方位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