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古詩閱讀及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古詩詞鑑賞題,雖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講究答題一定的規範性,才不易丟分。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初一古詩閱讀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初一古詩閱讀1: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初一古詩閱讀習題及答案

  9.“飛”和“暗”用得好,說說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答:①“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②“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

  10第二句和第四的藝術手法分別是什麼?它們的表達效果又是什麼?

  答:①第二句的藝術手法是誇張。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②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11.前人評價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①它的寓意是惜別懷遠的象徵。②我同意關鍵之說。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徵意義才能理解此詩的主題。“柳”在風力的吹動下有迴圈往復、依戀不捨的姿態,這姿態就象依戀不捨的離人分別時的情態,所以在古典詩歌中,柳,作為寫作物件,常用來作為惜別懷遠的象徵。如《詩經》裡有“惜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紛紛”。柳永《雨鈐霖》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別懷遠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關鍵之說,因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後一句直接表達詩人惜別懷遠的思想感情很明確。***

  12.此詩寫得感人,說說它的感人之處。

  答:本詩沒有詳寫笛聲,而是寫由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結句“何人”一詞,說明愛國思鄉人人皆有,愛國思鄉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來這首詩感人肺腑。

  初一古詩閱讀賞析

  《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 “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初一古詩閱讀2: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初一古詩閱讀習題

  25.本詩作者是被稱為“ ”的 ,字 。***3分***

  26.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分***

  27.“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初一古詩閱讀答案

  25.詩仙 李白 太白

  26.連綿的峨眉山夜色正濃,半輪明月懸掛山間,猶如青山吐月;皎潔的月影,映入湛藍的江水,隨著江水緩緩流動。

  27. 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

  初一古詩閱讀賞析

  《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捨。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人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換傘閱讀答案
全國高考語文試題題型及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
初一古詩閱讀及答案
初三語文閱讀及答案
蘑菇轉了一個彎閱讀及答案
蘑菇轉了一個彎閱讀及答案
初中生語文閱讀及答案
讓兒子獨立一回閱讀及答案
一棵進城的古樹閱讀題答案
初三議論文閱讀及答案
每一天都需要堅強閱讀及答案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