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中的圓圈理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運動中雙人徒手對練套路形式。有單推手、雙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持推手、散推手等。太極拳推手的圓圈理論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虛實得分別清楚

  太極拳經日,偏重則隨,雙重則滯。雙重便是虛實未曾分清。練架式的時候,四肢百骸,從頂至足迴圈虛實,一手之中,其虛實之互為變換,愈密愈妙,自起手以至終結處處成圓,處處隨虛隨實。

  二,增長內勁

  難道與人比試起來真個一點兒力不要?經中有四兩拔千斤之語,不過形容少力勝多力的話,然也得四兩之力,不能說毫不要力。

  練太極拳時是不用力,若動作太快,如何能增長內勁。因其動作很慢又一氣到底中間不能停留,四肢百骸不住的運動,自然能將氣力增長起來,這種氣力行家稱為內勁。是全身活動的勁,這種內勁著在敵之身上,也與尋常的氣力不同,能使受者有如觸電。

  以上的要領,在於大家多加練習,細細去體會。

  三,研究太極拳不能不知道必須注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的道理

  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

  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練習太極拳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最要注意的是滿身鬆柔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周旋之能,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

  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

  用什麼去和人比試,我們練拳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之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雙眼睛,就在看機會能否迅速與否。

  兩人對打時,何謂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兩眼看到了機會趁機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仍是不一定,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就能有效果。

  因為敵人的重心雖失,然必須觀察其偏差所在,從何處進攻,向何方反擊,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

  兩人相打之際,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現。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以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

  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找機會,以及應從何處地位和方向進步,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也不失機會方向。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全不在手腳如何迅速,而完全在此。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的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

  太極拳以圓活為體,在練習太極拳架式時,務使全身鬆柔,久久自能圓活無疑。有一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練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

  練拳的人下部穩實與否,全繫於練習架式時是否能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與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和人比試時候,其所以容易受敵人牽動或攻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

  腰腿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敵人相頂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柔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而不能發揮。

  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然則僅一部分功,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功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粘不住走不了。

  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棚,履,擠,按四手,得認真分析,不可苟且馬虎放過。

  推手也是一個太極的圓圈,在一個圓圈之中分出棚,履,擠,按四手,聯貫而成,在這四手聯貫成大圓圈之中,於彼此面板接觸之處,每一手又各成一小圓圈,每個小圓圈中又分半圓為粘,半圓為走,兩手同時粘走,虛實須得分清。

  無論練架與推手皆須注意尾閭以及脊樑的中正,不偏不倚,所有動作發源於此。動作必從尾閭發端,方是以身體運動四肢,不是以四肢牽動身體。

  尾閭有圓圈,則各部的圓圈能粘能走,如果尾閭不起作用,各部的圓圈也都失去了粘走之效。依次練習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時。故歷來練習武術之人,貴在能得名***明***師。每有終年遊歷,意在求師訪友,即為此等處非經指點不可也。

  太極拳應其一氣連綿不斷,勁路集中之點無可靈求,惟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圓活之效。不拘內外家拳術,總以能圓活為第一要義,即以圓活二字為拳術之要素也無不可。

  太極拳練習的人要知道先後主隨,有條不紊,兩手之中,以何手為主何手為隨,而一手之間應何部分先虛,何部分後實,如何方能使勁路迴圈,成完全無缺之一。圓兩手成圓,互相救應,不能偏左或偏右之弊。經中所謂尾閭正中者是也。

  練太極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敵人攻擊胸部的一種姿勢。練太極拳全部的方法只是惟恐敵人不肯進入其胸部,敵手一入胸部,則隨時隨地皆為練太極的進攻之機會。

  發與化似二實一,不能發則不能化,不能化亦不能發。故經雲: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太極拳其從首至尾須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滯,以滿身輕利,氣沉丹田為原則,依此原則,又能時時注意陰陽虛實變換,免除雙重之弊,雖無明師指導,亦自有豁然貫通之日。練太極拳架式有真實工夫,則推手必容易進步,且不難出人頭地。

  太極拳推手的基本技法

  肘靠八法

  掤: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祭頂頭懸。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爾千斤力,飄浮亦不難。

  捋: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引之使長延。輕靈不丟頂,力盡自然空。重心自維持,莫被他人乘。

  擠: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躍聲鏗然。

  按:運用似水行。柔中以寓剛,急流勢難當。遇高則澎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必竄入。

  採:如權之引衡。任爾力鉅細,權後知輕重。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秤。若問理何在,槓桿作用存。

  挒:旋轉如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尋丈。急流成漩渦,捲浪若螺紋。落葉墜其上,倏爾便沉淪。

  肘:方法有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宜辨清。連環勢莫當,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用途始無窮。

  靠: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一旦機可乘,轟然如倒礁。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基本原則

  拈:如兩物互交,拈之使起。在太極拳術語,謂之拈勁。然非直接拈起之謂。實間接拈起之謂。而含有勁意。雙兼之兩義。譬如敵我兩人推手或交手時,敵人體質強壯、氣力充實、馬步穩固,則勢難將敵人掀動、或移其重心,則用拈勁,即能使敵人自動失其重心。其法先用意探之,使敵人氣騰,精神向上注,則敵體上重而腳輕,其根自斷。此即敵人之自動力所致。我則順其勢撒手以不丟頂之勁,引敵懸空,是謂拈勁。

  連:貫穿之謂。手法毋中斷、毋脫離。接續綿綿,無停無止,無休無息,是謂連勁。

  黏:即貼上之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隨,彼沉我鬆,丟之不開,投之不脫,如粘似貼,是謂黏勁。

  隨:隨者,從也。緩急相隨,進退相從,不即不離,不先不後,捨己從人,量敵而進,是謂隨勁。

  不丟頂:丟者,離開也。頂者,抵抗也。即不脫離、不攘先、不落後之謂也。

 

太極推手中的四兩撥千斤
太極推手中的勁與力
相關知識
太極推手中的圓圈理論
太極推手中的綿沉與輕靈
淺談太極推手中的發勁
太極推手中的藏與露
太極推手中的四兩撥千斤
太極推手中的勁與力
力學原理在太極推手中應用
太極推手中丟和頂
太極拳推手中五個圈的重要性
太極拳推手中的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