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養殖前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鵪鶉被譽為“21世紀養禽業的未來”,光明。下文是鵪鶉的養殖前景,歡迎閱讀!

  如何

  我國鵪鶉養殖時間雖較短,但發展迅速,目前飼養量約達2億隻,已成為世界第一養鶉大國。家鶉產品除了供應高階酒店、飯店之外,還被加工為罐頭、松花皮蛋等,廣受消費者喜愛。

  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蔘”之稱。鵪鶉還可作藥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

  鵪鶉養殖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因為具備四點優勢:

  ①投入少。養殖鵪鶉佔地面積不大,家前屋後皆可。即使大規模的養鶉場,所佔土地、房舍也大大低於其他家禽。由於舍內採取多層籠養裝置,飼養密度又大,所以建築、設施、資金投入都比其他家禽低得多。且不需要繁重體力勞動。另外,家鶉適應性和抗病力強,用於防疫開支也很少。

  ②產出多。無論蛋用型還是肉用型家鶉,40~50天即可成熟。肉用型42日齡時可達到220克,僅耗飼料700克;蛋用型全年產蛋大約270枚,總重量達3000克,為其體重的20倍。

  ③資金週轉快由於鵪鶉的飼養週期短,而且資金投入也少,每隻所佔流動資金不超過1.6元,相對其他家禽,資金週轉要快得多。

  ④風險小。因養殖家鶉具有以上優點,所以經營時不易造成經濟損失,不必擔太大的風險。

  鵪鶉生活習性

  鵪鶉是一種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叢集。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區域性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溼潤的水草上築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本草綱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則群飛,晝則草伏”的記載。它們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鵪鶉飼養技術

  孵化

  鵪鶉可用孵化器人工孵化,第1-6天孵化的溫度為38℃,溼度60%,第7-14天孵化溫度為37.8℃,溼度為50%,第15-17天落盤到出雛器中,溫度為37.7℃,溼度為65—70%。每間隔2小時翻卵一次,翻卵角度為90度。通風可以利用孵化器的通風孔。照卵一般在孵化的第5-7天進行頭照,第12-13天進行二照。

  飼養

  雛鳥出殼後,等毛幹後放到育雛箱內進行飼養,第1-3天育雛箱的溫度為35℃,以後逐日下調溫度,第7天降至32℃,第14天為30℃,第21天為25℃,第28天以後在22-20℃左右的常溫下飼養即可。喂飼的原則是先飲水,後開食。

  可分為單飼式和群飼式。單飼式即一個籠內飼養一隻雄鳥或雌鳥,制籠材料可用鐵絲網及竹木等,籠長90釐米,寬20釐米,高15釐米,隔成5小籠,籠底網孔大小以鵪鶉的糞便能通過,而腳趾不會踩入為宜,間距大致為1釐米。鵪鶉籠採食面網孔較寬,使它們能伸出頭頸採食。籠外面掛食槽和水槽。群飼式即採用大籠小群飼養,以10只左右為宜。

  飼料

  有玉米麵、米糠、豆餅粉、麩皮、魚粉、骨粉、葉粉、食鹽、青菜、昆蟲等。飼料更多樣化,營養要全面,可以選擇品質好、適口性強、營養比較齊全、價格便宜、貨源比較充足的飼料來組成配合飼料。鵪鶉食料以半溼料為主,每天餵食5次,每天每隻給精料30克左右。鵪鶉喜溫暖、怕寒冷。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冬季舍內應加溫,室溫應保持在10℃以上。


懷孕適合喝白茶嗎
狐狸養殖前景發展
相關知識
鵪鶉養殖前景
鵪鶉的養殖前景
黃粉蟲的養殖前景如何
土雞養殖前景
羅非魚的養殖前景
肉驢的養殖前景
黑魚養殖前景
虹鱒養殖前景如何
五步蛇養殖前景
娃娃魚養殖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