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三練三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當今人們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可以強身健體,堅持練習可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整體運動,作為一種療法,其整體性體現在“三練三調”上。“三練”是指練精、練氣、練神。“三調”是調身***調精***、調息***調氣,一呼一吸為一息***、調心***調神***。“三練三調”是太極拳的“三要素”。

  精氣神是人身三寶。世上萬物都有物質、能量和資訊三種素性。“精”是人的體物質“氣”是人體的能量,神是人體的資訊。精氣神一方面先天受於父母,另一方面後天來自飲食的轉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氣的吸取,也得益於自我修練。

  太極拳素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之說。這種說法有多種解讀,其一是說練拳要經過練精、練氣、練神三個階段。

  1、練精專指修練肢體,是形體運動,俗稱“外練精骨皮”。這是“外功”也叫“命功”***軀體有形之物調之命***。

  2、練氣專指修練呼吸,是氣血和內臟運動,俗稱“內練一口氣”。人體之氣涵義很廣。呼吸之氣是其重要方面。通過修練外呼吸***肺呼吸***和內呼吸***組織、器官有呼吸***,強化人體***血液***同外介的氣體交換;促進身體各部位同血液攜帶的氣體交換。同時通過腹式呼吸,強化腹壓變換和橫膈升降,藉以按磨促動橫膈上下的臟腑。

  3、練神專指修練大腦,是神精運動。通過練腦強化腦神經輸入、加工、傳遞、輸出資訊和釋出指令資訊統率調控全身的功能。

  太極拳要求“意氣合一”,即練神同練氣合而為一,合成“內功”,也叫“性功”***意氣心性活動謂之性***。練精的招式動作外顯為形,內蘊為勁。就修練“內勁”來說,也屬於“內功”。

  太極拳強調“一動無不動”身軀動,內臟動、氣血動、神經動,凡是能動的部位都要運動,而且同時運動,“上下相隨”“左右相應”、“內外相合”,達到“形神俱備”、“性命雙修”,“精氣壯、精神旺、神氣足,精氣神三結合。

  要達到精氣神三結合,需要長期功夫。初學者如想同時度過修練精氣神“三關”,很難成功。最好是循序漸進,先通過初級階段的練精築基,再進到中級階段的練氣,然後進到高階階段的練神。

  “三練”就要“三調”,就是將姿勢體態、呼吸吐納、心意神魂都調練到符合拳理要求。太極拳最基本的三項原則——“鬆體”、“固氣”、“凝神”亦即“三調”的要領。

  “生命在於運動”,人身各個部位的“生命”也在於運動。“三練三調”正是要全身各個糸統***肢體、心血管、腦神精經絡、臟腑等等***、各種器官和組織都同時運動。如果說“練拳就不生病”,“包治百病”,“準能壽至耄耋”,那是誇大其詞。但是,太極拳“三練三調”整體運動的特性,確實更有利於養生保健益壽延年。就療疾病而言,全身整體狀況好轉自能促使區域性病變好轉,積之日久必有大效。

  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著熟”,即外形階段

  學習太極拳應先從拳架開始,要求從鬆靜入手。靜,即為心靜,去除雜念,專心練拳。鬆,即為意鬆體鬆,內外皆鬆,四肢百骸,五臟六腑,肌膚骨節都要鬆開。初學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帶有僵勁拙力,身上的肌肉、韌帶、關節等都很緊,不易放鬆。

  因此,首先要強調放鬆,用意不用力。一般說來,經歷兩三個月時間,就可達到初步的摧僵化柔效果。但這只是非常初步的鬆柔,在後續的練習過程中,一直要強調放鬆,將放鬆貫穿於練拳的始終。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鬆,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同時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練習。要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鬆腰落胯收臀、圓襠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墜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虛實、步法輕靈、邁步如貓行;要眼隨身轉、威而不猛。

  姿勢要中正圓滿,架子勿高低漂浮,動作要輕靈圓轉。這些太極拳前輩們總結出來的要領,需要我們在長期的練拳過程中時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第二階段拳架

  應該說,練好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是邁向太極殿堂的第一步。正如陳正雷所說,師資、天資、刻苦是練好太極拳的三個必要條件。“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因此,學太極拳一開始就要選好老師,一定要有明師指點。

  學習太極拳最好找一個老師,特別是在學習拳架的時候,容易走向誤區,有老師的幫助能快速入門。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習文練武莫不如此,尤其是練習太極拳,老師的作用是先決條件,無師自通的例子至今尚未見到。如果僅以習拳為娛,玩玩而已,自不在此列。

  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有一位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理論精通、教學有方的明師,才能引導學生步入正確途徑,少走彎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一旦誤入歧途,太極拳殿堂終難問津。

  應先把太極拳的外形動作學會練好,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練好。這好比小學生學寫毛筆字,要先學會正確握筆,先描紅帖,從橫豎撇捺,間架結構學起。否則,一開始基礎就沒打好,以後就無法建造太極的大廈。

  俗話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可見師承是多麼的重要。然後,隨著動作的熟練,身體的協調性越來越好,做動作時要注意主宰於腰,每一個動作都是用腰來帶動。逐步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做到上下相隨,節節貫串。同時動作要舒展大方,以柔為主,儘量放鬆,該發勁的地方要儘量發透,該跳躍的要跳,用勁要猛。如金剛搗碓聲如雷,掩手肱捶發出去呼呼帶風,青龍出水鬆活抖彈,二起腳高高躍起,玉女穿梭快如旋風等等。

  如果不用這些猛勁,周身的關節就活不開,內勁就引不動,這就是以外形引動內氣的方法。通常,學一套陳式83式要3至5個月,但這只是初略地能把拳架動作畫下來,離高質量完成動作還差得很遠。

  一般說來,外形階段要經歷4至5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有條件,要一直跟隨老師練,如沒有條件,也可自己練,但也要定期請老師指點,以求不斷髮現問題,糾正拳架。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隻有外形沒有內在的東西。

  有的人身體條件好,基本功紮實,加上刻苦練習,外形很好看,參加比賽,還可以拿金牌。但卻沒有太極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第三階段以外帶內

  通過不斷盤架子練習,以外形帶動內部,逐步領悟太極拳內在的東西。結合站樁或打坐,培養丹田之氣。意念常守丹田,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丹田之氣開始飽滿,並在體內流動。逐步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內動帶動外動,即以內氣催動外形。

  即所有的動作用內氣來帶,開則貫至末梢,合則歸於丹田。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外柔內剛,上輕下重,內外相合,節節貫串,螺旋纏絲,動作自然。推手時,能做到,輕靈圓轉,比較自如地化解來力,進入懂勁階段。

  所謂“懂勁”,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懂自己的勁,即逐步體會到什麼是太極勁***即內勁或纏絲勁***以及勁的蓄髮相變,鬆活抖彈,如何做到意到氣到勁到、內外相合、周身一家。陳鑫雲:“練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

  其二是懂對方的勁,這需要通過練習推手才能學到。一般說來,練習推手應先從定步四正手開始,***也有人先從定步單手推輓開始***。練習者應先理解《打手要言》中所述要領:“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化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沾粘連隨不丟頂”。首先,兩人接手,不能頂和丟,要輕輕接觸,用意不用力,沾粘連隨,刻刻留意,挨著何處,心要用在何處,在不頂不丟之中找訊息;其次, 掤捋擠按四正手要認真練習,圓要飽滿、連貫,不得有凹凸和斷續處。

  要上下相隨、主宰於腰,周身一家,勁起於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要引進落空合即出,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不與對方頂抗,而是用太極的螺旋纏絲圈化解對方的來力,讓它落空。當對方前勁已出,後勁未續、處於被動之際,將對方發出。

  懂勁階段的特點,丹田發沉,膀胱發熱,足跟發重,頭頂發懸,肌膚髮脹,手指發麻。這時候還不能算成功,這才算是把外形和內氣結合起來。據前輩講,這一階段需要十年時間。

  進入懂勁階段,才算入了太極之門。再練,就可以離開老師,不走彎路,“學人規矩不能學人巧,巧是由功夫得來的,跟老師學會規矩之後,要千回萬回多多練,功能熟時巧自生。”

  經過懂勁階段,再往下練,即可進入太極拳的高階階段,即神明階段。所謂神明,即,“不可言傳,只可神會,人所不知,獨我自明。”

  此時,渾圓練成,螺旋纏絲圈練至極小,陰陽渾於無跡,剛柔相濟,至剛至柔,周身極其虛靈,運動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心領神會,意到勁隨,拳內奧妙無窮盡,功夫到時自通神。

  體內氣血通暢,周天貫通,無微不至,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五臟六腑得到潤澤,再以消化,飲食,怯病延年。練拳時活潑自然,一片神行。“週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為我身,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為中氣也。

  練一趟拳下來,氣不發喘,面不改色,談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氣,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急如電閃,炸若驚雷。外邊看不見,內裡是力大無窮。

  外行人看不見,內行人才能看得出。與人交手時,“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圓,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至此,太極功夫神乎其技矣。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的禁忌
太極拳招式中上肢的虛實分明
相關知識
習練武式太極拳的主要三個階段
太極拳的慢練快用
楊式太極拳的習練技法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有哪些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
傳統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
忽雷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太極拳的慢練與快練
太極拳的三練三調
練習太極拳的三大養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