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創業故事論文材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看看那些女性創業的故事,學習她們,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壓不垮的養雞創業女強人

  2004年,第一次創業不到一年,她遭遇火災,剛剛起步的養雞場化為灰燼,損失近七十萬元。當很多人認為她會從此一蹶不振的時候,她卻借款東山再起,再次將養殖場辦得風風火火。

  禍不單行。2008年,大雪封山,雞蛋滯銷,蛋雞死亡。她又未能倖免,損失三四十萬。再次起航的創業路依然荊棘。

  十年創業,兩次全軍覆沒,並未把這位35歲的女人嚇倒,摔倒後的她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前行。帶領村民致富,讓鄉親們脫貧,是支撐她一路走來的信念。她相信,明天會更好。

  打工“偷師”

  1995年,由於家貧,為尋求更好的生活,16歲的李國會離開家鄉筠連縣高坎鄉紅旗村,與同鄉一起外出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賓某餐館當服務員,當時每個月只有160元的收入,但這讓從大山裡走出的李國會頗為欣喜。隨後,她又去過新疆摘棉花、賣衣服,還輾轉到河北等地打工。按照她的話說,只要是一般打工妹所從事過的工種,她基本都做過。但是,一想到貧窮的家鄉,對於出門那天起就暗暗下決心要闖出一番事業的李國會而言,打工不是辦法,創業才是目標。

  一直尋找專案的李國會,在一次偶然回筠連時發現,筠連市場上的雞蛋比樂山市要貴四五毛一斤。原來,當時筠連市場上銷售的雞蛋是從樂山運過來的,由於運輸成本的問題,單價自然要比樂山市場上貴。

  筠連縣高坎鄉可以搞養殖嗎?這個疑問在李國會心中開始生根。1998年,李國會開始到樂山當時比較大的一家蛋雞養殖場打工。在此期間,她對養雞的每個環節認真學習,一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養殖場裡的專家,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她基本掌握了從選雞苗、飼養、到銷售整個流程的技巧。

  “養殖場裡吃點苦,才能更好的學到東西。”在李國會看來,“偷師”的那段時間會比較累,但是一想到雞蛋這個市場前景較好的專案,她總是能堅持下來。這一學,就是三年。

  一場大火

  2003年,李國會和丈夫回到筠連縣高坎鄉,準備在這裡開辦養殖場。當時,他們的存款只有4.6萬元,連修廠房的的資金都不夠。遂向親友借款,廠房建設之初,打地基、搬磚頭、扛水泥等活路,李國會都要和丈夫親力親為。

  2004年,高坎鄉鴻運養雞場成立,隨後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5000個蛋雞,修廠房、買蛋雞、購雞籠,一共花了25萬元,其中二十餘萬元全部來自借款。李國會本想大幹一場,早日將借款還清,一開始的時候也還順利,第一個月就掙了幾萬元。但是,一場大火將她打回了“原形”。

  2004年,由於管理不當,一場大火將李國會的養殖場付之一炬,加上蛋雞和雞蛋,損失約七十萬元,所幸的是,並未造成人員受傷。當時,李國會和丈夫在宜賓跑銷售,等回到養殖場時,看到苦苦經營的希望瞬間化為灰燼,她心疼極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李國會的丈夫一下子暈在方向盤上,她的母親抱著她失聲痛哭,倔強的李國會強忍淚水,心裡一直不斷的在提醒自己,不能倒下。

  現在回想起來,李國會說,如果只為自己著想的話,她完全可以和丈夫回到樂山打工還債。但是,一想到村民們沒有脫貧的技能,她就堅持了下來。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在大多數人以為她從此倒下的時候,李國會選擇了堅持。

  一場大雪

  2005年,李國會再次借款創業。這一次,就像回到了原點一樣,她購買了5000個蛋雞,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她再一次獲得了成功。不少村民看到她的成功後,紛紛開始和她合作,也搞起了養殖。

  2006年,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一萬隻蛋雞,由於市場好,一度還達到了供不應求的狀態。2007年,李國會再次購買8000只蛋雞。此時,她的養殖場已經達到了2.8萬隻蛋雞的規模。以1萬隻蛋雞每天生9700個雞蛋計算,除去所有開支,1個雞蛋有0.2到0.4元的純利潤,最高值的時候可以到到0.5元的利潤。一個月的利潤有七八萬元。

  按照這個節奏,一年的時間,李國會就能還清債務。沒想到,一場大雪,再次將她的夢打碎。

  2008年,筠連降雪時間比往年都長,大雪封山,李國會的數萬只雞蛋無法銷售出去,加之天寒,不少蛋雞相繼病死。這一次,她損失了三四十萬。面對這樣的失敗,她再次選擇堅強。

  領路致富

  2009年,李國會選擇了第三次創業,並獲得了成功。村民們看到了李國會的成功,有12戶村民參加了她組織的免費培訓,一個多月後,李國會還幫村民把雞苗訂好。當時,她給村民一隻雞墊了10多塊錢。

  高坎鄉紅旗村村民李永才說,李國會的養殖技術和當地的養雞技術不一樣,她的養雞技術是科學性的養雞。小雞出殼以後要給它育苗,還要注射疫苗。過去養雞,長到一斤到兩斤左右就會死,村民們現在用她教的技術,小雞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除了將技術毫不吝嗇的傳授給了當地村民,在資金、營銷上,李國會也給予了當地百姓極大地幫助。在公司的帶領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統一餵養、統一入股、統一銷售、入股分紅。

  同時,不少村民還在李國會的養殖場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餵雞、打掃雞棚,工作時間5個小時左右,每月的工資1600元還包吃住。在掙錢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家裡,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2012年,李國會和朋友合資註冊了騰龍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事業的發展開始大步向前。目前,她養殖蛋雞規模達到了三萬只,帶領村民養殖蛋雞約為十萬只。去年,她的雞蛋銷售達到了180萬元。

  今年已經有不少村民打電話告知她,過年就結束打工生活,回鄉跟著李國會搞蛋雞養殖。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女性創業故事材料
女性創業成功的故事
相關知識
女性創業故事論文材料
女性創業故事分享
女性創業故事感悟
女性創業故事材料
勵志女性創業故事
關於女性創業故事
單身女性創業故事
創業故事徵文
關於女性創業的事蹟
男性創業故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