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海嘯災害的主要措施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6日

  海嘯是一種不可控制的自然災害,雖然海嘯發生的頻率不高,但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帶來的災害可以說是極具毀滅性的。那麼,你知道如何應對海嘯這一災害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如何應對海嘯這一災害

  當海嘯來臨時,為了自救,我們應當採取哪些有效措施?對此,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

  地震是海嘯的一個天然預警訊號。如果聽到地震發生的訊息,海嘯也可能隨之而來,此時千萬不要在海岸停留。公眾可以通過廣播或者電視獲得更多資訊。

  另外,如果發現海水異常並且快速後退,可能說明一場海嘯已經在來的路上。這個時候,應立即前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印度洋海嘯之所以導致很多人死亡,是因為他們走下海灘,觀察後退的海水。專家們認為,發現海水後退後,人們最多有5分鐘時間撤離危險區域。

  海嘯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並不具有最大的危險性。在最初的海浪抵達海岸之後,海嘯的危險性仍會持續幾個小時。海嘯波列可能以一系列海浪的形式出現,相隔時間在5分鐘至1小時之間。在此之前,海水會反覆出現後退和向前推進。為了避免成為海嘯的犧牲品,人們應一直遠離危險區域,直至聽到已經安全的訊息。

  此外,海嘯波對海岸上的建築物及其他設施的破壞力巨大,對沿海的建設和規劃,都要做好相關的評估。保護好沿岸的環境,沿岸的紅樹林、淺灘、綠化帶等對海嘯波具有衰減作用。海嘯波的傳播具有一定規律,海嘯知識的宣傳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很大作用。

  海嘯的主要危害

  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捲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 地震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環境預報室副主任於福江介紹,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但由於我國大陸沿海受琉球群島和東南亞諸國阻擋,加之大陸架寬廣,越洋海嘯進入這一海域後,能量衰減較快,對大陸沿海影響較小。

  因為地震波沿地殼傳播的速度遠比地震海嘯波執行速度快,所以海嘯是可以提前預報的。不過,海嘯預報比地震探測還要難。因為海底的地形太複雜,海底的變形很難測得準。

  1964年國際上成立了全球海嘯警報系統協調小組,太平洋由於海嘯多發,所以海嘯預警系統很發達。此次大地震發生15分鐘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從檀香山分部向參與聯合預警系統的26個國家釋出了預警資訊。如果印度洋也有預警系統,也許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從震後到海嘯登陸印度洋沿岸的寶貴時間。

  海嘯的基本介紹

  海嘯,是指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海嘯在外海時由於水深,波浪起伏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達岸邊淺水區時,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驟然升高,形成內含極大能量,高達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水牆”,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

  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極具危害性的“水牆”。

  海底50千米以下出現垂直斷層,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最易引發破壞性海嘯。

怎樣應對海嘯
如何應對海嘯
相關知識
應對海嘯災害的主要措施
防禦颱風災害的主要措施
地震次生災害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簡述地震災害的防禦措施
簡述自然災害的防禦措施
洪水災害的防治措施
颱風災害的預防措施地理
學校自然災害的防範措施
颱風災害的預防措施
暴雨洪澇災害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