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英學子畢業典禮致辭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6日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北大畢業典禮致辭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老師們,各位嘉賓和家長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一週前,系裡通知我在今年畢業典禮代表教師做一個簡短髮言,我當時既感到十分激動,又感到無形壓力。激動是因為站在這個講臺對一名普通老師來說是一種至高榮譽,壓力是因為站在這個講臺不同於一般的授課,畢業典禮是見證你們人生放飛理想、見證成長的重要時刻。

  幾年前,在座各位同學從五湖四海來到北京大學,加入了北京大學社會學這個特殊小系大家庭,有幸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幾年來,作為大家庭的長輩,我貌同見證了老師們的無私奉獻,同學們的勤奮學習,家屬們的鼎力支援。因此,在這裡我代表全體老師們向2018屆195名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祝賀同學們順利完成學業,並以優良成績獲得學位。同時,也感謝同學們幾年來對大家庭的一路奉獻和深情陪伴。

  今天的畢業典禮不僅見證同學們的人生成長階段,同時也預示你們人生的再出發。其實,站在這個講臺上,想說的東西很多,限於時間原因,

  我主要跟同學們分享兩個方面的想法:

  第一方面,社會學究竟給每個社會學人帶來了什麼?換句話說,社會學學科的遺傳素養或bio-mark是什麼?我個人1984年從經濟學轉行到社會學,30多年的社會學修煉使我認識到,與其他學科相比,社會學有諸多強大的內在基因,但其中至少兩個基因是最最重要的:一是具有更加追求公平正義的人性人道。在社會分化的今天,尊重公平正義已經融入社會學人的血脈,內化行動的指南,成為了我們的最大追求和信仰,其中集中體現在對社會底層的人性關懷和使命情懷。二是具有不一樣洞察社會的獨特能力。社會學人用田野丈量世界,用定量探究規律,對社會乃至個人日常生活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切的洞察。社會學使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一面照見自我的鏡子,全方位、立體式地讓我們知道,在與這個社會、世界的關係中,我們究竟是誰?

  第二方面我想說如何見證成長、快樂人生。前面說過,在座各位同學們具備了社會學人的優良遺傳素養。不過,我還要說,走向人生的下半場光具有良好的基因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適應人生的新環境。

  各位同學,畢業意味著,你們再也不用為學校的各種DDL而恐慌了甚至悲催。但是,你們應當清醒意識到,人生的大考即將拉開序幕。作為老師和過來人,我們當然希望各位成為人生的贏家、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見證人生的精彩和圓滿。但是,我個人認為,比圓滿人生更重要的是見證成長、快樂人生,為此,我對同學們有三點囑託:

  其一,高尚品德是快樂人生的最大底牌。好品德是快樂人生的最大紅利。再高權貴比不上一個好品德,再多名利比不上一個好名聲。做一個好人是老師們對同學們的最大囑

  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好人的界定是:考慮別人比考慮自己更多得的就是好人;科學家王選院士對好人的界定則是:考慮別人與考慮自己一樣多的就是好人。我個人對師門同學的要求是:人至少要具有“三好:好人品、好圈子、好習慣”:好人品是指善良、守信、誠實、謙虛、寬容、厚道且常懷感恩的心;好圈子是指周圍聚集著一大批具有正能量的朋友;好習慣是指要具有自己的個人愛好,包括運動、攝影、繪畫、旅遊乃至烹飪等。

  其二,淡定情懷是快樂人生的最高境界。大學是同學們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時期,大學生活就像初戀,在這裡,各位或許愛過、哭過、鬧過、醉過,有著激動的心;進入當下不確定乃至浮躁的社會中,各位可能要為票子、職位、晉升、房子、婚姻、生娃養娃等凡事而奔波乃至奮鬥,或許會經歷喜悅、成功、挫折、迷茫、失望甚至絕望,希望大家都保持著淡定情懷。因為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是營養,這也是成長的一種代價。重要的事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總是難做的。縱慾社會中保持一種冷靜和思考也是一種修煉。我個人的看法是:不要總是寄予C位出道,因為默默無聞可能就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不要總是寄予彎道超速,因為退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種胸懷;不要天天設想出奇制勝,因為人生並沒有常勝將軍。“你若從容,歲月無恙”。

  其三,知行合一是快樂人生的最好修行。“知行合一,止於至善”。大學讀書使我們聰明,使各位成為了思想的巨人,但是走向社會,老師們真誠希望大家成為行動的高人。讀都是思考,做才是王道;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作為社會學人,我們不僅要做有利有益有趣的事情,也要做無利但卻有意義的事情。作為個體,我們不能決定太陽每天什麼時候升起,但是我們能夠決定每天什麼時候起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作為老師,若干年之後,我們真誠希望還能看到各位像今天一樣的陽光笑臉、清澈目光和純真心懷。常回家看看吧,因為社會學大家庭永遠是你們人生的精神家園。

  祝福大家人生永遠快樂!

  謝謝大家!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各位同學、家長、師長和同事,

  今天我們相聚這裡,慶賀2014屆本科和博士學生,2015屆碩士學生,和2016屆專業碩士學生順利畢業,恭喜同學們開啟新的人生階段,感謝各位老師、家長的辛勤付出,歡迎你們前來共同分享畢業同學的歡樂。

  當畢業的狂歡結束後,很多人會發現身邊少了陪伴,老師、同學和家長不能永遠身伴左右。對於年輕人來說,集體生活浪漫而美好,合作、保護、競爭、祕密、猜忌、花邊,天天都有很多故事,總有新鮮話題,即便是生氣,也是那麼有意思。集體生活讓人享受成敗、激情和榮辱,它是那麼有趣、溫暖、心有所依。很多成年人一生中的美好回憶,都來自他們的集體生活時期。

  可是,現在沒有了上山下鄉和插隊,所以,從大學畢業,就意味著一個人的集體生活期真正結束了。這一天總會到來。很多人會不適應,因為從小到大,這樣的生活已經陪伴了你們20多年,不少人從集體生活中獲得生命力和樂趣,他們的精神生活總和社交有關。

  怎麼辦?你必須尋找精神上可以陪伴終生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學習。

  有的人用尋找伴侶來代替精神的失落,但相愛的人也不一定總能產生精神共鳴;有的人用陶醉於音樂代替精神的無依,但音樂有時會帶來環境喧譁;有的人用沉溺遊戲代替精神的無聊,但遊戲可能上癮,極端的情況還可能玩物喪志;有的人用旅行來代替精神的失落,但人總有慵懶、害怕陌生和不想出門的時候。

  唯有學習缺點最少。只要你有所追求,學習就不會棄你而去。

  學習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之可貴,在於它是一種無法剝奪的自由,完全根據你的追求、興趣和品味。畢業以後,你就再也不用為了拿學位、為了交作業、為了趕論文、為了給專案交差,為了取悅他人或者表現自己,被迫去學習。

  學習使人有見識,它提供給你經驗以外的大量知識,令你獲得強大而豐富的內心力量,激發你的希望,照亮你的靈魂。從學習中找到樂趣的人,煩悶不會來找你,不會抑鬱自殺,因為他還有很多好奇和未知,需要用生命去了解。

  學習使你認識新的同伴和朋友,從他們那裡,你會讀到自己內心正在想的事,從而增加信心,獲得支援。你雖然可能根本不認識他們,但是你知道他們正在世界的某個地方,和你一起同行。如果你需要呆在一群有趣的人中,需要一種思想交流和精神伴侶,那就讓學習陪伴你的人生。

  學習是一種主動又自主的精神交流,可以讓自己以安靜的方式,生活在群體中,不用外出打架就可以對權威開展批評,學習讓你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經驗之外有超驗,世俗之外有神聖。如果你學到的東西是高質量的,就等於選擇了和優秀的群體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去關心一些重要的事情,無聊、瑣碎和沮喪,那些不得不通過抱怨來排解的負面情緒,就會離你遠去。

  學習可以使你成為一個精神上自立的人,如果你的歡樂來自於你自己,情緒就不必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過分依賴他人而變化,如果你的辨別來自於你自己的知識,就不會盲從,整日迷失在粉絲們的追星捧月中。

  每個人的人生起跑線,實際上是從畢業開始的。現在大家都差不太多,幾十年以後就會出現明顯差距,走在前面的都是不斷學習的人。所以真正的挑戰是在離校以後,如果你不想進入緩慢退步的狀態,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終生學習。

  今天,在你們人生再出發的時刻,北大社會學系給各位的畢業寄語是:請保持終生學習。

  謝謝各位。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學長、各位嘉賓,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剛才,教師和學生合唱團演唱了《燕園情》,這首歌雖然還不是我們正式的校歌,但這麼多年來,它的旋律、它的歌詞、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為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已經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學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園情》開始的,今天在這裡,也將以《燕園情》畫上一個休止符。

  王恩哥校長在201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四年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你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燕園,開始了在北大的求學生涯。那時,你們在一體的操場上第一次學唱《燕園情》;而今天,在同樣悠揚的歌聲裡,你們就要帶著在北大收穫的知識、友情以及愛情,帶著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記,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張本科畢業生合影在網路上“走紅”,這張一個人的“合影”來自元培學院的薛逸凡同學,她所在的古生物學專業,或許是中國唯一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很多網友贊她為“女漢子”,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誰懂?”,“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其實,無論什麼專業,寂寞也好,熱鬧也罷,作為校長和老師,只要你們學有所成,只要你們快樂成長,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滿足。2014屆畢業的全體本科生同學們,祝賀你們!

  同學們,大學時光匆匆而過,以至於身為“90後”的你們都開始慨嘆:“時間都去哪兒了”?是的,對一個始終在奮鬥、始終在攀登的年輕人來說,時間總數得特別快,四年光陰轉瞬間就流走了。我想,這四年的時間,已經凝結成了你們在無數次“刷夜”苦讀之後的哲思與明辨,凝結成了你們在國際交流舞臺上閃光的才華與自信的氣度,也已經變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師長雙鬢的縷縷白髮。當你們在回憶過往,追問青春的意義時,我希望,大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教導你們的師長以及四年來相互關愛、相互扶助的“小夥伴”們說一聲——“謝謝!”正是他們時時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擁有了如此精彩!今天,請把掌聲獻給他們!

  此時此刻,站在這個講臺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靜,願意與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時間印記。我和我的同齡人,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雖然歷經波折,卻也幸運地搭上了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時代列車。1978年我上大學的時候,人們還在討論收音機和電視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而現在,我也同你們一樣,經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試圖用微信與朋友們交流。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拉近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相信就在此刻,你們當中有不少人正通過微博、微信將畢業的體悟和感恩的心情傳遞給千里之外的親友。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都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同學們,變革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包括我們所身處的燕園,每天也都在發生著許多細微但深刻的變化。我們的北大,正變得更加國際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這一切的變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

  那麼,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北大人應如何作為?我們除了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時代的潮流,更需要堅守什麼?哪些東西需要不斷變化,而哪些東西又亙古不變?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今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與我貌度校慶和五四青年節。在師生座談會上,總書記給大學生算了一筆“人生賬”:“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

  同學們,總書記指明的這筆“人生賬”,不就是擺在你們面前的歷史“際遇”和“機緣”麼!總書記還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為喻,勉勵青年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身體力行,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校友羅家倫先生在《寫給青年》一書的序言中談到:“我們不能揹著時代後退,我們也不能隨著時代前滾,我們要把握住時代的巨輪,有意識的推動他,進向我免輝的理想。”在五四時代,他們那一批“90後”通過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在改造國民性的基礎上,重塑人的靈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也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征程。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奮發圖強的精神燈塔,也為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資源。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洶湧而來、各種思潮相互碰撞的變革時代,堅守核心價值觀就是“務本”,將自己的人生事業融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國正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重新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北大人不應沉湎於以往作出的貢獻,而要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發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諸位同學,將來能夠代表我們這個國家,對人類文明的傳承與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面對紛紜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實現“小我”與“大我”的協同進步?是被社會的慣性所牽引,還是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是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選擇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時,是選擇放棄,還是義無返顧地前行?是做憤世嫉俗者,還是積極的建設者?在此,我對大家有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堅守“砥礪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學家楊時曾說“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無論什麼時代,砥礪德行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個人的德行修養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響和教化別人。“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在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堅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輩,他們的堅守讓我們在時代波瀾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這其中,第三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醫學部教授彭瑞驄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驄先生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成長於內憂外患,社會動盪的時代,彭先生較早便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與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墳附近的什坊院村辦起了保健院,組織北醫師生輪流為附近農民義診。在這段實踐中,彭先生目睹了農民飽受病痛之苦和貧困的折磨,堅定了為大多數人服務的理念。從醫70多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先生都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這樣寄語醫學生:“‘無德不醫’。學校只能教育你認識是非,但是社會太複雜了。你要是想拿學醫當敲門磚去賺錢的話,那就別來學醫,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貧,默默奉獻,正是老一輩北大人畢生堅守的群體特質的生動寫照。希望這種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夠在你們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二是希望大家堅守“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平和心態。今年3月,我在學工部舉辦的“教授茶座”活動中與一些同學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座談中,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生涯規劃。物理學院一位同學說,學物理、做科研壓力很大,需要犧牲很多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堅持。我告訴他,北大人做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基本素質——那就是忍耐。今天在這裡,我還想跟大家分享哲學系湯一介先生治學的例子。作為老一輩哲學家,編纂一部能夠挖掘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呈現中國儒學源流的《儒藏》,是湯先生長期以來的願望。2002年,經過反覆論證,湯先生將編纂《儒藏》的設想提交學校和教育部並得以正式立項。這一年,76歲高齡的湯先生受命成為《儒藏》工程首席專家。《儒藏》工程是一項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國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項迄今為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儒藏》“精華編”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餘種,約計2.6億字;而“大全編”則收入儒家經典著作3000餘種,約10億字;此外還將編纂著錄兩萬餘部“儒家經典文獻總目”。面對這項浩如煙海又繁瑣龐雜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湯一介先生義無反顧。他說:“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來配合。今天,我們編纂《儒藏》可以說正在實現著400多年來中國學者、也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儒藏》編好,將儒家文化瑰寶系統全面地收藏,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之後一百年內不會有人超過。”湯先生秉持著這樣的赤忱之心,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仍然不遺餘力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學習。

  三是希望大家堅守“寵辱不驚,自信自勵”的人生哲學。隨著人生階段的轉變,你們將迎來一個更加複雜、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對資訊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實,同學們可能一時會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們在偶爾“吐槽”之餘,勇做積極的建設者,化難為易、化壓力為動力、化自卑自滿為自信自勵,寵辱不驚,處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今天很多年輕人抱怨這不對、那不對的東西,可能正是我們可以發展的機會。與其抱怨,不如把它變成現實。”改變別人也許很難,但改變自己只需要堅持。我校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也講過一段很有啟迪性的話:“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來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難、多歷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努力完善自我,抵達“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學們,時代在變,北大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不會改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不會改變,“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胸懷不會改變,“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不會改變,“常為新”的奮鬥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會改變!這些帶有“北大印記”的精神特質,應當就是我們在大變革時代永遠不變的堅守。

  同學們,我一直認為,北大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複製的。希望大家永遠不要被喧囂、浮躁所迷惑,請勇敢地做你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獨一無二的北大人。

  從今天開始,我相信,無論你們走到哪裡,所有的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北大,這裡是你們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時代如何變革,植根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燕園情”將始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這是永遠割不斷的!

  最後,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醞釀已久的一句話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一個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輕的時候確立自己的目標,你就會節省很多時間,走更少的彎路,你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就會更近,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同學們,依依惜別,再見珍重。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祝願你們乘風破浪,前程萬里!

  謝謝大家!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老師們,同學們,家長們,大家好。我是牟思浩,很榮幸能代表畢業生髮言。回想2015年的畢業典禮,我站在理科五號樓天井的主席臺上代表2011級本科生髮言。那時,我對畢業季充滿了浪漫化的想象,似乎對未來也有不少豪言壯語。如今三年過去了,除了依然感慨時光易逝之外,還多了一些對世界的理解。因此,在畢業這個具有儀式感的節點上,我們應當回頭看看這三年所收穫、創造和給予的一切,看看自己的變化,無論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也看看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首先,三年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焦慮,並親身體驗到了其中的一些。這些焦慮或者來自生活中實在的挫折和阻礙,或者來自理想主義遭遇社會現實的不適,或者來自人格個性的底色和基調。但它們都是真實的,都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必然結果。焦慮雖然痛苦,但它並不負面,也並不虛弱。我們雖沒有必要崇尚或美化這種體驗,但學會面對焦慮並從中成長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我始終相信詩人的那句話:這一切都是種子,只有經歷過埋藏,才有生機。我想,培養戴著假面的所謂的“成功人士”並非北大社會學系給予我們的教育所期待的結果,真實而豐富的人性總是更加動人,而焦慮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年中,我慶幸與15級的同窗貌同分擔了彼此的焦慮,這使我漸漸理解不同人的曲折心腸和難言之隱,理解了大家在生命中最在意的那個部分,也因此,我們能夠見證彼此的成長。

  其次,三年中,我對事物的複雜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按照社會學的術語來說,就是不斷打破刻板印象,拒絕任何僵化的理解方式。有人天生是樂天派,有人一輩子都在和抑鬱抗爭;有人含著銀勺來到世界卻為窮苦的人發聲,有人從底層奮鬥到高位卻反過來將武器對準自己的同胞。一個社會事件可以在輿論的催化劑下化合成無數個版本,權威文字被反覆詮釋,普通大眾在立場之間變換著位置,行動派們一些陷入了目標置換的漩渦中,戰鬥的同時忘記自己為何而戰,一些在多方勢力的擠壓之下失去力量……我們見證了太多這個時代的光怪陸離。當我們用單一的工具去解釋它們時,無論是資本、階級、還是教育、心理,都會使得這些具有厚度的社會事實瞬間變得索然無味,也使我們被禁錮在狹隘的一己之見中無法自拔。接觸了更多的事情才懂得,一方面構建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尋找一條實現自身和服務社會的道路,另一方面積極地介入更廣闊的經驗並達至對他人的理解,是多麼需要智慧。此時更覺費老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可貴,這種美好的願景令人動容,始終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第三,我對人的侷限性有了更多的體驗。我們不可能做一個現代社會中的魯濱遜,而是必然要與他人共在,入侵他人的生活,和他人共享情感,在共同體中分有權利和義務。對做慣了天之驕子,也曾活在很多夢幻泡影之中的我們而言,憑一己之力做出改變世界、讓世人銘記之事的想法並非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我堅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創造價值,但這種創造是在他人之間、在人類社會之中被完成的。這既需要我們的堅守和執著,也需要我們不斷除錯、妥協、讓步。今天以後,我們之中有的走上工作崗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有的走入更高的學術殿堂,距離一個真正的學者又更近了一步。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重構一個帶有侷限性的自我認知都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但願我們大家都能直面自身的脆弱和侷限,並且不羞於向他人敞開甚至求助,都能幸運地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著的人千里難尋。”這種社會支援無論是來自兩三摯友、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還是一個溫暖的家庭、一個良性的職業共同體,都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也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巨集大的抱負之外,擁有體味生活中點滴幸福的能力,學習做一個最簡單,其實也是最難得的普通人。

  焦慮、複雜性和侷限性這三個關鍵詞似乎使得這個發言充滿了負面的情緒,但我想表達的只不過是“真實”二字。這兩個字看似容易,想要達到難於登天。因為我們時刻要克服很多幻覺、執念、怯懦,接受自己的不完滿,對自己誠實。這種真實其實恰恰蘊含著最正面的姿態:那就是基於“真”的勇氣和行動力。沒有人能夠確保一個更好的未來,但此時此刻的我們正在真實地思考著、行動著,未來於是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在我們即將離開燕園,奔赴各地開始新生活的此時此刻,我們自然會問自己,我變得更好了嗎?未來要如何過?其實,再給我們三年的時間,或許也回答不好這類問題。計算和權衡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關鍵的時候或許還靠意志和勇氣。祝願我們大家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多辨真假、少計得失,坦誠地面對自己並把自己和無限廣闊的世界聯絡在一起。

  在此,我還要代表所有碩士畢業生感謝北大和社會學系的培養,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和同學媚勵和關愛,感謝家人和愛人的無條件信任和無私的支援。很幸運生命中有你們陪伴。在北大社會學系的三年時光會在我們每個人的骨血中留下永久的印記,伴隨我們的一生,並給予我們力量。最後,祝大家畢業快樂!祝大家都能擁有精彩的人生!

  【北大畢業典禮致辭】

  各位老師、同學和家長來賓們,

  大家下午好!

  感謝系裡提供這個機會讓我代表同學們分享我們在畢業季的所思所想。在大家剛剛看到的畢業展覽和紀念視訊中,我們一起回憶了燕園四年的生活,回憶了我們與國社讀書報告廝守的不眠之夜,回憶了我們和老師第一次下田野時的惴惴不安,回憶了宿舍中、社團裡的鋼鐵和塑料情誼。現在,讓我們把目光往前放,談一談:我們將從社會學系帶走什麼。

  這四年社會學的學習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我們學習了中外社會學的經典和現代理論,獲得了系統認識社會的視角和思路;我們學習了社會統計學和資料分析技術,明白數字可以揭示真相也可能說謊;我們走入田野,踐行調查方法,嘗試建立對中國社會第一手的經驗感知。

  不過,即將走出社會學門的我們,不得不面對知識快速流失的現實。幾年後,我們或許不會想起涂爾干將自殺分為了哪四種類型,也可能會忘記如何解讀迴歸模型中的互動項。如果知識這麼易逝,社會學學習從長期來看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呢?我想,我們能從社會學系帶走,需要從社會學系帶走並長期持有的,是社會學認識世界的態度。

  第一,實事求是。在這四年裡,我們嘗試踐行費孝通先生“從實求知”的精神,在收集、分析經驗證據的基礎上理解社會。在未來的大多數時間裡,我們可能少有機會再這樣對社會現象細細考察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遠離了“從實求知、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應當用這種原則去判斷我們獲取的資訊的性質,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被加工過的事實,哪些是對事實的觀點。我們要明辨資訊的可靠性、真實性,瞭解作者和傳播者的立場、動機和侷限。我們要清楚發言的邊界,知曉我們思考所基於的是什麼資訊,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不能告訴我們什麼。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在資訊時代保持清醒。

  第二,關懷社會。現代人的生活充滿挑戰:我們擁有了時間意識,也擁有了時間焦慮;我們享用著豐裕的消費品,但也為無盡的慾望所累;我們僥倖通過教育實現了階層流動,卻早早開始擔憂下一代人的成長條件。這些挑戰將會壓迫我們,使我們的生活削減為賺錢養家,壓縮成一件又一件的待辦事項。最可怕的是,它們可能讓我們變成冷漠的原子,只關心自己的生活軌跡。這時候,我們要有跳出自我封閉的個人世界的能力。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境遇,也要關心身邊人的境遇,更要關心遠方人們的境遇,去認識我們作為社會人的共同性和差異性。認識共同性,發現那些形塑我們生活的結構性力量,對同道人報以共情;認識差異性,發現那些分化我們生命走向的變數,對面臨更殘酷生活的人施予溫情。將個人命運與他人命運相連、與社會命運相連,我們對抗現代生活的庸碌。

  第三,堅持反思。在我看來,社會學帶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反思精神。我們要保持懷疑,反思流行的觀念,向被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發問。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明白每個人都存在先入之見和有限理性,保持謙卑。我們要用反思要求自己、挑戰自己、鞭策自己——永遠帶著社會學對事實的追求、對人的關懷和對反思的堅持。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位還沒有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對未來的設想,它們需要在行動中得到重審和修正。縱使其中能留下一二可取之處,現實的複雜性也會讓實踐它們遠比在這裡描述它們要困難許多。是啊,社會學從來沒有向我們許以更輕鬆的生活,相反,它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幸運的是,我們在過去並且在將來都能夠持續得到我們的老師和家人的支援。在這裡,請允許我代表畢業生們向你們表示感謝,也請允許我代表畢業生們向你們承諾:我們會謹記這四年在社會學系得到的教誨,不論成功與否、富裕與否、聞名與否,都努力做到——不冷漠、不盲從、不苟且。

  謝謝!

學校中秋節節日演講稿範文
秋季開學典禮學生致辭
相關知識
北大精英學子畢業典禮致辭
大學生畢業典禮致辭
學生畢業典禮致辭範文
學生畢業典禮致辭
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大學畢業典禮致辭文稿
大學教師畢業典禮致辭
大學畢業典禮致辭範文
廈門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致辭
成都理工大學畢業典禮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