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崆峒山的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崆峒山位於甘肅東部平涼市,是六盤山支脈,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佈,怪石嶙岣,蓊嶺鬱蔥而引人入勝。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遊客朋友們,崆峒山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被譽為西北的道、佛宗教聖地。據史書記載,崆峒山在隋朝統一之後獲得了一個安定時期,於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後開創寺院和宮觀,其後,經宋、元、明、清直到民國,歷代皆有興建或重建。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琳宮梵剎達42處,房屋650餘間。其顯要者有“八臺九宮十二院”。那麼在鼎盛時期究竟有多少建築群,現已難細考,但舊說中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卻實有所指。八臺指的是東、西、南、北、中五臺以及八仙台、靈龜臺、趙時春讀書檯。九宮指的是問道宮、王母宮、紫霄宮、飛昇宮、南崖宮、淨樂宮、太清宮、遇真宮、子孫宮。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輪寺、寶慶寺、真誠寺、茶庵寺、舍利寺、棲雲寺、香山寺、蓮花寺、海覺寺、文殊庵、彌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鶴洞、廣成洞、鑽羊洞、朝陽洞、老君洞、金銀洞、歸雲洞、玉女洞、靈官洞、三教洞等等。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中臺,依次環繞著其他宮臺院落,登高俯視,它們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向四面八方舒展開來,非常的漂亮。這裡海拔1800多米,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如果您有興致,不妨在這裡留影紀念。 大家注意看,我身後這塊“崆峒山”紀念碑,它是中共中央原胡耀邦同志1986年5月19日來平涼視察工作時親筆題寫的碑立於1992年,碑後這座古廟錯落、雄偉的山峰就是我們將要遊覽的道教聖地主峰——馬鬃山。

  展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兩層閣樓式建築叫做三皇樓,它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層東面彩塑有三位古代帝王,俗話說:天皇伏羲創八卦,地皇神農嘗百草,人黃軒轅創文明,說的就是他們三位。

  眼前這塊石碑叫做“秦始皇、漢武帝西巡崆峒紀念碑”,在《史記》、《漢書》中記載,秦始皇一次登臨崆峒山,而漢武帝六來平涼兩次登臨崆峒山。為什麼皇帝對崆峒山如此的情有獨鍾呢?一是因為他們都好神仙,仰慕黃帝問道之事,另外,由於在秦漢時期,崆峒山是連線關中和隴右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之說,成為各種軍事力量爭奪的主要目標。碑後這兩棵高大的油松,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詩稱讚說:“亭亭將軍鬆,宜雨更宜風。磊落連雲表,崢嶸出地中。”

  那崆峒山的山名由何而來呢?古往今來說法很多,但是有考證的有三`種:其一:崆峒山的洞穴很多,最出名的有玄鶴洞和崆峒洞,這些洞穴或伏於地表或在懸崖峭壁之上,因為洞穴多取其空空洞洞之說;其二:崆峒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它強調了道教空洞、無為的哲學思想;其三:崆峒一詞在古代本無山字偏旁。它本是一個氏族部落荒而逃族語言的音釋。它所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這一區域所有部落的總概念。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書》中更是一步解釋:“正北的大夏、莎車、月氏、空同、姑藏等下部族統歸空同。”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其實古人對這一地域概念相當清楚,從唐代李白、杜甫,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大體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中心區平涼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所以統稱為崆峒。

  大家請跟上隊伍,前面就是檢票處——朝天門。我們看到朝天門兩側有四隻石山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最初山上要修建宮、觀、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築材料運送上去是非常困難的,於是人們發現山羊是偶形蹄,擅長走羊腸小道,從此山羊就承擔了馱送材料的工作,後人們為了紀念山羊對崆峒山的貢獻,就把它塑在了這裡。

  朝天門始建於明代,門楣上“朝天門”三個大字是由平涼著名書法家張秀民先生所書,“崆峒山”三個大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兩邊的楹聯“雲山拾級通天闋,霧海浮槎詣道門”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這裡供奉的是道家的護法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王靈官原名王惡,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與金鞭。

  俗話說:“王靈官,保平安”,那大家趕快穿過朝天門尋求平安吧!

  崖壁上有兩塊石碑,左邊是清朝康熙年間平涼縣尉李瑛題詠玄鶴所雕刻的詩文,“元鶴高飛唳碧天,一身清澈到人間,千秋遺有仙禽在,何事而今道不傳”,相傳玄鶴乃廣成子的仙童所化,是崆峒山的仙禽。右邊是1994年吳冷西先生敬獻的觀音畫像碑,佛教稱其為觀世音菩薩,道教奉為慈航道人,是佛、道兩教共同供奉的一位尊者。這塊石碑也是崆峒山唯一一塊青石碑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攀登669級臺階才能到達隍城,由於臺階比較多也比較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這座兩層三楹式的石窟建築就是藥王洞,它始建於明代,裡面供奉的是藥王孫思邈中,扁鵲左、華佗右。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孫思邈是古今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名家,尤其對醫德的強調,為後世的習醫、業醫者傳為佳話。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來專門立題,重點討論。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關他的故事很多,據說他曾到崆峒山行醫採藥三年之久,所到之處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醫德非常高尚。而且他還治好過涇河龍王背上的腫瘤,為老虎取出卡在喉嚨裡的碎骨,龍虎為了感謝孫思邈的恩情,就充當了他的坐騎。我們這裡的供奉像就是依據“坐虎針龍”這個傳說故事塑造的。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曹操常犯頭風眩暈病,經華佗針刺治療而痊癒。但華佗為人耿直,不願侍奉在曹操身邊,遂將華佗逮入獄中,後來竟殘酷地殺害了華佗。華佗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麻沸散施行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的醫學家。編成了“五禽戲”後在獄中整理了《青囊經》。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順著我的右手邊,大家看到的這個小山峰叫做蠟燭峰,每當冬雪春融之時,山峰的積雪就像蠟燭消融一樣緩緩而下,非常漂亮,此景被譽為崆峒山十二大景觀之一——春融蠟燭。明代詩人羅潮有詩讚曰:“山遊若不早,況值青春好;只恐月光移,蠟燭夜皎皎。”。

  朋友們,請繼續隨我往前走,有句話這樣說;„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大家加油,一定能夠登上皇城。

  篇2

  現在,我要為大家重點介紹一下崆峒武術。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創始人為廣成子,經過長期的演化,漸趨成熟,鼎盛於清朝晚期。它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五大武術流派。始祖——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曾在1956年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1957年隨中國武術團赴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 崆峒武術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名道張三丰由武當山來崆峒目的之一也是交流道家修行的經驗,進行武術方面的探討。歷史上的許多詩篇都證明了崆峒山是武林勝地。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巧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其特點是所用兵器不屬於十八般兵器,但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從初級到高階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其中,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我們眼前這塊石碑上刻有:“崆峒武術,威峙西陲”八個大字,就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在2001年的崆峒武術節上所題寫的。

  大家常聽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話吧,浮屠指的就是塔,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塔是五級浮屠,埋葬的是崆峒山佛教寺院第三十五世住持——懷睿老和尚的舍利。所謂舍利,本意為屍體或身骨,後來則特指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佛教經典中把舍利分為兩類:一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說的佛教經典,二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後留下的固體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三類,一是白色的骨舍利,二是紅色的肉舍利,三是黑色的發舍利。

  它們有這樣的特性:只有得道高僧才有;發現於圓寂火化後的骨灰中;顏色大小不一、形狀多樣;以圓形為主;數量不一,少則幾顆十幾顆,也有多到幾十幾百顆甚至更多的;質地堅硬,能閃閃發光,可與昂貴的珠寶相媲美。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崆峒山佛教僧徒的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一般是出外化緣,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兩項:一是學習教理,主要是聽佛說法,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指打坐,或者經行經行是在林間來往徘徊。後來寺院中有了佛像,經典記錄成文字以後,才出現禮拜供養和讀誦經典的禮儀。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於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在法輪寺,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要按照情節依法懺悔。在全年之中,僧徒必需有的三個月安居在法輪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東臺,最初是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依王相商挺請求,召京城西域喇嘛槊裡吉察思揭兀住持重建,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八月落成,所有費用由安西王出資供給。建成後“為殿為堂,輪渙暈飛,金碧燦爛”。歷經補葺,於民國年間存大殿和商挺撰書的創修崆峒山寶慶寺碑記碑,今廢。原大殿內彩塑十大魔王逼真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堪稱一絕。遺憾的是期間都已毀壞。門楣上東臺二字以及兩邊的楹聯:“仙山、神山、道山、佛山、儒山、山光唯真;晴景、雨景、雪景、日景、月景、景色獨俱”。關聖帝君廟內供奉的是“三國”故事中的關雲長與他的手下大將周倉、關平。提起關雲長,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想當年,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的威風!關雲長一生除了英勇善戰外,還與劉備、張飛“桃源三結義”,一心扶持劉備,忠心耿耿,盡忠報國,義重如山。他死後,全國各地都修建廟宇,供他的神像,並稱他為“關公”、“關帝”、“武聖”等。關羽是我國唯一一位佛、道、儒三教共同供奉的尊者,佛教稱伽藍菩薩,是寺院的守護神;道教奉為武財神、副玉皇;儒家則尊稱為武聖人。

  東臺是觀日出、雲海及平涼市夜景的佳地,在東臺絕壁上就有玄鶴洞,距地面500米。民間傳說,玄鶴原是侍候廣成子的一對童男童女,天長地久,兩人便產生愛慕之情,雖蒙師傅教誨,但痴心難改。後來廣成子修成仙體,將回仙界,兩位童子俗緣未了,一心想留在崆峒山,於是廣成子隨手一指,在這絕壁上為他倆留下一個棲身的仙洞,將他們點化成一對玄鶴,並告誡他們:留在凡間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幹離經叛道之事,要體察民情,幫助善良的人。在山腳上還有問道宮,相傳是軒轅黃帝來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落腳處。

  現在我們前往法輪寺,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大富翁,一連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體貼丈夫,時時跟著富翁,百依百順,照顧富翁無微不至;可是富翁卻嫌她不夠漂亮,不予理睬。娶了二太太,雖然漂亮一點,但是還不夠嫵媚,起初富翁還有一點愛她,到了後來,便慢慢把她疏遠了。娶了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幹,這使富翁愛戀不捨。但是得隴望蜀,見異思遷,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從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後,他把前三位太太都忘了,終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愛愛,相戀不離,大有“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慨!

  然而韶華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與四太太甜蜜的生活中,漸近暮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醫藥失效,臨終時,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愛的四太呀!我雖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愛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離;現在,醫生說我的生命已經維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個人死了多孤單,你跟我一道兒死去好嗎?”四太聽了,花容失色道:“你怎麼會這樣想?你年紀大了,應當要死,我年紀還輕,怎能跟你去呢?”說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開了。富翁嘆一口氣,沒有辦法,再叫三太出來,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三太聽了直髮抖,連忙答道:“這怎麼行?我年紀這麼輕,你死了我還可以嫁給別人,怎麼會跟你去?”說著趕快跑開。

  富翁又是嘆一口氣,再叫二太出來,又把剛才的話跟二太商量;二太聽了,連忙搖手道:“不能!不能!家裡的事都要我管,我怎麼可以丟了家庭事務跟你去呢?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會送你到郊外的墳墓!”富翁又失望了,這個時候,他想到平時不睬的大太太來,他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來,這一回,富翁幾乎聲淚俱下,道歉帶懇求地向大太太說:“老婆!真對不起你,我過去對你太冷落了。我現在要死去,一個人多寂寞,四太、三太、二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兒死去嗎?”大太太一口就答應道:“嫁夫應該要隨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麼能單獨活著,我決定跟你一起死去!”這出乎意料之外的話,富翁雖然聽得很清楚,但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再問大太太:“你真的願意陪我一道去死?”大太太點點頭。這時,富翁如夢初醒,很懊悔地對大太太說:“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對我這麼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愛四太、三太、二太,哪知她們忘恩負義,到現在都離開了我。想不到我沒看重你,你反而願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負你了,我為什麼不早對你好呢?”富翁說完之後,就和大太太擁抱在一起死去了 這一則精彩的故事,是從前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們說的。

  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把自己身體,裝飾得美麗,打扮得年青,但美麗年青,對我們的將來,並沒有幫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愛的錢財,人死的時候,再多錢財也要讓給別人用了。要照顧家庭的二太,就是指那困難時才思唸的親戚朋友,親戚朋友在世間未完的事還多,人去世時,他最多在送殯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沒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們的心,心常常跟著我們,為我們服務,我們卻不去理睬它。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饒有意義,它警示人們要時常護心,時常修心。

  現在我們看到一個巨大的“心”字,就是達摩點化他的大弟子時所說的一句話:“佛心即我心,我心即佛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法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用的一種武器,法輪是佛法的別名,喻稱。佛教徒認為佛法能熄滅煩惱,好像轉輪王的輪寶,可以碾摧制伏怨敵,所以稱論說教法為轉法輪。“輪”是印度古代戰爭中的一種武器,“轉輪王”則是印度古代傳說中征服四方的大王,他出生時空中自然出現此輪,預示其前途無敵。佛的“法輪”出現於世,也預示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餘。“初轉法輪”是悉達多王子在鹿野苑,向當初隨他出家的喬陳如等5位侍者,宣講他所探尋到的四諦教義。

  喬陳如等人聽了王子的說法,如在黑夜中一下看到了光明,心悅誠服地稱王子為“佛陀”即大徹大悟的人。從此悉達多王子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改稱釋迦牟尼。這事發生在公元前529年八月八日,此次說法,佛教史上稱作“初轉法輪”。所以我們參觀的寺院就取了法輪寺這個名稱。 門楣上法輪寺三個字是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正中塑有1.8米高的彌勒佛像。彌勒佛被稱之為未來佛,佛經中記載56.7億年以後他將誕生在印度,接替釋迦牟尼的位置,因此供奉在最前面。

  篇3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城西15公里,涇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後峽河之間。長100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最高峰山勢陡峻,樹木蔥蘢,形成北西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海拔2123米。

  地質構造上屬小關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700米,上三疊統延長群的褐紫色與綠色礫岩及白堊紀底礫岩等垂直節理髮育,經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峰絕壁等特殊地貌。

  山頂有兩級老夷平面:2100米的香山頂,上覆第三紀紅層;1900米左右的一級經切割為東、西、南、北、中“五臺”。中臺突起,諸臺環列,各有奇勢勝景。

  合天台、插香臺與靈龜臺,號稱“八臺”,與“四嶺”鳳凰嶺、獅子嶺、蒼松嶺與棋盤嶺、“二峰”蠟燭峰與雷聲峰,同為崆峒山地貌的自然奇觀。

  諸平臺與山麓帶先後修建了佛、道二教基地的“九院”、“十二宮”,共有寺觀42處,大多集中分佈在“五臺”區,形成規模巨集大的建築群。現僅儲存法輪寺的宋石經幢,十方院的元蟠龍石柱,東臺寶慶寺的元代石壁及明建凌空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多特殊文化勝蹟,山上有廣成子洞,山麓有問道宮和廣成泉。又有望駕山及撒寶巖,傳為望秦始皇駕臨及始皇巡幸撒寶處。東臺懸崖的巖洞有玄鶴洞和青龍洞一名歸雲洞,亦為崆峒名勝。1980年在山南的崆峒前峽修成崆峒峽水庫,水電站裝機容量1890千瓦,具有發電、養魚、灌溉及遊覽等綜合效益。有直達中臺的登山公路。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崆峒山佛教僧徒的生活。在原始佛教時期,僧眾的日常行事一般是出外化緣,各自修行。修行的方法有兩項:一是學習教理,主要是聽佛說法,互相討論;二是修習禪定,指打坐,或者經行經行是在林間來往徘徊。後來寺院中有了佛像,經典記錄成文字以後,才出現禮拜供養和讀誦經典的禮儀。

  根據佛所制定的戒律,僧眾於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在法輪寺,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要按照情節依法懺悔。

  在全年之中,僧徒必需有的三個月安居在法輪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

  在佛誕日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東臺,最初是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依王相商挺請求,召京城西域喇嘛槊裡吉察思揭兀住持重建,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秋八月落成,所有費用由安西王出資供給。建成後“為殿為堂,輪渙暈飛,金碧燦爛”。

  歷經補葺,於民國年間存大殿和商挺撰書的創修崆峒山寶慶寺碑記碑,今廢。原大殿內彩塑十大魔王逼真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堪稱一絕。遺憾的是期間都已毀壞。

  門楣上東臺二字以及兩邊的楹聯:“仙山、神山、道山、佛山、儒山、山光唯真;晴景、雨景、雪景、日景、月景、景色獨俱”。關聖帝君廟內供奉的是“三國”故事中的關雲長與他的手下大將周倉、關平。

  提起關雲長,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想當年,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何等的威風!關雲長一生除了英勇善戰外,還與劉備、張飛“桃源三結義”,一心扶持劉備,忠心耿耿,盡忠報國,義重如山。

  他死後,全國各地都修建廟宇,供他的神像,並稱他為“關公”、“關帝”、“武聖”等。關羽是我國唯一一位佛、道、儒三教共同供奉的尊者,佛教稱伽藍菩薩,是寺院的守護神;道教奉為武財神、副玉皇;儒家則尊稱為武聖人。

  東臺是觀日出、雲海及平涼市夜景的佳地,在東臺絕壁上就有玄鶴洞,距地面500米。民間傳說,玄鶴原是侍候廣成子的一對童男童女,天長地久,兩人便產生愛慕之情,雖蒙師傅教誨,但痴心難改。

  後來廣成子修成仙體,將回仙界,兩位童子俗緣未了,一心想留在崆峒山,於是廣成子隨手一指,在這絕壁上為他倆留下一個棲身的仙洞,將他們點化成一對玄鶴,並告誡他們:留在凡間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幹離經叛道之事,要體察民情,幫助善良的人。在山腳上還有問道宮,相傳是軒轅黃帝來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的落腳處。

猜您感興趣:

關於五泉山的導遊詞
甘肅旅遊導遊詞
相關知識
關於崆峒山的導遊詞
關於五泉山的導遊詞
關於仙女山的導遊詞
關於九華山的導遊詞
關於長白山的導遊詞分享
關於普陀山的導遊詞
關於翠華山的導遊詞作文
關於白雲山的導遊詞
關於長白山的導遊詞
關於花果山的導遊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