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要求基礎教育更加關注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一:教學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1.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的主要內容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的目的除了評價總結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所有組成部分外,還在於觸發教師們的自我反省意識。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兩點:第一,對教學模式的反思。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照本宣科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課改的標準。以前的課堂上,教師講課占課堂的百分之七十左右,等於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並沒有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中,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學習,並沒有完全汲取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長此以往,地理教學課堂模式逐漸僵化,教師漸漸失去自我反思的意識,課堂效率無法提高。所以,教師們應該從教學模式開始反思,改變舊的教學理念,積極接受新的教學方法,併合理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第二,對教案設計的反思。教案設計在初中教學中佔有主導整個教學過程的地位,是把反思教學運用到課堂實踐中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寫教案的時候不僅要對自己之前設計的教案進行反思總結,而且要對比分析其他教師的教案,以此提高教案設計質量。

  2.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的有效形式

  2.1師生之間建立融洽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並不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的學習活動。完成這項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學生的中心地位,注意自己與學生之間是否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聽課,記筆記,做作業,要明確自己不僅充當教育者的角色,還要作為學生的朋友,多與他們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瞭解他們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學習地理時遇到的問題。初中生還處於對地理知識的啟蒙階段,必須以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帶動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幫助他們發現地理的樂趣,從而打下牢固的地理基礎,為進入高校的地理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2及時在課堂上反思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課堂教學。教師要利用寶貴的四十五分鐘時間抓住學習重點,給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初中地理的知識點比較系統,整合度較高。教師完全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將教材中涉及的地理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在課堂上進行的反思教學相當關鍵。教師應該在授課的時候時刻注意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對哪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比較容易接受哪種教學形式。例如在教授《海陸的變遷》一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原因,並運用板塊運動說明火山、地震帶分佈的規律。這堂課對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的承接,那麼教師應該反思在講“大洲和大洋”時用的教學方法效果好不好,學生學習的興趣高不高。比如在講“大洲和大洋”時,教師通過給學生看地圖的方式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佈,發現學生上課的時候集中度不夠高,課後掌握度並不好。那麼在講授《海陸變遷》時就可以換一種方式,用視訊展示的形式給學生講解板塊運動的過程。通過教師這樣對課堂進行反思,就在短時間內及時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3.結語

  初中地理是學生地理學習的重要階段,是為學生進入更高學府進行地理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研究高效的教學法,時常運用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發現自身與學生的不足,及時加以改正,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只有科學地結合初中地理教學特點進行教學反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發現初中地理知識的樂趣,並把掌握的地理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才能實現達到貫徹落實我國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新目標。

  初中地理論文範文二: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論文

  一、教學模式簡介

  課堂教學模式指的就是教師們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即聖人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在不同的課堂上,以及在對待不同的學生時採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一書中,喬伊斯和韋爾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正規化或計劃。”但是從某方面來說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將模式引入到教學理論中,只是希望能夠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者教學理論下建立起各種型別的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或者結構。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穩定性;5靈活性。

  二、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確教學目標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設計都是有著一定的目標性,即是需要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模式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明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教學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非洲》,其教學目標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1知識與技能,學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徵、主要河流、主要資源;2過程與方法,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學會通過對比法瞭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徵;3情感,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與可持續發展意識。教師必須在明確這些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設計相應的教學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教學模式才能夠起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教師們也才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二需要注意對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

  如今教學在很多時候已經不再是“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可以應用到教學中,例如多媒體。雖然這些先進的教學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將靜態變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巨集觀模擬,把巨集大場景作縮微處理,轉瞬變為定格,化枯燥為生動。但是如過不注意,則極有可能形成喧賓奪主的效果,不僅僅是無法提高教學效果,還會形成反作用。因此在進行教學模式的構建的時候,需要考慮好如何應用這些先進的技術。

  三需要注意靈活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如今,課堂教學活動並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教”,而還包括了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因此在構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時,需要注意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主動的去“學”。為此,教學模式需要考慮到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與思維。例如可以設定相應的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幾個問題: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表現在什麼方面呢?水資源時間上分佈不均,是否就可以說,在同一時間段內,就一定分佈均勻,沒有矛盾了呢?應該如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的現象呢?究竟應該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還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為什麼?如今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嚴重,這種現象又該如何解決呢?讓學生們通過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後再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進行補充。這樣做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分析,獲取了答案,教師的補充使得他們的答案更加的準確合理,他們就會獲得相應的喜悅感和成功感,同時還能不斷的提升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於增強創新思維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慮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得到協調發展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教學的過程並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正因為如此,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構建出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為”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師必須要明白,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加強對課本知識以及其他技能的傳授與培養,還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肯定,能夠與他人建立起平等的關係,處於叛逆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為此,在構建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材中挖掘出能夠培養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並進行一定的加強與潤色,讓學生能夠加大在學習上的情感投入,使學生們能夠獲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那綿延萬里的萬里長城、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等等,都能使學生產生崇敬、讚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境產生情趣和熱愛。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疆域與人口》中的《中國的人口》時,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的國情,對我國的人口特點進行詳細的介紹。並結合當下的一些時事,引導學生們對我國人口的特點以及人口增長後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的資料進行收集,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主題活動。同過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展示,會激發出他們的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求知慾望,他們會積極的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減緩我國的人口增長?有什麼對策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帶來的就業壓力?有什麼方法可以有效的減輕人口增長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如資源緊缺等?”在課後,他們會更加積極的進行資料的搜尋,或是去圖書館查詢相關的書籍,或是利用網路蒐集相關的資料。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中將學生的情感因素考慮進去,能夠更加容易的激發學生各方面的正面情感,從而讓他們更加積極的去學習地理知識,同時考慮學生的情感因素,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

  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並不斷的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改進,從而使得教學模式變得更加的完善。這些都需要我們地理教師不斷的進行探索。這裡所講的只是筆者的一些粗淺意見,供各位同行參考。

關於出國旅行問路的英語口語
安全專業概論論文格式模板
相關知識
初中地理論文參考
初中地理論文
初中化學論文參考
房地產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中小企業戰略成本管理論文參考範文
專案投資管理論文參考
2017初中地理畢業會考重要知識點
初中地理總複習考點
初中地理第一冊考試試題及答案
大學生教育管理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