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獸醫關於豬畢業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肉類的需求量也保持高速增長,需求的增長促使豬肉供給前景可觀,所以近年來該行業的發展取得了較為不俗的成績,同時畜牧獸醫人員也越來越重要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豬疥癬病的防治

  “豬疥癬病”,俗稱“豬疥瘡”或“豬癩”;是由豬疥蟎蟲寄生於豬的面板內而引起的豬的一種慢性面板病;臨床以皮膚髮生紅點、膿皰、結痂、龜裂,並且劇烈發癢為主要特徵。本病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能感染,多發生於秋冬及初春季節。此病對豬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對仔豬,嚴重影響其生長髮育,甚至死亡,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針對這一病,從其發病原因、臨床症狀、防治方法做了分析和研究,並論述了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

  1 病例

  2012年7月崇信縣柏樹鄉養豬專業戶王某養的仔豬突然出現本病,遂前來就診。經詢問,畜主反映說大部分病仔豬體質衰弱,發育不良,精神沉鬱,前往就診,其主要是皮膚髮炎、脫毛、出血,呈溼疹性病變,有一頭體質較為良好的仔豬嘴部、眼睛、耳朵周圍皮膚髮紅,出現丘疹、水皰,破潰後結痂脫毛。另一頭體質弱的仔豬除有上述症狀外,還表現為體溫升高,全身性皮膚髮紅,有黃褐色脂性滲出物,聞到惡臭味,表皮增厚,乾燥,皸裂,病豬呼吸困難、衰弱,在治療中出現有脫水症狀的敗血症而死亡。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皮下廣泛出血,肝、脾、腎、心臟等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膿性壞死灶,淋巴結腫脹。

  2 病因

  2.1蟲體特徵與生活:疥蟎在宿主的面板內挖掘穴道並在其中寄生。發育過程分為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四個階段。蟲體的頭、胸和腹融合在一起,呈背腹扁平的卵圓形。幼蟲體長0.11~0.14mm,形態似成蟲,但只有一對腳,雄蟲長0.22~0.33mm,寬0.16~0.24mm,雌蟲長0.33~0.50mm,寬0.28~0.35mm。蟲卵呈卵圓形,長約150um,寬100um。從卵發育到成蟲,約需8~22d。雄蟲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蟲可在穴道存活30d左右,一生可產40~50個卵[1]。

  2.2感染過程

  2.2.1接觸性感染 圈舍潮溼,飼養密度大,面板衛生不良時容易發病。通過被疥癬蟲或其卵汙染的圈舍、墊草和用具等間接接觸引起感染。幼豬有擠壓成堆躺臥的習慣,這是造成本病迅速傳播的重要因素。本病主要為直接接觸傳染,如患病母豬傳染哺乳仔豬,病豬傳染給同圈健康豬,受汙染的欄舍傳染新調入的豬。[1]

  2.2.2飼養管理不當 豬舍潮溼,陰暗,衛生條件差及營養不良等均可加快本病的傳播發生。秋冬季節,特別是陰雨天氣、本病蔓延最快。

  3 症狀

  豬疥蟎通常起始於頭部、眼周、頰部及耳部,以後蔓延到背部、體側和股內側。尤以仔豬多發且程度較重。病豬表現劇癢,到處摩擦以至擦破出血,患部脫毛、結痂、面板增厚,形成皺褶和龜裂。病豬食慾減退,生長停滯,逐漸消瘦,嚴重的可引起衰竭死亡。本病多發於5月齡以下的豬[2]。最初皮屑和被毛脫落,之後面板潮紅,漿液性浸潤,甚至出血,形成痂皮。其中,25kg以上的生長豬主要表現為咳嗽和喘氣。有部分拉稀症狀或呼吸道症狀,夏秋季炎熱氣候下豬身見許多圓形突出面板表面的紅斑,冬季則明顯減少或者沒有[3]。

  4診斷

  4.1流行病學診斷 在秋冬季節發病嚴重,特別是在陰暗、潮溼的環境裡,病原容易在豬體上繁殖。病豬是傳播本病的主要因素,健康豬主要是通過直接與病豬和被汙染的物體相互接觸而遭感染。

  4.2實驗室診斷 在面板患部與健康部交界處用銳緹以及外科刀刮取表皮,至面板稍微出血為止,將刮取物裝入試管內,加入10%苛性鈉苛性鉀溶液煮沸,待毛、痂皮等固形物大部分溶解後,靜置20min,吸取沉渣,滴於載波片上,用低倍鏡檢查。豬疥蟎蟲體很小,大小0.3~0.5ml,肉眼可看到,圓形以龜形,暗灰色,背面隆起,頭、胸、腹融合一起,前端有咀嚼式口器,腹面有4對足,足末端具帶柄的鐘形吸盤。幼蟲3對足,若蟲與成蟲草相似,但未成熟[4]。蟲卵橢圓形,兩端較鈍,透明灰白色,大小平均為150um×100um。

  5 治療

  5.1 病例治療:伊維菌素,按0.3mg/kg體重肌注。畜主沒有帶病畜再次前來就診,經詢問愈後良好,故此法有效。

  5.2其它治療法

  5.2.1 硫磺30g 大楓子9g 蛇床子12g 木鱉子9g 花椒25g 五倍子15g 麻油200mL後加,研末後加入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治癒。

  5.2.2 用2.5%雙甲脒乳油劑,加水250~500倍稀釋,塗擦或噴淋患部。

  5.2.3 用2%的敵百蟲液噴霧。要最終根除該病至少要進行三次治療,每次間隔一週。公豬要進行經常的、定期的治療;對新引進的種豬要仔細檢查、隔離飼養1個月,確認健康無病,方可混群飼養。

  6 預防

  6.1 加強飼養管理:豬舍要寬敞、乾燥、透光、通風;對畜舍、用具和一切家畜能接觸的物體定時清洗、消毒、殺蟲;當發現有瘙癢臨床表現的病豬應及時隔離治療。

  6.2藥物預防

  6.2.1飼料中新增威遠金伊維0.6%伊維菌素預混劑,每噸飼料新增本品330克,連用7天。

  6.2.2 對於感染嚴重豬群場可選用商品化的球蟲苗及某些線蟲疫苗進行疫苗免疫,同時配合定期驅蟲工作尤其是在冬季,每間隔2個月~3個月,用畜大壯片,35kg體重2片拌料預防1次。

  6.2.3 在豬場進豬前,首先用0.5~1%的敵百蟲溶液對圈舍、用具、場地等噴霧;進豬後,對豬體也要噴霧;如果是草房,房草最好也要噴霧,以滴水為度。以後每隔一月噴霧一次,以保證徹底殺死疥蟎蟲。

  7 小結與討論

  在對本病的治療方面發現,伊維菌素肌注可治療本病,對本病有特效。由於本病為面板性疾病,主要病變在表皮,所以在進行藥物塗擦治療時應特別注意選擇一些比較溫和的藥物如雙甲脒等,對面板刺激性小或沒有刺激性的藥物,以防引起其他不適或中毒。

  由於近年來規模化養豬的迅速發展,高密度養殖的興起,本病的發生日趨增多,而高度重視、防止發生,可顯著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所以加強對豬疥癬病的防治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同新,趙權主編.動物寄生蟲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孔繁瑤主編.家畜寄生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吳建華,楊宗澤主主編.豬病診治大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4.

  [4]董彝主編,實用豬病臨床類症鑑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

  篇2

  淺談豬病治療

  【摘 要】近年來,我國養豬業生產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疾病防控仍然是困擾著養豬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甚至決定著豬場是否能贏利。豬病的種類很多,包括傳染病、寄生蟲病、內科病、外科病、產科病、營養代謝病及中毒性疾病,而危害最嚴重的是傳染病,它往往是大批發生,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嚴重影響養豬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豬病;治療難

  1.疫病混合感染,診斷困難

  目前,多病原混合感染已成為豬病發生的主要形式,使得臨診表現和病理變化不像單純感染那麼典型,如細菌與細菌、細菌與病毒、病毒與病毒或與寄生蟲等。豬一旦發病,多為混合感染。多重感染帶來的後果就是增加了診斷和防制的難度。同種治療方法在單純感染和混合感染病例上呈現出的療效差異。原因在於細菌混合共存,其中一些細菌能抵禦或破壞宿主的防禦系統,使共生菌得到保護。更為重要的是混合感染常使抗生素活性受到干擾,體外藥敏試驗常不能反映出混合感染病灶中的實際情況,故增加了診斷難度。

  對策:採用綜合豬病診斷方法,拓寬疾病診斷思維。在掌握傳統診斷方法同時,充分利用實驗室診斷技術,進行常規細菌病和寄生蟲病診斷,利用診斷試劑盒、膠體金試紙等進行快速檢測。

  2.免疫抑制病危害嚴重

  免疫抑制是由於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導致機體對疾病敏感性增強的一種免疫異常狀態。引起免疫抑制的病因非傳染性因子有黴菌毒素、營養缺乏如微量元素、維生素等、藥物因素及應激因素等。傳染性有豬圓環病毒、豬瘟病毒、豬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豬藍耳病病毒、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及弓形體等。免疫抑制因子因破壞機體免疫系統,導致機體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免疫應答紊亂,增加了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使得在治療時,除應對因治療外,提高機體免疫力也尤為重要。

  對策:做好免疫抑制病的預防接種;禁喂發黴變質飼料,飼料中新增黴菌毒素吸附劑,如黴可吸等;使用免疫增效劑提高機體免疫力,如黃芪多糖、香菇多糖、靈芝多糖、黨蔘多糖等;細胞因子製劑,如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轉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及胸腺肽,以及植物血凝素等。此外,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減少應激,給豬隻創造一個良好的小環境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3.用藥不當

  豬病診斷是基礎,用藥是關鍵,治療是目的。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武器,若用法不科學,既收不到良效,同時還會增加治療難度。1給藥途徑不當。當前以“高熱”為症侯群的豬病,發病後多減食或拒食,此時若以拌料方式給藥,肯定達不到預期治療效果,但若改為注射加飲水的方式,效果會更好。2療程不夠。有些人在治療時,往往是病情稍好轉即停止用藥,導致有效濃度維持時間較短,治後又復發。同時還容易引起產生耐藥性;3盲目聯合用藥。藥物之間存在協同、拮抗等作用,配合得當增效,相反,降低療效;4複合藥物成分不明。有些獸藥包裝上標示的是:未知因子、增效因子、止咳因子、專利因子等,讓人根本不清楚實際成分是什麼。或是盲目相信業務員,或是完全看包裝,導致藥物重複使用,或該用的藥物沒有用;5使用假冒偽劣獸藥、含量不足的獸藥去治病。

  對策:獸藥使用要嚴格按照藥物特性、作用機理、適應證、作用用途及禁忌證來選擇,保證以合格的藥物,合理的用藥次數,充足的療程,合理的配伍來治療豬病,方能提高治療效果。

  4.細菌產生耐藥性

  目前,由於抗生素濫用,細菌耐藥性越來越普遍。以豬鏈球菌為例,陳陸等2005對22株河南省豬鏈球菌分離株的耐藥性進行測定,發現河南省豬鏈球菌耐藥性非常普遍,並且表現出多重耐藥性。5耐及以上的耐藥菌株有17株,佔77.3%。許力乾等2006對32株豬鏈球菌廣西分離株進行12種臨床常用抗生素耐藥性試驗分析,結果表明:廣西區內豬鏈菌分離株耐藥性非常普遍,而且耐藥譜廣,所有分離株對阿莫西林均具有耐藥性,耐藥率為100%;對強力黴素、壯觀黴素、林可黴素、羅紅黴素具有高度耐藥性,耐藥率分別為96%、89%、89%、84%,分離株對3種以上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其中有3株對試驗的12種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表現為多重耐藥性。耐藥菌株的出現,使得我們在選擇藥物時變得十分茫然,療效差不言而喻。

  對策:有條件時,最好做藥敏試驗,在藥敏結果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藥物,會大大提高治療效果,防低治療難度。無條件時,最好選擇平時場內不常用或少用的藥物,或注意各地對分離菌株所做的藥敏試驗。

  5.豬病防治觀念誤區

  豬傳染病控制原則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重於治,防治結合”。其中預防是根本,治療是在前期預防失敗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可是,許多人割裂了防治之間的關係和區別,認為傳染病都是可以治療的,把重點放在治療上。當然,這與當前獸藥誇大宣傳有關,讓人們產生該藥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淡化了飼養管理、生物安全等綜合措施。其實到目前為止,許多傳染病、特別是病毒性傳染病,是沒有效治療藥物。

  對策:樹立正確的防疫意識,嚴格按照預防為主的方針來控制傳染病,在做好飼養管理同時,可用疫苗免疫預防。同時,一旦發病後控制的原則應是:以保護假定健康豬為主,以密切觀察、控制可疑豬為重點,以治療病豬為關鍵。

  6.細菌內毒素—豬病治療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細菌內毒素是G-菌細胞壁上的特有結構,主要成分為脂多糖。當細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他細胞時,才表現其毒性,為外源性致熱原,可啟用中性粒細胞等,使之釋放出一種內源性熱原質,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引起發熱。豬某些病原體,如多殺性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生膿放線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嗜血桿菌屬、豬霍亂沙門氏菌等,在使用抗生素時會誘導革蘭陰性菌釋放大量的內毒素,細菌內毒素進入血液迴圈導致內毒素血癥,表現機體發熱、血壓降低、休克、白細胞減少、出血傾向、肝臟損傷及心力衰竭等,很多嚴重疾病都直接或間接與細菌釋放的內毒素有關。因此,治療時應注意清除細菌產生的內毒素。

  對策:配合使用細菌內毒素吸附劑,目前最常用的有中藥製劑,特別是清熱解毒類中藥,單味或複方均可,單味的有板蘭根、雙黃連、清開靈、大黃、柴胡、雙花、連翹等,複方製劑有黃連解毒湯、清瘟敗毒散、熱毒清、清營湯等。

  【參考文獻】

  [1]汪瑋.試論農區養豬業持續發展的對策[J].青海畜牧獸醫雜誌,2000,05.

  [2]盧霞.發展養豬業存在的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J].中國動物保健,2003,05.


微笑的句子勵志
關於畜牧獸醫豬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畜牧獸醫關於豬畢業論文範文
畜牧獸醫關於豬畢業論文
畜牧獸醫關於豬方面的畢業論文
畜牧獸醫本科生畢業論文優秀例文
畜牧獸醫本科生畢業論文範文
高中政治關於時事評論的範文
企業文化畢業論的範文
企業文化畢業論的範文
關於畜牧獸醫豬畢業論文
有關畜牧獸醫豬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