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毫銀針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叫白毫,屬白茶類。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稱。白毫銀針由福建省的漢族茶農創制於18,產地位於中國福建省的福鼎市和南平市政和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白毫銀針的文化歷史,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白毫銀針的文化歷史

  由於鮮葉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銀針製成成品茶後,形狀似針,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因此命名為白毫銀針。其針狀成品茶,長三釐米許,整個茶芽為白毫覆被,銀裝素裹,熠熠閃光,令人賞心悅目。沖泡後,香氣清鮮,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觀也使人情趣橫生。茶在杯中沖泡,即出現白雲疑光閃,滿盞浮花乳,芽芽挺立,蔚為奇觀。

  銀針性寒涼,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被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

  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制銀針白毫。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市選育繁殖成功,於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菜茶因茶芽細小,已不再採用。

  政和縣1880年選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種茶樹,18開始產製銀針。銀針白毫早在1891年開始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期,當時福鼎與政和兩市年產各1000餘擔,1917~1921年受歐戰影響,銷路阻滯,一落千丈。近數年來,銀針年產也僅在幾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間,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目前銀針白毫主銷港澳地區。也銷往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歐洲有的在泡飲紅茶時,於杯中新增若干銀針,以示名貴。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在30種名茶中列第二位,1990年在河南信陽召開的全國第二、三次名茶評比會上,又兩次評為全國名茶。還創制了白毫銀針的系列產品,有銀鉤、銀猴、銀球、銀龍等新的名優茶。1992年銀鉤被評為福建省名茶,名列第一。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內容,希望通過小編的講解可以為有需要的茶友們提供好的建議,我相信通過對本文的閱讀很多的茶友們還是對白毫銀針的文化歷史也是有一定的瞭解了吧。

  白毫銀針的文化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夥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

  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採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

  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餈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餈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

  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歷史發展

  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福建制茶人用菜茶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創制銀針白毫。銀針白毫早在1891年開始外銷;1912~1916年為極盛時期,當時福鼎市與鬆政縣今政和縣和松溪縣,於當年合併為鬆政縣兩縣市年產各1,000餘擔,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外銷路阻滯。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在30種名茶中列第二位;1990年在河南信陽召開的全國第二、三次名茶評比會上,又兩次評為全國名茶。還創制了白毫銀針的系列產品,有銀鉤、銀猴、銀球、銀龍等新的名優茶。1992年銀鉤被評為福建省名茶,名列第一 。

  自然地理

  1、閩東產區-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福鼎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足,依山傍海,大多海拔500~800米,年平均氣溫18.5℃,年平雨量1669.5mm,土壤以紅、黃壤為。福鼎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環境優美。適合茶葉的生長,素有“白茶之鄉”稱號。2、閩北產區-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松溪縣、建陽市多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水量1600mm以上,土壤以紅、黃壤為主。

  品質特徵

  白毫銀針芽頭肥壯,遍坡白毫,挺直如針,色白似銀。福鼎所產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澤,湯色淺杏黃,味清鮮爽口。政和所產,湯味醇厚,香氣清芬。銀針白毫原料採摘標準為春茶嫩梢萌發一芽一葉時即將其採下,然後用手指將真葉、魚葉輕輕地予以剝離。剝出的茶芽均勻地薄攤於水篩上一種竹篩,勿使重疊,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風蔭外,晒涼至八、九成幹,再用焙籠以30-40℃文火至足幹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籠晒至全乾的,稱為毛針。毛針經篩取肥長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稱銀針腳,並篩簸揀除葉片、碎片、尋質等,最後再用文火焙乾,趁熱裝箱。現今白毫銀針的茶芽均採自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良種茶樹。大白茶樹茶芽肥壯長大數倍於菜茶茶芽,這也許就是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南方茶樹“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餘”的原因。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兩個都是芽葉上茸毛特多的無性繁殖系品種,採取壓條或扦插方法進行繁殖,性狀整齊。在這兩個品種集中栽培的茶園裡,每當春天發出新芽,茸毛密被,曦陽照下,銀光閃閃,遠遠望去好像霜覆,是其它茶園裡所看不到的一番景觀,分外誘人 。

  加工工序

  產地不同,製法和品質略有差異。福鼎銀針早時亦稱“北路銀針”。採製時選涼爽晴天,將鮮針薄攤於萎凋簾,置於日光下曝晒,待含水率達10-20%時,攤於焙籠上烘心盤用薄紙墊襯,以防芽毫灼傷變黃,用文火40-50℃烘至足幹。白毫銀針亦稱“南路銀針”,鮮針攤於水篩上,置於通風場所,晾至含水率20-30%時,移至烈日下晒乾。晴天也可先晒後風乾。毛茶經揀剔好為精茶,復火後趁熱裝箱。採製白毫銀針的茶樹,每年秋冬要加強肥培管理以培育壯芽。翌年採製以春茶頭一、二輪的頂芽品質最佳,到三、四輪後多系倒芽,較瘦小。臺刈更新後萌發的第一輪春芽特別肥壯,是製造優質白毫銀針的理想原料。夏秋茶茶芽瘦小,不合白毫銀針原料的要求,一般不採制。白毫銀針的採摘十分細緻,要求極其嚴格,規定雨天不採,露水未乾不採,細瘦芽不採,紫色芽頭不採,風傷芽不採,人為損傷芽不採,蟲傷芽不採,開心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態芽不採,號稱十不採。只採肥壯的單芽頭,如果採回一芽一、二葉的新梢,則只摘取芽心,俗稱之為抽針即將一蕘一、二葉上的芽掐下,抽出作銀針的原料,剩下的莖葉作其它花色的白茶或其它茶。採下的茶芽,要求及時送回廠加工。白毫銀針的製法特殊,工藝簡單。製作過程中,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烘焙兩道工序,其中主要是萎疝和晾乾,使茶芽自然緩慢的變化,形成白茶特殊的品質風格。具體制法是:採回的茶芽,薄薄地攤在竹製有孔的篩上,置微弱的陽光下萎凋、攤晒至七、八成幹,再移到烈日下晒至足幹。也有在微弱陽光下萎凋二小時,再進行室內萎凋至八、九成幹,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幹。還有直接在太陽下曝晒至八、九成幹,再用文火烘焙至足填。在萎凋、晾乾過程中,要根據茶芽的失水程度進行調節,工序雖簡單,要正確掌握亦不易,特別是要製出好茶,比其它茶類更為困難 。

  主要品種

  白毫銀針因產地和茶樹品種不同,又分北路銀針和南路銀針兩個品目。北路銀針-福鼎市,茶樹品種為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外形優美,芽頭壯實,毫毛厚密,富有光澤,湯色碧清,呈杏黃色,香氣清淡,滋味醇和。福鼎大白茶原產於福鼎的太姥山,太姥山產茶歷史悠久,有人分析,陸《茶經》中所截“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姥山。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曾提到福鼎太姥山古時有“綠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來,福鼎大白茶品種和用其芽製成的白毫銀針,歷史相當久遠矣。南路銀針-政和縣、松溪縣、建陽市,茶樹品種為政和大白茶。外形粗壯,芽長,毫毛略薄,光澤不如北路銀針,但香氣清鮮,滋味濃厚。政和大白茶原產於政和縣鐵山鎮鐵山高侖山頭,於十九世紀初選育出。政出白毫銀針,則隨政和大白茶的利用應運而生。1910年,鬆政縣城關經營銀針的茶行,竟達數十家之多,暢銷歐美,每擔銀針價值銀元三百二十元。當時政和大白茶產區鐵山、稻香、東峰、林屯一帶,家家戶戶制銀針。當地流行著“女兒不慕富豪家,只問茶葉和銀針一的說法。

  價值功能

  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在三十種名茶中名列第1。營養知識白毫銀針知識介紹: 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稱白毫。因其成品多為芽頭,全身滿披白毫,幹茶色白如銀,外形纖細如針,故得高俏雅名。白毫茶是屬於僅有的白茶品種中之極品。它同君山銀針齊名於世,歷代為皇家的貢品。銀針成品茶芽肥壯,滿披白色茸毛,色澤鮮白,閃爍如銀,條長挺直,如稜如針,湯色清澈晶亮,呈淺杏黃色,毫香顯露,甘醇清鮮。白毫銀針營養分析: 白毫銀針的“活性酶”普遍高於其它茶葉的一倍。還有多酚類,維生素B1.B2.煙酸、葉酸、維生素E、維生素K和維生素C,兒茶素、25種氨基酸、茶氨酸及多種礦物質等,都比其他茶葉含量豐富。白毫銀針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飲用。風熱感冒,麻疹患者可多飲。白毫銀針食療作用: 白毫銀針味溫、性寒有解毒、退熱、降火之功效有健胃提神、法溼退熱之功,常作為藥用,有降虛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飲能防疫祛病,被視為治療麻疹的良藥。其退熱祛暑解毒之功,在華北被視為治療養護麻疹患者的良藥。

  品茗指南

  白毫銀針目前主銷東南亞、德國及美國等地,在早期歐洲,泡飲紅茶時同時會在杯中新增若干白毫銀針,以示名貴。沖泡方法沖泡白毫銀針的茶具通常是無色無花的直筒形透明玻璃杯,品飲者可從各個角度欣賞到杯中茶的形色和變幻的姿色。沖泡時白毫銀針的水溫以95℃為好,其具體沖泡程式如下:備具:多采用有託的玻璃杯。賞茶:用茶匙取出白茶少許、置於茶盤供賓客欣賞幹茶的形與色。置茶:取白茶2克,置於玻璃杯中。浸潤:衝入少許開水,讓杯中茶葉浸潤10秒鐘左右。泡茶:接著用高衝法,按同一方向衝入開水100—120毫升。奉茶:有禮貌地用雙手端杯奉給賓客飲用。品飲:白毫銀針沖泡開始時,茶芽浮在水面,經5—6分鐘後,才有部分茶芽沉落杯底,此時茶芽條條挺立,上下交錯,猶如雨後春筍。約10分鐘後,茶湯呈橙黃色,此時方可端杯聞香和品嚐。另外,還可以這樣泡:一、蓋碗法1、取茶量3克左右,用130CC左右的蓋碗,一水2-3秒鐘左右,二水亦然,三水後適當延長。2、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用蓋碗通常可泡數12至15次十分耐泡,回甘不減、香,醇,甘甜依然。二、杯泡法1、用200ml的大杯,取5g白茶用90度開水先溫潤茶葉,先聞香再用開水直接沖泡,一分鐘以後可飲用白茶加工時未經揉捻,茶汁不容易浸出,沖泡時間一般來說相對較長。2、隨水溫茶量不同而不同,想要茶湯濃厚則時間就要相對延長,尤其是沖泡陳年白茶此法泡白茶,白茶毫香溶於水中,茶湯非常爽滑甘甜同時也便於觀賞白茶升降沉浮,邊觀賞邊品飲,體會衝飲白茶意趣盎然的意境6 。衝飲白毫銀針泡飲方法與綠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經揉捻,茶汁不易浸出,沖泡時間宜較長。一般每3克銀針置沸水燙過的無色無花透明玻璃杯中,衝入200毫升70~75度開水,開始時茶芽浮於水面,5~6分鐘後茶芽部分沉落杯底,部分懸浮茶湯上部,此時茶芽條條挺立,上下交錯,望之有如石鐘乳,蔚為奇觀。約10分鐘後茶湯泛黃即可取飲,此時邊觀賞邊品飲,塵俗盡去,意趣盎然 。

關於君山銀針文化
關於中國茶文化
相關知識
關於白毫銀針文化
關於君山銀針文化
關於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英語作文
有關傳統文化的經典散文_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散文
關於描寫傳統文化的句子
關於堅守傳統文化演講稿五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對聯的介紹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傳統文化保護名言_關於保護傳統文化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