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出文章酒出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5日

  “”這句話出自誰口?這個不知道。你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話說,不無道理呀

  據醫生說,煙對人類大腦的刺激作用是非常迅速的,只要吸進第一口煙,在0.7秒後即發生興奮作用。因此,香菸為諸多腦力勞動者如科學家、藝術家所青睞,已是眾所公認的事實。他們以抽菸而提神,使自己進入大腦興奮狀態,把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或藝術創作不斷更新到一個新狀態。抽菸也不是腦力勞動者的“專利”行為,香菸還為廣大體力勞動者所鍾情,勞動累了,他們坐下來,悠閒地同抽一支菸可以解泛,可以調整心態。大家抽完煙之後又可投入到新一輪的勞動中去。因此,民間又有“三個書生講讀書,三個菸民講品煙”之說。

  在菸民中來說,中國著名的文學大師、思想家魯迅應當是一個最有名氣的菸民,可以說他的一生與煙達到了形影不離的狀態。他的最後一幀照片亦是他坐在藤椅上抽菸。在這幀照片裡,攝影師將魯迅和煙的關係拍得出神入化,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他右手上的那支菸正冒出嫋嫋青煙。照片給我們的感覺是,他手上的那支香菸正幫助他進入了一篇新的雜文的構思之中。

  魯迅的文學才華影響了上世紀的中國文學,他的對舊社會、舊制度的無比憎恨,他的橫眉冷對敵人的傲然骨氣,他的為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鑄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民族魂”!我想,也可以說魯迅手中的香菸,一直是他汲取精神力量、爆發藝術靈感的媒介。難怪有人評論說,魯迅的文章是煙薰出來的。他的這種“煙氣”化成了他燒向舊社會、舊制度的戰火烽煙。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香菸為馬克思寫作震驚世界的《資本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甚至可以從《資本論》的字裡行間,從他那些絕世經典的論點、論據中聞到濃濃的煙味。難怪連馬克思自己也不無幽默地說,他寫作《資本論》所收到的稿費遠遠不能抵償香菸的開支。

  中國是個“菸酒不分家”的傳統國度,這有二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朋友相聚,抽菸或喝酒,誰都可以埋單,經濟上不分彼此;另一層意思是說,抽菸喝酒可以出好詩文。最典型的喝酒做詩文的例子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酒精的刺激下,他的那些豪放大氣的詩歌如井噴般源源不斷。

  如此看來,在文人中流傳的“”是有著不可動搖的理論依據的。因此,文人們又笑說“李白放歌須縱酒,魯迅作文必抽菸”。

  舉出這麼一些“抽菸喝酒的典型人物”來,筆者無意於誤導廣大市民去抽菸或無節制地喝酒。應當明說的是:有許多非菸民、非酒民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同樣在自己的事業中對社會做出了貢獻。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古時候的酒不及現代白酒有那麼高的酒精度,因此,李白喝的其實是糯米釀造的米酒,他大可以千杯不倒,萬杯不醉。而魯迅當年抽的香菸是低質劣煙,以至於使他英年早逝。如今的人們研製出了酒精度比較高的白酒,酒民們喝起來最好小心一點,把握好情緒。而現代抽菸技術又對香菸不斷地進行了“淨化”,儘量減少煙中的尼古丁。然而,說到底,酒精和尼古丁對人類的健康是有害的。這一點不可否認!

  我有時想,人生,有時需要中一點輕微的“毒”的,因為輕微的中毒可以使我們對“毒”常懷警惕之心啊!因為在現代社會中,除尼古丁和酒精毒之外,還有許多許多其它的“生理病毒”和“心理病毒”需要我們去警惕。至於那些毒是什麼?相信聰明的讀者比我想到的更多吧。

  二:

  中國是個“菸酒不分家”的國度。在城鄉,但凡朋友相聚,抽菸、喝酒,不分彼此,誰都可以埋單。在這裡,菸酒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存在,已成為友誼的紐帶,讓人進入到忘我的時空隧道。這是講交往,見證的是友情。那何以呢?

  先說說煙。因為吸菸消耗心火,所以要藉助外火來輔助一下。因為叼著菸捲還有調整心境,平和心態,緩解壓力的作用。長期大量動用腦子,勤思,善思,深謀,遠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超乎尋常的大師、高人,像毛澤東、鄧小平、丘吉爾、巴頓,斯大林等等。

  有神經心理學家做過研究,證明煙對人的大腦有迅速的刺激作用。當人吸進了第一口煙,大腦會在0.7秒後產生興奮作用。

  因此,有人說:“香菸是諸多天才,腦力勞動者,如謀略家、科學家、藝術家的愛物。”他們以抽菸而提神,以煙寧神,以煙靜慮,以煙謀略,使自己大腦進入異常興奮的巔峰,使自己的身心到達出神入化的超脫狀態,把正在謀劃的戰略,把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或藝術創作不斷展開一個新的層面,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到達前所未有的極致狀態。

  再說“煙出文章”。在典型的“煙文學中”,現代最著名的文學大師、思想家魯迅先生應當是一個最傑出的代表。他創作的一生,就與煙形影不離。他留給後人的最後一幀照片,就是定格在藤椅上抽菸的那個瞬間。在這幀照片裡,攝影師將魯迅先生和煙的聯絡拍得出神入化,甚至可以讓人感到他右手上的那支菸正冒著嫋嫋青煙。似乎讓人聯想到,他手上的那支燃起的香菸,正在助他進入一篇新的戰鬥檄文的構思之中。

  魯迅的文學才華傾倒了幾代人,他的文學成就也影響了幾代人。他的對舊社會、舊制度的無比憎恨,他的橫眉冷對敵人的傲然骨氣,他的為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魂”!這與煙不無關係。我們可以說,魯迅先生手中的香菸,一直是他汲取精神力量、爆發藝術靈感的媒介。甚至有人評論說:“魯迅的文章是煙薰出來的”。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香菸為馬克思寫作震驚世界的《資本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甚至可以從《資本論》的字裡行間,從他那些絕世經典的論點、論據中嗅到濃濃的煙味。難怪連馬克思自己也不無幽默地說,他寫作《資本論》所收到的稿費遠遠不能抵償香菸的開支。

  但有的人,一天不想正事,沒幹什麼大事,又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走路,坐電梯,坐便桶上,蹲廁所也叼根菸,呲牙咧嘴,那個姿勢,半天出不來,外邊的人提著褲子雙腳跳,他還在那哼哧,我一看那就不正常。

  再說喝酒與詩。因為白酒外陰內陽,水的形態,水的性格。在易經裡火屬坎卦,心為火。比如打火機一點燃,外層是熱的,裡面是涼的,叫離卦。會喝酒的人水火既濟,對人有加持力。如果喝悶酒,喝愁酒,酗酒,貪酒,喝濫酒,就會傷害你。因為水火無情嘛。

  至於酒何言出詩?在我國,自古酒就與詩人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就是一個著名的踐行者,杜甫有詩讚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己描述飲酒的詩更是舉不勝舉:“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酒與詩互生共養的詩酒文化,洋洋灑灑一路相擁著走來,因酒而得詩、因詩而使酒名揚天下的軼事也不少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孟德一曲《短歌行》,讓杜康名揚天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杜牧叫杏花村酒勾出多少人的三魂七魄。

  說到這裡,也許就可以說中華文明在詩酒之中有了一種對接,一種滲透,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詩酒之中有中華淵源流長的文化和脈搏。

  說到底,所謂,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託詞。它在作文賦詩方面,永遠只是一個輔助性手段,而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文章和詩詞,都出自於人的藝術創作,而絕不是菸酒所為。再好的煙,再絕品的酒,離開人的藝術創造,它與文,與詩是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假如沒有文學天分,就是墜入煙庫,抽成肺癌,也不一定能成為文人;假如沒有詩人氣質,就是開一家酒廠,成天“醉生夢死”,即使喝出肝硬化,也不見得會喝出一個“詩仙”來。

  所以,以上所說,只不過是對傳統說法所做的一點兒探究,既不是為香菸打廣告,也不是為酒業拉贊助。既不是以煙會友,也不是以酒結義。酒精和尼古丁對人類的健康是有害的。這一點不可否認!

  因為本人既不嗜煙,也不酗酒。因此,想真心為友進一言:紅河道再好,也不要過度;“勁酒再好,請不要貪杯啊”!

  三:

  “”這句話出自誰口?我不知道。但仔細想想,也蠻有道理的。

  魯迅先生的雜文和香菸是不可分的。在思考和寫作的時候,他總是拿著一支筆,點著一支菸,夜以繼日地寫作。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於是點上一支菸,再繼續寫為‘正人君子’之流所謂深惡痛疾的文字。”

  魯迅先生煙癮很大。和他見面多的人第一個印象就是他手裡總有一支菸拿著,和客人談笑時,必定煙霧瀰漫。許廣平說他“時刻不停,一支完了又一支,不大用著洋火的,那不到半寸的餘煙就可以繼續引火。”魯迅先生嗜好吸菸,但是對煙的種類並不固定。在北京,吸的是一種粉紅色紙包的名字叫“紅錫包”;在廣州,吸的是一種當時一兩角一包的10支裝;到上海,雖然煙的品種多了,但也是買一些較便宜的。

  魯迅先生的吸菸習慣是盡人皆知的生活細節,不論從有關魯迅的照片、肖象繪畫、版畫、漫畫、紀念郵票和舞臺藝術形象中,人們都可看到魯迅先生手中那支正在燃燒著的捲菸。那飄逸出來的繚繞煙雲和他那錚錚鐵骨的戰鬥風貌是多麼和諧一致,甚至與他那堅韌不拔的精神氣質融為一體,成為他獨自享有的特徵。捲菸和魯迅先生的密切關係還反映在侍人接物的崇高品德上,以及和孩子海嬰之間的父子情深中。饒有興味的是,魯迅先生還在小說中利用吸菸這一特殊動作來畫龍點睛地刻畫人物性格和精神狀態。我們不妨從紀念魯迅的繪畫作品以及周海嬰和親友們的回憶中來欣賞這位文化巨匠與捲菸之間的親密關係。

  《希望》是幅版畫。從背景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是個難明的夜晚,顯然,版畫作者是從魯迅先生那首“慣於長夜過春時,……月光如水照緇衣。”《無題》1931年2月和《秋夜有感》中“起燃菸捲覺新涼”所引發出來的藝術構思。儘管當時中國大地上黑雲壓頂,然而魯迅先生手持捲菸,陷於沉思冥想之中,從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作者巧妙地運用沉思與嫋嫋煙雲之間的對比畫面揭示出這位偉大作家胸中的滾滾波濤,手上的星星之火襯托出魯迅先生那光彩奪目的思想火花。

  魯迅先生的每部作品可以說是在煙的薰陶下完成的。他習慣於邊抽菸邊創作,用他那枝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刻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展示了人間真相,從而藉以表達自己對不合理社會的憤懣,抒發自己的愛憎之情,並達到了悲哭喜歌的情感強度。他的雜文,短篇的精悍潑辣,切中要害;長篇的論證縝密,剖析深入,特別是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使得他的雜文不僅戰鬥性強,而且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還有,魯迅雜文的戰鬥性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在前期,從“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墨寫的謊話,絕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物償還,拖得越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等等振聾發聵的言。

  我們知道的還有趙樹理、浩然、陸文夫、賈平凹等著名作家,他們都有吸菸的嗜好,並與抽菸結下了不解之緣。

  說到酒便會想到李白詩歌,在當時杜甫就說“李白斗酒詩百篇”、“敏捷詩千首”。李陽冰評李白:“千載獨步,惟公一人”。孟郊說“天寶太白歿,六義已消歇”。宋尤袤詩:“嗚呼謫仙,一世之英;乘雲御風,捉月騎鯨”。明楊慎在《李白詩選題辭》中說:“公之詩泣鬼神,冠古今矣”,又說:“韓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信哉!”清龔自珍雲:“莊騷實二,不可以並,並之為心,自白始”。可見李白詩的巨大魅力。我曾通讀李白詩歌幾遍,覺其中與酒有關的詩十之五六,細品位,味無窮也。後見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載有王安石語“白詩近俗人,易悅故也;白識見汙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不知其真偽,但對李白詩與酒的關係,講得頗為中肯,雖然恨其過度貶低李白,我亦覺無酒就無李白,無酒便無李白詩。

  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行事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幻想。由於社會現實殘酷地粉碎了詩人大濟天下蒼生的雄心壯志,約在開元十五年詩人27歲秋,他來到揚州,一度患病,後又回舟西上,到達江夏一。詩人在坎坷曲折中蹣跚而行,把酒當成了消愁的工具,在飲酒中打發日子,在飲酒中寄託自己的無奈與憂傷,“舉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可見愁之深,愁之重。“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更可見一個憔悴行吟的詩人在無助地呻吟。“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何等孤獨,何等寂寞,然而在這大孤獨、大寂寞的後面又是又有何等的深悲巨痛。顛沛流離的生活,再加上其性格個性,讓其喊出“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的呼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喚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愁之深廣如此,嚇煞人!酒之效用如此也嚇煞人。我們也可見詩人在理想破滅後的悲憤。特別其在貶夜郎後所寫的詩中,更深沉地體現這類思緒。“暝投永華寺,賓散予獨醉。願結千江流,添成萬行淚”。無邊的惆悵,無限的空虛,在悲憤的詩人筆下顯得動人心絃。“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落葉別樹,飄零隨風,客無所託,悲與此同,於是詩人只“感嘆欲嘆息,對酒還自傾”了。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在現實中四處碰壁後陷入了人生如夢虛無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思想中,把自己完全沉浸於酒裡,以酒行樂,在酒中尋找那種落魄與寂寞。詩人是憂鬱的,憤怒的,然而在詩中卻處處呈現一種行樂的姿態。“琴奏龍門之綠相,玉壺美酒省若空,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詩人在詩中反覆的述說自己及時行樂的思想,這顯然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特別是其被放逐出長安,賜金奉還後,其“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四首》”的思想也就更加明顯了。

  “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掛一壺酒,鳳蕭龍管行相催”。對淫樂生活的追求,不作絲毫掩藏,袒露胸臆,古今中外誰敢與君相提並論。其任情率真,大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頹廢思想。然而我們應該全面去分析這種及時行樂思想的產生,源於詩人理想的破滅,在詩中詩人還寫道:“山公醉酒時,酩酊高陽下。頭上白接漓,倒著還騎馬”,是逍遙,更多的是一種頹廢的行樂思想。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好個“不知何處是他鄉”,其實這不過是詩人以酒消愁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罷了。用現實的流行語說,即是“玩世不恭”。好可憐的“玩世不恭”,好可憐的詩人呦!“蟹螯即今夜,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不管世事如何,只知取酒尋歡作樂,大有“千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味。“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醉又何妨?詩人只要在酒中找到了真趣,只要在酒中找到了自己失去的東西,就夠了。“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悲歌行》這種對浮生逝去太頻的感嘆,詩人筆下屢屢皆是,然而詩人真是從內心去尋歡作樂嗎?不是,這只不過是對社會的一種消極反抗罷了,然而這種反抗有時是極有力的。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在李白詩中,豪放情懷常注其間,雖然懷才不遇和人生如夢充斥其內心,但從其處世態度仍然是豪放的,仍然以一種樂觀的筆觸寫道:“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寫出詩人在對待現實和理想產生的矛盾時以酒表達出自己百折不撓的追求。

  “託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入市中。”這種形象,是詩人最嚮往的豪俠形象,也是詩人筆下最豪放最自由的象徵。

  “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柔,酒後竟風采,三杯弄寶刀。”這種遊俠的英姿,正是詩人理想中的英雄豪傑,報效祖國,建功立業,將滿腹韜略和武藝盡情展示,大濟天下蒼生,在這種豪邁的氣勢中體現了出來。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詩人已經等不及了,他在希望儘快得到朝廷的重用,“長風破浪會有時”,詩人的自信,使詩中處處都顯示出豪放的氣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扶風豪士歌》何等灑脫,何等瀟灑。然而,詩人卻總是在碰壁,盡歷滄桑後,對一切障礙的象徵,都欲掃之為快,“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又寫道“今日竹村宴,我家賢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後發清狂。”正所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語“言出天地外,詩出鬼神哀。”皮日休語。其在《醉後醉從甥高鎮》詩中說:“馬上相逢揖馬鞭,客中相見客中憐,欲邀擊築悲歌飲,正值傾家無酒錢”寫其慘狀,然而在末尾又要將寶劍“換酒與君醉,醉歸託宿吳專諸。”何等瀟灑,何等狂放。即使在頻遭喪亂,困頓流離中,其豪放之情仍未曾稍減,在這豪放、疏狂的後面,其憤怒、抑鬱仍深深根植於詩人骨髓中。正如杜甫贈詩中寫“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詩人在豪放的深處,實是對社會的一種失望與抗爭。清汪琬就說:“先生本非狂,古之天人也”。要不,謫仙怎麼又會醉生夢死,天天沉浸於酒缸之中呢?豪放飄逸是其詩風,酒是一劑催化劑,但這豪放飄逸的深處有何等讓人心酸。

  “思對一壺酒,澹然萬事閒”顯示李白處世態度,“逍遙”,是其在失意後所表現出的曠達人生觀。這其中,道家思想也就體現了出來。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這當中隱逸出世的思想,看上去是逍遙的,無牽無掛的,但是又是令詩人難以忍受的。於是,就縱情詩酒,尋歡作樂,以樂抑悲,“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可不是嗎?詩人的內心是極想出仕的,然而在四處碰壁後,便將出仕思想放縱詩酒,“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頹廢,消極,然而這種思想,卻掩藏不住詩人那顆滾燙的心。“無為”只是社會的不允許。“行路難”的哀嘆,換成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何等逍遙,何等曠達,又云“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裡”。詩人已經被隱世思想左右了,詩人由於沒有入仕的出路,只能借這種逍遙來掩飾內心的不滿和痛苦。

  李白的飲酒詩,無論是述志抒懷,揭露現實,表達行樂思想,寄託深沉哀愁,還是展示其豪放風采,寄寓濃濃友情,他都在字裡行間貫穿了自己一貫的浪漫主義風格。雖然李白“痛飲狂歌醒復醉,飛揚跋扈為誰雄?”是對世道的一種消極反抗,但李白詩中豪放不羈的個性和鬼斧神工的藝術,足以讓後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了。他以其驚人的才華,將其“大濟天下蒼生”的情懷,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憤交融在一起,“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後人們創作出了驚世駭俗、萬世不朽的詩篇。特別是其飲酒詩,更是讓古今中外所有飲酒詩自慚形穢,黯然失色。

  由此可見, 抽菸和喝酒既是一種個人嗜好,也是人們以此消愁的一種表達方式,似乎在工作和寫作遇到難題時又能助你思考。當然,抽菸喝酒過量都會對人體有害,我們還是適可而至為好。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煙的文章
亞健康文章
相關知識
煙出文章酒出詩
微信公眾號怎麼釋出文章連結
黨員學習文章突出實際特點
煙花文章
煙的文章
世界無煙日文章
古代愛情文章經典詩詞
關於賈平凹描寫煙的文章
高中出色英語文章
從自卑中走出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