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養生與養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健康的根源在心不在身,一切法由心生,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養生與養心的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養生貴在養心

  所謂:一切唯心造,萬法皆由心。這裡心便是綱,身既是目,剛舉則目張。養心的功夫到家了,其他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從五行理論來說,心屬火,火旺則五心煩熱,諸病叢生;火虛則五內不調,四肢乏力。所以,“火”的控制很重要,控制的好,可以起到實時溫補的作用,身體安泰。一旦失控,便會被邪氣乘虛而入,導致或引發各種疾病。所以,心為主宰,心安則體健,心亂則氣滯,氣滯則病侵。

  所以你看你的周圍,凡是整天心浮氣躁、容易生氣的人,大多身體素質不會很好,總會或多或少的有著各種各樣的不適。

  因此,身體健康與否,除了合理膳食、戒除菸酒等等有一個科學的生活習慣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保持一個舒暢祥和的心態才能睡的香、吃得香,才會身體棒。

  當然,如果再有一個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並持之以恆,那就叫內外兼修了。

  然而,人之一生,有很多事是不盡如人意的。所謂:人生有“八苦”也,又怎麼會輕易的完全斷絕煩惱呢?當面對諸多煩惱的時候,又如何才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呢?況且,上面說的只是心態的問題,還沒有到“養心”的地步。只不過良好的心態是“養心”的基礎而已。

  養心的基本條件

  1、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養心的基礎。

  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性格迥異,接受的教育、薰陶自然千差萬別。那就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不一樣的。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風景自然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千秋,這裡無所謂什麼對與錯。對與錯是相對又能相互轉化的,是認識論的問題。尤其是在如今多元化的畸形繁榮的文化氛圍裡的人們,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呢?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又怎麼會有相同的答案。

  可無論怎樣的不同,起碼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有一樣的“生老病死”;都有一樣的“七情六慾”;都有不同的“遠慮近憂”。

  那麼,推而導之,幸福的前提是強健的身體,可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會影響自己的健康。

  可怎麼才能儘量的少些煩惱的,所謂“離苦得樂”,如何才能做到呢?佛祖說:化煩惱為菩提,可這個問題就大了,如何化?可以說:境隨心轉,可以說:倒果為因,可以說:煩惱本即菩提,無須化。但這是“道理”,可境到臨頭自會亂,何益?不說也罷。

  其實,煩惱每個人都是無法逃避的,人之一生,“七情六慾 ”自然存在,何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都說明了七情的過度偏激對人體的氣血、臟腑均有一定的損害。何謂“六慾”?“眼耳鼻舌身意”也。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可是,就算我們明明知道這些道理,但誰會沒有“七情”?誰會斷絕“六慾”,哪個會少一分?所以,我們都是普通人,種種煩惱,反正都是要面對的,既然如此,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直麵人生、正視問題,不迴避、不氣餒,以積極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以利人利己的心態去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煩惱便不攻自破。

  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總是把他人的利益看重些、總是以一顆真純的善心去待人接物,那你的煩惱就會少很多。

  利人才會利己,自私會陷入貪婪的泥淖,貪婪會吞噬掉你的真純和靈性,幸福就會背道而馳。

  “貪、嗔、痴”都不是獨立的存在的,貪心起便是愚痴了,滿足不了貪慾,便會升起無名火,“嗔”便如約而至了,等到你“貪嗔痴”具足的時候,你的傲慢心便來了,隨之,你便會整天疑神疑鬼,恐怕別人把你的財富、名利奪取。於是,便會夜不安寢、食不甘味,久之,疾病便乘虛而入了。

  所以積極向上的便是陽光的,陽光的當然對身心就是有益的。而萎靡不振的、頹廢的、沮喪的、憂鬱的、嫉妒的、貪婪的、怨恨的、憤憤不平的等等心理,都是“貪嗔痴慢疑”的種種表象,是與培育良好的心態背道而馳的。同時,對自己的身心是惡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便會愁腸百結、鬱郁不歡,甚至產生自閉、妄想、抑鬱、變態等精神疾患。對身心的健康是有百害而無一益。所以,讓自己陽光一些吧!

  怎樣讓自己陽光一些呢,我明明被誤解、被冤枉、被欺辱……,還讓我怎麼淡定?怎麼陽光呢?

  我也有過上述的心路歷程,被誤解過、欺辱過,當時的感覺是委屈、怨恨。但是,這個心理像烏雲一樣遮著我,無法排解。於是,我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整天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整天琢磨著怎麼“雪恥”,暴戾的魔鬼蠢蠢欲動,還好,理性終於戰勝了衝動。後來我發現,這個心理狀態沒意義,無法改變什麼。後來讀《心經》、《金剛經》、《六祖法寶壇經》、《道德經》,讀《南懷瑾文集》,讀很多大師們的論著。我終於讀懂了“嗔恨心”是個雙刃劍,害人害己,也是無能的表現,真是要不得。我終於弄明白了,欺辱你的人,是你的磨刀石,只會讓你的智慧更鋒利,讓你的心志更堅強,讓你的步伐更堅實,讓你的心境更淡定。

  後來我總結一句話說給朋友聽:給你磨難的人一定是你的貴人。還說了一句話:拒絕磨難的人終將一事無成,拒絕享受痛苦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就算我們生如草芥,無需成就什麼大事業。但是當我們面對磨礪的時候,何不學會淡定些呢?反正都要面對,與其針鋒相對,不如倒果為因,化干戈為玉帛、撥烏雲見藍天。

  有句老話:吃虧人常在。

  總之,儘量的讓活著的分分秒秒,讓自己的心常處於一種恬淡的氛圍裡,這樣你給人的感覺會很安詳、很平易,低調而不淺陋,虛懷而不自卑,遇事冷靜理性,才會沉著果斷處理好事情。

  這樣以來,你的人緣就會好些,你的工作質量就會高些,你的關係協調就會活些。你的快樂自然就會多一些。

  但是做到這些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寬容、忍讓、坦誠和博愛。

  做不到,是自己的問題,努力修正吧。

  2、良好的知識修養可以使“養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話:無知者無畏。一個人缺乏知識修養,對道理的認識就不會到位,就難以辨明是非,就容易率性胡為,做些損人害己的傻事來。

  其實知識修養的關鍵作用,我認為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修養”。所謂的“修養”既是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專心致志、凝心聚神的汲取知識的營養,領悟人生、社會、自然的道理。如果是,那麼這個過程就是“修養”的過程。一朝一夕倒也未必有什麼成效,但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習慣,日復一日,久而久之,你不但學到了知識,還昇華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那就叫“腹有詩書氣自華”了,這個過程就是“修養”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就有意無意的進入了一種“窈兮冥兮”的狀態,這是什麼狀態?這是功態。這種狀態會形成一個祥和的“場”,在這個“場”裡,你的身心都會受到溫潤的滋補。所以,現在一些關於人生哲理方面的文章冠名以:心靈雞湯,大概便是此意吧。

  因此而受益的大知識分子很多,如近百歲高齡的季羨林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年近九旬的國畫大師易圖境老人、九十三歲高齡的國醫大師朱良春等等很多。古代更是不勝列舉,如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據可考證的活了一百歲,北宋大詩人陸游八十五歲,而長壽之王、中國養生學的創始人彭祖的年齡就更玄奇了,據說活了八百歲,實際可考的也有146歲。

  知識改變命運,看來是不錯的。不僅改變命運,還能延年益壽呢。

  你的知識積累越是豐厚,你對宇宙、自然、人生的認識就越通透,你就會深諳虛懷若谷、平常即道的道理。你的心胸就會愈加豁達、敞亮。因為你站得高了,看得就會更寬闊、明晰。就不會為世俗間的瑣碎心懷芥蒂、糾結不清,就更加圓活自如的處理一切事情,而不會被種種煩惱所羈絆。

  這裡要說明一點,現在的知識點很寬泛,不是什麼知識都有這個功效的。我還是建議大家,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還是研讀些經典吧,古代的、現代的,都好,因為那才真是智慧的結晶,那裡有啟迪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3、常懷一顆愛心、善心是“養心”的關鍵。

  說到這裡,會有人罵我,這不廢話嗎?誰沒有善心啊,誰也不是黑心爛肺的。我沒有這個意思,請注意了,我是說:常懷一顆愛心、善心。這個“常”就是指時常,而不是同情心來了,就感動一陣子,做些善事兒;誰惹著你了,就不講什麼愛不愛心了,恨不能立馬讓冤家出門撞車。這就不對了,這就不是善心了。大家相處,既沒有國仇,又沒有家恨,何苦因為一點點不快而心生怨懟呢?大可不必吧。

  常言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每個人都心懷誠敬心,心懷一顆善心,做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那還有什麼矛盾不可以化解呢?

  我說的善,不是毫無原則的遷就、隨和。而是襟懷坦蕩,真誠相待。遇到親友或同事需要幫忙的,就不遺餘力的去幫;但遇到他們犯了錯誤就該直言不諱的指出來,並努力幫助他改正。這樣以來,你一身正氣,也許一時親朋不會理解、接受,甚至會誤解你,但是天長日久,就會被你的摯誠所感動,所有的疙瘩就會解開。這種善心是“至善”,這種至善做作不出來,發自內心、源自自性,隨心而發,不加矯飾。這種人心境明亮、處事磊落,自然正氣浩然,讓人欽敬。

  還有就是儘量減少身上的戾氣,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種氣質,平時也許顯現不出來,但是遇到傷害或欲傷害其他生命的時候,這種戾氣就暴露無遺。這個問題很重要,幾乎每個人都存在的,這裡涉及一個“殺生”的問題。由於為了隨順,為了和光同塵,所謂方便緣故,我沒有戒葷,但是我一直主張在飲食上要多素少葷,這樣本來就可以有效減少身上的戾氣,更何況很多人喜歡買來“雞、鴨、魚、羊”等小動物在家裡宰殺,這是我極力反對的。二十多年前我就在家裡立下了一個戒律,不許在家裡屠宰動物,媽媽當時已經六十多歲,但她由於早年受到的是新式教育正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所以本來對這些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的。但是,對我的堅持,她居然十分支援,就這樣,這個“家規”就算立了起來,媽媽九十多歲高齡去世已經八年了,這個規矩一直到現在沒有破。

  這個問題就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問題了,每個人的因緣不同,這個不可勉強。不過建議大家看一些大師們對“殺生”的論述,我想有緣人一定會大受裨益。

  我這裡講不要殺生,只不過是覺得這樣做會使自身的戾氣少些,內心會安詳很多,對培養正氣有幫助,僅此而已。

  同時,有意識的培育自己的善心,有助於化解身上的戾氣,會使自己清靜很多、柔和很多,自然正氣充盈、心氣舒泰,邪氣難侵了。

  而且,有愛心,待人和善的人,會給人以親和力,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喜愛。反過來也會給你的身心形成一個良性刺激,會營造一個身心舒暢、溫馨的生活、工作氛圍。何樂而不為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向水學習,就對了。

秋季男人補腎養生食譜
如何養生養心
相關知識
什麼是嬌生慣養及其造句
什麼是嬌生慣養及其造句
什麼是養生與養心
什麼是大成拳養生樁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什麼是母乳餵養
什麼是禮儀教養
什麼是個人修養
什麼是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