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公共藝術是連線藝術與社會的重要紐帶,具有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範文一:淺談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之間的關係

  論文關鍵詞:園林藝術 公共藝術 依存關係 人性化 公眾性

  論文內容摘要: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作為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系統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維繫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文章主要探討了運用自然生態保護與公共藝術這兩種手段進行的園林化城市建設,將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所要追求和奮鬥的目標;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巧妙地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結合在一起,將成為緩和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對優美環境的追求是人們無時無刻的努力目標。所以,以自然美為主要塑造物件的園林藝術應運而生,它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進而揭示出了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在維繫人與自然的平衡中,園林的產生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什麼是園林?我們首先從園林的含義入手。

  一、園林與公共藝術的概念內涵

  關於園林的名稱和內涵,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由於園林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而產生變化的,是一個“動性”的概念;再有,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風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間對園林的含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所以,從“園”字的結構組成方面可以將其解釋為,在限定的範圍內,通過對地形、水體、建築、植物的合理佈置而創造的、可供人欣賞的、自然美的環境綜合體就是園林。對於園林,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解,當人類文明從產生到發展這樣一個特定階段,人們發散性的思維將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而對於自然的依賴性則是人類生存的依託。所以,園林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是自然、技術、藝術三者之間的巧妙結合。

  那麼,公共藝術的概念是什麼?“公共藝術”彷彿是一個新名詞,對於公共藝術一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圍繞在藝術的公共性方面展開。一切具有公共性的、為公共服務的藝術形態都可以稱為公共藝術。這是對公共藝術概念最直接的表述,雖然在定義上並未給人直接說明其具體形式,但有關在公共空間裡公共藝術的使用,會給社會、人們帶來巨大影響。

  基於時代的發展,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作為為公眾生活提供服務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維繫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工業化使人類生活環境不斷地向外延伸,單純的自然環境在不斷縮小,將自然環境的精華加以提煉,從而創造出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現實空間,將成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主流方式。及時、有效地把握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兩者之間的關係,將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點。

  園林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提取而創造出來的人為環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同時它也是一門多種類學科,在園林的設計中,要巧妙地運用科學與藝術兩者兼顧的手法,同時還要掌握建築構造學、生態學、規劃學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文學、藝術學、園林美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所以,園林不僅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基礎,同時也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地域空間與展現場所。

  公共藝術的藝術性發揮在城市園林中,不但要滿足遊人欣賞、活動、遊憩的需要,同時也能創造出美感。公共藝術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要適應所存在的空間環境、適應歷史發展和適應大眾所需。如果把空間環境放在首位,就是讓設計出的公共藝術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於空間環境的這個載體之中。有些園林在建造過程中沒有考慮公共藝術與空間的整體效果,忽略了空間構成因素,出現主次關係混亂、設計零碎等一系列明顯問題。

  公共藝術自身對環境有著一定的依賴性。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門類學科互相影響,更趨向於邊緣性,從而使公共藝術的概念向更深、更遠的方向發展。當今公共藝術運用各種材料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公共藝術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同時也為公共藝術向多樣化發展指明方向。公共藝術與綜合環境都會對人產生各種影響,所以,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承接主次、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

  二、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共用的人性化設計

  在園林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有著3000多年曆史和高深造詣的中國園林,是世界東西方兩大造園體系中東方造園體系的代表,其運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想和自然風格的手段進行規劃、設計,在世界造園史上獨樹一幟,佔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規整式園林講究軸線對稱,著重講究人工圖案美,顯示人的力量,顯示人對大自然的征服。所以,東西方園林雖然從設計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顯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通過對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各自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園林的共性,促使園林藝術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眾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經歷不斷地發展變化,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物種的延續一直沿用著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適應環境,另一種是改造環境。園林就是在這兩種方式影響下被創造出來的人類智慧的產物,人類從產生到發展從未間斷過對優美環境的追求,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對自然的態度為園林的產生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同時,它也是和生命運動有關的一種時空藝術,因而和人類自身有著深層的同一性。從這層意義上說,園林藝術可以說是人的藝術,是人設計的,由人創造、為人而造。它為不同種族、民族、階層、時代、個體的人服務。

  有人認為園林環境中的樹、花、座椅和活動設施等就是人性化設計,其實不然,這只是滿足了人性化的一個小方面。真正的園林景觀中的人性化設計應是景觀設計尊重自然、尊重每個人,從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藝術古已有之,不同時代的公共藝術顯現出不同的風貌。中國古代的公共藝術是伴隨著當時社會的主要建築活動發展而發展。由於封建制度的侷限,古代的公共藝術都是圍繞官僚階層的口味、情趣,為了迎合上流社會的需要。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雖然人們周邊的環境功能日趨複雜、技術愈加精巧,但對環境空間的形態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藝術類型相繼出現。比如,有特徵的人文景觀、公共設施、廣場的雕塑、室外的壁畫、有趣的環境小品等都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藝術不僅便於人們行動,而且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參照系統,一種行動、信念和資訊的組織者。它可以讓人很容易說出與這一環境有聯絡的許多事實和想象。

  公共藝術設計的環境使用功能是一個探索人與環境關係的問題,它直接與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為方式有關。其設計的關注點在於研究環境的使用者與環境的使用方式。具體來說:

  1關注公共藝術對使用者身體活動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間裡活動場所空間大小等與公共藝術尺度的相互關係。

  2關注公共藝術對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間中的通風、採光、照明及舒適性、愉悅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關注公共藝術對行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型別的公共空間中人們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公共藝術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使用者的行為方式。

  所以,綜合起來看,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始終會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的設計理念,並不斷髮展延續。

  三、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共用的公眾性審美

  園林景觀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正經歷一場平民化和大眾化的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到來,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經濟基礎等方面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為緩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壓力,園林藝術逐漸從貴族階層轉向市民階層,公園的概念也隨之產生。公園的形成使園林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更為密切、直接,開始把園林引向公眾。人類的生存依賴自然,同時,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淡而不遠的交往也總體現在城市公共景觀綠地空間及在居住地附近的遊樂過程之中。公眾景觀除了滿足大眾的生態及審美需求,也滿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參與的生活需要。

  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存在,具有強烈的開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間所決定的,通過視覺傳遞所產生的形象的開放性;二是由公眾審美觀念和對環境的影響所決定的開放性。公共空間不僅要滿足公眾性,還要使其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連線手段,公共藝術在藝術形式、造型形式、空間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統一為時代和公眾服務。

  公共藝術要適合公眾的審美需求,即為廣大公眾提供適當的藝術形式。事實上,公共藝術就是一種公共化的藝術,公眾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城市人群之間有一定的互動性,它是城市與城市人群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不能將公共藝術置身於城市整體之外,要將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大眾交流、聯絡參與的重要手段。讓公眾主動參與城市公共環境的藝術創造,使空間環境順利地完成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化過程。

  當社會開始邁向現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程序時,大眾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都在提升,在當今社會的城市化程序中,園林作為先導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再藝術地再現自然,是當今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園林景觀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相促進與發展,它們都為城市中的人服務,而行為的主體是城市,園林城市建設則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所以,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既是對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協調,也是對人們行為的引導;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同時也為城市的文明與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科專案《黑龍江省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專案編號:11552092

  參考文獻:

  [1]李佂.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濤.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7.

  [3]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範文二:探尋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登場

  內容摘要:文章以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為基本語境,從政治、經濟、城市、人文精神等幾個層面探尋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概念和發生。

  關 鍵 詞:公共藝術 當代 城市化

  公共藝術較大規模的實施和基本概念的形成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以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NEA實行公共藝術計劃Arts in public place program,並直接贊助公共藝術為標誌。

  1.國家政治和經濟文化漸趨開放的大環境以及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引進和民間文化的往來是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發生的要因之一

  中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國家政治和文化漸趨開放的最直接的結果,大眾個人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和解析,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是社會開放性的第一訴求,使得公共藝術的發展和傳播在公共社會領域成為了可能。

  公民個人身份與價值的顯現不再完全以單位性質及其行政職位來賦予,個人自由流動的機會成本降低,加之社會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國際化使得具有相對獨立意識和社會公共意識的市民社會得以逐漸的成長,這裡的市民社會主要以中小私營業主、知識分子及其他職業者為主體所形成的社會群體及相關的機制。正因為這類群體的形成使得市民對社會公共領域事務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有了較大的提高,對政府的公共行為的監督和評定的權利有所增大。同時,這也是公共藝術及其文化形態得以安身立命的重要社會背景。

  在當今資訊時代,各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在公眾的層面來說具有相當的連帶性。因此,各國家和地區文化藝術的引進和輸出,民間文化的往來也是時代發展到該階段的明顯特徵,在這一特徵的統領下,社會文化領域的交流也就成為了必然,這也是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發生的主要因素。

  2.中國經濟建設的大潮是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及其文化觀念發展的直接動力

  中國經濟,尤其是城市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在經濟增長量上有著高速發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人民大眾的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由原來的對於物質的滿足逐漸地、部分地轉移到一定的精神生活需要,參與公共事務,參入到公眾社會生活中成為市民大眾生活的一部分,這對公共藝術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經濟在資料性的量變的同時,區別於以往歷史時期的顯著特徵是在形式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大主要城市和東南沿海經濟高速發展的地區,城市的基礎設施,各類商業、文化娛樂、房地產業和各類社群的建設和發展,較以往時期都有著成倍或幾十倍的增長,同時也導致了城市公共建築和公共設施的增加,城市廣場、街道、綠地的大量增加為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平臺和保障。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具有開創性及經典意義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型壁畫群;上海浦東的《東方之光——日晷》景觀雕塑,展現著新時期上海經濟與社會的日新月異;《深圳人的一天》系列城市雕塑,反映了特區經濟發展和新時期勞動者的生活;青島新區五四廣場上的《五月的風》成為青島新區具有地標意義的標誌物。這些現象的發生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直接作用,另外也體現了社會大眾的經濟生活需求以一定的媒材為依託進而反映到社會中去,這也是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反作用於經濟發展的表現。

  3.中國城市化程序蘊育了公共藝術的登場

  城市是公共藝術發生的基本母體。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一方面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推動中國城市化程序的舉措,比如,取消農村人民公社,積極鼓勵非公有經濟,引入市場經濟體制,推行分權管理,加強了鄉鎮企業和流通領域的發展建設,開放農副產品市場和私營企業的對外貿易,加快城市基本設施建設和市民住房建設的步伐等。世界一體化的大背景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催化劑,我國的城市化程序是伴隨著世界城市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的程序發展起來的,國際間的經濟、文化往來必然要求我國要建立起同等的能與世界範圍的主流現象對話的城市平臺。城市規模的擴大,為吸收外來文化建立了場域的可能。

  中國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在這樣的刺激下,無論在城市規模、城市化程度來說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城市化程序的加速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另外,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速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農村人口不斷地流向城市,使得城市的承載任務變得更加艱鉅,隨著城市裡人口的增加,關係到市民大眾生活的基礎設施亟待完善,一方面是在維護機制上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功能創造上的完善,具有藝術性的和裝點色彩的公共設施不斷地出現,這為公共藝術在中國城市的緣起提供了社會的廣為需求。

  在中國城市化程序中,城市在不斷髮展的同時卻忽視了對其自身特色的營造,造成一些城市的建設千篇一律,脫離了本地區的傳統和特點。源於此,不少城市開始通過組織建設具有公共性質的地標性建築、雕塑、主題公園等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大部分作品能夠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宣傳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宣言的作用,但也存在一部分城市標誌或雕塑作品膚淺,流於形式的現象。例如,繫有飄帶的古代美女式樣的雕塑,在一些城市的公園、主題廣場的利用率極高。

  城市特色的展現需要正確的引導,也需要以市民大眾的需要為代言人的公共機構的介入和整個社會共同探討,這也正體現了公共性的城市文化的需要,然後才是公共藝術作品的選擇和利用。

  在城市規模不斷加大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或多或少地被鋼筋混凝土所阻礙和隔離著,因此,公共藝術擔負的對於營造人與人交流的情感空間的使命也就顯現出來。公共藝術的價值指向是以大眾情感的陶冶為基本內容,它關注大眾內心世界的變化,在物質世界極度發展如此的今天,公共藝術的這一重要取向顯得更加明確和主動。公共藝術的引入為城市空間建立人類情感交流提供了卓有實效的平臺,中國經濟的發展為營造市民大眾的情感交流的空間提供了保障。在當代中國公共藝術發生的母體中城市空間,人與人的交流在公共空間藝術作品的作用下成為了可能,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這種飽含情感的空間參與到大眾的生活,這是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登場的精神需求。

  4.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出場得益於以藝術及設計教育為中心的一些大學及相關學術界、知識界的推動

  隨著科技興國戰略的提出,中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高校規模、執行方式、培養目標也顯現出多層次、系統性的特徵。據統計,2005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273所,同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同比上年增長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職專科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學校481所,全國具有培養研究生單位766個,其中高等學校450所,科研機構316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使得社會大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為公共藝術的登場提供了可接受的條件。

  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各種藝術類、設計類院校和專業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中國的設計類、藝術類人才不斷增加,與之有關的行業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開來,與公共藝術有關的理論著作、各類活動和論壇也相繼增多。比如,關於“自由主義與公共藝術”的上海公共藝術論壇,在汕頭舉行的公共藝術國際論壇,香港舉行的主題為“在都市空間中的文化平臺”的公共藝術空間論壇,北京也將於明年舉行城市公共藝術建築論壇等。這些活動和論壇的舉辦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當代公共藝術的成熟和發展。此外,文化界、學術界人士不斷加入到積極推動我國公共藝術的事業中來,他們中有文學家、攝影師、導演、建築師、藝術評論家等,各式的設計組織和團隊結合中國當代的發展趨勢,都在以不同形式和不同切入點為我國公共藝術及相關制度的完善做著積極的有意義的工作。

  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起步較晚,發展也相對滯後,但是既然已經登場,我國的公共藝術也就完成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第一步,正向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發展階段邁進。只要我們結合我國的國情,結合國際社會的大背景,綜合各方面因素,中國的公共藝術事業必將迎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成熟時期。

  參考文獻:

  [1]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東南大學出版社.

  [2]王小慧.建築文化·藝術及其傳播.百花文藝出版社.

  [3]楊文會.環境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

  [4]荊其敏,張麗安.情感建築.百花文藝出版社.

  [5]樑思成.中國雕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

  [6]章利國.現代設計社會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關於環境藝術的相關論文
淺談公共藝術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
關於公共政策的探究論文
關於市場定位的研究論文
關於教育哲學的探究論文
關於特殊教育的探究論文
關於公共場合的禮儀
關於公共衛生的名言警句
關於朗誦藝術的創作技巧
關於讚美藝術的勵志音樂句子_音樂勵志名言名句
關於公共場所的消防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