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省電影創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江蘇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總經理朱波說,2012年江蘇電影票房156348萬元,排名全國第三,位列廣東省和北京市之後。2008年以來,江蘇電影票房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60%。但目前江蘇省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相銜接的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成熟市場環境下的市場營銷方式很難在江蘇電影中看到。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論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省電影創作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


論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省電影創作
 

  江蘇自古人傑地靈,在中國電影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江蘇電影人都走在全中國電影人的前列,無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還是其他各類電影的技術工作者,都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據顯著的位置。例如中國早期電影的特別貢獻者、出生於吳縣的包天笑代表作《空谷蘭》;新中國成立後,出生於淮陰的陳白塵代表作《阿Q正傳》、謝鐵驪代表作《早春二月》、出生於鎮江的張駿祥代表作《雞毛信》;出生於南京的水華代表作《白毛女》、王蘋代表作《柳堡的故事》、王家乙代表作《五朵金花》;出生於常熟的嚴寄洲代表作《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江蘇拍攝電影有85年的歷史。1958年,江蘇省文化局根據“全國電影事業躍進會議”提出的“省有電影製片廠”的號召,成立了江蘇電影製片廠。同時,南通市也成立了南通電影製片廠。兩廠主要拍新聞片、紀錄片和科教片。1962年,國民經濟計劃調整,各省電影製片廠均停辦。1972年,江蘇新聞電影製片組成立,恢復了江辦新聞紀錄片的生產;1976年擴充套件為江蘇新聞電影製片廠,生產新聞紀錄片和科教片。1979年恢復江蘇電影製片廠,開始拍彩色戲由片,1981年更名為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拍攝故事片。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國的電影生產有著嚴格的計劃體制,全國擁有拍片計劃的電影製片廠是北京、上海等16家,被稱作計劃內電影廠,地方小廠屬於計劃外的電影廠。計劃外的如果要投拍故事片,需要與計劃內大廠聯合掛名,才可以生產影片供應市場。

  2001年,國家廣電總局頒發了《攝製電影許可證單片資格認證制度的實施細則》,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社會資金獲得了電影製片的“准入證”。2004年開始執行電影的四大檔案,即《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片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和《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更使中國的電影生產擺脫了計劃體制的舊有模式,而開始向市場體制轉型。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江蘇省的電影創作進入了後計劃體制時代。
 

  一、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省電影製作的基本狀況

  攝製電影的計劃限制取消之後,江蘇省內湧現了大批電影製作及傳媒公司。同時由於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大,中國電影業呈現井噴之勢,更讓江蘇省內的文化主體和市場主體以飽滿的熱情加入了電影製作行列。其中不乏叫響省內外的力作,例如2007年由江蘇省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揚州廣電總檯和山西電影製片廠、北京橙天智鴻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故事片《江北好人》,2012年由常熟市政府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的故事影片《柳如是》,均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關注。

  近些年來,江蘇的影視單位不僅積極參與主旋律影片商業大片的攝製而且作為投資主體攝製出品了一批質量上乘口碑良好的主旋律影片,如《下輩子還做母子》、《草房子》、《紅髮卡》,《情暖萬家》、《秋之白華》、《吳仁寶》等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並受到電影專家學者的好評。《吳仁寶》通過長線放映的方式,收穫票房過千萬元。有的還獲得“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李源潮同志任江蘇省委書記時親自領導策劃拍攝了影片《情暖萬家》,該片以泰州市信訪局張雲泉事蹟為原型,由江蘇民營企業作為投資主體進行拍攝,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在中國電影業持續發展的背景下,2012年,江蘇省城市影院共放映電影180.3萬場,觀影4434.02萬人次,票房收入15.634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56.1%、34.87%、43.43%,居全國第三位。製片方面,2011年共生產27部,2012年21部,包括動畫片。

  江蘇省電影市場巨大的吸引力,江蘇省政府和人民非常自豪,也願全力以赴促進江蘇電影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江蘇廣電總檯、新華日報報業集團和石湫機場科技工業園共同投資的江蘇國家未來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於2011年成立。該園區將集影視主題樂園、影視創意矽谷、影視拍攝外景區、影視製作中心、影視接待中心、會展演藝培訓中心於一體,確保擁有一部劇本進來打造一部成片出去的各個精密環節。投資規模約為50億元,將打造成國內首家以民國景觀為特色的影視拍攝製作國家級基地和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的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叢集和長三角地區5A級文化旅遊休閒中心。

  2012年3月16日,國家廣電總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部省共建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計劃總投資100億元,總規劃面積約六平方公里,是經由國家廣電總局批准的唯一一個數字電影產業園區。園區以數字電影拍攝為龍頭、後期製作為支撐,實現電影拍攝、製作、發行、交易等功能於一體。

  2012年,江蘇省文聯及其屬下的電影家協會舉辦了首屆江蘇省“鐘山獎”電影劇本徵集活動,這是一次面向全國的大型徵集活動,在江蘇電影史上也是第一次。旨在針對江蘇電影創作中劇本缺乏這一短板,通過徵集,推薦優秀電影劇本,發現、培養優秀青年編劇人才,推動電影創作繁榮發展,促進江蘇優秀電影作品生產。從2012年6月15日開始,歷時近十個月,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各行業、各年齡段作者的電影劇本566部,經來自江蘇和全國的資深電影導演、編劇、電影理論家組成的評委會的四輪評選,最終39部佳作脫穎而出,最終評出二等獎三名,三等獎三名,優秀獎十名,優秀劇本提名獎二十三名一等獎空缺。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毅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幸福藍海影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電影故事片《一號目標》於2013年5月在南京開機。該片的原劇本就是從這次電影劇本徵集活動中脫穎而出的《梅園歲月》。

  從電影工業的角度看,受到社會關注的江蘇電影《柳如是》的市場定位不夠明確,結果影片節奏慢,採用紀實的風格,藝術上不錯,但市場失敗。鑑於外地人到南京要看“一大一小”的說法,“大”就是指長江大橋,“小”則是指小紅花藝術團,表明歷史上江蘇省的電影創作的成就與江蘇地區的兒童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本就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曾獲兒童電影獎項的南京電影製片廠的兒童片是在小說基礎上改編的,而且江蘇省的少兒文學創作在全國名列前茅。2013年江蘇某民營公司做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仍是兒童片,獲得了本年度的金雞獎與華表獎。有些江蘇電影人開始具有國際先進的市場營銷理念,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瞄準某個市場研發電影產品並進行發行,例如《秋之白華》賣到了日本市場,就在一個廳放,也賺了不少錢。

  面對新的市場契機,江蘇人努力使江蘇成為電影強省。電影強省的標誌不僅僅表現在強大的電影消費能力上,更重要的是製作水準高的影片。多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叫得響、留得住、傳得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主旋律影片;多部票房超億元的商業大片或文藝大片的生產,才是江蘇成為電影強省的重要標誌。以此標準看後計劃體制以來的江蘇電影,的確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

  2011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江蘇省電影產業發展水平還不高,存在著市場主體不強、生產規模較小、精品力作不多、優秀人才缺乏、地區發展失衡等突出問題。缺乏一批以電影製片業為龍頭,以高效的發行放映為保障,以多層次開發、多渠道經營為支撐,具備良好綜合效益的國有或國有控股龍頭骨幹企業。整個的製作業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模式,缺乏現代電影企業所需要的監製、製片人、專案經理等崗位設定。

  江蘇民營電影公司的盈利手段還處在一個比較低階的狀態,只能滿足於不賠錢,能賺一點錢,只要能融到資而不管這種資金對電影及公司的長遠發展有多少助益。例如對社會遊資甚至是某政府重要官員的子女因為參與而帶來的投資不分區別地吸納,不顧及劇本故事基礎如何。

  按照電影產業發展規律,當產業鏈完整之後,製作體系非常發達了,支撐這個製作體系的即它的發行體系也應相對完善才能形成良性發展。

  但是,在2012年的全國院線公司票房排行榜上,江蘇本土院線公司票房沒有進入前10強的。江蘇的幸福藍海院線公司和江蘇東方院線公司也依然在10強之外。

  江蘇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總經理朱波說,2012年江蘇電影票房156348萬元,排名全國第三,位列廣東省和北京市之後。2008年以來,江蘇電影票房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60%。但目前江蘇省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相銜接的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成熟市場環境下的市場營銷方式很難在江蘇電影中看到。
 

  二、形成的原因

  通過以上了解,我們發現,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電影並未在全國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雖然在倡導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但由於相比中央財政的越來越富有,地方省市仍然是靠土地獲取財政收入,文化產業並沒有真正成為各省市自然也包括江蘇省的重要稅收來源。即使從全國的經濟主要支柱來看,中國依然主要依賴製造業,而且製造業目前已超過美國。從國家的角度看,也未能真正認識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可能像如石油產業那樣由於是關係國家命脈的重要軍事物資而受到重視。

  江蘇省自然也在倡導建設文化大省、電影大省,但是目前經濟大省的提法說明經濟更為重要,電影、文化終究是點綴。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法,一方面使得電影文化產業不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即使是想要發展電影文化產業,也僅從能否產生當下、即時的經濟效益的角度來對待電影產業。於是出現了大量的遊資進入電影行業,甚至是大老闆出錢給小情人拍電影。這是一種拿電影當玩具的做法;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就很多這種情況。但香港電影因此趨於衰落而好萊塢沒有,因為電影是個工業。什麼是工業?工業是有規則有方法,這個行業才持久。由於電影市場熱鬧,難免有不冷靜的投資商,所以中國當前的電影投資處於非理性亢奮狀態。很多投資不是行業性的投資,而是衝動式投資。這樣持續下去,造就了虛假繁榮的現象,對電影市場的未來有破壞力。採取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方法,比如廣告植入。

  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法的片面認識,還影響到電影型別百花齊放式的繁榮發展。從文化工業的角度看,雅與俗是共創與獨創的區別。雅是為自己寫作的,而寫的時候考慮到別人、以喚醒別人為目的或以賣的多少為目的,這就是俗的。重複的故事就是俗文藝,它鞏固我們的價值觀,就像007,它每一次都讓我們肯定自己相信的東西,而挑戰我們的東西就是雅文學,它會讓人不安,一定不會有太多的觀眾。

  在一個產業中,俗與雅要有一個均衡的狀態。例如香港王晶的俗電影培養了電影市場,有老闆願意投資,有一部分就流向王家衛。而臺灣有十年電影就沒有產業,因為臺灣的年輕導演都想當侯孝賢、蔡明亮,現在才有人願意拍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電影,臺灣電影才得以新生。大陸電影政策其實有特定的意識形態指向的,是不自由的,因為有時要自由表現的電影未必有票房。這樣,一些藝術電影就不可能在現有的電影生態環境中生存。
 

  第二,即使從文化產業形成的基礎上看,中國自然也包括江蘇省,也不具備像電影產業這樣的文化產業良好執行的條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始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表明至目前為止,市場並未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很多企業都是國有層面進行資金的控制,屬國有控股公司,微觀方面則由職業經理人經營,但是源頭上不許民企進入。對像電影產業這樣的媒介文化產業來說,要想形成真正的產業需要兩個基本前提條件,其一,產業是市場條件下的商業運作個體的集合體。也就是說只有外在於電影的物質保障和政策保護喪失,電影企業個體必須自謀生路,在市場上通過競爭或合作的方式真正以企業形態生存時,才具有形成產業的基本條件。其二,個體的市場行為成為主流。

  只有當大部分的電影企業個體都採納市場行為,使商業運作體制成為文化行業主流時,電影文化系統才能稱為產業。但是眾所周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只有形成規模經濟才能具有競爭性的意識形態背景下,中國電影依託計劃體制時期已經形成的電影製片廠格局,重組成幾大電影集團,如中國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這樣的“巨無霸”。這些“巨無霸”就是上述國有層面進行資金的控制,微觀由職業經理人經營的模式。

  另一方面,雖然出臺了“四大檔案”,允許民營電影公司自主經營,但是除了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博納影業集團等具有原部分國營背景的董事會成員這種天時地利而形成較具影響力的民營電影集團公司之外,一般基礎薄弱的中小民營企業無法與之競爭,因為基礎條件天生匱乏。小投資片想搏市場,基本上沒有可能。

  美國也經歷了小電影廠混戰的時期,最終兼併形成華納,掌握了90%的市場。國內的現狀是,傳統的電影廠打散了,但是市場模式沒有能形成真正的壟斷性機構,華誼公司也壟斷不了。

  而且,按照產業化的內涵,電影形成產業應該是20%靠票房,其他靠衍生產品,如服務;然後由創作帶動產業。而現實的情況是,中國目前能贏利的電影生產商還是依賴票房。

  於是,江蘇有的民營公司的思維是想賺政府的錢,由於保守怕賠錢,一味想投政府的喜好。這包括政宣意義上的口味,也包括權貴們握有財政的權力,讓其官二代獲利。這自然也不是一個良好的市場主導的發展途徑。

  不管怎樣,中國電影的產業化的政策已經使電影生產打破了地域性,所以排片的影院很少能看到先天弱勢的江蘇本地生產的電影。資金聚攏方面,也可以先做發行,例如保利博納,奪取國外大電影公司影片的分銷權。2012年的政策也使得中國“巨無霸”電影集團獲得了發行好萊塢大片的份額,而先天弱勢的江蘇電影業卻無法獲得一個公共競爭的機會。
 

  第三,江蘇對於電影創作人才也未有更吸引人的人才政策。

  留不住人,原因跟政策有關,電影家協會主席及成員也流失,都在北京跑。資金是江蘇的,但演員、製作人員都是外地的,領導也知悉,但也無法改變。領導從口頭上是重視的,但有行內人士反思江蘇對待電影的政策,同樣的作品在別的省市能通過而在江蘇通不過。與浙江比,江蘇的財政收入也是非常高的,但浙江省對一個電影作品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能給予一比六的獎勵,而江蘇一比一都困難。陝西省的政策則是,如果一個片子獲獎,或者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獎勵三百萬或五百萬。

  可見一個電影在哪個省市獲得立項、由哪個省市出品,與獎勵機制有關。江蘇電影業目前不分民營和國有,普遍高階主創人才缺乏,這包括好劇本、好的製作班子。

  江蘇省文聯所屬的電影家協會是溝通、聯絡電影人的部門,也注重發現人才、推出人才。它雖然不是生產單位,但當下已經混搭的電影市場中,也可以搞三產。在價值觀與導向上,電影家協會擔責。如發現在導向性、示範性上不錯的劇本,電影家協會就可以去操作。

  與之相關的是審片方對民營電影人士的不放心,擔心他們水準太低。電影局每次審片都很困惑,說門檻低了,垃圾片也就多了;但懂行的人就說,得有量才能有質。如果都封殺了,量沒有,質也找不到。要先繁榮。

  政府電影主管部門管理的思維方式,並不能真正領會文化產業及軟實力的意義。骨子裡並未認為文化應在重要地位,經濟仍是首要。好的劇本如及時更新的對當代矛盾焦點的分析、評判便不能出現,對編劇者也未能給予重視。

  對國家、地方“軟實力”的認識還體現在對娛樂業假定性的深刻認識上。現實與娛樂要分開,電影是一種娛樂工業,不是現實,因此電影審查不應有太多的禁忌。
 

  第四,民營公司的許多負責人也有劇本創意策劃不夠有競爭性的缺點。

  目前我們看到的江蘇本土生產的大量的片子拍出來不好看,這首先在於劇本故事的不夠精彩。為什麼不先把劇本搞好再拍?這就是江蘇後計劃體制以來的電影業處在初級階段的特點。同時,報怨審查不通過也是令人生疑的,是自己沒本事做好。可見,計劃經濟年代有素養的電影人知道拍什麼,現在民營卻不知道怎麼拍,只是盲目想做電影這個生意。

  有些江蘇的民營公司急功近利,不明白像華誼兄弟這樣的大型民營公司崛起的經驗在於:營利的不二法門就是拍好電影,認真乾電影就是電影公司的本業,別無其他。很明顯目前投入到電影市場的熱錢雖然數量驚人,但大多數都是非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企業,事實上業內真正專業的企業,都在不約而同地實行策略式投資。
 

  第五,江蘇比較缺乏整合各分散經營的小公司的文化環境。浙江經濟就是私營特徵,而江蘇人更倡導集體致富,所以是小康社會。江蘇合夥人少,不像浙商一樣具有敢冒風險的文化特徵。浙江省有商會,大家發展,都是合夥制。但是江蘇很多民營電影公司不會進行成熟的資本運作和內部重組。

  江蘇電視為何能在當前中國的電視行業中處於前列呢?在於電視沒有實行製播分離,江蘇廣電集團比起南京電影製片廠在全國電影業中的位置來,在全國的電視業具有較好的基礎。

  蘇商也曾表達要宣傳自己,展示江蘇的軟實力,但也只是流於吶喊,並未找到電影去為之代言。這就是雙方的相互牽制,即電影不發達,商人、政府也想不到借這種媒介發言。

  江蘇目前並不具有適合電影企業創業的良好環境。制度的建立就是指一個公平公正的創業環境。因為民營經濟要提高它的利潤,要給創業者政治地位,要提高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是要提高創業者本身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是要讓他獲得合理合法的利潤。創業中間的障礙實際上很多,包括企業金融障礙、辦事政府不接待、社會趨勢、還有仇富心理,這些都是創業的弊端。政府還是比較重視這個問題的。但是,江蘇的省會城市南京,一直都不是一個創業的地方。

  從中國城市或者世界上其他城市來看說,創業型的城市大部分移民比較多。交流比較多。新興的移民城市大部分是創業城市。有的不是這種城市的,它也是有很多移民混雜在裡面。如果是一個當地構成,主要是由某一個地域構成,這種地方創業都比較不好。國有經濟比例比較高的,創業不好;政治氛圍太濃的,創業不好。

  在江蘇省對本省人提出的希望中,用“創新,創優,創業”來激勵自身。江蘇電影業的繁榮也需要江蘇好兒女更好地發揮這樣的精神。

淺談大專網際網路電視發展畢業論文
淺談我國電影完片擔保的法律實踐論文
相關知識
論後計劃體制以來江蘇省電影創作論文
電影創作論文範文代發表
電影創作論文
有關電影創作專業畢業論文
電影創作畢業論文格式範文
電影創作畢業論文標準範文
短篇電影創作研究論文
江蘇省公務員申論備考指導
江蘇省公務員申論範文
市場營銷計劃的制定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