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設計心理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設計在不斷髮展,學科建設亦是如此,設計心理學的內容和體系必然會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與藝術設計實踐的不斷結合而發展變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從設計心理學看設計分析及解決

  摘要

  隨著設計向縱向發展,設計師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分析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徵。唐納德諾說心理學是‘設計必須反映產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以及反饋產品在某一特定時刻的運轉狀態,設計其實是一種溝通,設計人員必須深入瞭解使用者並與之溝通。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以人為本、色彩、綠色設計

  一、設計的概念與作用

  設計是一種學問,是一個艱苦創業的過程,人成為設計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人不僅要求獲得商品的物質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滿足心理需求。設計心理學屬於應用心理學的範疇,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解決設計藝術領域與人的“行為”,和“意識”有關的設計研究問題。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去研究決定設計結果的“人”的因素。從而引導設計成為科學化、有效化、的新型設計理論學科。設計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消費者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購買和使用商品過程中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可以由設計調整的因素。在二十世紀十年代,設計師們就意識到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性,它們通過各種方式去溝通去協調,例如通過消費者意見反饋消費者資訊,以達到設計物與使用者的協調,從而來設計出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唐納德諾曼的《設計心理學》向海邊瀰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一股溫暖和資訊的力量。其並不是在討論某一問題和某一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在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一種直達使用者內在需求的關懷,抓住本質,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物發展的本源。

  設計是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有種讓產品更美的崇高使命感,然而更多的產品脫離現實和使用者,設計師的任務是用設計引導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而不是表達自己的理念。然而還有一種極端,就是為了易用性、科技的侷限性而犧牲的絕大部分審美。例如諾基亞和蘋果的例子,手機螢幕諾基亞堅持了多久?難道是諾基亞的技術不行嗎?當然不是,那又為什嗎是蘋果先推出retina顯示屏那?因為諾基亞尊重使用者的習慣,卻破壞了品牌在使用者心目當中的投影,可想而知,品牌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人為本”的理念

  設計師和客戶都不是終端使用者,在未來的設計市場中個性化、時尚化、身份化將成為設計的主題,以消費者心理元素為基礎的設計必將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以消費者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至上設計原則從未改變。但是,設計並沒有要求人與機器零距離,除了滿足功能和形式上的需要,還能滿足生成的心裡對“距離”的要求,優秀的設計可以通過影響消費者行為,在市場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倡“以人為本”的當今社會,產品設計的所有研究與時間都必須圍繞著“人”,抓住消費者心理就會大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三、色彩的作用

  在家居、建築、產品、服裝等方面,色彩的作用日益增大,色彩可以使人感覺進退、遠近不同,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進、突出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具有後退凹進的效果。在室內設計中常常利用色彩的特點去改變空間的大小和高低。如果居室空間過高時,可用近感色,減弱空曠感:若前面過大時可採用收縮色:若柱子過細時,宜用淺色:柱子過粗時宜用深色,減弱蹦出之感。好的色彩會給人帶來某種視覺上的差異的藝術上的享受,色彩是室內環境設計的靈魂,色彩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賦予人類為整個世界“妝”的權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和發揮色彩的功能特點,創造一種舒適、安逸的室內空間。

  然而,在商業企劃中最重要的一步是顏色,許多商品生產廠家的技術水平、設計水平也在伯仲之間,商品的目錄和宣傳短句中經常有“高效能”、“高品質”、“高尖端”等字樣。但是,最後決定銷售量的是色彩。例如,CHANEL常運用的白與黑,向廣大消費者體現著她精美、高雅、簡潔的風格:可口可樂是世界知名品牌,可口可樂海報設計色彩運用完全的符合了可口可樂整體形象的紅色,效果達到統一。

  四、色彩的調節

  色彩可以調解人們的心情,通常人們遇到挫折、失落時視覺上可以接觸如紅、黃、橙色的暖色調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產生興奮感。心情鬱悶的時候,尤其是患有抑鬱症的人不易接觸藍色,否則會加重他們的病情。患有孤獨症的患者不宜在白色環境中久住,否則會病情日益嚴重。眾所周知,紅色是一種具有刺激性顏色,使人激動興奮,給人以燃燒和熱情感,起到祈禱鼓舞的作用。同樣,黃色可以穩定情緒、增進食慾,對情緒壓抑悲觀的失望著有明顯作用。

  然而,日常工作中競爭非常惡劣,感到精神緊張的朋友可以在辦公室或家裡客廳多一些淺紫色、淺粉調:這樣會感覺到溫和、舒服、安全。也可以到公園或海邊走走,心情會很快恢復平靜。藍色和綠色是最佳心理鎮靜劑。

  五、綠色設計的發展

  現在人們提倡綠色消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環保綠色成為當今潮流。綠色設計也稱生態設計,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人們越來越重視對環境問題的研究。在工業設計中,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汽車綠色設計最主要的問題是減少汙染排放。例如,2004款prius是第一臺裝備新的高壓高量的混合協同驅動系統的豐田車,這款車在燃料消耗和排放的減少上意義非常。然而,混合協同驅動系統的排放比當前已經非常環保的prius還要低百分之三十,它比普通的內燃機引擎尾管排除的廢氣物質低了近百分之九十。然而,prius徹底打破了環保與效能不可兼得的定論。

  綠色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的理性,更需要的是科學和技術的融入,綠色設計的推廣不是僅限於設計師本身,而是更廣泛的深入公眾和消費者,綠色產品的開發是從綠色產品的設計開始的,綠色設計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以人為本,充分利用資源。

  為“觸控綠色”獻計策的年輕設計者們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詮釋著綠色的概念。米那勒、馬依達的低燃點瓷,SMAQ的保溫椅,克里斯蒂梅因德馬的編制作品向人們證明了工業生產的“綠色”無處不在,日本設計師吉鋼德仁設計的一款特色沙發,是利用紙張的摺疊與雜糅,在保證實用性的基礎上,更體現了設計師對綠色設計的深切感悟。

  六、綠色設計的方法

  從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分析,綠色材料有一定的特徵,節約資源、能源、舒適性、環境清潔。綠色材料是原料的採取,產品製造使用和再迴圈利用以及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並且有利於人類健康的某種材料。1994年,斯塔克為沙巴法國公司設計了一臺電視機,該電視機採用一種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纖維模壓成形的即可,暖色的色彩,讓人有一種感受自然的接近性。這一設計開創了綠色設計的先河。

  結束語

  設計心理學其實就是一句極簡單的話——提高消費者滿意度。設計以消費者為中心,抓住設計的本質:即使世界變化莫測,時代的腳步是永不停息的,設計將是永恆的。

  參考文獻:

  1.【美】墨頓.亨特著,李斯譯:《心理學的故事》,海南出版社,海口,2001

  2.藤遲英昭,色彩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3.柳沙.設計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古彥彬《設計思維與造型》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範文二:景觀設計中的人類行為心理

  摘 要:當今,隨著社會城市步伐的發展,景觀設計在人類生活中的重量日顯突出,通過分析研究,瞭解人類的行為中的普遍性,從而更好的在設計中運用。對身邊景觀設計,特別是現代高校的校園規劃設計進行分析。在已建成的城市景觀和校園廣場中有許多成功的,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新建的大學校園,往往因為建設週期較短,考慮欠周而出現規劃與設計上的很多新問題。對於人類行為的研究是景觀設計的根本依據,所以,考慮大眾的思想,兼顧人類共有的行為應群體優先,也是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準則。 關鍵詞:景觀設計;人類行為;現代高校規劃設計;

  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土地面積迅速擴大,城市景觀規劃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好的規劃,符合人類行為的規劃可以給人們帶來方便的生活,增加人類生活中的便捷性,把人類行為在景觀設計中的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人類的戶外行為規律及其需求是景觀規劃設計的根本依據。一個景觀規劃設計的成敗,水平的高低以及吸引人的程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是否符合人類戶外運動的行為需求。對於景觀的藝術品位,這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了,面向受眾的現代景觀,要把個人的行為喜好放在大眾的行為喜好之後。所以,分析與考慮大眾的行為規律,對於景觀設計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此當中,各大高校的建設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已有不少高校新區建成使用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注意一下校園外部空間是否真的符合學生的行為需求,特別是校園廣場這樣的大型節點空間。

  1 人類行為模式

  1.1 人的行為的一般模式

  1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J.B.Wastson認為,人的全部行為都可以表示為刺激和反應。即行為是:S刺激→ R反應

  2 20世紀5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萊維特H.J.Leavitt在《管理心理學》一書中,對人的行為提出了三個相關的假設:1.行為是有起因的;2.行為是受激勵的;3.行為是有目標的。由此他提出人的行為模式為:刺激 → 需要 → 行為 → 目標

  3有關學者總結了心理學家與行為學家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引導下引發的”,“行為由動機支配,而動機則由需要引起”。進而提出人的行為的一般模式為下文簡稱“需要”模式:需要-引起→ 動機-支配→ 行為-指向→ 目標

  1.2 人的高階行為模式

  1人是生物有機體,具有自然性,同時,人又是社會的成員,具有社會性。作為自然性的人,其行為趨向生物性;作為社會性的人,其行為趨向精神性。人的行為根據其精神含量,可分為低階行為、中級行為與高階行為。生物性行為是人的低、中級行為,精神性行為是人的高階行為。人的行為大多屬於高階行為,如工作即事業性行為等。本人認為,上述“人的行為的一般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把人置於“自然人”的角度來研究,沒有考慮行為環境與行為的複雜程度對行為直接而重要的影響。所以,“需要”模式實際上是“自然人”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以往的研究未重視從“社會人”的角度,對人的高階行為的行為模式作出研究。

  新行為主義的傑出代表托爾曼E.C.Tolman和“群體動力場理論”的提出者勒溫K.Lewin,在這方面曾做出過一定的探索。托爾曼將人的行為分為分子行為與整體行為,並認為整體性行為具有如下特徵:1.指向一定的目的;2.利用環境的幫助並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3.最小努力原則;4.可教育性。勒溫致力於需求系統和心理動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人”與“環境”對行為影響的公式:B = f P E 。即:人的行為隨著人與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本人認為,社會人同樣有著自然屬性,因而人的高階行為首先符合人的行為的一般模式,即“需要”模式。同時,人的高階行為,如事業性行為等,往往是群體性行為,且具有一定的複雜性、艱鉅性、持續性和創造性,它直接受到人的認知、情感、意志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當生物性行為上升到精神性行為,“需要→ 動機→ 行為→ 目標”這一行為模式,在受到行為所在的環境與行為的難易程度等變數的影響,其將演繹出怎樣的變式?

  可以肯定,行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為的心理過程就越豐富,行為受各種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顯。由此可見,人的高階行為是由複雜的心理活動所支配的。

  2 從基本的行為開始

  2.1 人類基本行為

  要滿足群體的需求,最難的是如何滿足其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使景觀規劃設計具有高深的文化品位,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描述解說上,不能光靠三寸不爛之舌,引經據典,背上幾句詩詞歌賦,而是要想方設法如何把那些精神文化的虛無縹緲轉化到軟、硬質景觀的物質形態中去。

  我們研究景觀中的人類行為,就不能不考慮人類行為最基本的規律。馬斯洛的人類行為需求理論知識一家之言,諸如此類的理論還很多。追根溯源,人類在世界上生存,所表現出的各種行為可歸納為三類最為基本的要求,即安全、刺激與認同。

  3 南昌大學校園空間的行為分析

  3.1 大學校園廣場

  蘆原義信認為:廣場是強調城市中由各類建築圍成的城市空間。一個名符其實的廣場,在空間構成上應具各以下4個條件:

  1廣場的邊界線清楚,能成為“圖形”,此邊界線最好是建築的外牆,而不是單純遮擋視線的圍牆。

  2具有良好的封閉空間的“陰角”,容易構成“圖形”。

  3鋪裝面直到廣場邊界,空間領域明確,容易構成圖形。

  4周圍的建築具有某種統一和協調,D與H有良好的比例。在這裡,蘆原義信強調的是廣場空間的構成。

  筆者引用王坷等編著的《城市廣場設計》一書中的內容,為城市廣場下個定義:城市廣場,是為滿足多種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以建築、道路、山水、地形等圍合,有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採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和規模的結點型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把城市廣場定義為:“城市中由建築物、道路或綠化地帶圍繞而成的開敞空間,是城市公眾社會生活的中心。廣場又是集中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和藝術面貌的建築空間”。借鑑這個定義,校園廣場也可參考這樣的定義:校園廣場是為了滿足校園生活需要而建設的,由建築、道路、綠化、地形等圍合,多種硬軟質景觀構成的。以採用步行交通為主,具有一定主題思想與規模的結點型校園戶外活動空間。與城市廣場相比,大學校園廣場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它處於大學這一特定的環境中,其服務物件更為明確與集中,即廣大師生。

  大學校園廣場是校園規劃中的核心空間,沒有廣場就如同住宅沒有客廳,賓館沒有大堂,整體會失去向心焦點。同時大學校園廣場也是體現校園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文明在進步尺度上的外化,校園廣場在校園中的佈局選擇應注重公眾的可達性及吸引力,環境品質的開發與協調,其數量、面積大小、分佈位置也取決於校園的性質、規模、與規劃構思。

  結語

  我國一輪接一輪的高校新區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和發展,並不斷糾正錯誤的一個階段。校園廣場作為校園中重要的外部開放空間,在現階段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了,因此對校園廣場空間認識的逐步加深其實就需要對校園外部空間重要性的認知度加強。

  本文的研究是筆者個人的認識角度嘗試性的探索,限於作者知識結構的有限,對行為模式下的大學校園廣場空間形態的設計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目前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個推動大學校園廣場空間良好發展的一個點,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我們共同完善,其中重要的在於提高校園規劃中對場地的重視以及決策者的理論水平的提高,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富有生機的校園廣場出現。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 462.

  [2]楊·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2.

  [3]戴維·邁而斯.社會心理學[M]. 8版.張志勇,樂安國,候天波,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6.

  [4]詹和平.空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6: 133.

  [5]阿諾德·柏林特.生活在景觀中———走向一種環境美學[M].陳盼,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 版社, 2006:83-84.

  [6]李開然.景觀紀念性導論[M].北京: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87.

  [7]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3版.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8]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1.

大學趣味心理學論文
大學語文總結3篇
相關知識
大學設計心理學論文
大學設計心理學論文範文
有關設計心理學的論文
有關情感設計心理學論文
有關平面設計心理學論文
工業設計心理學論文
基於設計心理學的研究論文
設計心理學相關論文
設計心理學論文範文
設計心理學探究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