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新農村建設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6日

  新農村建設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它才能真正成為民心工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新農村建設論文,供大家參考。

  新農村建設論文範文篇一:《淺談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分析》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專案,其中經濟管理工作變得更為重要。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已經與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不適應。資訊化技術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現代化的代表,其實現了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藉助資訊化技術來支援經濟管理工作,為此,本文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創新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強化新時期的農業建設變得越發重要。2015年2月,由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重視發展“三農”,強調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現代化特點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運用現代化的資訊科技、財務管理軟體來對農業經濟進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分析

  一經濟管理制度不夠完善

  通過對農業經濟管理現狀的分析,瞭解到由於受到環境與管理水平的影響,農村在經濟管理上的規範度與嚴謹度不夠,管理制度的設定相對落後,與現代化城市經濟管理制度存在著脫軌的現象,經濟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度不夠,制度的威嚴被無視。例如,農業經濟管理中,由於制度不健全,導致部分財務管理人員未能嚴格履行制度綱要,只是將相關的財務資料進行記錄,並未進行有效的稽核與核對,導致經濟管理質量下降。

  二經濟管理模式相對之後

  由於受到農村發展水平的限制,其經濟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進行,存在傳統的紙筆時代,當然現代化資訊科技在不斷傳入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得到創新,但是普及力度卻不夠,不能滿足地大物博的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此外,部分農村引進財務資訊化裝置卻不予以使用,只是閒置一邊,還保持著傳統的經濟管理形式,在財務資料的收集、處理與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確度堪憂,制約著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缺乏專業的經濟管理人員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專業經濟管理人員來參與,但在農村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相對匱乏,再加之原有的財務人員對計算機不夠熟悉,財務資訊化系統無法正常執行,進而影響經濟管理的效率。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旨在縮小城鄉差距,保證城鄉經濟的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十分關鍵。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應從不同層面予以完善與創新,強化農業經濟的巨集觀調控,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援與保護力度。首先,應針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對徇私舞弊、私自斂財等現象予以嚴懲;其次,做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農業市場執行體系進行有效的完善,強化科技管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再者,要打造專業化的經濟管理人員,嚴格規範其經濟管理行為,將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向現代化。

  二構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新時期,為了強化新農村建設,應構建更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保證財務管理人員持證上崗,對原有的財務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除了基本的財務管理課程外,還應建立計算機培訓班,具備財務知識與計算機操作能力,提升經濟管理專業團隊的整體水平。新時期,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全面帶動了現代社會的電子購物潮,企業或個人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購物。因此,為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應積極培養電子商務人才,能夠數量掌握電子商務的執行流程,邀請專業的電商專家進行專業化培訓,模擬生活中逛淘寶、天貓、京東的方式,及時將農產品上傳至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新型的農業經濟形式,使得農業經濟管理變得更便捷、簡單。

  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資訊化

  資訊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代名詞,為了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與資訊化,可將資訊化平臺與農業經濟管理相結合[3],實現經濟管理的電子化,能夠利用電子平臺及時收集、獲取、處理、整合和傳播電子資訊,將原本的紙質財務賬單轉化為電子資料,資料在傳輸與分享上更具優勢性,藉助電子平臺的加密技術,能夠保證資訊不被窺探,提高資訊的安全性。在財務資訊化管理系統中,記錄著農村的總收入、支出,各類農產品的收入情況、收支均衡度、農業經濟增長幅度等等各類財務資料,藉助Excel表格等資料處理軟體,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即可實現對資料的篩選、計算與整合,針對經濟資料進行分析,以做出下一步的發展規劃。同時,為了保證財務資訊化管理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應及時對系統進行升級與維護,做好系統安全與保護措施,保證財務資訊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提升財務資訊的機密程度,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加強農業經濟的管理,應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完善,構建專業化、高素質的經濟管理團隊,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新平臺,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資訊化與現代化,強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打造地區專屬的特色農業經濟運作模式等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高效性與實效性,順應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對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肯四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探討[J].現代經濟資訊,2014,23:143

  [2]陳德強.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福建農業,2015,05:21

  [3]王麗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之我見[J].現代經濟資訊,2013,02:5

  新農村建設論文範文篇二:《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1.1農機化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決條件,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結構調整需要農機化的支撐才能完成。在農業發達,農機實現現代化的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活50個人;而在中國,8億農民才能養活5億人。如何將一個泱泱大國轉變為產業現代化的農業大國,對新農村建設和農民的扶持自然首當其衝,而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農機作業一方面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為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商品化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可以節種、節水、節肥、節藥和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節本增效。如玉米殘膜回收起茬機與人工作業相比,提高工效32倍左右,節約人工57個/hm2,機具工作效率0.133hm2/h,殘膜回收率97%,根茬起淨率95%,新增經濟效益819元/hm2。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農機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靠科技,而農業機械是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重要載體。如在臨夏州的糧食生產方而,小麥膜側溝播,小麥機收,玉米雙壟覆膜種植機械化;圍繞支柱產業、特色農產品發展的馬鈴薯機械化生產,膜側‘‘雙低”油菜、中藥材、豌豆機械化;以保護性耕作為重點的生態農業和機械化旱作農機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只有以農業機械化為載體,通過機械動力,才能達到生產要求。農業機械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農業生產,實現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農藝技術要求,進一步提高土地產出率,逐步改變了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促進了現代農業文明和社會進步。

  1.3農機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重大方略。自2004年以來,國家設立了農機購置補貼專項資金,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既扶持了農民發展糧食生產,又有效拉動了農機市場需求,加快了農機工業振興。10年來,臨夏州共投入補貼資金17723萬元其中,國家補貼15333萬元,甘肅省補貼資金1710萬元,州級累加68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878萬元,帶動農民投入39018萬元,投入總量達5.76億元,全州125個鄉鎮73442戶農民收益,廣大農民群眾購機積極熱情,對發展農業機械化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農機化的快速發展既加快了農村勞動力的穩定轉移,又富裕了農民。實踐證明,要加快城鄉化一體化程序,就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程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民離土離鄉,加快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

  1.4農機化是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機化發展的主體也是農民。農民生活要富裕,就要有寬裕的收入。發展農機化,將直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一是通過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轉移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發展。二是農機化發展給農民開闢了與農機化相關的就業新門路,如農機維修、農機燃油供應站及農機交易市場等。三是通過開展農機技術培訓,組織農機科技進村進戶,使農民掌握新技術,增強致富技能。四是發展農機大戶,創辦農業合作鉬織,引導農機戶走向市場,創業致富。

  1.5農機化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保護農村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實踐創新是農機化科技發展的前提。近年來,在農機化發展中推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在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保護農村資源和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了技術與裝備支撐。如通過機械化秸稈綜合利用不僅使秸稈變廢為寶,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從源頭上清除了汙染源,不僅避免了秸稈亂堆亂放,而且消除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火災隱患。通過機械化灌溉,可減少乾旱給農民帶來的損失,確保穩糧增收。通過大型農業機械進行土壤改良,坡改梯,深鬆深耕及水利工程建設,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減少水土流失;通過膜側溝播、全膜覆蓋技術,可增加乾旱地區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產量。這些農機新技術、新機具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節能減排,增收增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2新農村建設如何大力發展農機化

  2.1建立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農機化長效工作機制和農機服務體系

  公益性農機推廣體系和多元化、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加快科技入戶和農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新農村建設和科技技術普及的新型服務體系。各級農機管理、鑑定、推廣、監理、維修及教育培訓等部門和單位,要適應新的期、新階段要求,健全職能,完善手段,加強建設,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進一步加強體系建設,引導發展農機協會,農機合作社等,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和機械化水平。

  2.2抓住機遇,努力推進農機化跨越式發展

  目前,農機化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發展農機化的社會氛圍、經濟基礎、法律法規、技術條件、市場環境和體制機制等條件已經具備。要把握機遇,積極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化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對農機作業服務實行減免稅,免徵拖拉機養路費和農機跨區作業免費通行等措施。

  2.3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發展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建立科技示範園區

  根據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農機化技術和機具。重點探索和示範推廣經過試驗、示範,不僅符合農藝要求,安全可靠,而且非常適宜農業生產的農機化新技術,建立農機科技示範園區及農機化種植基地。如在臨夏州以東鄉、永靖縣為重點,抓好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以康樂、和政和積石山縣為重點加大膜側中藥材、油菜等經濟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以永靖縣為重點,切實做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推廣等。

  2.4建立國家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的資金扶持保障體系

  一是各級政府要增加對農機化的引導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二是加大對農機推廣、培訓機構等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財政支援力度,並納入財政預算;三是加大對農機執法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四是對農機合作組織紿予優惠信貸支援;五是對農機作業用油給予補貼政策。

  2.5加大宣傳,擴大社會影響,加強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要堅持"以人為本、科技興農”的原則,加大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示範、宣傳和培訓力度。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和行業商報,召開現場演示會等,多層次、多角度和全方位開展農機宣傳工作;二是利用“科普之冬春”、送"農機科技下鄉”等活動,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諮詢、機具除錯和維修服務;三是依託"陽光工程”專案,對農機操作手、農機服務鉬織和農機大戶開展技能操作培訓。

  2.6加強安全監管,提高農機安全生產水平

  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切實提高農機駕駛操作員的守法意識和操作技能,加強農機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切實維護農業機械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建立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h,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的主要標誌,將起著基礎性、關鍵性和穩定性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新農村建設論文範文篇三:《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報的作用》

  【摘要】媒介在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各省級農村報在促進農村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而後者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農村報 農民話語權 農村傳媒生態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韓國人樸振煥在其《韓國新村運動:20世紀70年代韓國農村現代化之路》一書中統計:在1974年―1980年參加過新村運動培訓的高階官員及社會精英分子中,按職業來分的話,新聞工作者和作家有602人總數為10513人,是繼教授2272人、牧師和僧侶782人之後的第三大類人群。作為公益性的報紙,省級農村報在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一、傳通訊息,搭建城鄉溝通的橋樑,讓農民成為“傳播者”

  農村報的存在要打破長期以來大眾媒介在城鄉之間造成的資訊流通不平衡:一是量的不平衡,二是流動方向的不平衡。

  資訊的獲知是農民能做出決策的基礎,隨著農村經濟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農村受眾對資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表現在:一是資訊的量,二是資訊的種類。在及時資訊的提供上,農村報所起到的作用不及電視和廣播,但是面對種類繁多量又大的資訊時,報紙內容的永續性則為農民更好地瞭解各類資訊提供了便利。當前,農民已不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農村也不再只是資訊的收集器,農村報在當前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改變城市――農村單一的傳播方向,在城鄉之間搭建起資訊溝通的平臺。

  因此,農村報要彌補電視和廣播在這方面的不足,在農村受眾和農村報之間建立有效的反饋制度以及傳播效果評價制度,並且在平時的內容安排中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二、服務“三農”,服務農村社會發展

  農村報要在農村站穩腳跟,服務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服務主要體現在各類資訊、技術和知識等的提供上,比如市場資訊的提供,種養資訊的提供以及各種健康資訊的提供,對衛生知識、法律知識的普及等等。同時還要注重資訊的篩選和加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說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一定要注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看這種新技術是否適合當地的農民,是否易於被農民所理解和接受,成本和利潤怎麼樣,怎樣讓農民更好地學習這種新技術,等等。

  三、發揮號召力,做“集體的組織者”

  由於把握豐富的媒介資源,媒體在號召力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媒體不僅僅是社會環境的監測者,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更應該充分發揮組織作用,發揮媒介的號召力,參與到社會中去。作為“三農”類媒體,農村報在組織作用上必然不能缺席,這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三農”的特殊性使然,圍繞農民的迫切需要和利益,將語言上的表達轉化為行動,將為“三農”服務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行動中。

  2009年,金融危機後的沿海沿江地區的一些企業逐漸恢復了生產,並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用工荒,而此時安徽的一些農民則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犯愁,從5月份開始《安徽日報農村版》牽頭聯手蘇浙一帶的部分媒體,組織了大型公益活動“為農民工找崗位”,此次活動還特別關注了年輕一代的外出務工者也就是今年中央一號檔案中所說的“新生代農民工”以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在崗位資訊的收集過程中除一般用工資訊外還特別注意這類群體的用工資訊。作為一家媒體,農村報在發揮了組織作用的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組織活動提供一些對社會有思考、借鑑價值的資訊,比如說:通過對用工荒和就業難的分析,可以為各類職業學校以及培訓機構提供參考資訊。其次,民工對於工作條件的要求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和權益的保障等不僅為企業招工提供了參考價值,也為相關政府部門就如何做好農民工工作提供了參考意見,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報紙的溝通協調功能得到了發揮。

  四、維護農民權益,還農民主體地位

  曹錦清先生在《黃河邊的中國》一書中認為中國農民的血緣和家族觀念非常重,在這種傳統關係網路下,他們的一個弱點是不善於進行自我組織和協商,遇到一些涉及到他們普遍利益的問題時,總是希望能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來代表他們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村報應該主動成為農民利益的代言者,這一作用在當前的社會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對農民權益進行維護,媒體常用的做法就是進行輿論監督,用一種守望的態度來監測社會環境。以《安徽日報農村版》為例,其“民情熱線”專版主要是做農民權益維護的,並有專門的記者負責輿論監督。比如說對農民土地權益的維護、對各種坑農害農現象的調查、對農民賣糧“白條”現象調查以及對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一些不好的現象的調查等等,盡力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對農村的社會環境進行監測,為相關部門瞭解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依據。當前,在農民維權上,農村報除了關注單個的農民權益受損案例,還重視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權益受損案等重大案例,為決策層提供了參考資料和意見。近些年來,對於外出農民工權益的維護以及民工形象的構建也逐漸成為農村報關心的重點,當然“要解決農民工問題,最首要也是最關鍵的,是要給農民以最基本的公民權利”①,改變“農民”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失語”“邊緣化”的狀況,維護農民的“話語權”,這也是眾多“三農”學者和農村工作者所關心的,農村報應主動承擔這份責任。

  五、變革農民觀念,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助力

  常言道: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劉建明教授講過,“在西部發開發中,媒體不能僅僅滿足於一般的溝通訊息,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媒體應成為改變西部落後觀念的理性力量。”②這一說法不僅僅是針對西部農村,對整個農村社會來說都是這樣的。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的力量還在於處於建設主體中的“人”,在農村社會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居於主體地位的,許多學者也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在農民主體地位的確認,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最關鍵的是其觀念的變革,而不僅僅是外部物質條件的改善。

  觀念的變革主要通過“教育”,農村報作為紙媒具備這樣的條件。首先,與電視和廣播相比,報紙內容具有永續性、可保留性,農民讀者拿到報紙後,可以自己安排恰當的閱讀時間,農村報可以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做文章,尤其是政策解讀、輿論監督以及各類知識的普及。其次,電視和廣播的節目內容往往不需要受眾進行太多的思考,而且偏都市化的節目安排也導致了農村受眾在對其選擇時的“娛樂消遣功能傾向”,長期下去對提高農村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變革農民觀念是不利的。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曾經指出,大眾媒介具有麻醉人精神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人沉醉在虛幻滿足之中,二是由此剝奪了人的行動能力”③,而且“電視這種媒介由於資訊的清晰度太高而恰好缺乏對受眾理解需求的滿足,更能滿足這一需求的反而是報紙”④,電視注重的往往是情感話語,而報紙的話語呈現則更理性一點。

  以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來看,“作為其建設的主體,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更為簡單具體,並且集中在住房的規劃和改造、生活水平與經濟條件的改善、村莊環境的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改進等幾個方面。”⑤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但不是全部,農民對新農村的認識還只是侷限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而對“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理解則顯得很缺乏,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農民當前對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急切願望,同時也是受到傳統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在休閒生活的安排上缺乏有意義的文娛活動。《安徽日報農村版》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開設“新農村專版”,涉及到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在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輿論造勢的同時,讓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有個具體、完整的認識,通過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的揭示,為相關部門更好地規劃和實施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六、平衡農村傳媒生態

  平衡農村傳媒生態,首要的是保證農民能充分接觸各類媒介。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作為三大傳統媒體,在面對農村受眾和農村市場時,或許“共建共贏”會比“爭”更好,通過共同努力去建設農村傳媒生態,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三大傳統媒體的優勢。比如說,從技術層面上來看,電視可以充分利用聲畫並茂以及直播優勢滿足農村受眾的娛樂需求和對新聞的需求,廣播則可以利用其傳播的便捷性滿足受眾對即時資訊的需求,而電視和廣播有個共同的劣勢是“一過性”,且內容的安排是有時間順序性的,對於農村受眾尤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民來說在收看或收聽上不方便。時效性對於電視和廣播來說是優勢。對於農村報來說則是個瓶頸,但是作為紙媒,農村報可以充分發揮報紙易儲存性、內容的永續性和閱讀時間的可選擇性,豐富傳播內容,在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做文章。

  參考文獻

  ①陳永:《南中國“三農”問題調查――<南方農村報>記者與農民全接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177

  ②張寧、方曉紅,《加強農村傳播 服務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媒介傳播”學術研討會綜述》[J].《新聞記者》,2002.12:67

  ③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8

  ④顧煒程,朱嬌嬌,《社會轉型中農村的傳播媒介與觀念變遷:交往格局的關係研究――以青浦農村家庭調查為例》 [J].《新聞大學》,200702

  ⑤李小云等主編:《2006-2007中國農村情況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1.淺談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論文

2.新農村經濟建設論文

3.新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4.論公共圖書館與新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5.農村加強法治建設重要性的幾點思考論文

6.有關農村經濟發展的論文

農村環保論文
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中國新農村建設論文範文
淺談中國新農村建設規劃論文
關於中國新年春節的英語作文及翻譯
新農村建設論文參考
新農村建設論文
關於中國夢的勵志演講稿範文
關於中國夢的英語演講稿範文
淺析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專
淺談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對策探析
探究新農村建設中縣級圖書館的功能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