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問題探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從實際執行情況看,由於中央對地方算賬方法原因,中央對天津市的返還額佔市實際上劃中央兩稅額比重逐年降低。與此相對應的是,地方事權不斷增加,國家、省各項財政民生補助標準逐年提高,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都需要地方財政配套支援,支出需要明顯快於收入增長。今天小編將與大家分享:完善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問題探討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

完善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問題探討
 

  黨的報告,從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強調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並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認真學習領會,就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

  近年來,全國各地方財政部門按照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的要求,在大力發展經濟促進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不斷完善財政支出結構,強化財政支出管理,財政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但受體制、機制因素制約和地方發展客觀實際等因素影響,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必須儘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一、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權與事權不匹配,中央與地方財政保障範圍不清晰,地方財政保障任務日益艱鉅

  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中央與地方實行分稅制。國家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央財政收入佔比重較大,地方財政收入規模有限,公共財政保障資金來源不足。以天津市為例,天津作為老工業城市,產業結構目前仍以工業為主體。由於財政體制原因,工業稅收地方留存比例小,影響天津地方財政收入規模。特別是國家分稅制改革以來,集中了地方的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等收入,並給予地方政府上劃中央兩稅增量返還政策。

  從實際執行情況看,由於中央對地方算賬方法原因,中央對天津市的返還額佔市實際上劃中央兩稅額比重逐年降低。與此相對應的是,地方事權不斷增加,國家、省各項財政民生補助標準逐年提高,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都需要地方財政配套支援,支出需要明顯快於收入增長。加之國家政策調整往往是在預算執行當中出臺,進一步加大了地方財政壓力。近年來,國家已經連續多年提高養老金髮放標準,由於國家只對平均養老金提標水平40%進行補助,人均提標額的60%需要通過保費的增收和地方財政補助解決。此外,啟動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民生政策,公益社會事業類國債專案建設等,都需要地方財政配套支援。
 

  二部分財政保障標準與地方實際不協調

  國家出臺部分財政規定時實行一刀切政策,而未能充分考慮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先後、經濟結構等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如,中國部分東部沿海城市與其他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時間有先後,部分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已取得顯著成就,但其他地區目前仍處於發展程序中,而國家在制定政策時,要求所有地區土地出讓收益提取10%用於教育支出。這樣發展,財政用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的資金就所剩無幾了。此外,部分部門或地區在研究制定相關支出政策標準時,往往參考其他發達地方做法,未能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發展實際和財力狀況,從而導致相關政策超出了地區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
 

  三地方財政保障範圍仍需進一步規範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共財政的保障範圍過寬,且呈逐漸擴大的趨勢。在制定財政保障政策時,往往將凡是與社會大眾相關的全部界定為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範疇,而忽視了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階段性差異。其次,財政資金供給仍存在“越位”現象,部分領域是否應由財政保障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如,供暖、自來水等公用事業,涉及群眾基本生活的,財政應予保障,但對於涉及生產經營的,不應屬於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最後,按照財權事權相結合的原則,各區縣的各項支出應由區縣財政自行承擔。但目前很多區縣受財力規模限制,大量剛性支出缺口需市本級幫助解決。而且有些個別地區逐漸形成了依賴意識,已有剛性增支便向市本級、省本級“等、靠、要”,對省、市本級的正常預算執行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完善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路探討
 

  一以公共化為取向,科學界定財政保障範圍

  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徵在於其公共性,即滿足人們的社會公共需要。社會的公共需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保證履行其職能的基本要求,諸如國防、外交、司法、公安、行政管理等保證政權運轉需要以及基礎教育、衛生保健、基礎科研和環境保護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需要。滿足這部分需要是政府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能,具有相對固定的性質,可以稱之為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二是其餘的社會公用需要,諸如高等教育、應用性研究等,這部分公共需要有明顯的“公共選擇”性質,是否要由政府來滿足,受到資源配置的效率、居民的公共消費偏好、政府的財力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可以稱為一般公共服務。

  公共財政的保障範圍應以公共化為基礎,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合理確定保障重點,不宜不考慮地方實際而盲目擴大保障範圍,四面出擊,最後導致哪個也沒保障到位的局面。一個地區多數人的需求層次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針對中國經濟轉軌時期的特殊國情和我市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在現階段財政收入與財力仍顯不足的情況下,公共財政應重點保障人們生存、安全、教育等最基本的需求,並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實際,循序漸進。

  同時,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應與財政脫鉤,逐步走向市場。清理和規範事業單位的財政經費供給範圍,堅決清理不符合財政供養條件的人員,嚴格控制新增財政供養人員,努力減輕財政支出壓力。


  二以均等化為主線,努力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財政保障機制和支出標準體系

  中央提出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均等化”字面理解為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著調節、平衡的過程,最後達到了相等。均等的內容包含兩個方面: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和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結構均等。相比之下,結構均等更重要。

  均等化的標準有三種理解:

  一是最低標準,即要保底。這個均等化就是要託一個底,是政府應該提供的諸如普及義務教育、實施社會救濟與基本社會保障等,對其應該保證的最低限度的公共供給,必須由政府托起來。

  二是平均標準,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應達到中等的平均水平。

  三是相等的標準,即結果均等。

  這三個標準並不完全矛盾,實際上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雖然是社會福利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但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的過程。而且在此過程中,提供保障的彩禮也越來越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低標準是必須的,也是恰當的,這種標準承擔了基本的保障責任,最大程度上保障和刺激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為要想過好日子,必須靠自己努力,這就給經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

  平均標準使大家不用奮鬥,就能過上中等水平的生活,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發展動力,這種標準存在的前提是社會的道德水平較高,生產力高度發達,政府財力比較雄厚。相等的標準是共產主義的理想標準,也是社會主義奮鬥的目標。社會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水平還不夠高的情況下,一開始首先是低水平的保底,然後提高到中等水平,最後的目標是實現均等。

  現階段就各地方財政保障的標準來說,由於地方財力普遍有限,對於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應該秉承“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財力實際,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循序漸進。滿足民生需求應從公共產品的設計定型起步,從滿足本地區社會公共需求出發,首先從本地區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由於地區之間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不同,財政實力差異較大,保障標準和保障程度可以不完全相同,地區之間不應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同時,要逐步建立動態財政支出標準體系,實現社會保障水平、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公益場所、人員工資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掛鉤,使全市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三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科學的保障方式

  對教育事業要區別不同層次給予差別保障,義務教育應由政府全額保障,非義務教育應採取市場為主、政府補貼為輔,通過“公立與私立並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辦學模式,實現教育的多樣化發展。對科研支出要區別性質採取不同的支援方式,基礎研究要由財政資金給予支援,應用研究要用法律形式保障研究者權益,加大專利保護力度,政府要參與基礎科學與科學研究的生產,鼓勵和引導包括私人部門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基礎科學和考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對醫療衛生支出要根據不同屬性採取不同的支援方式,基本醫療要採用個人付費、企業和政府補貼的方式,特需醫療應立足於消費者個人付費,建立“公立與私立醫院並存、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醫療體制模式,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的多樣化發展。
 

  四支援經濟發展,鞏固公共財政保障體系的財力基礎

  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是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在地方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在優先保障基本支出和重點支出需求的基礎上,財政應視財力可能適當安排支援經濟發展及相關建設性支出。要創新財政支援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帶動作用,利用貼息等手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要根據基礎設施型別和區域的不同,強化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力度,根據公共設施、公共工程、其他交通部門性質上的不同差異,在成本確認、成本補償方式等方面確立不同的支出政策。對道路及交通的成本補償可採用收費、收稅及其他方法;對自然壟斷的基礎設施要進行價格管制;對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應主要採用財政投入,其他可採用財政貸款貼息等方式促進社會資本投入。
 

  五強化收支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要進一步做大收入規模,努力提高稅收收下轉105頁上接93頁入比重,不斷優化財政收入結構,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認真落實中央關於進一步做好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工作的要求,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因公出國、公務車輛購置及執行、公務接待等經費稽核管理,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同時,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各項財政管理改革,統籌政府各項財力資源,建立完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和財政監督,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論我國財政立法的不足論文
從專案庫管理改革看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論文
相關知識
完善地方公共財政保障體系問題探討論文
財政統計資料質量問題探討論文
財務分析問題探討論文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畢業論文
承包耕地所種植苗木權屬及融資擔保問題探析論文
形勢政策課建設問題研究論文
構建地方稅主體稅種完善地方稅管理體制
公共財政與稅制改革論文
淺談和諧社群財政支援體系的完善
公共財政下的縣區財政企業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