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理論教程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軍事理論是軍事活動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來源於軍事實踐,經理論概括後給軍事實踐以指導,並在不斷接受軍事實踐檢驗的基礎上得到豐富和發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

  【摘要】本文從分析當今有效教學的研究現狀和開設軍事理論課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實施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的重要意義,繼而從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改善教學條件、把握好各教學環節和堅持有效綜合評價幾個方面提出了實施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軍事理論課 有效教學

  1 開展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的重要意義

  當前對有效教學研究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的事情,它更需要在“教學理念”的支援下展開教學活動。目前對有效教學也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研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的已經形成研究成果,出版和發表了《有效教學》陳厚德、《高效率教學》張慶林、楊東、《有效教學草綱》呂胃源、《走向高效能的教學》鍾海青、戚業國、《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林進材等一些著作及論文①。

  前人針對軍事理論課的有效教學比較薄弱,開設軍事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積極實現軍事理論課的有效教學,對於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現代國防觀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2 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的策略

  2.1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素質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開展的活動,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為了實現有效教學,教師應該要加強對軍事理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充分了解和分析當今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要不斷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軍事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及學歷、學位水平,更好地強化自身的專業化,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2.2 主管部門要加強軍事理論課教師培訓提升機制的保障和提供有效的教學條件

  主管部門應積極重視對軍事理論課教師能力的培養,除了教師自學提高之外,還要積極提供給教師外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同時,軍事理論課涉及的大部分教學內容如果用傳統教學方式來講授的話,很多視訊和圖片教學資料無法順利展示,教學效果會比較差。如果適當加入一些多媒體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在講授的同時積極穿插多種教學法,教學效果會更好。

  2.3 教師要有效掌控把握好各個教學環節

  M・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分別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並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0%。教師在備課環節,要熟悉和遵循教學大綱內容要求,積極認真設計好課程設計和寫好教案。

  在課堂授課環節,要根據授課內容實際充分運用好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法、開展主題辯論賽等,認真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積極掌握教學內容。在課後要求學生有效練習,練習不在多,貴在精。在設計上不但要考察軍事知識,還要體現軍事理論課在提高學生思想作風素質、身心素質及軍事素質方面的要求,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其它課餘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社會調查如人防工程建設情況調查等,組織學生儘量採取小組化的方式完成,這樣能強化學生的集體主義感和合作精神。

  2.4 實施有效的綜合教學評價

  完整的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評價應包括對學生的有效評價和對教師的有效評價兩方面的內容。教學評價的型別有定位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幾種[6]。布朗Brown,F.G.用下圖表示了四種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相互關係[7]。

  2.4.1 對學生的有效評價

  軍事理論課教師要積極運用上述圖1評價模式,注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考核學生的成績應以學生平時表現、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期末考試成績等為綜合參考依據,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對學生的評價要積極採用多角度的評價方式:即應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結果有機綜合起來。

  關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在一節課中,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得到的並非是單一的知識,而是能力的提高與觀念的更新。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評價,而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更多激勵性的評價。

  關於學生互相評價:在組織學生進行組內和組間互評的時候,可以採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辦法。學生也可以進行定期的自我評價。

  2.4.2 對教師的有效評價

  對教師的有效評價可以採取學生評價教師和教師自評兩種途徑。主管部門應設計好評價教師是否進行有效教學的相關指標發給學生,讓學生記住其中的相關評價內容,定期如每個月評一次對其軍事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另外教師也定期對教學效果進行自評、總結和反思,從而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3:1

  [2] 朱智. 淺淡軍事理論課的授課藝術[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S2期.

  [3]徐挺.高效軍事理論課有效教學的實施途徑[N].畢業,2012.5.2.

  [4] 戴學林.高校軍事理論教師專業化的探索[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94.

  [5]龔泗淇,李張兵.高校軍事理論課考核方法新探[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22.

  [6]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57-58.

  篇2

  簡析軍事理論課堂

  論文摘要:針對思想 政治 教育創新的迫切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法的繼承、民主和實效三大原則,結合軍事理論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通過獨有的視角、特有的風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活動。

  論文關鍵詞:軍事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需求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者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觀點,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動”。在特定的 歷史階段,這種認識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但是當高等教育登上社會中心舞臺後,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 網路化、大眾化和終身化的 發展趨勢,這樣的認識是否值得商榷?傳統的高校處於 經濟社會的邊緣,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通過塑造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使其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淨土”。高等教育走進社會中心以後,知識傳播、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等三大職能和社會的聯絡更為緊密,社會同樣對高等教育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大學不是純粹的“象牙塔”,還扮演“社會服務站”的角色,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不斷湧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獨樹一幟?能否“出汙泥而不染”?如果不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高校和社會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因勢利導、化不利為有利,從而走出困境,更上一層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精英高等教育階段,接受大學教育被看成是發展學生個體心智、能力的最高和最後的階段,學生一旦完成學業,便成為某一領域的高階人才;而大眾高等教育階段,大多數高校人才培養活動的角色,更多地是作為“聯絡的中介”,被視為“終身教育的理想匯合點”,大學畢業生不再是“成品”,而是具有更大發展機會與潛力的“準成品”。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準成品”必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多樣化、多規格。那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應該適應這種多樣化的趨勢,如何適應這種趨勢?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為培養精英人才服務還是應該為培養更多的人才服務?

  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知識與發展認知能力的目標,高校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來完成其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思想道德的規範與內化。就教育成效而言,可借用軍事理論課堂,對思想政治教育課進行補充,從軍事理論教育的角度出發,創設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創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原則

  1.繼承原則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和條件,創新是繼承的發展,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離不開繼承,隨著教育目標、任務、內容的發展變化,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會過時,“但是一定會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過改進、充實和完善,能夠與新的教育內容相融合,為新的教育任務服務。繼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由教育方法的這一性質所決定的。一概否定、排斥傳統方法,就會割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展的歷史,喪失教育方法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繼承的基礎上應進行創新和發展。“如果離開創新,只講繼承,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一成不變地照搬老一套作法,就會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就會使思想政治工作過程失去生機和活力”。

  2.民主原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人們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等意識不斷增強,公平競爭、獨立思維等意識得到不斷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強迫式”和“填鴨式”的方法已不適用,離開民主原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很難架起相互信任的橋樑,教育者更難以深入瞭解、分析教育物件的思想,進而幫助他們逐步接受正確思想觀點,消除錯誤思想認識。可見,民主性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果的要求”。“堅持民主原則,一是要尊重教育物件,尊重他們的情感、人格和合法權益,尊重他們的主題地位,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二是要平等待人,克服居高臨下、以勢壓人、單向說教的教育方法,要加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交流和互動,主動與受教育者交換意見、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進步、共同進步”。

  3.實效原則

  是否有效地樹立和鞏固被教育者的價值理念,提高其覺悟,這是衡量教育者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標準好壞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功與否的基準和標尺。實效性在根本上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保證創新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成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工作創新的關鍵環節。

  以實效性為標準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是從創新的本質著眼立論的”。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必須增強它的針對性。“加強針對性是為了增加實效性,只有加強針對性,才能切實改變受教育者思想狀況,提高其思想覺悟水平,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三、軍事理論課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獨特的創新平臺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迫切性,把握創新方法的繼承、民主和實效三大原則,結合軍事理論課程的特點,在教學中通過獨有的視角,特有的風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活動。

  1.軍事理論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凝聚作用

  1獨有視角,從軍事角度進行民族精神培養。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存續的精神血脈、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民族興旺的精神資源,對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壯大的堅實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軍事理論教學中,通過中國國防、軍事思想等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了解愛國主義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整個發展歷程,從古代國防的興衰,近代國防的屈辱, 現代國防的振興,用慘痛的歷史和強烈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其愛國熱情;瞭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光榮歷史,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當中出現的英雄人物為祖國為人民的利益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讓學生了解什麼是霸權主義、軍國主義等不斷增強,使其認識到肩上的責任,從而自覺地把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絡,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和平和發展雖是當今世界主題,但和平不是絕對的、不變的和平,發展也不是自由的、沒有憂患的發展,要牢固居安思危、忘戰必危的思想等。

  以此來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他們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等重要精神,讓大學生學會權衡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的關係。正如胡錦濤所提倡的“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新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闢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

  2獨具匠心,滲透軍事謀略思想。

  軍事謀略就是在軍事對抗活動中以巧制勝的計謀策略。是從事戰爭的人們運用智慧解決軍事對抗策略、方法的結果。軍事謀略思想是妙算之學、修心之學、智慧之學。 歷史證明: 中國源遠流長的軍事謀略思想對中國軍事建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建有不可磨滅的功勳;不僅如此,在軍事之外的其他領域也流光溢彩,散發璀璨光芒。軍事謀略思維方法主要有:經驗思維方法、邏輯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方法、系統思維方法和直覺思維方法。一方面,這些思維方法自成一體,需要知識積澱作為基礎;另一方面,若指揮官實施判斷和指揮時想做到遊刃有餘,必須熟知所有思維方法,才能靈活駕馭。軍事謀略的可貴之處不僅體現在實力相當情況下的錦上添花,而且“在戰略指揮之下的兵力愈弱,則也就愈有運用謀略之必要,因為對於弱小的兵力,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謀略也許即為其最後的救星。”

  軍事理論教學中有關《孫子兵法》的講述,當中述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勝而後求戰”、“重戰”、“慎戰”、“備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重要思想,都體現其高超的謀略思想。其價值不僅在軍事界聲名遠揚,而且在其他領域也影響深遠,不僅在中國曆代長傳,而且國外專家也研究至今,原因就在於《孫子兵法》的謀略思想具有跨時代、跨領域、跨國界的特點。和平時期對大學生進行軍事謀略思想 教育,一方面增加其知識儲備、增長智慧,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思維方式的創新、改進,思路的拓寬,思維結構的完善。

  3獨特高度,變革國際戰略觀念。

  世事滄桑,源自觀念之變。20世紀的國際風雲變幻雄辯證明了這一點。在全球化波濤洶湧的今天,國際戰略領域的理念問題上升到 哲學高度,不容忽視。軍事理論課教學從國際戰略環境、我國安全環境的角度出發,引領學生變革國際戰略理念。這一變革首先基於對我國自身國際地位的辯證認識,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攀升,以區域性為基點,兼具國際性特徵,這一特徵為學生進行國際戰略展望奠定基礎;這一變革基於對世界大勢——包括對時代主題、多極化 發展趨勢、擁護和平反對霸權等問題——的認識與把握。

  中國的崛起必然引發國民特別是中國“精英”的國際認同,才能夠與國際接軌;同時,這一變革基於對國家主權利益認識的深化,學生對國家主權的界定及其範疇要有清晰的認識,傳統的主權觀念正接受挑戰,一方面,主權相互讓渡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使得維護國家主權成為更為迫切的任務和目標。因此,教師講授相關問題應做到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使之完成由清晰—混沌—更為清晰的某一知識質變的過程,形成變革後的國際戰略新理念。通過講述,讓學生對國家增加信心,對中國的“和平崛起”給予應有支援;另一方面,教育學生學會用國際的視野、戰略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問題。

  2.軍事理論教學對提高大學生 政治素質的推動作用

  軍事理論課教學與政治教育存在必然聯絡,就其課程特質而言,與政治間存在獨有的聯絡。

  首先,軍政素質的培養挖掘軍事政治教育的深度。

  我國武裝力量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支主幹力量中包括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高校大學生在進入校園參加軍訓和相關軍事理論學習後,其實就納入武裝後備力量的範疇,因此,和平時期對大學生軍政素質的培養非常必要。軍事課教學針對大學生接受能力強、知識儲備豐富的特點,考慮到大學生在應對高技術戰爭中能夠做出相應貢獻,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能力。進校後首先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磨礪其膽識、勇氣,然後系統地講解軍事理論課,讓學生通過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全方位瞭解歷史的興衰、戰爭的更迭、武器的更新、技術的跟進,從而瞭解國家的軍事發展。從心理上趕走畏懼,對國家增加信心,更加堅信社會主義的方向,堅定為黨愛國的決心。

  其次,國防法規的制定和落實增加軍事政治教育的力度。

  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美國朝野震驚,他們將美國在科技和軍事方面的失敗歸結為教育的失敗。1958年,美國出臺《國防教育法》,政治權力前所未有地加強了對教育的影響力,推動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改革,使教育在“冷戰”時代成為美國的“第一道防線”。由此可以看出,法規的制定得益於政治,而法規的內容和落實直接服務於軍事政治。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將國防法規單列一節講述國防法制體系和公民國防權利和義務,針對學生特點對相關 法律進行講解。這些法規體系對國防教育的實施,國防活動的開展提供依據,從而使得教育更好的為軍事政治教育服務。

  第三,國際戰略視野擴大軍事政治教育的廣度。

  學生應該有怎樣的國際眼光和對外政策輿論,是不斷變化的中國在構建和發展當代國家和現當代社會的長期過程中已經並將不斷提出和解答的問題。因此,軍事課教學中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分析就是對學生進行國際政治教育,從國際戰略格局的變遷了解國際政治的變化,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針對青年人易憤青、好激動、一腔熱血奔騰不息的特質,對作為中國“精英”的當代大學生的對外態度和對外心理不斷進行完善或重構。

  國際政治教育在軍事政治教育中比較特別,絕大多數單方面的非黑即白的判斷、形式界定和道德判斷都不適當或不很適當。在教育中應傳達這樣的資訊:決定國際政治的因素有兩類,一類是外在力量,另一類是自身因素。外在力量對我國的影響不容忽視,但真正取決於自身,持何種態度,做怎樣判斷。中國的和諧發展、繁榮穩定、期望大國崛起的夢想都取決於自身。教育學生在對待國際政治的相關問題時冷靜思考,沉著應對。

  總之,軍事理論課堂相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而言,具有內容上時代立意新、理論上學科氣息濃、理念上戰略制導性強、結構上體系嚴謹度高等特色,不失為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有益平臺。

軍事理論教育論文範文
軍事教育理論論文
相關知識
軍事理論教程論文
軍事理論教育論文範文
軍事教程論文
軍事理論與國防教育的相關論文
軍事理論課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論文
大學生軍事理論論文精選
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文
大學心理健康教程論文
論資訊化戰爭的軍事理論期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