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論文報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3日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得到各大高校的廣泛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實踐逐漸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核心價值觀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與高校課程教育觀相比,具有多樣性、靈活性以及實效性等特徵。儘管教育部門制定了很多關於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但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認識不足,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思想缺乏主導性。首先,學校教師重視不夠,指導老師師資力量有限,沒有形成全員育人的氛圍。到目前為止,指導高校社會實踐的教師還是以輔導員為主,很多專業教師、行政教師並沒有認識到社會實踐對於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作用,對社會實踐參與較少。然而,要做好社會實踐,需要從思想層面做好更專業的引導,教師重視不足,參與不夠,使實踐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儘管每年高校都會組織和要求大學生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但是部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並不高,參與學生多集中在低年級同學,學生骨幹佔比重例較大。一些平時沉迷遊戲、宅在寢室的同學更加需要走近社會,鍛鍊能力,卻往往沒有珍惜這個平臺。

  1.2創新不足,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缺乏前瞻性。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但從目前總體情況上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侷限於參觀革命紀念館、農村支教、掛職鍛鍊等,這些活動雖然對提高大學生的愛國情操、增強組織協調能力等有幫助,但是與開展社會實踐的本質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未能與高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與專業結合性較高的實踐活動較少,不能將平時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學以致用,實踐鍛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尤其是對於專業性較強的高年級同學,脫離高校教育教學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與大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不能學以致用,沒有針對社會實際,尤其是農村的實際,沒有考慮到群眾的所需,尤其是農民的所需,還沒有真正達到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為群眾做實事的目的”。

  1.3保障不足,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與面缺乏長效性:一是時間少。許多高校只是在特定日期或在寒、暑假假期組織開展特定內容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的實踐基地較少,資源有限;二是保障機制少。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需要各個部門、各種資源的全力配合,機制、制度的缺失,使得部分單位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準備工作不足,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時間地點經常變更,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三是經費支援較少。儘管學校的辦學經費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加,每年都劃出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援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但對於參加人數多、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來說,還是“杯水車薪”。資金短缺是制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浙江大學為例,除了寒暑假社會實踐會有部門專項經費支援,日常的實踐活動專案基本無其他資金支援,同時,所劃撥經費一般也較少,有時只能滿足保險的購買,資金就已經不足。

  二、社會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措施

  2.1培養工作隊伍,發揮實踐引導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中具體化,要培養政治合格、業務精湛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者隊伍,主要包括社會實踐教育工作隊伍以及學生骨幹兩部分。一方面,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工作者隊伍主要由高等院校各級黨政幹部和共青團幹部、輔導員組成。我們既要採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使他們成為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行者,同時也要吸納優秀的專業院系教師作為指導老師,增強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學生骨幹,尤其是學生黨員,作為學生工作的抓手,更應該在實踐中發揮先鋒作用,以身作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帶動更多同學,尤其是學業、心理有困難的學生,做好幫扶帶動工作。

  2.2營造和諧環境,加強實踐自我管理。要體現以人為本,就要營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實踐和諧環境,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重要環節。在實踐過程中,加強自我管理、自我體悟、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實踐和諧環境,發揮社會實踐引導人、充實人、激勵人的重要教育作用。社會實踐和諧環境的營造,應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安排,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要著眼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使自己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的認識。

  2.3創新教育機制,注重實踐過程控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中具體化,必須建立一系列全過程教育機制。首先要建立新的融入機制,採取“探討式、互動式、快樂式、滲透式”等人性化教育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其次要建立新的執行機制,形成“全員參與、全面滲透、全程育人”的全方位執行機制;第三要建立新的考核機制,採取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效果考核相結合的新型考核方式。按照新的教育機制,通過強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的引導作用,注重實踐過程從組織培訓、實施開展、總結考核等過程的管理,提升社會實踐的實效性,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建構主義視域下高校社會實踐論文

  一、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現狀及成因

  隨著高等教育“世俗化、實用化、大眾化與個性化”的發展,社會實踐能力作為一個重要指標被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與目標,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設立了“社會實踐”教學環節,而且每年都會利用暑假組織一部分學生開展“三下鄉”、“服務地方”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促進校地、校企之間的交流合作,豐富參與學生的視野,加深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理解,實現學校與社會的有效對接,推動知識社會化以及社會知識化的程序。但由於受到傳統教育理念以及積習已久的教學思路慣性的影響,社會實踐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揮的效用功能往往大打折扣,很難兌現實踐教學的最初承諾和美好願景。在很多高校社會實踐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方面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擴大院校專業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手段,能夠為高校贏得良好的生源甚至提高就業率;另一方面由於相關配套政策規定的缺位和不完善,大多數社會實踐活動常常是重形式輕內容,表面上轟轟烈烈,引起眾多關注,實際上卻難免淪為走馬觀花、應付教學任務的“做秀”,根本無法真正達成教學任務目標。這種兩難困境導致高校社會實踐教學呈現出精英化、形式化與功利化的鮮明特點。

  二、建構主義的審視

  從“認識”到“研究”理念的轉換建構主義是當代社會科學中具有很大影響但也極具爭議的思潮的統稱,其思想來源駁雜,流派紛呈。零散的、不繫統的建構主義思想和實踐古已有之,在蘇格拉底著名的“助產術”和柏拉圖的理念論中,都包含了知識來自於人類思維建構的觀念;此後康德提出了以先天綜合判斷來建構知識的認識論思想,意味著知識是被建構的;黑格爾強調理性隨社會變遷而變化的動態性和相對性的觀點,構成了當代建構主義的主要綱領之一;維科清晰表明了人類建構性的觀點,被奉為建構主義的先驅;建構主義理論的近代淵源可追溯至韋伯、齊美爾、米德、涂爾干、曼海姆等,而其在當代的發展則要歸功於庫恩、維特根斯坦、皮亞傑、維果茨基等的思想,其中伯格和盧克曼的《現實的社會建構》1966[2]一書被譽為建構主義理論的“聖經”。20世紀70年代英國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真正使得建構主義成為一種成熟的理論,並以“社會建構論”為標識確立了一種新的解釋性框架,強調知識生產的建構性以及知識建構的社會性,以互動論代替單向決定論,強調知識共建的辯證性。因此可見建構論的真正源頭在知識論領域,但其影響則波及心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諸多社會科學領域。在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對以客觀性為核心的知識觀、以主客體關係為表徵的師生觀、以接受性為主的學習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三、“研究”理念下

  對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的再審視社會實踐作為高校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的社會實踐教學重形式輕內容、重強制輕參與、重到場輕探究,不利於其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切入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和教學觀,將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的理念轉換為“研究”,鼓勵學生“像研究者一樣”參與社會實踐,是走出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有效思路。社會實踐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共同參與基礎上的研究活動,教師和學生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是處於平等地位的主體,兩者在參與對話中形成的主體間性推動著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學生-研究”三者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形成了迴圈往復遞進的關係,由此促進了知識的再生產與進步。因此,高校社會實踐教學改革應當拋掉傳統的以“經驗認知”為旨趣的導向,而轉向哈貝馬斯所言的“實踐的”與“解放的”旨趣,關注知識生產的建構意涵,凸顯“研究”的意義與價值,重視主體間性的作用,積極探索師生有效“參與”實踐教學的策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社會實踐教學乃至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


有關社會實踐報告論文
關於社會實踐活動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社會實踐論文報告
社會實踐論文報告
大學生社會實踐論文報告
電子廠社會實踐論文報告
社會實踐論文報告範文
社會實踐論文報告範文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論文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論文範文
暑假社會實踐總結報告範文
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報告範文3篇_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