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7日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構建 和諧社會 內涵 意義 途徑

  論文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提出有一個過程,它的內涵科學、豐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的提出和實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從多方面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十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經驗到理論、從想法到規範的確立。從此,中國正式邁入和諧社會理論的實施階段。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提出和內涵

  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社會和諧問題,明確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奮鬥目標;繼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及其任務。此後,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就構建和諧社會問題多次進行調研,並作出重要闡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討論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全面部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決定》中提出的28個字的總要求:”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總要求具體表現在:到2020年,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等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九大奮鬥目標和任務上。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域性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其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和發展馬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汲取人類思想史上豐富的和諧社會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不僅直接使用和肯定了“社會和諧”的命題,而且生動地描繪了未來和諧社會的情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建立一種克服資本主義內在弊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人聯合體”,以達到和諧的境界。

  二深化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我們黨總結的成功執政的基本經驗。從根本上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目的,更好地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在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使命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有了更成熟的認識。

  三深化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把握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嚴重失誤,主要表現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仍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最終導致的悲劇。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斷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果斷地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集體,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黨的十六屆四中會進一步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有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偏差,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明顯滯後,並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給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全面發展,這也正是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目標。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是物質生活比較殷實的社會,同時又應當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認真解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經濟腿長、社會腿短”的不和諧現象,讓人民群眾不僅能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更加富足的物質生活,同時又能充分體驗政治民主和文化繁榮所帶來的進步,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都將進一步得到體現。這既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同時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途徑

  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全體人民長期奮鬥和不懈的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種有利條件。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集偉藍圖,必須牢牢地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正確途徑:

  一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入與自然相和諧。

  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

  三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廣泛開展和諧建立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

  四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服務型政府增強服務社會功能;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加強國家安全工作和國防建設,保障國家穩定安全。

  五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建設巨集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

  範文二:淺談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摘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我黨的五大執政能力之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本文從各級機關及領導幹部、企業、公民三個方面對構建社會的共同責任進行了論述,倡導社會和諧。

  關鍵詞:和諧社會;責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域性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按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人與社會關係和諧,人與自然關係和諧,大家和睦相處在美好的社會環境中過幸福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過程,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是不斷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是一個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需要進行很長期的艱苦努力。高度的社會和諧不會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自覺地,主動地建立。

  構建和諧社會,應該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自覺調整自己觀念與行動,共同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方面是各級領導機關,各級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幹部。構建和諧社會,各級領導應該走在最前列。領導幹部要真正樹立公僕意識,有了公僕意識,才能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位置。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為了群眾。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致力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要遵照胡錦濤在中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倡導的8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辦事要出於公心,想事要心繫百姓,斷事要講求原則;處事不隨風轉向,陳事要直言不諱;險事要挺身而出,成事要不貪錢財,敗事要敢於承擔責任。做到臺上講的與實際做的完全一致,嘴裡說的與心裡想的一致,表裡如一。以良好的工作作風,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群眾面前樹立起一座豐碑,為構建和諧社會率先垂範。各級領導做好了,大家就會跟著學,也才有號召力。領導幹部的模範行為是無聲的號角。

  二方面是每個企業。企業與公民一樣都是社會的細胞,企業不僅要追求“利”更要追求“義”。企業成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企業在為社會提供經濟價值的同時,需要向社會顯示其承擔的責任;企業在獲取經濟利益的時候,要通過各種方式回報社會。做為一個企業,要時刻牢記,要給予國傢什麼,給予環境什麼,給員工什麼,而最終企業會得到什麼。目前推動的“企業公民”建設的目的就是尋求企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契合點,達到互惠雙贏。“企業公民”的要素構成,有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兩大類。社會責任主要指法律規定必須承擔的責任,應具有強制性,如為政府提供稅收,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為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執行政府的巨集觀政策,維護職工的權利,遵守市場競爭秩序等等;道德責任主要是指支援社會公益活動,福利事業,社群建設等,其特點是自覺自願。每個企業應該為構建和諧社會自覺,積極加入到“企業公民”建設事業中去。要強化個體利益目標與社會利益目標一致性的認識,做為企業,在管理上要突出和諧主題,堅持用和諧文化引領和諧企業建設,使和諧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成為廣大幹部職工重要價值取向,從而凝聚力量,推動發展。

  安微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礦難事故頻頻發生,產品質量粗製濫遇、汙水廢氣偷排暗放等等。看似管理的缺失,其實暴露的是企業價值的危機。

  三方面是每個公民。人是社會的細胞,沒有每個人的自我和諧,就不會有社會和諧的肌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對每個人來說,不僅要與自然之間的融和、與社會群體的“和合”、與單個行為之間的和睦,而且與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自我和諧卻不在意,甚至做得很糟糕。有的對社會現象不見陽光,只看陰影,對任何事物橫挑鼻子豎挑眼,牢騷滿腹,自己把自己搞得心不平氣不順。還有工作、事業與生活,單位與家庭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很不協調,甚至顧此失彼。如果每個人心理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衝突與不滿,心理或生理會失衡,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普通人身上,不但影響傷害的是本人,還會影響傷害到家庭和周圍的人,如果發生在領導幹部身上,造成危害會更大。

  自我和諧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操,一種態度。實現自我和諧,是一個人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加強道德修養的過程,不斷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就是成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和“有益於人民的人”的過程。只有不為私慾遮望眼,才能正確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吾日三省其身”耐得住寂寞,擋得住透惑,管理得住小節,才能不斷提高戰勝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在和諧自我的基礎上去“齊家、治國、平天下”。

  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關愛成為一處習慣,讓和諧融入到每個細節中。如果全社會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形成平等友愛,融洽的人際關係環境,如果人人蔘與,不懈努力,社會各方面形成一種和衰共濟,構建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能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果。

有關社會醫學論文
有關改革開放政治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試論憲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法律依據作用
論傳統文化視閾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探析論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文
有關構建誠信社會的重要性論文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有關於寫愛國主義的優秀範文
有關讚揚愛國主義的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