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構建誠信社會的重要性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誠信本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構建誠信社會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構建誠信社會的論文篇一

  《 論構建社會誠信體制的問題 》

  摘 要:在詞性上看,誠信是個同義複詞,即由相同意義的兩個詞根“誠”和在經濟方面則表示“信”組成,誠與信都是表示真心,真誠,言而有信。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社會誠信一直考驗著每一箇中國人,構建社會誠信體制勢在必行。下面將對其進行進一步剖析,即社會誠信的不斷缺失、產生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構建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誠信;構建誠信;解決路徑

  社會誠信不僅反映出人的人生態度,還表現出了人的行為方式。人們之所以能對社會誠信問題普遍關注,是因為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轉型的發展階段,社會普遍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我國要想不斷的提升綜合國力和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構建社會誠信體制。

  一、社會不誠信的表現

  社會誠信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充,隨之社會誠信不斷滲透到我國各個領域,社會不誠信的行為也接踵而至。社會不誠信的行為嚴重影響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而這五位一體更是構建我國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治國大計。據有關報告指出,每年我國因不誠信所造成的損失,其經濟利益可高達數百億,更為甚者的是有時竟達到上千億美元。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可見社會誠信應擺在重中之重的位子。人際關係中沒有了彼此間的誠信,何談其他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誠信體現的更為淋漓盡致,講誠信就是去當“傻子”,講誠信就是上當受騙,這種思想的不斷灌入,使得誠信就沒人去做,當前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的向前發展進步,唯有人的道德品質沒有進步,相反在逐漸下滑,而且下滑得令人毛骨悚然。一切都在金錢中徘徊,誠信也無法逃脫被利用的命運和悲慘的下場。如快遞來了不敢開門,查水錶的不讓進屋,入戶人口普查不得不改在居委會報到,買菜時習慣性的要把小販的秤搬到眼前,賣肉時總要用手按按有沒有注水,去超市買牛奶麵包要先看看過沒過保質期等等,人們已經對社會信任度在逐年下降,實則是早有切身體會。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誠信的行為不在是一個瑕疵,是需要我們認真正式的問題,更需要我們落足於實際。

  二、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

  我們曾經是一個言而有信的國度,由於社會結構的強弱失衡、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機制的喪失、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有所抬頭等等,誠信不再是一種心靈上的警鐘。在科技不斷髮達的今天,人們瞭解到更多上當受騙的經驗,一切的一切使得人際間的誠信度不斷下降,這也是社會誠信體制不誠信所體現的最重要的原因。我們的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還有我們為之而奮鬥的共產主義社會,無論怎樣的社會形態,為人誠信是不可缺少的。實現人與人之間建立相互信任感是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協調發展,使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建立在以誠信為主題的基礎上,不再讓社會誠信問題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陌生客和避諱的字眼,因此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是政府和大眾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物質高速發展的今天,曾經失去過“自信力”的中國人,如今又要失去“誠信力”,也許字典裡找不到誠信的實際意思,但並不表明誠信不重要。誠信是在心中和行動中存在的,社會誠信是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和平臺。換句話說,誠信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有人丟失了誠信,人性就表現得無比的醜陋,社會不誠信的行為體現了人行為的道德素質和良知良心的不明確。不誠信問題的凸顯,是人們利用現在的高科技手段,竊取物質財富。

  三、構建社會誠信的建設路徑

  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深刻的道出了社會誠信的重要性。以來“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句振奮人心的話語,正是眾望所歸。構建社會誠信的建設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建立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社會誠信體系框架。自古中國就是以情感為紐帶的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這就需要道德作為衡量誠信的重要標準。人的物質需求滿足之後,就要上升到精神領域,正所謂物質是意識發展的基礎,意識又決定物質。在人們的意識世界中培養誠信理念,據我國調查顯示,兒童誠信指數最高,這也進一步說明,加強誠信體制建設就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中學開設思想品德教育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建立以法治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制。以法律為核心建立誠信體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權力和義務為支撐,依賴法律法規和規章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沒有了法律的約束,社會誠信體制就沒有了依賴的母體。法律本身就具有其強制力,約束人們間不誠信行為的發生,為社會誠信體制的建設保駕護航。政府要建立社會誠信監察檢查機制,將不誠信的行為予以懲戒,法立的好,關鍵要看實行的好。再次,建立以個人行為為機制的管理體系。無論是道德的約束還是法律的制約都是客觀因素,究其根源還是要加強個人自身的誠信觀念。客觀因素影響著主觀意識,主觀意識又決定著客觀因素,不斷提高個人自身素質是關鍵,不要把誠信理念停留在概念上,更多的是要付諸於實踐。人們間的交流應把誠信當成是一種義務,就如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老人一樣,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在講誠信,那麼就會被公眾厭棄。通過自身素質的不斷加強,社會誠信體制的構建就指日可待了。

  構建社會誠信體制是一項綜合性的繁瑣工程,需要政府和大眾、法治和德治齊頭並進。誠信不僅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只要我們重視對誠信問題的精細化管理,而不是一味地“高標準、嚴要求”即在加強誠信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強化法治的手段,使人不得不保持誠信,使講誠信的人得到更多的好處,中國人的誠信狀況一定會得到極大的改善。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政史學院

  參考文獻:

  [1] 任潔.《當今中國社會信任的危機與重建》[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24.

  [2] 郭廣銀.楊明.《當代中國道德建設》[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3] 樑曉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的思考》[J].運城學院學報.20066.

  構建誠信社會的論文篇二

  《 淺析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

  【摘要】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對於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艱鉅的工程,從形式上講,包括誠通道德和交易信用;從層次上講,包括基礎保障層、他律控制層及自律屏障層;從內容上講,包括個人誠信和組織誠信。筆者試圖從其內容的角度探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社會誠信體系,構建

  一、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基石

  政府的誠信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誠信具有基礎性和導向性的作用,直接決定著市場環境的信用狀況。在政府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中,政府德性的好壞,政府是否誠信,對企業、個人乃至整個社會信用的影響巨大。政府是否誠信事關公眾的福社,而只有公眾幸福,才有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一個政府內部和諧團結、精簡效率、精誠合作,對社會和公眾言而有信,誠實無欺,那麼這個政府必是一個充滿榮譽、自信和責任的政府,在它管理下的公眾也必是安詳、無需戒備、能享受到無限幸福的公眾。沒有政府的誠信,就沒有社會的誠信,一個政府要在全社會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氛圍,它首先必須自己是一個誠信的政府。

  政府誠信,是建立完善社會誠信體系的必要前提。社會信用體系按其內容可以劃分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銀行信用、個人信用或公民信用、學校信用、醫院信用等許多方面,其中政府信用是整個信用體系的重心,建立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是建立真正的企業、銀行和個人及其它誠信的前提條件。政府誠信的建立對個人的信用產生了約束效應,公眾出於對政府懲罰的迴避,必然會在經濟活動中保持良好的誠信。作為“經濟人”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若沒有政府的保障,往往會出現以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而自己獲利的現象。實際上,企業的正常活動得以開展,企業誠信在經濟活動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發揮,就是基於企業對於國家制度的信任,也即對於良好的政府信用的依賴。同樣,銀行的活動和銀行信用的建立更是要依賴於國家信用。作為貨幣政策實施者的中央銀行的信用實際上就是政府信用的一個方面,而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的放貸、存款等業務都需要依賴於政府信用。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信用一方面保障了銀行對於個人或公眾信用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公眾對於銀行的信任。

  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必須首先從社會公權層面開始,全力建立信用政府,並把這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規範政府的行為,嚴格履行其對社會的承諾。政府機關、司法、行政執法機關要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帶頭嚴格遵諾守信,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增強法制觀念,開展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廉潔公正,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態度等方面的職業教育。完善政務公開,規範辦事程式,提高公信力,取信於社會,做誠信的表率。

  二、個人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根本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個人是最基礎的行為“單位”,政府、企業等可以看成是建立在某種契約基礎上的由個人結成的組織,其各種行為活動都是通過個人的行為來實現的。無論是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社會主體的經濟活動中,誠信作為一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由於受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影響,有些人在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時,背棄誠信,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使傳統的道德教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到嚴峻的挑戰,導致社會誠信出現危機,並且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近年來,個人誠信制度的建設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個人誠信資料不全面,二是個人信用評估缺乏科學統一的標準,三是對個人失信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懲罰機制。我們應該在個人誠信制度初步實踐的基礎上,借鑑國外經驗並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從多方面人手,進一步打造我國的個人誠信制度,具體而言,主要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幾方面的制度:

  一個人誠信檔案制度。建立健全個人誠信檔案制度,不僅要保證個人誠信資料的準確、完整,而且要能夠實現資料的及時收集和方便彙總與查詢。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1明確規定個人誠信檔案應包括的內容;人文資料、就業資料、納稅資料、司法記錄、福利保險記錄、信貸記錄及資產狀況。2建立個人誠信資料的收集制度。鑑於我國的公安、司法、檢察、稅務、用人單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個人誠信資料的提供者大部分受到政府的直接和間接的管理和控制,一些單位甚至就是政府部門,因此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建立起我國獨創的定期資訊彙總制度。3建立個人誠信資料的統一編碼制度:將個人誠信資料鎖定在一個固定的編碼上,且每個編碼與每個經濟活動人具有一一對應關係,個人所有的必要資料都儲存在該碼上,只要出示個人信用碼,就可以查詢所需資料。

  二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對誠信檔案中的資訊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對個人信用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對有關資訊完成分類、比較、計算、分析、判斷等加工處理過程,才能最終獲得對有關個人的總體信用評價。要建立由專業性的個人信用評估機構統一進行個人信用評估的制度。為此,徵信機構要培養一批思想業務素質過硬、既精通評估理論又通曉評估實務的複合型專業信用評估人員,以保證信用評估的客觀、公正,要制定科學、統一的評估標準。

  三個人失信懲罰制度。懲罰是保證一個制度能夠具有剛性約束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失信違約的個人,要根據不同的違約情節相應採取不同程度的懲罰措施,包括經濟制裁、法律制裁和輿論制裁,使其違約的成本大大超過收益,一處失信,處處受制,從而既可以實現對違約者的懲罰,又可以促進人們信用觀念的提高。為充分落實對違約失信者的懲罰,還有必要建立個人信用破產製度。譬如,當某人沒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時,其債權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審理宣告其破產。一旦破產,破產債務人將面臨被凍結個人財產用以還債,而且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再利用自己的個人信用從事經濟活動。個人誠信制度建立起來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度的落實,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快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運用剛性機制來規範誠信。古往今來,誠信自始被列人道德範疇,人們大都認為應當從思想意識出發,自覺認同誠信品德的價值,去對自身的行為產生影響和約束。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為防止個體利益對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的侵害,人們開始要求將誠信由道德準則上升為法律原則,賦予誠信以法律上的強制力。在實踐中,各國都已普遍地將誠信這一柔性道德準則制定為一系列基本法律規範,要求人們在民事商業行為中必須忠實真誠、守信不欺地履行法律義務;如果違背,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應當充分運用法律這一剛性機制來保護守法者,懲治違法者,運用誠信法律所具有的強制力,確保誠信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2建立專門的誠信管理機構,集中統一管理和協調信用網路資訊。國家誠信管理體系是監督管理全國範圍內市場誠信行為、誠信活動的最高管理系統,在具體操作中應防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政府應組建一個專門的國家信用局或誠信管理委員會,它的工作一是負責社會誠信制度和體系的整體建設,二是協調各有關部門的關係,使信用狀況資訊相互溝通。特別是在誠信體系建立之初,在公共資料比較分散的情況下,可以由該專門機構利用其巨集觀管理優勢來負責協調、調配、聯網,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低的成本使徵信資料庫能得到資源共享、物盡其用。

  3充分發揮各政府部門的行政職能,加強誠信監督。政府應充分利用銀行、稅務、工商、民政、公安、海關等部門現有的監督系統,整合必要的監督管理資源,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風險預警制度,釋出信用資訊,公佈信用“黑名單”和“紅名單”。一方面,政府各部門可制定優惠政策向“紅名單”上守信的個人傾斜,使受信方充分利用誠信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將個人的失信記錄準確列人“黑名單”,向社會公示,將失信方對受信方的個別矛盾激化為失信方對全社會的矛盾,使失信方聲譽掃地。

  4注重誠信教育,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通過各項措施加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對於引導和激勵人們自動地誠實守信,以貫徹落實各項誠信制度是有顯著作用的。在倫理道德的規範下,各類主體就會自覺地選擇與其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自利本性相反的利他主義行為,從而使誠實守信成為社會成員的嚮往和自覺追求。首先應該大力宣傳誠信的經濟價值,使全社會都充分認識到誠信是一種資本與財富,應積極發揮信譽的品牌效益; 其次是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引導人們從善如流,在全社會中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再次應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社會整體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養水平。

  三、企業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主體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應當是維護社會信用的主體,但是,目前一些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不守信的現象經常出現,就個體私營企業而言,最為嚴重的信用問題表現在規模化製假售假,包括出售假冒偽劣商品,製作虛假廣告,以欺騙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等行為。信用環境惡化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很大危害,如一些地方由於信用缺失導致投資環境惡化;假冒偽劣氾濫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和消費需求,使消費受阻;拖欠賬款,企業財務失真,逃廢債務,嚴重擾亂了稅收和金融秩序。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形式,它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必須依賴於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等價交換。而這種交換又必須以雙方誠實守信為基礎。追求利潤是企業的目的,處在轉型社會的環境裡,也許透支誠信可以在利益回報上一時膨脹,但不誠信的企業最終會受到社會道德批判,被逐出舞臺。而失去信用制度約束的市場,將在利益驅使下陷人混亂,企業與企業、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係惡化為極度的不信任,最終形成經濟發展的瓶頸。可以說,誠信是企業的生命,必須把企業的誠信建設當成企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來抓。企業的誠信建設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工程,可以從企業的內部制度建設和企業的外部管理兩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誠信制度。一是要加快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觀基礎。要通過政企分開、產權明晰的改革,確立企業法人財產權,使企業真正把信譽當成企業的生命,合法經營,講究信譽。二是要建立健全失信懲戒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法律體系也已初步建成,但是某些領域內的法律還不完善,約束功能還不強,為此,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從全方位調整、規範和約束企業的競爭行為,十分必要和緊迫。三是要強化信用管理。國內外成功的實踐經驗證明,信用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企業沒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沒有競爭力。所以,推動企業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增強風險防禦能力,是當前我國企業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四是要建立信用激勵機制。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各項政策時,應當注意獎勵守信行為,懲罰背信行為,鼓勵企業和個人不斷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五是要切實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以經營單位和行政執法部門為重點,深人開展公平競爭和公正執法、熱情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逐步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健全企業誠信的評價、查詢和服務系統,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企業的“誠信名片”和“身份證”,鼓勵企業對社會負責,對消費者負責,樹立良好的誠信形象。

  二加強企業誠信的外部管理。要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體系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推動誠信體系的持續建設方面的重要職能。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本領域、本行業信用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在執法管理職責範圍內,加快建立企業信用記錄、信用徵集、信用評價和信用資訊諮詢等社會化網路體系,積極向社會提供企業信用資訊查詢,依法公示企業的信用資訊,促進企業信用監督約束激勵機制的有效形成。按照“法律規範、政府監督、行業自律”的要求,加快研究建立行業信用等級評定管理制度,利用企業信用檔案和信用資訊系統,對企業實施信用等級分類管理,構建起公正、規範、開放的企業信用資訊服務平臺。

  建立健全相應的信用評估系統,以市場監管領域、行業管理領域、要素市場領域為重點,推進企業合同信用評價、產品質量信用評價和資信等級評價,形成企業實力和信用等級並重的社會評價取向,促進企業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轉。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管理內容主要有: 一是加強對市場經營主體的監管。依法加強企業登記註冊工作,把好市場主體準人關,從源頭上抑制擾亂市場秩序違法行為、保障生產交易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和程式,把好登記註冊關,不違反規定隨意降低法定條件和簡化程式。

  二是推進企業信用分類監管。以企業登記靜態檔案和監管動態檔案為基礎,根據企業信用等級標準將企業分為不同的管理類別:對信用良好的綠牌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年檢免檢。對存在信用問題的企業出示藍牌予以警示。對於失信企業出示黃牌作為重點監管物件,對其加強日常檢查,實施案後回查,辦理登記和年檢時重點審查,並公開其違法紀錄。對嚴重失信的企業出示“黑牌”,釋出吊銷公告並公開其違法行為,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三是加強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要採取與市場開辦者簽訂行政合同、誠信責任狀等形式,明確市場開辦者的責任,即必須對經營者的進場資格進行審查,必須查驗場內經營商品的質量,監督和教育經營者不得出售假冒偽劣商品。對關係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類食品,要與經營者簽訂商品質量安全保證書,建立健全經營者食品安全檔案。

  構建誠信社會的論文篇三

  《試析構建社會誠信環境》

  論文關健詞:誠信 博弈 資訊 不對稱

  論文摘要:信用缺失是危害市場 經濟健康 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博弈理論的基礎上,以銀行貸款和保險市場為例,分析了引起信用缺失的兩個主要因素:資訊不對稱和市場規制失敗,最後提出了構建社會誠信環境的對策,主要包括:加強信用法制建設、建立訊號傳遞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

  誠信是維繫社會經濟生活的道德倫理基礎。但是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失信現象比比皆是,社會誠信環境日益惡化。強化人們的誠信意識,加強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維護市場經濟正常執行的首要任務。

  一、失信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1.值息不對稱

  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即交易雙方通過簽訂合同並遵守合同的交易。對交易雙方來講,如果資訊是對稱的,則交易雙方可以通過簽訂完備合約,減少甚至杜絕失信現象的發生。但是,市場經濟分工的加深使資訊不對稱成為經濟生活的常態。現實生活中,種種違規、造假現象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除了 企業的短期利益行為外,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市場機制失靈是根本原因。

  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運轉,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經濟生活無法達到帕雷託最優狀態。常見的失信現象有兩類:

  第一類為“隱藏知識”。即有些資訊對交易雙方來講是不對稱的,只有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擁有資訊優勢的一方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隱藏不利資訊。以銀行貸款為例,在銀行貸款時,借一款人的有些資訊如真實償債能力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銀行不知道,借款人為了謀求信貸支援就會一向銀行隱瞞真實資訊如償債能力、經營業績和風險狀況等,致使銀行做出“逆向選擇”,把貸款借給劣客戶而拒絕向有發展潛力的好客戶貸款,最終導一致銀行貸款難以回收,形成呆帳。

  第二類為“隱藏行動”。即簽約時雙方都瞭解’有關資訊,但簽約後一方可以利用對方不瞭解簽約後的具體行動和有關資訊,採取欺騙、偷懶等行為給對方帶來損失。以保險市場為例,保險本身是鼓勵人們的冒險行為,簽訂保險合約後,若保險金額過多,人們就會不去關心照看他們的財產,因為他們不需要為他們的財產承擔損失。這種行為造成風險概率的增加,使得保險公司只得提高保險費以平衡收支.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低風險顧客退出,高風險客戶湧人,保險費不斷上漲,最後導致高風險客戶完全替代低風險客戶。保險市場的這種困境也是由於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如果資訊是對稱的,保險公司可以觀察到當事人的行為.獲得投保人的風險型別資訊,則可減輕或解決這種“道德風險”。

  此外,資訊不對稱在我國還常常被扭曲。許多資訊不對稱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除了利用產品的 自然屬性外,賣主還常常人為的封鎖壟斷資訊,甚至刻意的利用消費者的無知製造騙局。

  2.市場規制失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誠實守信企業的守信行為往往得不到足夠的獎勵,而違約企業的失信行為又得不到必要的懲罰,這樣就產生了信用市場執行中的“市場失敗”。其結果造成守信行為減少,失信行為增多。此時,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採取措施,利用 法律手段進行干預,以外界力量來維護市場經濟的有序執行。

  守信或失信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而且往往是行為主體理性博弈的結果。當事人選擇守信或失信行為不僅會對自身產生後果,還會給他人帶來效應,這就是資訊的外部性。以A和t3兩企業為例分析二者在一次博弈情況下博弈的結果。假設A.t3兩企業是生產同一商品的,彼此都相信競爭對手是理性的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並且A.B兩方都無法控制另一方的選擇。

  1假設失信企業不會受到懲罰,守信企業收益受到很大損害,收益為負在A和B的博弈過程中.因為違約時的收益大於守約時的收益,所以A和t3都有違約的動機。這裡我們假設A是誠實守信的企業,在首次博弈中。A選擇守約,但t3的違約行為會對A造成重大損失,由於信用環境和法制環境的軟約束,A的守約行為得不到補償,t3的違約行為得不到懲罰。在這種情況下,後續博弈中A也會選擇違約。因此,在一個信用法制不健全的環境中,理性的企業預期到其他的企業是不守信的,最後博弈的均衡結果是AW3雙方都違約,最終導致整個市場的無序和低效。

  2假定失信企業受到嚴厲懲罰,守信企業利益受到損害,收益為負對失信企業實施懲罰的關鍵是通過信用法制手段使其採取違約行為所帶來的損失大於其期望收益,只有在損失大於期望收益時才能起到真正意義的懲罰,其他任何形式上的懲罰都是實質上的獎勵。在失信受到嚴厲懲罰的情況下,作為理性的經濟組織,對方守約時選擇守約;對方違約時也選擇守約。因此,在一個健全的信用法制環境中,理性的企業是選擇守信的,二者博弈的均衡結果是雙方都守約。  由此可見,當 企業失信而未受到懲罰時,企業就有違約的動機。反之,在嚴厲的規章制度下,企業失信時的懲罰成本會遠遠高於其期望收益,企業就會選擇守信。故誠信環境的建設必須依靠 法律手段來規範。

  二、構建誠信環境的對策

  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理性力量,誠信能有效的配置資源,維護市場生產和消費各個環節有秩序的合理執行,同時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節約交易成本,增強市場競爭活性,最終引導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建立一個守信的社會環境,已經成為關係到政府、企業和個人的重要大事。

  1.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法制建設

  誠信建設必須首先加強誠信法制建設。法律制度的核心是為誠信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市場秩序的規範、市場體制的完善、權力與義務的平衡、產權制度的明晰無不需要法律來提供支援和保障。故要加快社會信用制度的立法,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維護守信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完善誠信法規,一方面要保護投資者及存、貸款人等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失信違約的企業和個人的處罰力度,對有關的責任人應追究行政責任,明確對失信企業和個人的懲戒尺度,使誠信建設不僅僅停留在道德約束上,更要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同時,要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克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使法律制度能真正起到規範市場信用行為的作用。

  2.建立市場訊號有效傳遞機制

  對於“逆向選擇”失信現象.重點在於建立訊號傳遞機制.保證市場資訊正常流通和資訊的透明度.儘量使交易雙方的資訊對稱起來。這樣有利於維護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市場主體對市場的信心,增強市場活力。訊號傳遞機制可以通過建立交易雙方的信用檔案,又寸檔案中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實事求是的記錄.並定期對外公佈其信用指數,形成一個開放的信用資訊平臺,也可通過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具體來實施。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鑑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比如建立獨立的消費品民間評估機構,定期對消費品進行抽樣評估並公佈於眾;發達國家連鎖店實行的90天內包退等措施。這些都是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有效手段。

  3.建立激勵機制

  對於’‘道德風險”失信現象,重點在於建立信用激勵機制,即構建相應的信用成本補償與懲罰機制,把誠信建設上升到激勵與約束的高度上來。從社會角度看,允許誠信企業獲取一定的守信獎金是必要的。例如有些產品品牌因其誠實守信的行為而I’F得消費者信任,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稍微提高產品價格使其產品價格高於其他同類效能的產品也是應當的,應加以鼓勵,不斷樹立誠信守約 發展 經濟的優秀典型;同時對失信的企業要嚴厲懲罰,僅有對守信企業的正面獎勵就會產生“逆向選擇”。設計懲罰機制時,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使失信行為的.期望成本大於失信行為的“期望收益”,否則,低於此標準的懲罰就是實質上的鼓勵。另外,要定期向社會公佈失信企業和個人黑名單,予以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制裁,形成“有信走遍天下,無信寸步難行”的局面。


猜你感興趣:

創業相關的形勢與政策參考論文
構建誠信社會研究論文_構建誠信社會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構建誠信社會的重要性論文
構建誠信社會研究論文_構建誠信社會相關論文
構建誠信社會論文範文怎麼寫
構建誠信社會小論文
構建誠信社會小論文_社會誠信體系構建論文
有關於企業文化對企業的重要性論文
論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論文
企業信用的重要性論文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散文
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