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相關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新聞傳播學話語的構成包括知識、價值、規範三個層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新聞傳播學教學理念變革

  隨著資訊化社會的到來,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發展已經開始從“小新聞”轉向“大傳播”。“小新聞”是指傳統的以新聞採寫編評、經營管理等業務為主的新聞學教學。而“大傳播”不再侷限於“小新聞”的框架,也突破了傳播學的受眾、效果等研究領域,而是在更廣闊的視野下的資訊傳播與社會、國家、世界之間關係的巨集觀研究。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大傳播時代。

  一、新聞傳播進入大傳播時代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與手機、網路等新興媒介相互融合,新聞傳播進入了媒介融合時代;隨著個人掌握媒介技術的快捷,自媒體成為了時代的新寵;社會化網路的迅猛發展,使其成為最具影響的新聞源。這些變革,將新聞傳播推入到大傳播時代。

  1.新聞傳播進入媒介融合時代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媒介發展就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融合媒介”趨勢,這種媒介被定義為“印刷的、音訊的、視訊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媒介融合是一場基於資訊科技創新和社會話語重組的媒介整合,這樣一種整合帶來了新聞業的融合,給新聞傳播帶來了五類變革:一是新聞表述方式的融合,即新聞表達運用了多種媒介和互動技能來完成;二是新聞採集的融合,記者需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新聞進行資訊的採集;三是新聞製作流程的融合,主要是對新聞製作模式的改變;四是媒介間融合,指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內容和新聞資源共享;五是所有權融合,指不同型別的媒介如報紙、電臺、電視臺和網站,其所有權可以融合為一家傳媒集團,實現資源共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媒介融合成為我國新聞媒體發展的指導方針。這些變革將新聞傳播推入了大傳播時代。

  2.新聞傳播進入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被稱為“WeMedia”,2003年7月由美國新聞學會提出,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矽谷著名的IT專欄作家,《聖何塞水星報》專欄作家丹•吉爾默2004年出版了專著《自媒體》,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了大眾”,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個人部落格、網路聊天組、郵件和其他工具製作新聞。網路時代自媒體使新聞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6年美國《時代》週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網際網路使用自媒體的“你”。自媒體時代,社會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是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大新聞媒體已經失去了它的壟斷地位,現在可以釋出實時訊息的全球觀眾就是新一代的草根記者,新聞在他們自己的手中。通過配備膝上型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這些從讀者轉變而來的報道者將來自身邊的訊息轉換為新聞,這一轉變深刻揭示了我們消費新聞過程的改變。

  3.新聞傳播進入社會化時代

  網路的基本特徵是連線,而越來越持久和擴大的連線使網路社會化成為必然。特別是今天的Web2.0時代,網際網路的重心正在轉向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是網路社會覆蓋面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播媒介。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平臺上,新聞傳播的主角是使用者,使用者需要是新聞傳播的起點和目標。同時,社會化媒體中的新聞內容生產與社交是相互結合的,社會關係與新聞生產兩者相互融合在一起。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內容是連結人們關係的紐帶。因此,不難理解,在爭奪使用者的競爭中,從Facebook到Linkedln,各大社交網路紛紛推出了新聞媒體產品。新聞服務成為保持使用者黏性的競爭焦點。同時,社交網路也成為了最有影響的新聞源。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發表的報告顯示,美國63%的使用者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會化媒體獲取新聞,成逐年上升趨勢,社交網路正日益成為有影響力的新聞源,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社會化時代。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理念變革

  新聞傳播從“小新聞”進入到“大傳播”時代,隨之帶來的是新聞傳播學科教學理念的變革。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發展日新月異的學科,新聞傳播學的教學理念也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新聞傳播進入“大傳播”時代,新聞傳播學應從新興媒介技術的掌握、增加社會科學課程和新媒體媒介素養三方面變革教學理念。

  1.新興媒介技術課程的拓展

  媒體融合指的是不同型別的媒體的合作,包括手機和報紙、電視和網路等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媒體內容的數字化,再加上無處不在的高速寬頻連線和上網裝置的擴散,正在改變新聞傳播內容的釋出和流通方式。傳統媒體平臺和產業結構,需要大幅革新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當今社會的新聞傳播人才不僅需要多種掌握新興媒介技術,還需要培養在新媒體、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之間融合貫通的能力,即跨媒介思維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還是自媒體的新聞傳播,抑或通過社交媒體傳播新聞,新興的媒介技術是一道跨不過的門檻。在美國,根據對美國15家頂級新聞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家新聞學院近十年來增加了大量的新媒體技術課程以適應新聞業變革,包括計算機程式設計、社交媒體新聞學、大資料新聞學、數字受眾分析以及新技術如無人機、谷歌眼鏡應用等。而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中,新媒體技術的教學往往落後於業界實踐。從教學課程的設定中,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科亟需建立較為完整和先進的新媒體技術課程,並且依據各大高校自身的特色培育優勢課程。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性、權威性和高質量的新聞內容,而新媒體吸引年輕受眾,有更高層次的互動。新媒體和舊媒體的融合是一種“化學反應”,因此,貫通各種媒介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當新聞發生時,能迅速判斷,選擇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報道。並能運用多種媒介手段製作出打動受眾的新聞產品,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並引發關注。新聞傳播學科需要建立跨媒體課程培養這種跨媒介的整合思維。

  2.增加社會科學課程

  在我國的學科劃分中,新聞學屬於人文科學,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但歸根結底,新聞傳播學與社會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在新聞傳播與社會聯絡日益緊密的今天,新聞傳播學科應該增加社會科學的課程,以應對新聞傳播學的大傳播時代。從歷史的源流來看,傳播學的產生、發展與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有密切的聯絡,新聞學的採訪構思等也遵循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可以說,新聞傳播學發展至今,與社會科學聯絡緊密,譬如新聞媒體與其賴以生存的權力和控制力之間保持相互依存的關係,同時還反過來曲解、改變,甚至挑戰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新聞傳播與社會的關係在大傳播時代變得日益複雜,數字媒介重構了權力關係和社會秩序。為了釐清媒介如何推進了社會和世界,新聞傳播學科需要增加社會理論的課程與實踐,以廓清這個錯綜複雜、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數字媒介社會中的媒介實踐、網路化社會、網路化政治、媒介與資本、媒介與權力、媒介文化、媒介倫理與正義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社會理論的支撐。西方主流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重視新聞傳播學科的社會學科課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的新聞本科課程設定中,新聞學的課程只佔四分之一,而其餘大部分是社會科學的內容,試圖用社會理論課程教學啟發學生髮現與考察大眾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40年代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在愛荷華大學任新聞學院院長時,也增設了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的課程。60年代,美國主流的新聞教育已經確立了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和新聞專業技能融合的課程結構。而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發軔於新聞學的創立,一開始是沿襲美國早期的新聞學專業教學模式,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社科素養,導致大量的新聞專業學生走上媒體崗位,難以勝任迅速變革的媒體格局。儘管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已經由新聞學拓展到新聞傳播學,逐漸增加了社會學科的課程,但面對新聞傳播學與社會日益緊密的局面,學科的課程設定還應加大社會理論與新聞傳播實踐結合的課程類別。

  3.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資訊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早在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就給出了以上定義,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引進媒介素養理念,隨之引發了教育界和新聞傳播學科的關注,開始了對西方媒介素養理論的引進和推介,大多數新聞傳播學院的媒介素養課程還停留在介紹階段。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生成、交流和消費的方式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媒體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交流資訊的平臺;新聞傳播中的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還能成為自媒體的報道者傳播者。新媒介素養的概念被提出來,指在社交網路革命、網際網路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人為了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和社會關係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路,應掌握新的能力。無論是媒介素養還是新媒介素養,都是包括媒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當今的媒介環境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而這種素養的培育主要應依靠具備媒介素養專業教育的新聞傳播學的高等院校,通過新媒介素養課程的設定,培養傳媒業者對社會化媒體的認識與運用能力,社會化媒體時代的資料處理,新媒體技術素養,網路社會中的新聞倫理等專業素養;通過社會培訓,培養政府機構官員和社會組織人員對媒體角色和功能的認知,對媒體權利的保障,對資訊公開的認識,與媒體及公眾的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提供公開課程,影響公眾,培育其媒介使用素養、資訊生產能力、資訊消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等。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聞傳播學科的深刻變革,新聞傳播學教學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與大傳播時代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聞傳播人才。

  篇二

  傳播學下高校網頁翻譯模式分析

  一、網頁翻譯各傳播要素分析

  網路傳播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一種傳播形式,它有著非常多傳統媒介不具備的獨特優點。它擁有更好的時效性,可以給與受眾更加及時真實的反饋。此外,受眾不再僅僅是媒介資訊的接受者,還變成了篩選者,這削弱了媒體的“守門人”地位。所以,筆者以傳播學為基礎,對網頁翻譯中存在的各種傳播環節進行了分析。

  1.傳播者。

  在進行網頁翻譯的時候,翻譯者不僅僅只是翻譯者,還是傳播者。翻譯者既需要對材料進行翻譯,還需要承擔起“守門人”的角色,對蒐集到的各種資訊進行篩選和加工。作為對外宣傳的視窗,高校英文網頁帶有一定的宣傳目的,受眾群體比較明確。如果想要實現理想的傳播效果,翻譯者需要將傳播中的各個環節都進行認真的思考。網頁翻譯實際上是應用翻譯中的一種,它需要翻譯者懂得變通,不用苛求對原文的忠實度。

  2.傳播效果。

  所謂“傳播效果”就是傳播者所傳播出去的資訊對受眾的想法,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對於翻譯者而言,翻譯後的文章所要達到的目的和意義就可以理解成一種傳播效果。高校英文網頁是一種宣傳的手段,它的功能如下:首先是告訴目標受眾學校的真實的相關資訊。其次是向受眾展現學校的硬體實力以及軟體實力,同時網站還能夠幫助學校吸引投資,加強學校的國際合作。最後高校網頁能夠幫助學校吸引來自外國的學者和學生。傳播是否能實現理想的效果和傳播者本身對受眾心理是否瞭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翻譯者也需要對受眾心理以及受眾興趣進行一定的研究。3.目標受眾。受眾並不只是對資訊進行接收,還需要參與到傳播活動中去,對傳播活動進行必要的反饋。中國高校英文網頁的受眾主要是學生以及對學校有著興趣以及合作意向的企業,學者等等。

  二、網頁翻譯模式及具體原則

  經過對網頁翻譯相關傳播要素的分析,聯絡受眾的實際需求,筆者參照傳播學領域內著名的拉斯韋爾模式,搭建了網頁翻譯的模式。網頁翻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必須完成以下五大步驟:首先是對傳播要素進行分析,隨後要參考原文,之後進行資訊的篩選,對選擇出的資訊進行組織,最後對資訊進行發你。當這五個步驟都完成之後,翻譯者才可以將自己的成品傳播給受眾。在這個過程中,翻譯者還應當對受眾的前反饋以及反饋進行蒐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更改。當翻譯者對資訊進行選擇,組織與翻譯的時候,應當堅持下面幾個原則:

  1.資訊選擇原則。

  國內高校的英文網頁大多比較關注的是歷史改革,學科情況,師資力量以及學生數量等問題,這種設定並沒有考慮到目標受眾的實際需求。雖然部分學校在簡介當中包括了發展目標之中,但是其內容都比較概括,缺少學校的特色。

  2.資訊組織原則。

  網頁的受眾群體是網民,這個群體已經習慣了網際網路的碎片式閱讀方式,網站中學校的簡介在考慮到他們的這種特點後應該儘量的使自己的內容變得更加整潔,文章中應該有明確的標題,避免篇幅過長,內容過多。這類網站的受眾大多是本身對中國實際狀況不甚瞭解的外國人,對於他們而言過分的複雜可能就意味著失去興趣。國外高校的簡介通常都是很簡單的。

  3.資訊翻譯原則。

  中國高校英文網站中常常出現的語言錯誤在本文中就不再贅述,在資訊翻譯原則中,筆者認為需要強調的是翻譯者應該遵循目標語文體規範。文體有著重複性和習慣性,它的使用規範對於受眾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文體是讀者藉以分析作者意圖的一種重要紐帶,也是作者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依據。

  三、小結

  綜上,作為一種非常特別的傳播行為,網頁翻譯應該注意到傳播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以及媒介的特點。網頁翻譯應該滿足受眾對於相關資訊的實際需求,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翻譯實際上就是一種常見的消除障礙的資訊傳播手段,傳播才是翻譯行為的根本性目的。翻譯者應該在有關人員的幫助下,對原文資訊加以合理利用,對選擇出來的資訊進行翻譯,提高英文網頁的實際水平,改善國內高校的國際形象。

  篇三

  傳播學中集體無意識現象淺析

  一、傳播學中集體無意識的含義

  由於側重點的不同,對於“集體”的定義,心理學和傳播學有所區別,傳播學中的“集體無意識”概念也有別於心理學上的“集體無意識”概念。本文所討論的“集體”的含義,是一種橫向概念,是指因地理環境或者共同目標和利益訴求而集合起來的人群,它比較側重於地理空間,如社會生活中的“人群“”組織”“大眾”等表示群的概念。這裡的“集體”按其組織特點,主要可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於事件、情感或者其他原因臨時聚集起來的群體,比如,體育賽事的觀眾、逃荒的難民、網路圍觀者。另一種是由於有共同意識、共同利益、相同信仰或者其他原因組織起來的,有一定的分工和協作的、比較穩定的社會團體,這樣的團體有政黨、宗教、軍隊、學校等。前一種臨時性的集體,被我們稱為集合,後一種相對穩定的集體叫作組織。所以本文所分析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主要是指集合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和組織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

  二、集合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

  在榮格的學說中,“意識的整個本質就是辨別、區分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離成對立的雙方完全是由於意識的區分作用,只有意識才能認識到適當的東西,並使之與不適當的和無價值的東西區別開來。”簡單地說,意識就是人的大腦的一種辨別自己所看到、聽到、觸控到和感受到的外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的能力,人的行動往往是由於意識的作用而產生的。無意識意味著這種大腦的這種辨別能力處於休眠狀態,表現為兩種狀態,一種是沒有進入到個體大腦意識層面的行為,或者是被大腦壓抑起來的意識,比如說“夢”,這種無意識現象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傳播學研究的無意識已經進入了個體大腦的意識層面,雖然這種意識是經過個體意識加工後的,但是它並不是個體正常的意識現象,它反常於個體正常思維和推理,它不是來源於個體本身的判斷力,而是來源於外界強力植入和影響,是環境刺激後的結果,其中個體意識判斷成分含量比較少,群體的意識情緒處於絕對優勢,直接掌控個體的思維,是由於外界即人類群體環境的作用,使得大腦的意識判斷短路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在社會中很常見,它包括“被人接受了的或虛無縹緲的觀念,是一些老生常談、禮儀和道德規範、要遵循的慣例或禁條,公認的必須採用的或不準使用的行為和幻想的表達方式”,或者是“盲目地跟風、跟隨大眾的行為”。在集合傳播中,典型的集體無意識現象有常見的足球流氓暴力行為、哄搶購物、謠言的擴散等。

  1.集合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產生的流程

  傳播模式一般包括三個階段,即資訊的產生、資訊的傳播和資訊的反饋。集合傳播中資訊的產生一般都是伴隨著某個具體的社會事件的刺激而產生,集合傳播的過程就是群體對這一事件的解讀過程。下面是集合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產生流程的示意圖:①資訊產生階段:觸發性事件——對事件的資訊解讀。②資訊的傳播階段:資訊彙集趨同——資訊分散到個體。③資訊的反饋階段:形成集體無意識——產生無意識的集合行為。集合傳播中的事件一般是與大眾群體的利益關係密切的突發事件。出於人的自保天性,人的本性中潛藏有一種對變化的恐懼,當人適應一個環境,並且能和這個環境很好地互動的時候,任何環境的變化都會讓人產生自然的恐懼,變化越快越急劇,這種恐懼感就會越強,所以集合傳播中的觸發事件往往是一些突變的異常的事件,如自然災難、政局突變、經濟動盪等,這些事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快速產生一種群體情緒。當觸發性事件產生之後,一些最先接觸事件的個體就開始對這一事件進行解讀,由於個體的意識不同,對事件解讀出來的資訊也不同,這些不同的資訊慢慢彙集起來,並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淘汰掉不合理的內容,被加入一些合理的猜測,變成了群體對資訊的解讀。在群體的解讀下,資訊內容慢慢趨同,最終形成一個最為合理的內容形式。反過來,這個合理的資訊又不斷分散到每個個體,最終被個體所接受、相信。由於這個資訊是不斷淘汰和隨意新增的結果,所以它已經遠離了觸發的事件,這個資訊的合理並不是合乎事件的本身,而是符合人們誇大了的思維習慣。所以這個觸發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刺激人的恐懼情感,也隨著資訊的誇大而被誇大,最終形成巨大的群體情緒。由於個體對資訊掌握不全面,個體為避免自己受到危害,他們更願意相信群體,跟隨群體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被自然地認為是最安全的,這就是人們說的“法不責眾”心理。所以,個體在這種群體情緒面前,顯得非常弱小,沒有多大的抵抗力,個體意識只能服從集體意識,被集體意識所掌控,在集體中的每個個體都處於無意識狀態,這種現象就是“集體無意識”。

  2.集合傳播模式對集體無意識產生的作用

  集合傳播是一種彌散性傳播,是資訊在群體內部彌散、迴圈、隨機的傳播模式。它的傳播場合既有一對一的形式,也有一對多的形式,既可以是點對點的傳播,也可以是點對面的傳播,它的傳播方式是多元的、雙向的。集合傳播並沒有一個明顯的資訊來源,傳播客體和傳播主體的選擇也是隨機的,並且傳播客體與傳播主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等級關係、強勢和弱勢之分。這種隨機性會造成一種資訊迴流的現象,即資訊會在傳播過程中,會多次回傳到某個個體身上,然後又從這個個體傳播到其他個體,這樣的資訊迴圈帶來的結果是,加強了資訊的可信度,個體對資訊的分析和判斷跟不上群體對資訊的解碼速度,以至於放大了資訊對群體的影響。於是個體只能選擇聽從和相信被群體解碼後的資訊,這就加強了集體對個體意識的壓制,於是集體無意識現象得以迅速擴張。

  3.集合傳播的特點對集體無意識現象的影響

  集合傳播中的資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資訊內容關係到群體內大多數個體的利益,二是資訊具有很強的模糊性。模糊性不僅指資訊內容有很強的模糊性,還指資訊釋出機構或者釋出渠道的模糊性,在集合傳播中的資訊內容往往是那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並且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資訊釋出機構和順暢的傳播渠道。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資訊留給了個體很大的想象和加工空間。資訊在不斷的猜測和新增之後,一旦被群體認同,就會產生巨大的群體情緒。在這種情緒下,集體關注的焦點就不會集中於資訊的真實性問題上,他們中一部分會在假設或者承認資訊是真實的基礎上,判斷資訊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然後相應地做出一些行為舉措。另外的大部分則完全在這種群體情緒和氛圍的感染下,去模仿被這部分人的行為。於是個體就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被逐步吸納到這部分人之中,形成一個龐大的集體,最終所有的個體都會盲目地跟隨集體的活動流向而進行活動。除此之外,集合傳播還有匿名性、暗示性、感染性和迴圈性。集合傳播的匿名性使得每個個體都可以無所顧忌、毫無保留地把他感受的群體情緒發洩出來,如,在足球流氓暴力事件中,有很多參與“打砸搶”的球迷,並不是惡跡斑斑的破壞分子。相反,在正常生活中,他們都是循規蹈矩、老老實實的常人,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集合傳播的匿名性使他們被淹沒在群體之中,在群體中沒人知道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背景等,他們處於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匿名狀態,這種狀態使他們失去社會責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而做出許多宣洩原始本能的行為”。由於這些個體發洩出來的都是不受壓抑的情緒,所以就整個群體來說,因為原來觸發事件所產生的群體情緒就會不斷膨脹。反過來,這種虛誇了的群體情緒又進一步增強個體情緒,形成一個惡性迴圈,讓個體一直處於一種無意識的亢奮之中。集合傳播中在資訊傳播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群體情緒或者群體情感的傳播。資訊的傳播主要是通過資訊交流來實現的,而群體情緒的傳播只能通過暗示來實現,即資訊的傳播不是通過直接的說服或強制來實現,而是通過間接的示意使個體接受某種觀點或者從事某種行為,這種暗示並不是目的性的暗示,暗示和被暗示的物件都處在一種不自知的氣場中,這樣的氣場下個體之間的相互暗示是無意識的,受到了氣場的壓迫。集合傳播中的資訊之所以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蔓延至整個群體,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集合傳播的感染性。感染性與暗示性是相互關聯的另一種傳播特性。被群體所接受了的資訊,在暗示的作用下會像凶猛的傳染病毒一樣,以異常的速度在群體中彌散蔓延,而這種蔓延的過程就是感染。群體的感染使得整個群體在極短的時間內被一種情緒、一種觀點所支配,並迅速引起整個群體的激烈活動。

  三、組織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

  1.組織傳播中集體無意識的形成流程

  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組織目標而成立的,各個組織成員之間有著嚴格的管理和分工。所以組織傳播中資訊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目的性,這個目的性就體現在組織管理層對資訊的篩選和加工中。組織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的形成一般都經歷這麼幾個階段:組織上層獲得資訊—對資訊進行篩選加工—宣傳—資訊分散到各個部門—個體意識被組織意識掌控。組織中的集體無意識形成的最終原因和動力是組織利益。在組織利益的推動下,處在組織上層分工管理的人會主動去尋找一切對組織有利的資訊,當一個和組織有關係的資訊出現後,這部分人就開始篩選和加工,篩選出對組織有利的部分,遮蔽掉對組織有害的部分,或者他們會在解讀資訊中加入大量的組織意識,讓所有的資訊都為組織的目的和利益服務。組織一般的傳播方式是“內部宣傳”,資訊通過演講、開會、聚會等方式傳遞到組織各成員。在組織內部大量的資訊的轟炸下,組織內部成員的意識節節潰退,最終在心理上自覺接受組織意識,在組織意識的強力面前,每個個體處於無意識狀態。

  2.組織傳播的模式對集體無意識的影響

  組織傳播是一種等級傳播,所以它的傳播模式比較穩定,通常是一對多的下行傳播,即資訊在組織內部是自上而下傳達貫徹的單行過程。下層對組織的反饋會通過彙報、調查等方式傳遞給上層,下層在組織傳播中處於被動地位。下層的願望、建議和要求在組織傳播中對資訊的收集和加工會起到一些作用,但是總的來說,組織下層地位比較弱,在傳播等級中處於最底層,是完全的受傳者。傳播的等級性使得資訊帶有組織壓力,會給某些沒有被組織意識完全掌握的內部成員造成強迫性集體無意識,也就是說,個體的意識必須服從組織,如果個體意識和組織意識衝突,組織會用它的群體壓力和群體規範等手段迫使個體意識表達不出來,個體只能順從組織。橫向上的組織傳播,主要通過同級部門或成員之間的交流來實現,其目的只是相互之間的協作和配合,由此可以看出部門或者成員只有在執行上有自己的意識。組織分工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地執行組織意識。組織傳播還是一種封閉式傳播,由於資訊是和組織密切相關的對組織有利的資訊,所以組織內部並不想讓更多的外界知道,資訊只是在組織內部流傳。這樣也會出現資訊回傳的現象,與集合傳播相比這種資訊的回傳現象對個體意識的影響的力量要小得多,但也是組織傳播中集體無意識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3.組織傳播中的特點對集體無意識產生影響

  首先,組織傳播具有目的性,這種目的性是為組織利益服務的,這是集體無意識可以在組織中形成的根本條件。其次,組織的制度性導致了組織傳播的規範性,組織內有一個關於群體規範的體系,即組織內的獎懲制度,組織會清除掉那些對影響資訊傳播的障礙和帶有負面情緒的組織成員。通過組織的群體規範,組織內部會得到統一。再次是組織傳播的集體歸屬性。由於組織成員是在認同組織的觀點的基礎上加入組織,所以組織各成員對組織有很強的集體歸屬感,在這種集體歸屬感的背景下,大部分成員對組織關於資訊的解讀也會出現一些盲目的認可,這也是組織中集體無意識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最後組織傳播還有強烈的傾向性。由於組織對資訊的選擇性,使得組織成員在宣傳的作用下,被大量的同面的資訊所包圍,在只看到資訊一面的情況下,大腦自然只能做出帶有很強烈的傾向性的判斷。可以這樣說,組織內部的集體無意識很多情況是被組織矇騙了的集體無意識。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時期德國納粹會在他們的組織中成功地使其成員相信他們反人類、反人性的種族屠殺觀點,使得其成員在情緒高漲中,殘酷地屠殺猶太民族。

  四、集體無意識傳播的利弊

  1.集體無意識的有利方面

  集體無意識一直在社會變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社會的改革中,都活躍著集體無意識的身影。人類同屬一類群體,所以人類具有一些共同的普世價值。可能部分團體由於自己的團體利益,不去承認和認同這種普世價值。但是,就整體的人類來說,每一次大規模的集體無意識的出現,都根源於人類共同心理,也是對這種普世價值的推進。普世價值和共同心理是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土壤,並引導著人類群體不斷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集體無意識對於一個社會團體,有著生死攸關的影響。一個社會團體的存在是建立在集體聚合力和凝聚力的基礎上的,團體內部要有統一的思想基礎和集體認同感,而集體無意識就是維護這種集體聚集力和凝聚力的主要手段。在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整個團體會處在一種團體氛圍之中,維持著團體的穩定和精神。

  2.集體無意識的不利方面

  在集合傳播中,由於資訊具有的模糊性和虛誇性,加上整個群體都處於一種群體情緒當中,整體的群體情緒一直處於高漲的亢奮狀態,每個個體的自制力都處於最低的狀態,理性讓位於感性。所以很容易引起社會騷亂、暴動、打砸搶燒等,如果這種集體無意識被別有用心的煽動者所利用,將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健全發展,破壞社會秩序和社會規範,為整個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集體無意識往往還扮演著控制組織成員的手段。在集體無意識的掌控下,組織成員很容易就會變成執行組織意志的工具。組織傳播中的集體無意識通常有很大的愚民性質,使得成員為了組織利益,不擇手段。歷史上的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宗教衝突等,充分暴露出集體無意識的破壞威力。當前社會中的恐怖主義是集體無意識危害的一大表現。所以對於傳播中集體無意識應該加以重視,這樣才能很好地避免和應對由此產生的社會危害。

有關推薦:

網路傳播畢業實踐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
相關知識
傳播學相關畢業論文
關於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範文
護理心理學相關畢業論文範文
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免費
傳播學碩士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關於學前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廣播電視編導相關畢業論文
大學機械相關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專業相關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