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流動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農村人口流動是中國人口流動的主體,對中國的人口空間格局和區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迅猛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伴隨這一過程,農村人口流動日益加劇。農村人口流動的數量多、規模大、結構複雜、原因多樣。這種流動給廣大鄉村造成了嚴重的治理性困境。

  一、農村人口流動的成因分析

  一農村人口流動的根本原因: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與此同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農村的推廣,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率都大幅提高,然而,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多,土地少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拿我國的四川省為例,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積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人均面積不到一畝,整個四川省有超過五千萬的剩餘勞動力,這些勞力每年有半年是空閒時間。除此之外,全國每年還有大批男女青年滿十八週歲,加入外出務工隊伍,成為新的流動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每年農村大約有一千萬的新增勞動力。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

  二農村人口流動的可能條件:城市建設與發展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從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加快城鎮建設的速度,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城市發展的政策,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全面展開。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家對城市建設的投入大幅增加,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這就要求有大量的勞動力,因此,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

  三經濟利益的誘惑是農村人口流動的直接動力

  長期以來,農村生活條件差,經濟來源有限,僅僅依靠農業收入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時,城市的高收入對農村勞動力是極大的誘惑,因此,外出務工成為眾多農村勞動力的首要選擇。經濟利益成為推動農村人口流動的直接動力。

  二、農村人口流動對鄉村治理的影響

  流動是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變數,農村人口流動在給城市建設及流動著本人帶來積極效應的同時,也給農村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政府必須要對這一社會現象密切關注,如若不然,這些人口的流動可能會對農村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也不利於整個社會的穩定。

  一流動促使“鄉政村治”下的“草根民主”逐漸蛻變並引發鄉村政權“內卷化”

  正常情況下,人口流動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然而,由於我國國情的獨特性,人口流動並沒有給我國社會帶來長足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民工潮”逐漸興起,但這並沒有給農村社會的發展帶來優勢,相反,人口外流的同時,也帶走了農村大量的人力、技術和知識。農村人口的流動主要是青壯年的勞動力和高階知識分子。改革開放以後,中央想在農村地區實行“村民自治”,推行 “草根民主”,從而達到對鄉村的有效治理。然而,由於人口的流動,鄉村社會發展中最需要的人才、勞動力以及資金等都隨著人員流向了城鎮,這對農村社會的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國內一些學者通過大量的調研證實,在這些外流的人口中,青年佔到了80%以上,農村留下的人口的整體素質遠遠低於流出的人員。基層民主建設中的“草根”逐漸衰弱、減少,農村“兩委”的建設呈現“內卷化”的趨勢。

  二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並未在人口流動中有所發展,反而造成了農業發展“過密化”

  由於農村人口壓力過大,農業用地少的原因,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極為有限,僅僅為養家餬口用。對農村來說,土地是生存的必需品,是解決吃飯問題不可缺少的資料,是農民的生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土地分散的各個家庭,雖說農民的積極性增大了,但是土地更加分散,而且土地流轉的難度較大,不利於規模經營的開展。人口的外流也造成了農村土地的大量荒置,很多地方出現了無人耕種的現象,使得農業的生產效率大為降低,嚴重危及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農村人口的流動加劇了農村留守人員的“相對剝奪感”,使得鄉村治理難度加大

  研究表明,人口流動有助於流動者本身素質的提高,有助於現代性的增強。農村在流動的過程中,不斷接觸新的事物,學習新的知識,有助於農民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這對農村社會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我國農村人口流動的過程中,這些有利的因素卻沒有出現。相反,在人口流動的過程中,留守農村的農民通過各種途徑更加感受到城鎮居民生活條件比農村優越,生活環境更加好。這些資訊使得農民更加嚮往城市的生活,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不平等感。在農民的眼中,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城鄉的差距應該是逐漸縮小的,但事實上城鄉的差距卻逐漸拉大了,相對的農村的生活水平更低了,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無法彌合,這就產生了強烈的“相對剝奪感”。現階段,由於這種“相對剝奪感”的擴散,在農村引發了不少群體性事件,農民對政府不信任,對政府不滿意,這是我國農村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鄉村治理的有效策略

  在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的發展中,想要實現對農村的有效治理需要政府、社會和鄉村的共同努力,對農村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政府要不斷進行制度的完善和創新。

  一解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促進社會資源的有序流動

  城鄉對立的二元結構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國家在政策制定上的失衡。政府出臺的大多政策,都是優先發展城市經濟和工業,在資金和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但對於農村經濟,這種政策傾斜很少,這就導致大量的資本和人力集中在城市,農村發展需要的資源配置十分有限,對農村的發展非常不利。在這種資源都集中在城市的情況下,農村想要發展非常困難,發展空間非常有限,農村經濟發展遲緩,經濟凋敝,這對鄉村的治理非常不利。作為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逐步打破這種政策的不公平狀態,加快解構城鄉二元結構的對立,為鄉村的有效治理營造良好的環境。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戶籍制度的改革,要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戶籍制度的改革。

  二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使土地的“規模經營”

  現階段,我國鄉村治理沒有取的成效的重要原因就是弄村土地配置並沒有因為人口流動而形成“規模經營”,相反,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土地擱荒、撂荒等現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轉制度。在我國農村,依然是通過對單位土地投入勞動力的增加來提高土地的產出,並不是主要通過資本、技術、資訊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提高產出。所以,政府必須加快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步伐。首先,要加快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的制定。儘快制定並出臺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規範土地流轉的途徑,使農村土地流轉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其次,要設立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鄉鎮政府可以依託相關的政府機構建立土地中介組織,管理土地流轉,為農村土地的順利流轉搞好服務。最後,明確鄉村組織在土地流轉中的地位和角色,搞好管理和服務工作。

  三加強農村社會中政治、經濟和文化組織建設,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在我國推行的基層民主中,維護社會成員權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是社會組織。組織能夠凝聚農民的力量,提高農民意願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地位,保障農民的權利,提高農民的話語權。並且,通過組織,農民的意願受到政府的重視,這也有利於農民參政積極性的提高,同時,組織內部傳播的文明規範、組織成員間進行的技術交流等都有利於農民素質的提高,對鄉村治理的有效開展有積極的意義。所以,政府應該支援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組織的建設,通過組織把農民有效的聚集起來,使大家的技術和特長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農民可以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增強農民參與基層民主的積極性,實現“鄉政”和“村治”之間有效的溝通。

  參考文獻

  [1] 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後的鄉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

  [2] 周曉紅.現代化程序中的中國農民[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 鍾海,陳曉莉.農村流動人口視闊下的鄉村治理困境及對策[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

  [4] 張志偉,胡石清.我國人口流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篇2

  淺析戶籍制度改革下的農村人口流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不斷放寬,政治色彩逐漸弱化,為農村人口流動提供了便利,但仍然存在著很多障礙。所以進一步推行戶籍制度改革是促進農村人口流動,促進城市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戶籍制度;制度變遷;社會流動;二元社會

  戶籍制度是國家的一項重基本行政制度,是國家依法收集、確認、登記公民出生、死亡、親屬關係、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資訊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以個人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人口流動是人口在短期離開後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現象,一般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遊、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也在不斷的發生變革,農村人口流動也在逐漸活躍起來,但戶籍制度仍然是農村人口流動的戶籍壁壘,只有打破壁壘,才能逐漸為農村人口流動敞開大門。

  一、 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指新制度的產生、替代或改變舊制度的動態過程。作為替代過程,制度變遷是一種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為轉換過程,制度變遷是一種更有效率的制度生產過程;作為交換過程,制度變遷是制度的交易過程。

  一城鄉二元框架內戶籍制度調整

  這一時期主要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始標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也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農民湧向城市,出現了民工潮,衝擊了改革開放以前靜態的,二元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首先,在原來二元框架內開始出現戶口遷移政策。如國務院1984年發出的《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中規定了凡申請到集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和家屬,在集鎮有固定住所,有經營能力,或在鄉鎮企事業單位長期務工的,公安部門應准予落常住戶口,及時辦理入戶手續,發給“自理口糧戶口薄”,統計為非農業人口。①這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第一個規範性檔案,打開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大門,原來的二元戶籍制度開始鬆動。其次,改革戶口管理制度,實行戶口登記制度。這一時期國家頒佈的政策主要有1985年全國人大會審議通過的公安部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其中第十四條規定:“公民在辦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權益的事務時,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其身份。”從此就開始了中國證件制道路,開始對人口實行戶口制度、身份證制度、暫住證制度、寄住證制度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再次,原有戶籍制度的政治功能減弱。原有的戶籍制度直接與糧油供應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等諸多制度相掛鉤,但戶籍制度改革將直接弱化這些附加的功能。

  二逐漸突破二元戶籍制度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市場的不斷髮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作為上層建築的戶籍制度也不斷的做出改進和突破。第一步是對小城鎮戶口試行全面開放,不再進行限制。這是國家在從二元戶籍制度向一元戶籍制度過渡中的必然選擇。第二步是不斷完善戶口登記制度,建立常住戶口、暫住戶口、寄住戶口三種管理形式,並且取消了農業與非農業兩個型別,一律以“家庭戶”、“集體戶”進行。

  三逐漸建設城鄉一元戶籍制度

  這主要是從2002年至今,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需要不斷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黨的十六大指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進一步為建立城鄉一元戶籍制度指明瞭方向。這一時間段,戶籍制度改革逐步進入大城市,建立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但各省各城市也應因地制宜。同樣國家著力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避免因政策放寬大批農民湧向城市。

  二、 戶籍制度下農村人口流動現狀

  戶籍制度自被打上政治色彩時,就認為的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劃分出了一條防線,所以戶籍制度嚴重影響了農民人口流動。戶籍制度下農民流動也呈現出由固化到逐步流動的一個過程。

  一 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村人口流動提供的便利

  首先,農民可以自由流動,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村人口流動更加常態化,人口流動在數量上與社會發展更加契合,質量上更加實現人盡其才,盡其用的目的。其次,戶籍制度的政治功能對農民流動影響減弱,農民在流動中更加註重個人利益。最後,戶籍制度下各項派生制度對農民流動影響減小。由戶籍制度派生的就業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進入城市不再設阻。

  戶籍制度下農村人口流動起來,主要湧向城市,促進了中國城市化過程。戶籍制度的放寬對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二 戶籍制度下農村人口流動困境

  戶籍制度改革雖為農村人口流動提供了便利,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困境。首先是城市對農民仍然有排斥心理,這體現在農民工在城市中仍然處於弱勢地位,很難享受到與城市人一樣的權利。其次,與戶籍制度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未深入,同樣對農民造成了困難。如教育上,很多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仍然享受不到和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待遇;在就業方面,大學畢業的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裡找工作仍不是很理想,很多單位更傾向於選擇城市員工,這樣更加方便解決工作住房等問題;在福利待遇方面,農業戶口的人在城市裡仍然享受不到一些福利政策,如社保,養老保險等。所以農村人口流動仍會遇到戶口身份的阻礙。

  三、 減小戶籍制度對農村人口流動影響的對策建議

  為推進農村人口流動,推動農村城市化,促進中國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有必要進一步推進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首先,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以及特大城市對戶籍的限制,逐步對農民開放。這將直接影響農村人口流動趨向,促進農村大批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使我國的戶籍制度與市場經濟更加契合。其次,逐步取消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附加功能,這將弱化戶籍對人身份的影響和誘惑。再次,加快對戶籍制度派生制度改革,消除戶籍身份在其他方面的影響,這主要是指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制度。最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這是從根本上解決戶口對農民的誘惑和限制的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戶籍制度經歷了僵化到逐步活躍的一個改革過程,這得益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一系列農民工潮的衝擊。同樣戶籍制度的改革也放過來促進了農村人口流動和社會流動,促進了我國城市化過程。戶籍制度改革不僅僅是對身份的改變,對農村人口流動和農民的社會流動將會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宜君.戶籍制度改革與社會人口流動研究.[J]福建師範大學,2003

  [2]赫廣義.當代中國戶籍制度研究――社會影響、改革成就、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28

  [3]魏萬青.戶籍制度改革對流動人口收入的影響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21

  [4]孫文凱 白重恩.戶籍制度改革對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1

  註解:

  ①劉宜君.戶籍制度改革與社會人口流動研究.[J]福建師範大學.第2頁,2003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農村人口流動論文”

關於農村基層幹部管理畢業論文
農村行政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農村人口流動論文
農村人口參考論文
農村人口問題論文
農村人口方面的論文發表
農村人口城市化論文
農村人口老齡化論文免費範文
農村人口老齡化論文
農村人口論文範文
農村人口論文免費
農村人口論文範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