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當前,建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建設小康目標的首要任務。和諧社會的建立是由社會許多個和諧的單元共同組成的,在這些單元當中,和諧校園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建立和諧新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一、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提升新農村的和諧文化

  要使得社會主義的建設更加和諧、有序,必須有相匹配的文化作為支撐。所以群眾文化的作用也正體現於此。現階段農村的文化娛樂生活略顯得單一,農民的創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農民的文化生活比較落後,這些滯後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有助於調節每個農民的個體行為方式,同時也可以保持與維繫該群體認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農民的認同感得到強化,樹立農民們的民族自信心,增強農村集體的凝聚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穩定,可以說,群眾文化的開展在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農民群眾心中,他們認可的群眾文化是經過自己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帶有明顯的思想價值觀念,這些文化中也飽含了他們優良的傳統和先進文化思想,他們不僅認可這種文化,而且善於把這種文化表達出來,所以他們也可與通過這種形式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才藝,使得自己的心靈得以愉悅,使得和諧的風氣在當地形成。民眾的歡笑即是社會和諧的音符。因此,在建設新農村文化中,必須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可以增強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眾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化解各種不和諧的“聲音”,起到維護社會穩定,構建新農村和諧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規範群眾的道德與行為

  重塑新農村鄉風文明也是《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的要求,作為意識形態精神性的文化式樣,群眾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擔著規範集體成員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眾文化創作的作品中,宣揚儒家思想中忠孝節義、聖賢風範等作品佔比很大,這些作品在有形無形中都承擔了勸善抵惡的功能。而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農民感受到生動活潑的生活場景,豐富了農民們的群眾文化生活,也讓他們通過文化娛樂的薰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體會到文明,這樣的群眾文化有利於規範新時代下農民們的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行為準則、是非判斷等,使得藝術性與思想性達到高度的統一,所以說,群眾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起到一個社會教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而依據國家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群眾文化需要在內容上不斷深化、創新,讓群眾在自願、自覺地條件下,恪守的社會道德與倫理規範,並把自覺地把這種道德和規範傳遞到更多的家庭、群眾當中。

  三、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

  群眾文化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產物,更是農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達形式。群眾文化的開展,可以給新時代的農民更多的娛樂享受和審美情趣,而且群眾文化更多的是從農民自身的內在需求而創造出來的,帶有符合新時代農民的情感需求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更是滿足了農民們日常娛樂的需求。隨著現代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力實施下,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民們對越來越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們希望可以通過交流、參與的主動式文化活動,希望在休閒中獲得知識,在文化生活中修身養性,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從這個角度上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農民群眾在民間文化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在經過適當的支援與鼓勵農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中來,可以幫助農民群眾提升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認可度、參與度與創造能力,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積極投身到文化建設的熱情,激發新農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經濟功能,促進新農村繁榮發展

  國家提出要建設新農村,而這種要求更深的內涵是推動農村的整體發展,其中就包括了經濟的發展。而可以積極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同樣對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因為“藝術也是一種生產活動,藝術產生的作品從內在條件上說具有商品的屬性”,群眾文化也以藝術展現為基礎的,更是適用於農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眾文化可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由產品到商品的質變,就可以給當代的經濟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對新農村的建設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總之,如果可以在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過程中,把握好一個群眾文化的原則,走推陳出新、貼近農民日常需求、文化特點的道路,可以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打好群眾文化的文化戰略,積極引導和開發群眾對文化的創造力,培養出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群眾文化形式,可以通過市場運作的有效機制,把這種群眾文化的優勢發展成為產業優勢,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的繁榮發展。

  五、結語

  建立屬於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是我黨從全面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大局出發而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從文章的闡述中可以看出,做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不僅是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新農村文化的必然選擇。

  範文二:加速學校格局調整建立和諧教育

  一、基本情況

  自1995年以來,我區各級政府、教育部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推進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的成績,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教育支撐。

  1.學校情況。到2005年底,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207所,比2001年的4105所減少898所。其中,幼兒園208所,減少132所;小學2527所,減少484所,教學點589個,減少33個;特殊教育學校6所;普通初中316所,減少27所;普通高中102所,減少3所;中等職業學校34所,減少26所;高等院校14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8所,增加3所。從學校分佈看,全區城市學校347所,縣鎮學校376所,農村學校2484所,城鄉學校比例為2.3:7.7。全區中小學共有校舍557萬平方米,小學、中學生均校舍面積分別為3.86平方米和7.12平方米。圖書1303萬冊,生均11.85冊。

  2.在校生情況。截至2005年底,全區教育人口141.6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24.1%。其中,在校生134.1萬人,少數民族學生48萬人,佔35.74%。小學在校生達69.3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9.35萬人,佔42.34%。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04%,輟學率1.7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85%。初中在校生28.48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4.21%,輟學率1.8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77.28%。高中階段在校生18.42萬人,毛入學率為58.11%。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2.5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5.88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6.7萬人,毛入學率19.18%。

  3.師資隊伍情況。全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共有教職工7.48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萬人。小學專任教師3.38萬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43%,生師比為20.53:1初中專任教師1.54萬人,專任教師合格率為97.07%,生師比18.32:1高中專任教師6981人,專任教師合格率為89.49%,生師比17.97:1;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1729人,生師比為33.99:1;高等學校專任教師3552人,生師比13.82:1,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佔23.31%。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我區學校佈局調整自1995年開始實施,先後經歷11年兩輪三個階段。初調期1995年-2000年:結合“兩基”攻堅,加快建設改造了一大批中小學校,使全區各類學校特別是寧南山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和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完成了寧夏大學首輪合併。整合期2000年-2005年:圍繞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教育佈局,新建、改建、擴建了一批高中、寄宿制中學,整合撤併普通中等職業學校、成人大中專學校,組建了一批高職院校;完成了寧夏大學第二輪合併,擴大了全區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建設規模;民辦高等院校茁壯成長。推進期2005年-2006年:根據自治區第二輪中小學佈局調整工作,緊緊圍繞提高辦學效益,加快學校撤併步伐,使一大批農村中小學校教育資源配置更趨合理,城市教育集聚度增強。高等教育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明顯提高。在兩輪學校佈局調整中,全區各地立足實際,注重實效,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採取政府投人、市場運作、專案跟進、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不斷優化教育結構,使全區教育事業呈現出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可喜局面。其主要做法有:

  1.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學校佈局調整政策性強,涉及各方利益。在具體實施中,各地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解疑釋惑,不僅使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援,更在統一思想中加快了調整步伐。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座談會、牆報、標語等形式,狠抓輿論宣傳,對中小學佈局調整的重要意義、步驟、方法等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幫助廣大幹部群眾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為推進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自治區黨委、政府對學校佈局調整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和現場辦公,研究解決相關問題。自治區教育部門加強對各地學校佈局調整工作的指導力度,確保規劃有目標,調整有力度。各地也高度重視,層層發動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學校佈局調整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五市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強化政府行為,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相關負責人任副組長,教育、財政、發改、國土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基層鄉村及學校也相應建立領導小組,配合開展布局調整工作,從組織上確保了學校佈局調整工作順利進行。

  3.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各地根據山川、城鄉不同特點,制定了本地區學校佈局調整規劃和實施方案,有計劃、有重點地推動學校佈局調整工作。銀川、石嘴山市堅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將學校佈局與改造薄弱學校、建設優質學校相結合、與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相結合、與優化辦學結構、加快職業教育相結合,較好地解決了“上學難”矛盾。石嘴山市通過對一批礦區企業移交學校實施遷建、撤併、改造,較好地解決了企業學校“無人管”的現象,又通過資源優化,滿足了不同階段孩子的上學需求,緩解了城市教育的壓力。吳忠、中衛、固原三市結合山川相濟的特點,將佈局調整重心放在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突出辦學效益上,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調整優化城市教育佈局,一方面堅持就近入學、集中辦學的原則,推動農村中小學調整、撤併,基本形成了小學辦在村、初中辦在鄉、高中辦在縣城的格局。

  4.探索創新,集中辦學。經過兩輪高校佈局調整,原寧夏大學、寧夏工學院等五校合併成立新寧夏大學,原寧夏衛生學校、護士學校合併入寧夏醫學院,原固原衛生學校併入寧夏師範學院。通過改制、化轉、合併、升格,組建成立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高等職業學院,擴大了各校辦學規模,提高了辦學效益。隨著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寧夏司法警官學院、寧夏育才中學等學院校的建設,以寧夏大學為核心的寧夏教育園區雛形初具。為縮小寧夏教育發展差距,自治區黨委、政府果斷決策,相繼在銀川市新建了專門面向寧南山區招生,教學設施一流、師資力量一流的寧夏六盤山、育才高階中學,讓山區孩子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學生相同的優質教育資源。在企業學校移交中,石嘴山市投入巨資,在大武口區建設寄宿制學校,專門解決礦工子女上學問題。

  5.拓寬渠道,加大投入。據估算,自1998年啟動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以來,先後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世界銀行貸款專案等教育重點工程,共投入資金近17億元,新建、改建、擴建校舍面積218萬平方米,校舍磚瓦化面積達到90%。今年自治區確定投入1億元,啟動實施“企業移交學校危房改造工程”。各地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改善辦學條件力度,在加強政府投入的同時,採取市場運作方式,通過拍賣國有資產、土地、以校抵押、借牌招商、提前墊支、銀行借貸等方式,多渠道吸引各類資金用於學校新建、遷建工程,既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有力推動了學校佈局調整工作。

  二取得的成效

  1.優化了教育資源。通過佈局調整,全區教育資源重新優化組合,發揮出最大辦學效益。自治區通過建設教育園區,促進了各類高等院校規模化發展,也使各院校的體育場館、圖書館、實驗設施等資源得以共享,節約了政府投資成本,使教育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銀川市通過“騰籠換鳥”方式,對自治區級重點高中進行搬遷建設,將興慶、金鳳、西夏三區部分中小學進行合併,撤併部分生源少、教育質量差的學校,集中聯辦起一批優質學校,使教育聚集度明顯提高。目前,投資上億元的銀川一、二中等重點中學教學設施先進,教育環境優雅,成為城市教育中的“龍頭”。石嘴山市在整合企業移交學校過程中,對市三中進行遷建,將市九中與寧夏冶煉廠中學聯辦學校遷入市三中原址,同時將市十二小遷入九中校址,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2.擴大了教育規模。經過兩輪學校佈局調整,全區高校校舍面積從1997年的44.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55.73萬平方米,增長247.77%。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從1997年的10958人增加到2005年的40800人,增長338%。本科專業涵蓋11個學科門類,碩士學位授予點增加到76個,新增3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新組建8所高等職業學院,校均在校生規模達到2130人。中等職業學校校均規模由1997年的403人增加到2005年的1927人,增長378%。全區小學、初中、高中校均規模由2000年的216、752、732人增加到2005年的274、889、1230人。學校佈局調整成效最為突出的賀蘭縣,目前已完成80%的調整任務。在二輪學校佈局調整中,通過大手筆規劃、大幅度撤併、大財政支援、大專案建設,新建、改造了一批城鄉中小學校,使全縣學校面貌一新,佈局合理,規模擴大。

  3.改善了辦學條件。我區各類學校通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校容校舍煥然一新,教學設施配備齊全,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校軟體建設進一步加強,不少薄弱學校通過學校撤併實現了“一無兩有六配套”,圖書、實驗室器材大幅增加,許多過去沒有開設的課程也全部開齊,學生以前沒見過、沒用過的教學儀器裝備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全區高校共建成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中心1個,自治區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

  4.優化了師資隊伍。全區各地結合學校佈局調整,加快教師隊伍內部改革,不斷探索完善師資隊伍管理制度,通過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優勝劣汰,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為妥善安置學校撤併後的富餘教職工,各地積極探索辦法,通過統一考核,將一批優秀教師分配至教學第一線從事教學,對不合格教師實行轉崗、坐退、退休等辦法進行安置,保證教師“變崗不下崗”,穩定了師資隊伍。賀蘭縣通過學校佈局調整,既撤併了一些學校,也通過競爭考核使教師由原來的2671人減少到1700多人,師資隊伍進一步優化。

  5.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通過撤併一批薄弱學校,各地集中資源,加大對農村中心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使不少農村中心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在教育硬體設施上與城市教育同步,有效滿足了社會各界的教育需求,為各種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平等享受教育的環境。高校規模的擴大,為眾多學生享受高等教育創造了條件。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有效分流了大批學生,擴大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使更多的農村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時間。而且通過集體生活,農村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明顯增強,更容易養成現代社會的文明習慣。同時,通過新建、改造、撤併,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較好地解決了城市教育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三、今後一個時期學校佈局調整的思考

  “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區學校佈局調整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的基本要求,緊緊圍繞自治區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序,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緊圍繞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四個原則,處理好五個關係,著力抓好七項工作。

  1.堅持四個原則。一是堅持科學規劃,著眼長遠,穩步實施的原則。學校佈局調整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穩步推進。要根據城市化程序,合理調整鄉村學校的佈局,認真規劃城鎮教育佈局結構,使農村教育、城鎮教育佈局與城市化程序相適應。要著眼長遠,拓寬視野,不能侷限於一縣、一市,要從全區的角度考慮,那種小學不出村、初中不出鄉、高中不出縣的格局往往會影響人才的培養。六盤山高中今年首屆高考取得好成績,就充分說明了自治區黨委、政府跳出山區抓山區教育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要按照初級小學和教學點保證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完全小學按擴大規模、初級中學按聯鄉辦學、高階中學建在縣城以上城市進行調整,撤併不符合要求的學校,構建與城市化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學校佈局結構。二是堅持突出城區、兼顧鄉鎮,統籌發展的原則。學校佈局調整工作要統籌兼顧,既要實事求是,面對現實,又要著眼教育發展的未來。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於人口向城鎮聚集的實際,著眼於全面提高當地教育水平,按照城區人口和學生增長的速度對中小學進行調整,加大力度解決城鎮及周圍學校班額過大的問題。在實現寧南山區“兩基”目標後,加大城市薄弱學校改造和擴張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適時、適度將教育投入向城市教育傾斜,採取新建、擴建、改造等形式,切實解決城市校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要堅持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統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特別是要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統籌城鄉教育和區域教育協調發展;統籌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和穩定。三是堅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增大容量的原則。學校佈局調整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完全小學要設定在人口集中、規模較大的行政村或鄉鎮。進一步調整鄉鎮學校佈局,打破鄉鄉辦初級中學體制,建立聯鄉辦初級中學的格局。鄉鎮要根據城鎮發展規劃,有計劃地擴大鄉鎮中心小學的規模,逐步實行約化辦學,輻射行政村,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正確處理普及與提高、數量與質量、效益與公平的關係,構建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四是堅持面向全體、服務群眾、方便學生的原則。學校佈局結構調整要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為核心。要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發展。農村學校撤併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簡單化、“一刀切”、“一陣風”,避免出現新的佈局失衡。

  2.處理好五個關係。一是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學校佈局調整涉及到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慎重決策。要有周密的配套措施,切實幫助學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佈局調整後的富餘人員,要做好分流安置工作。按自治區編制標準加強對各學科教師的配備,加強教學人員,精簡非教學人員,解決學科教師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形成數量足夠、結構合理、人員優化的中小學教職工隊伍。加強佈局調整後學校管理,保障師生安全。二是處理好速度、規模與質量、效益的關係。隨著自治區全面實現“普九”目標,今後四、五年內,初中三年預備升學人數將逐年上升,高中階段教育擴招是必然趨勢。擴招必須以不降低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為前提,要避免發生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忽視質量和效益的傾向。三是處理好示範學校與普通學校的關係。在辦好高中階段以上示範學校的同時,不能忽視普通學校的建設。要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結合本地實際,對一些辦學水平高、效益好的學校加大硬體投入和隊伍建設,推動我區整體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四是處理好高中階段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的關係。辦好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是為九年義務教育疏通渠道,也是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重要舉措。各地要在保證九年義務教育質量的基礎上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調整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與佈局的過程中,要與初中教育密切結合,使調整更加符合教育的發展規律。五是處理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合理配比、協調發展的關係。為適應自治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要求,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中所佔比例,使之與普通高中教育比例相當。重點建設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縣級職教育中心、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素質,通過佈局調整,使中等職業教育中心校均規模達到1200人以上,實行集團化辦學,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開展職業技能培養,實施勞務輸出培訓,推動經濟發展,幫助農民增產增收。

  3.著力抓好的七項工作。

  一是調整完善規劃。學校佈局調整,規劃至關重要。要切實做到規劃先行,將學校佈局調整納入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規劃中,使學校佈局調整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要做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重複建設。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在學校佈局結構調整中,既要加大力度進行調整,又要做到切合實際,因地制宜,既不能盲目跟風,也不能就地打轉,要科學合理地“撤、並、調、增”各類學校。要選擇有條件的鄉鎮搞好試點,以點帶面,穩步推進。要將調整佈局與提高辦學效益、改善辦學結構結合起來,既要優化組合教育資源,逐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又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發展水平。

  三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積極申請國家基本建設專案,爭取中央和有關部門的資金支援。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學校佈局調整所需資金投入,納人自治區和各地財政預算,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經費支援學校佈局調整工作。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學校建設。

  四是加強硬體設施建設。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步伐,切實解決寄宿制學校住宿難的問題。要高度重視發展城市教育。按照我區推進城市化程序的總體部署,以學校佈局調整為契機,加快城市學校建設,以學校建設拉動城鎮建設,以學生進城帶動農民進城,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針對今後一個時期自治區加快城市化程序,城市生源不斷增加的趨勢,在“兩基”攻堅任務完成後,適時、適度將教育投入向城市教育傾斜,採取新建、擴建、改造等形式,加快建設一批城市優質學校,改造一批薄弱學校,切實解決城市校舍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改善辦學條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五是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辦學以教師為本,育人以學生為本。自治區將加強人事制度改革,在推行編制實名管理的基礎上,根據我區教育發展的實際,逐步實行動態核定教師編制,適當增加專任教師數量。同時,要繼續深入開展支教服務活動,解決南部山區教師數量不足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要按照分類指導、變崗不下崗的原則,妥善合理地分流和安置富餘教師。可以採取考核的辦法,把優秀的專任教師安排在教學第一線;對年老體弱教師實行早退、坐休,騰出編制招聘大學生擔任教師;對於知識老化、教學能力弱的教師,在編制保留、工資不降的情況下,合理安排他們從事後勤服務,擔任寄宿學校生活教師,搞好寄宿制學校的生活管理工作。加快培養一批高校新興學科和專業教師、學科帶頭人以及“雙師型”教師。建立多元化的培訓體系,積極創造條件培訓教師,不斷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六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近年起,國家加大對教育的巨集觀調控力度,強調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因此,要根據教育的發展,適度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要提早對初中畢業生進行合理分流,否則勢必重新形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造成高考錄取比例下降,不僅會加重就業壓力,而且也不利於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區普高與中職發展不夠平衡,普高比例明顯高於中職,與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我們必須要審時度勢,高度重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是按照區域分佈特點,組建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職校集團中心,對不具備建立職業教育機構的市、縣區,可以普通中學開設職教班或舉辦綜合高中,實行一校雙證。二是改革招生制度,對應屆畢業生實行一考多分流。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自主招生,多次招生,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調整和設定專業。三是創新職教理念、職教體制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緊密結合。積極推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建立職校與普校互通的立交橋。

  七是盤活閒置教育資源。要加強教育資產管理,明文規定凡被撤併學校的教學儀器、圖書、文體器材、課桌等應“物隨人走”,土地、校舍等“產權歸教”。政府可通過拍賣、轉讓、置換等多種形式,優先轉用於鄰近學校的改擴建,也可用於發展本村幼兒教育、成人教育,作為學校校外活動、社會實踐場地。建立學校債務分擔制度,撤併後的學校債務,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由政府全部承擔,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由政府、學校舉辦者和學校多方籌措資金解決。學校佈局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到位,我們要隨著自治區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推進,不斷完善規劃,加大調整力度,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論文
相關知識
建立和諧社會論文
文明禮儀建立和諧社會學生演講稿
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關於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論文範文
和諧社會論文
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論文
建設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建立和諧社群實施方案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