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備課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0日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民主選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不同的選舉方式既有各自的優點,又存在各自的侷限性,瞭解民主選舉方式的制約因素。

  2.能力目標。

  能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絡實際,評價、權衡四種選舉方式的利弊;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懂得公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有關錯誤觀點和行為進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民主建設是要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理解我國目前採取的民主選舉;懂得我國民主選舉權利來之不易,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權利,提高自身的民主參與意識,增強主人翁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

  珍惜自己的民主選舉權利,積極參加民主選舉。

  三、教學難點

  客觀看待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優點及侷限性。

  四、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民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關於民主選舉,同學們瞭解多少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關於民主選舉的內容。

  學習新課:

  情景匯入:選舉面面觀

  活動一:觀看視訊資料一《西王平村村委會選舉》

  在看視訊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視訊一中反映了什麼樣的選舉方式?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視訊一是西平王村年滿18週歲的村民通過直接選舉和差額選舉的方式選舉村委會主任和村委會委員。

  活動二:觀看視訊資料二《國家領導人選舉》

  在觀看視訊二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視訊二中反映了什麼樣的選舉方式?視訊二和視訊一的選舉方式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視訊二說的是2013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選舉國家領導人的過程,視訊中涉及了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選舉方式。

  選舉方式是指選舉的形式和方法。選舉方式是影響選舉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決定著選舉人個體選舉意願表達的方式和質量,也直接會影響到選舉結果。

  如果從選民的角度劃分,選舉方式可以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直接選舉是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間接選舉是由選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參加選舉投票的選舉方式。

  觀點辨析:選舉我知道

   有的同學認為:“還是直接選舉好,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民主。”你是怎樣看待這種觀點的。

  教師總結:我們先通過填圖表比較這兩種選舉方式,然後再來分析這種觀點。請同學首先填表。

  同學填表:直接選舉的優點是每個選民都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意願機會,實現選民意志,選民參加選舉熱情高。由於當選者是由選民直接投票產生,這有助於加強選民與當選者的聯絡,可以更好地調動公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積極性。視訊一中出現的西王平村的村民積極參加村委會成員的選舉,熱情很高,就是因為村民可以親自投票選出代表自己利益的村民委員會成員,實現本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直接選舉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泛的情況下,實施過程中,組織、技術工作等方面存在較大難度,選舉成本較高。

  間接選舉和直接選舉相比較,優點是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的情況下,由於代表人數只是公民人數中的較少的一部分,便於組織,選舉成本較低,效率較高。而且由於代表素質一般會高於一般公民的素質,會從整體上更好地代表和體現公民意志。但是,由於間接選舉是由選民選出的代表進行投票,不能直接表達選民意願,致使選民與當選者之間的聯絡受到一定的阻隔,影響了選民意願的表達,甚至會出現對公民意志的片面的反映和扭曲,選舉的熱情受到影響的不足。

  追問:通過以上綜合分析,你能對“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民主的”觀點進行全面分析了嗎?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作為民主選舉的方式,都進行投票選舉,表達了選民意願。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各有利弊,不能簡單說哪種方式更民主。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的情況下,實行間接選舉,便於組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直接選舉比間接選舉更民主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同學們知道在我國哪些範圍是直接選舉,哪些是間接選舉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目前,在我國公民直接參與選舉的活動,在國家事務方面,有縣以及縣級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選舉;在社會事務方面,有城市居民委員會和農村的村民委員會的選舉。我國公民間接選舉的範圍有縣級以上的各級人大代表;鄉以及鄉以上各級地方政府的領導人員。

  我們從選舉人的角度出發,可以把選舉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那麼如果從被選舉人,即候選人的角度看,還可以分為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

  在一般選舉中,為了使選票相對集中,選舉中一般會事先確定候選人,如果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就是等額選舉。如果確定的正式候選人名額多於應選名額,就是差額選舉。

   “等額選舉當選者已經‘內定’,不如差額選舉更民主。” 你是怎樣認為的呢?還是讓我們先一起來探究分析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特點,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填表回答:

  教師總結:等額選舉在選舉前有一個實現確定候選人的過程,在確定候選人的過程中,等額選舉較好把握選舉的規模和候選者結構,相對來說方法簡單,耗費時間較少,並且選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等額選舉的侷限性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選民的自由選擇,會影響選民選舉的積極性。而和等額選舉相比,差額選舉中,候選人按照既定的規則,採取演講、答辯等方式向選民介紹自己,開展競選,能讓被選舉人之間形成競爭,有助於選民更好地瞭解候選人,為選民進行民主選舉提供了選擇餘地。

  但是,差額選舉過程中,被選舉人間的競爭如不加以有效規範,容易導致虛假宣傳、賄賂選民、金錢交易等不良現象。另外還會存在選票不利於集中,效率較低的不足。

  瞭解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優點和侷限後,我們再一起來分析“等額選舉當選者已經‘內定’,不如差額選舉更民主。”的觀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對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的比較分析,我們知道任何選舉方式都有利有弊。實行等額選舉可以使得選票相對集中,優化當選者的結構,使之更加合理。等額選舉是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人名額相等,容易給選民造成當選者已經內定的誤會,事實上,如果候選人的選票達不到法定票數也是不能當選的。差額選舉儘管能為選民進行民主選舉提供選擇的餘地,在候選人間形成競爭,但也容易出現虛假宣傳、賄選等情況的發生。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都是民主選舉的方式,各有利弊。因此,“等額選舉當選者已經‘內定’,不如差額選舉更民主。”的觀點是不準確的。

  我國哪些範圍是等額選舉,哪些是差額選舉呢?

  學生回答:

  資料展示:《選舉法》第三十條規定:全國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實行差額選舉,代表候選人的人數應多於應選代表的名額。由選民直接選舉的代表候選人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的名額,應多於應選代表名額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差額選舉;等額選舉只在選舉國家主席、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副主席、中共中央等極少數情況下被採用。

  深入探究:民主選舉的進步歷程

  觀看視訊:一起感受《選舉法》修訂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新變化,感受我國民主選舉的進步歷程。在觀看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我國民主選舉方式有什麼變化?影響民主選舉方式的因素有哪些?播放視訊《人大代表城鄉同比例選舉》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國的選舉制度和選舉方式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髮展。由此可以看出,影響我國民主選舉變化的因素主要有: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選民文化水平提高。另外,我國的選舉制度發展的歷程還表明,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採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概括起來,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依據主要有社會經濟制度、國家性質、社會進步狀況、經濟發展狀況、物質生活條件、選民文化水平等。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目前的國情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針對這種狀況,我國該採取什麼樣的選舉方式呢?

  在這種狀況下,我國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採用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

  觀看視訊:《十六張選民證》,請同學們在觀看之後談談視訊給你哪些啟示?播放視訊《十六張選民證》

  小明的觀點“老人的責任感強,他積極行使自己民主選舉的權利!要向他學習!”小麗認為“選誰都一樣,沒必要太認真,隨便投就行。”你認同誰的觀點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認為選誰都一樣,沒必要太認真,隨便投就行。”的觀點是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選民參加選舉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選舉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認真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利,意味著我們不能選出為人民謀福利的當家人,無法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無法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小明的觀點“老人的責任感強,他積極行使自己民主選舉的權利!”是正確的。認真參加民主選舉的態度和行為,有助於更好的選舉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代表,更好的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

  選民參與民主選舉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選民參加選舉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選舉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斷提高民主選舉的素養,行使好民主選舉的權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同時,是否積極參加選舉,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種“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是否參加選舉,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和政治素養高低的體現。

  迴歸生活:行使好我們的權利

  問:小明所在的村子正在進行村民委員會村委會主任的選舉,小明應該怎樣投出自己的神聖一票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公民平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尤其是民主選舉的素養,積極行使自己的民主選舉的權利。在進行選舉時,要不謀私利,應出於公心,以人民利益為重;在選舉前,要了解候選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現,在理性思考、判斷的基礎上,進行審慎的投票。

  此次選舉,一共有兩個候選人,一個是小張,他社會關係廣、 辦事能力強、 學歷水平高、和我關係好、曾經有承諾……

  另一位是小李,他為人正直、責任心強、不謀私利、踏實認真、熱心服務……

  追問:面對兩位候選人,我們該選舉誰來做“村官”?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在民主選舉時,不同選舉崗位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無論什麼崗位,對候選人應該有一些起碼的品德和能力要求,比如:求真務實,願意為百姓辦實事;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有較強的管理能力;辦事公道,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謀私利、堅持原則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選出負責人的能夠代表自己意願的代表。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命題判定、概念再判斷等方式,能夠理解實踐概念、特徵以及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能夠全面深刻地把握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初步利用“實踐觀”來分析現實生活。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命題的是非判定,思考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再判斷,深化對實踐本身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知行關係的討論來昇華對實踐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加深了對實踐的理解,感受到實踐的價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實踐,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實踐的概念,全面掌握實踐和認識的關係

  2.教學難點:理解實踐的概念和特徵

  三、教學策略

  高二學生在生活中對於“實踐”已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還沒有上升到哲學層面,同時本課的標題為《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所以教師可以直接引入“實踐”,來學習“人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後迴歸實踐概念本身,讓學生在已有哲學基礎上來理解實踐概念。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教師引入: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的課題是“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每組有兩張任務卡,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完成的任務。

  首先,第一個任務就是我們仿照江蘇衛視綜藝節目《非常了得》,即選手給出資訊,由嘉賓來判斷是真是假。

  我們的六組同學就是今天的嘉賓,請開啟手中的任務卡1,要求是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小組一起來判斷下面五個命題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最後由小組代表來回答,同時還要告訴大家你的判斷是怎麼得到的。

  教師展示五個命題:

  1.蘋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讓羽毛與鐵球從同一高度同時由靜止釋放,羽毛和鐵球同時落到月球表面

  3.醬油吃多了面板會變黑

  4.北京地鐵價格上調之後,坐地鐵的人會減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新增劑不利於身體健康

  副板書:判斷從哪兒獲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並彙總答案

  教師講解:蘋果到底哪裡最甜,羽毛與鐵球是否同時落地,醬油吃多了會不會變黑,地鐵價格會不會影響人們乘坐,食品新增劑是否有害健康,對於這些認識的判斷是從哪兒來的,到底怎麼回事,我們來深入分析一下。

  1.蘋果的頂部是不是最甜。同學們的回答是可以通過吃一口嘗一嘗來做出判斷。我們的偉人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大家與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而吃蘋果這件事就屬於哲學意義上的實踐活動。

  我們親口吃一吃判斷哪個部分最甜,那我們吃一個就能得出結論嗎?吃幾個?怎麼吃?

  學生回答:吃幾個肯定不行,最好是通過科學實驗來檢驗。

  教師展示資料:科學家們利用糖度計這一認識工具來進行測試實踐,我們對蘋果哪個部位最甜的認識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來是蘋果的頂部最甜。

  主機板書: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教師設問:2.關於羽毛和鐵球同時落地的認識,我們不是親身實踐,而是從別人那裡來判斷真假。所以,實踐還是認識的來源嗎?

  學生回答:還是別人的實踐來獲得認識。

  教師總結:從親自嘗一嘗蘋果獲得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實驗獲得間接經驗,歸根結底都來自實踐。

  教師設問:3.吃醬油面板會變黑是非常有趣的話題,同學們都認為不可能,所以判斷就是錯的嗎?因為91%的人說吃醬油面板不會變黑,所以“吃醬油面板會變黑”就是錯誤的嗎?因為權威人士說吃醬油和面板顏色之間沒有必然關係,所以“吃醬油面板會變黑”是不對的嗎?

  學生回答:不應該由權威或者多數人來判斷真假,還是要看看科學實驗結果。

  教師展示資料:科學實驗發現醬油食用後會轉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無機鹽、水等能被人體吸收的物質,並不具備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醬油中的色素物質不會直接轉移到面板中,對黑色素細胞的合成並不起作用。

  教師總結:我們判斷認識的正確與否,不以人數多少為標準,也不用權威來判定,而是通過實踐活動來檢驗。

  主機板書: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教師過渡:所以在追求正確認識的過程中,“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教師設問:4.關於地鐵票價與需求之間的關係,藉助我們經濟生活書中的需求法則來判斷正誤,那是否與剛才提到的“不唯書”相違背?

  學生回答:不違背,書本也是他人實踐經驗的總結。

  教師總結:書本知識對於我們來說是來自於實踐的間接經驗,不唯書,不是不信書,而是要站在前人實踐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學的實踐。

  教師過渡:5.關於食品新增劑的認識,同學們給出的判斷是猶豫不確定的。到底食品新增劑是否有害健康,我們以食品新增劑中的甜味劑為例,來判斷一下。

  教師展示資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試驗中被法赫伯格發現,可作為糖的替代品,滿足了人們對糖的追求而頗受歡迎。隨著糖精的應用逐漸廣泛,人們對其是否安全的擔心也逐漸增加;

  1968年,科學研究發現大量餵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發生率增加。人們認為糖精會增加患癌風險,被禁用;

  1998年,運用化學分析方法發現,老鼠患癌是因為尿液中糖精導致的沉澱物,人類尿液中則沒有,沒有證據證明糖精對人體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學生活動:閱讀資料,並概述糖精的應用歷史。

  教師設問: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過實驗得出關於糖精的結論為什麼都不一樣?

  學生回答: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有限,所以對糖精的結論不同。

  教師過渡:讓我們從哲學角度對甜味劑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認識發展過程進行分析。

  在煤焦油衍生物實驗、科學研究、化學分析法等各種實踐活動的驅使下,關於糖精健康與否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和發展。所以人們在實踐中推動認識的發展,並用獲得的認識來指導實踐。

  主機板書: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和認識的目的

  教師小結:通過對於五個命題的判定,我們知道認識與實踐即知與行的關係──認識從何而來,從實踐中來;認識的發展要靠實踐推動;認識的真偽要依靠實踐來檢驗;認識的歸宿是為了指導實踐。所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主機板書: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教師過渡:那為什麼實踐會成為認識的來源,目的,動力和檢驗標準? 到底什麼是實踐呢?我們現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中關於實踐概念的闡述。

  主機板書: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開啟第二張任務卡,任務卡中有六個條目,大家根據已知實踐的含義來按圖索驥,判斷六個條目中哪些屬於實踐活動,並說明理由。

  教師展示資料:

  1.動物界最高超的紡織工織布鳥正在編制精美的鳥巢

  2.為滿足換乘需求,對地鐵5號線站臺進行了加寬改造

  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天氣預報說2014年10月28日多雲轉晴,最高溫度14度,最低溫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國探月工程三期實施從月球軌道返回地球的飛行實驗

  6.高二6班同學在化學課上學習了化學平衡知識

  學生討論並回答:1屬於動物的本能活動,不符合“人”是實踐的主體,4和6屬於人的認識活動。2、3、5符合教材對實踐的定義。

  教師歸納: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有意識,有目的,區別於動物,客觀物質性──主體、手段和客體都是客觀的,並且需要遵循客觀規律,同時實踐還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徵,是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的行為,並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

  主機板書:實踐的特點──能動性,客觀物質性,社會歷史性

  教師小結:實踐之所以是認識的目的、歸宿、動力和檢驗標準,因為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橋樑,能夠將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的直接現實性活動。所以在實踐中能夠獲得認識,能夠檢驗認識,能夠推動認識發展,認識能指導實踐。

  教師提升: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實際上就是傳統哲學中的知與行的關係。關於知與行,有人說知難行易,有人說知易行難,請同學們分析這兩句話的合理性。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獲得認識的實踐不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累積,用認識來指導實踐,實踐中會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立場,三觀的制約,行動起來沒那麼容易,所以這兩句話都有合理性。

  對於知行關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還是行,我們最佳的狀態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學們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能勇於實踐,敢於探索,來獲得最深刻、最生動的知識,用正確的認識來為實踐服務,更好的生活和學習。那追求真理從來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節課再揭曉。

  五、教學反思

  1.確立教學設計的認知邏輯,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對教材的順序做出了細微調整,從標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匯入,討論人的認識與實踐的關係。在對“實踐”有了哲學思考後,引入實踐的概念和特徵。因為由實踐的概念和特徵,過渡到實踐與認識的關係,雖然符合知識邏輯,但實踐本身概念較為抽象,而實踐與認識的關係相對符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所以這樣的改動由淺入深,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通過教學模型的設計,探尋教材的本質,增加教學設計的生命力。一例貫穿的教學設計具有結構上的完整性,能夠體現教師的設計功力,保持了課堂風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貫穿的生命力在於“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時效性,教學設計難以常青。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使用了命題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斷的環節,通過這種模式來架構起來本節課的框架,讓學生在對命題的不斷推測、懷疑、反思等過程中來獲得知識,增強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學教學的特點,且這種模式的建立能夠靈活遷移,保持了相對長久的生命力。

  3.本節課也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對於“知行關係”的提升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以至於“實踐第一”的觀點略顯薄弱;同時“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應該是貫穿全課的核心,解開謎題的鑰匙,教師在處理上還需要加強。

參與政治生活知識點
高中政治備課組工作總結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備課教案
高中美術備課教案設計素材圖
高中政治備課組工作總結
初中政治說課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說課稿
高中政治新課改論文
高中政治考試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新課標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知識點
高中政治聽課反思
高二政治備課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