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擴大我國內需極為必要,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作用。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利於帶動投資和消費,推動出口,擴大內需,引導我國經濟向著快速穩定健康方向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的作用

  摘要:

  擴大我國內需極為必要,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作用。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利於帶動投資和消費,推動出口,擴大內需,引導我國經濟向著快速穩定健康方向發展。

  關鍵詞:

  內需;財政政策;作用

  一、我國當前的財政政策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以來,受美元國際化的影響,全球經濟全面下滑,我國一直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應對經濟的蕭條狀態。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經濟下滑的腳步放緩,2009年增速8.7%,國內需求強勁,出口總額反降為升。在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時明確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強調要加力增效,這凸顯了財政政策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積極財政政策對擴大我國內需的必要性

  政府要擴大內需就必須運用強有力的政策手段來進行巨集觀調控,其中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期,我國金融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費,這些措施雖然對經濟下滑起到了抑制作用,但總體上效果並不明顯。這說明,單純用貨幣政策進行巨集觀調控的效果會受到制約。追其根源,在於我國的市場模式已經發生了反向變化。改革開放前期及初期,中國為賣方市場,經濟資源短缺,企業很容易找到良好的投資專案,在政府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時,投資取向對資金的需求會被極大地調動,銀行也很容易放款。而二十多年後,中國的經濟市場就變為了買方市場,生產能力過剩,企業的貸款積極性不高,銀行放貸意願也不高。另外,由於銀行體制改革,銀行放款風險增大,所以更加增大了貸款難度。與貨幣政策這些缺陷相比,政府的財政政策則具有時滯短、可直接擴大內需等優點。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用以擴大內需十分重要。

  三、擴大我國內需的重要性

  從我國的內需現狀看,2001年,我國的GDP為109027.99億元,最終消費為66933.89億元,其差距為42094.1億元,最終消費率為61.39%。之後,雖然內需總量也在不斷增長,但由於GDP以更快的速度攀升,所以最終消費量與GDP的差距不斷擴大,最終消費率一直到2010年持續下降,只有在2011年略有回升。2014年,我國的GDP為636463億元,最終消費率為51.2%。綜合資料表明,我國的GDP在不斷增長,但最終消費的貢獻率卻在降低,內需呈現萎縮趨勢。因此,擴大我國內需極為必要。

  1.擴大內需對我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扶持對外貿易,增加進出口總量。一方面,這使得我國增進了與世界的交流,由原來閉塞的狀態轉為開放發展;另一方面,這也將世界經濟發展的風險與我國的經濟發展聯絡在一起,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容易受到外國經濟狀態的影響。所以,為了中國經濟的安全發展,我們要減小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擴大內需。

  2.擴大內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當前,擴大內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擴大內需有助於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有助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好地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有助於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助於緩解當前我國面臨的一系列社會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擴大內需的作用

  近幾年來,面對國內需求不足、出口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增大、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突出問題和亞洲金融危機的挑戰,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稅收、價格和收入分配等經濟槓桿,促進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1.減稅政策。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些結構性減稅措施,如調高所得稅起徵額,減免各類稅收等。對所得稅的減稅政策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將更多的財富留在消費者手中,增加了人們的消費積極性,從而推動國內消費總額。通過投資方面徵稅的改革,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成本,降低其投資風險,從而刺激投資的增長。綜合這兩方面的作用,政府的減稅政策總體上會擴大內需。

  2.增加政府消費和投資。國內消費和投資額很大一部分來自政府的消費和投資。在經濟蕭條的現在,政府可以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購買性支出,增加對商品和勞務的消費從而提高國內消費。同時增加公共設施建設,重點是鄉鎮農村建設,促進鄉鎮農村的經濟發展,讓處於收入底層的消費者有更多的財富可以用來消費。過去幾年,中國一直依靠投資來支撐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這不是長久之計。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使經濟的發展超出控制範圍。今年我國政府要繼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並且要加力增效,說明我國的經濟還沒有恢復,還需要政府的財政調控,但調控措施的重點將不再會是投資拉動。

  五、總結

  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帶動了投資和消費,擴大了內需,推動了出口,促進了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經濟效益的提高,也為財政收入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引導我國經濟向著快速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從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從國內改革與穩定發展的實際出發,中國都需要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參考文獻:

  [1]王雄飛.我國巨集觀經濟分析與展望[J].許昌學院學報,2014,02.

  [2]李雪松,張濤.中國巨集觀經濟形勢分析[J].科學技術發展,2012,12.

  [3]高培勇.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與財政政策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8.

  [4]周利興.論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和實現路徑[J].學術探索,2014,2.

  [5]劉彤.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J].吉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02.

  篇二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

  摘要:

  縱觀美國在滯脹時期、20世紀90年代及本次次貸危機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得出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對經濟發展特別是危機的挽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應為兩大政策建立便捷高效的磋商機制,建立週期頻率能夠相互吻合的政策工具。

  關鍵詞:

  美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啟示

  一、滯脹時期美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

  一滯脹時期美國的財政政策

  1.“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核心內容是對國內工資、物價和租金直接進行管制,從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內為凍結期,目的是“制止工資—物價的螺旋上升,減弱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還專門成立了生產費用、工資、物價三個委員會專司其職。“新政”暫時地遏止了通貨膨脹,但長期來看物價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蓋而不是削弱了通貨膨脹率,因為各企業按管制的價格對產品進行偷工減料。

  2.“微觀稅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繼任總統,為了應對嚴重的“滯脹”局面,他採取了微觀稅收政策,即通過調整稅率級別,改變稅收結構,而不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來影響各生產要素生產部門和個人的收入。該調整方法主要是提高各種消費稅率,降低所得稅率,以增加儲蓄與投資,一方面遏止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又可緩解危機與失業。福特政府的微觀稅收政策未能削減財政赤字,赤字從1973年47億美元增至1974年451億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億美元。這樣,增長的財政赤字就抵消了稅收政策與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並促使經濟衰退惡化。

  3.“減稅—撥款”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總統。當時最尖銳的問題是大規模的失業,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針把減少失業放在首要地位。其具體措施一是減稅以刺激經濟上升;二是撥款舉辦公共服務事業以增加臨時工作位置。前一項措施在某種程度上起了積極作用,但卻擴大了預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從450億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億美元,從而加劇了美國依然存在的通貨膨脹,以至於1978年又出現“雙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後一項措施則因撥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4.“美國經濟復興計劃”。“美國經濟復興計劃”核心內容為“減稅—減支”,即大規模削減聯邦稅收與支出,並由過分強調財政政策作用轉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重。里根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減稅法案,規定從1981—1985年間共減稅3500億美元,其中企業減稅500億美元,個人減稅3000億美元。個人減稅中主要是減少了高收入階層的所得稅,被稱之為里根的“富人哲學”。法案中還規定了加速企業折舊和投資的優惠條款,這些規定使工業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得以大幅度增加。

  二滯脹時期美國的貨幣政策

  1.1970—1972年末擴張的貨幣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相對應該時期的貨幣政策,儘管擴張程度時有不同,但整體體現為擴張狀態。聯邦銀行的貼現率逐步下降,從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銀行對大企業放款的優惠利率也從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貨幣供應量也逐步增加,從1969年年均增長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

  2.1974—1976年穩定的貨幣政策。與“微觀稅收政策”相對應的該時期的貨幣政策採納了貨幣主義關於把貨幣供應量年增長率長期固定在同預計的經濟增長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張,即為穩定的貨幣政策。1975年國會決議,美聯儲要按照穩定物價的方針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同年5月起美聯儲定期公佈每年貨幣總量M1、M2、M3的增長率的上下幅度來安定人心。

  3.1976—1979年高利率政策。與1976年卡特政府的“減稅—撥款”政策相對應的該時期的貨幣政策為高利率政策。1978年5-10月,聯邦儲備銀行的貼現率從6.5%逐步提高到9.5%,繼而提高到10%的破記錄水平。1979年保羅·沃爾克被任命為美聯儲委員會主席,在沃爾克主持下,開始了美國曆史上最嚴峻的信用緊縮時期。貼現率進一步提高到兩位數的12%,同時對銀行的某些可控制負債規定了8%的法定準備率。

  4.1980—1985年的緊縮信用政策。與“美國經濟復興計劃”政策相對應的該時期的貨幣政策仍然為緊縮信用政策。但是到了1985年後期,為了緩解與日俱增的貿易赤字壓力,里根政府開始推行低利率政策。為此,降低利率,減少外資內流,使美國匯率隨貿易逆差而下降。

  二、上世紀9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一90年代美國緊縮的財政政策整個80年代,美國經濟始終受到鉅額財政赤字的糾纏,為了使美國經濟儘快擺脫這種困境,克林頓於1993年2月提出了振興經濟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部分是以增收、節支方式大幅度減少財政赤字。

  1增收。克林頓簽署的削減赤字法案規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內削減赤字4960億美元,其中增稅達2410億美元。增稅的範圍主要是個人所得稅和公司所得稅。

  2節支。削減赤字法案規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內必須壓縮2550億美元的財政支出。主要是從兩方面著手的。一是精簡政府機構,壓縮行政費用。二是大力削減軍費開支。克林頓決定在他任職期間,把布什執政時期的軍費總額約3000億美元砍掉500億美元。此外,減少社會保險、醫療照顧和退伍軍人的福利津貼也是節支的重要方面。

  二90年代美國“寬緊寬”的貨幣政策90年代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上任以來一直在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之間尋求平衡。他在努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隨時提防通貨膨脹的發生,而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又非常警惕經濟衰退的突發。美聯儲在他的領導下推行著有利於經濟發展並與現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的貨幣政策。1993年克林頓政府推出增收節支的財政政策時,美聯儲為了減輕這一緊縮政策短期內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及時降低了利率以刺激企業投資。1995年,克林頓政府推行的新經濟政策已見成效。但是,當時美聯儲認為,對新技術年復一年的大量投資剛剛取得回報,不能馬上剎車,所以決定暫不提高利率。事實證明,美聯儲這一決定對於經濟穩定增長起了積極作用。1996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為4.7%,1997年第一季度高達5.8%,時為近10年來的最高速度。為防止經濟過熱,1997年3月25日美聯儲決定聯邦基金利率從5.25%提高到5.5%,同年又將91天國債利率和10年期的國債利率分別由1996年的5%和%提高為5.2%和6.6%。1998年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91天國債利率和10年期的國債利率又分別下調為5.1%和6.1%。由此可見,為了拉長週期,實現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條件下的溫和經濟增長,美聯儲6年來推出的貨幣政策經歷了由較為寬鬆到略微從緊,之後又稍許放鬆的過程。

  三、次貸危機中美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一次貸危機爆發以後美國的財政政策2008年初,美國經濟進一步降溫跡象明顯。住房市場嚴重低迷和信貸緊縮持續可能導致消費開支和企業投資大幅縮減,從而使經濟陷入衰退。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於2月出臺了總額為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並獲得國會批准付諸實施,這項計劃通過退稅來刺激消費。然而,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美國金融系統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五大投資銀行和十幾家商業銀行發生倒閉。在全球則引發了蝴蝶效應。多國銀行倒閉,股市下跌,有可能引發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為防止華爾街的危機演化為波及國家各個階層的危機,美國總統布什於10月3日在白宮簽署了《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根據這一方案,財政部通過購買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使金融機構獲得資金以充實資本,並由此促進停滯的信貸市場恢復運轉。在美國的金融救助計劃當中,美國國債的最高限額從10.6萬億美元提高至11.3萬億美元,為美國政府進一步發行國債打下基礎。財政部承諾為金融市場融資7000億美元,依據問題資產救助計劃收購銀行資產及資助銀行的資本化。而7000億救市方案中附加的減稅計劃更是減少了美國政府的財政收入,財政稅收的減少更為明顯。舉債額度的限制加上稅收的減少,使得美國政府在後續的財政政策實施上需要步步算計,舉步維艱。2008財年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達到驚人的4548.1億美元。從以上分析看,為防止經濟進入衰退狀態,美國採取了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而美國政府採取的這些政策有助於緩解次貸危機給實體經濟帶來的不利衝擊,同時減輕次貸危機給消費者帶來的財富損失,增加居民的消費信心,這對美國經濟的中短期是非常有利的,但由於低利率和高通脹的顧慮,美聯儲後續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有限;龐大救市計劃的實施使得美國政府外債大幅增加,加上經濟不景氣和減稅計劃導致的稅收減少,美國政府財政政策的騰挪餘地變小。

  二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的貨幣政策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力挺美國經濟,首當其衝實施的政策就是美聯儲慣用的工具———降息。2007年9月18日,美聯儲將基準利率從5.25%一次降低了50個基點至4.75%,宣告了降息週期的開始。到2008年10月30已經連續9降息,利率已經降低到了1%的低水平上見表1。調整基準利率是美聯儲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美聯儲希望通過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增長,避免經濟衰退。此外,為更好地促進市場流動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先是創立了短期貸款拍賣機制,使商業銀行獲得了一個從中央銀行 獲得短期貸款的新途徑;不久又創立國債招標拍賣機制,使投資公司可以從美聯儲獲得以往只有商業銀行才能獲得的緊急融資;後來還設立新機制,從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購買商業票據,以改善短期債券市場流動性狀況。

  四、對我國的啟示

  當今世界各國為了實現巨集觀經濟目標,都實行一系列配套的經濟政策。其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被認為是抑制通貨膨脹和拯救經濟衰退的兩大重要武器。縱觀美國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這兩大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對經濟發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雙鬆”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適合於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並且存在著相當大的通貨緊縮缺口,經濟走向低谷。在這種情況下,“雙鬆”的搭配方式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實行以刺激總需求為宗旨的寬鬆式的財政政策時,無論是增加消費還是擴大投資,最終都要表現為增加的貨幣購買力上。如果此時沒有采取相應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社會上的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或減少,那麼,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的購買力的增加就不能實現,從而不能達到刺激總需求的目的。“雙緊”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適用於經濟過熱,總需求大大超過總供給,只有財政貨幣政策都是緊縮性的,才能有效地控制住經濟過熱的局面。上述“雙鬆”或“雙緊”政策搭配方式,一般適用於比較極端的經濟情況。例如在1929—1933年大危機時期,經濟全面衰退,當時的羅斯福總統和美聯儲採取了“雙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才使經濟免於崩潰。在正常的經濟執行中,雖然時常出現週期性的波動,但經濟仍然是朝著增長的方向運轉,因此,“鬆緊”搭配的政策是經常被採用的方式。一般來說,在經濟中存在通貨膨脹但又不太嚴重或經濟增長較低但又不等於全面衰退的情況下,為實現經濟穩定發展,常常採取“鬆緊”式財政—貨幣政策搭配,或者是採取“緊鬆”式的搭配。至於用何種逆向搭配方式,就看當時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是什麼。例如里根政府面臨的主要經濟問題是“滯脹”,當時美國實際上是採取寬鬆的財政政策與緊縮的貨幣政策的搭配方式,所以在第一任期裡基本解決了滯脹問題。在里根總統第二任期和布什總統任期裡,由於財政政策過鬆並與財政—貨幣政策搭配不當,導致鉅額財政赤字以及由此引起經濟上的一系列不良後果。克林頓政府和美聯儲對其面臨的經濟問題採取了“緊鬆”式的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美國的實踐表明,利用這種逆向財政—貨幣財政的搭配方式的關鍵是掌握“鬆”與“緊”的程度。合適的政策搭配則取決於決策者面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分析和對財政貨幣政策優勢的正確估價。

  篇三

  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

  摘要:

  本文分析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癥結所在,並就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必要性、扶持物件的選擇等進行了分析,最後針對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援小微企業融資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

  小微企業;融資;財政政策

  小微企業在解決剩餘勞動力、實現技術革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維護民族地區安定團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天生“營養不良”,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援導致其競爭力脆弱,小微企業很容易“夭折”。面對這種困境,政府有責任和義務運用公共財政手段,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使其渡過難關,實現全面發展。

  一、小微企業融資難因素分析

  一資訊不對稱小微企業涉及行業多、規模小、數量多、分佈廣,加之沒有完善的資訊披露機制,透明度低,其真實的資信和經營狀況很難獲得,導致信貸雙方資訊明顯不對稱,且銀行業金融機構處於掌握資訊劣勢一方。由於很難甄別和掌握有融資需求的優質小微企業客戶,致使銀行對小微企業放貸十分“謹慎”甚至不願放貸。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自身對銀行的信貸政策往往掌握不深甚至不瞭解,導致本來具備貸款資格而錯失機會。

  二融資渠道單一大多數小微企業是家庭式經營模式,財務管理不規範、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識不強,加之我國擔保體系尚不完善,社會信用擔保機構少,擔保規模小,擔保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小微企業難以獲得擔保支援。所以,除了銀行貸款外,民間借貸往往成為小微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但民間融資往往缺乏有效監管,利息高,缺乏合法的契約約束,無形中推高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大了融資風險。

  三抵押能力不足青海省小微企業絕大多數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原始資本積累較少,尤其是一些科技類和創新類企業,將有限的資本更多地用於招募人才、技術投入或品牌推廣等無形資產方面,固定資產或有形資產相對較少,甚至沒有獨立的廠房和辦公場所,因此大部分小微企業無法提供可用於抵押貸款的合格或足量抵押物,嚴重影響融資額度。

  四銀行“惜貸”小微企業融資一般呈現出資金需求少、用款時限短、融資頻率高等特點,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業務時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用於貸前審批和貸後管理,無形中增加了成本支出,導致盈利空間相對縮小。據統計,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是大型企業的5倍,因此商業銀行更願意將信貸資金投向規模以上企業或已合作成熟的企業客戶,以較低的成本追逐更大的利潤。

  二、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理論基礎

  一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必要性保羅•薩繆爾森認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原因在於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引起市場失靈。如果私人部門在解決某一經濟問題時,出現收益無法彌補成本、收費困難等問題,則應當由政府出面調節。一方面,小微企業普遍具有正外部效應。李揚和楊思群2001認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收益外在化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點,政府支援其融資有助於鼓勵小微企業發展,維護其發展權,繼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融資市場上資訊不對稱和不完全競爭等原因造成的市場失靈也需要政府來干預。因此,財政作為政府可以動用的公共資源,是政府激勵小微企業將外部效應內化為收益及矯正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之一。從長遠來看,小微企業的發展會反哺財政,有利於當地培植稅源,提高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

  二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的角色定位小微企業融資本質是市場行為,而財政資金是有限的公共資源,在支援小微企業融資中如果完全讓政府“買單”或“兜底”,則一方面會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壓力,甚至導致財政風險發生,另一方面會使得小微企業對政府財政過度依賴,缺乏自身融資動力,有違市場競爭原則,不利於其創新發展和行業競爭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在支援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不應該是“主角”,而應將職能定位於補充、調節和引導,讓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出最大效用。

  三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物件選取在確定扶持物件時,應避免採取“撒胡椒麵”式的支援方式,這樣做雖然覆蓋面廣,但企業平均享受到的支援力度小,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造成財政資金的低效和浪費。因此在確定支援物件時,應當選取符合政策導向、發展前景良好、行業帶動能力強或者暫時遇到困難但仍有較大可能渡過難關的企業,尤其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更需要有活力的小微企業發揮其“鯰魚效應”,通過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帶動和促進其他同質企業發展。

  三、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常見方式選擇

  一稅收優惠稅收優惠對小微企業而言是最直接的融資支援方式,因為減免的稅收可以用來支援企業運轉,同時也會降低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目前,我國已出臺了多項稅收優惠措施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如2015年3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於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

  二政府採購作為公共財政行為,政府採購物件包括貨物、工程和服務等,採購規模大、涉及範圍廣,具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在政府採購中提高小微企業採購佔政府採購總額的比例,降低小微企業參與招標的門檻,允許小微企業聯合參加投標,給予小微企業一定的價格優惠和傾斜;對於數量小的採購專案,可從小微企業當中定向採購。一方面支援優質小微企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激活了小微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利於小微企業整體向好發展。

  三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一種政府轉移性支出,可以再次調節財富分配,主要包括價格補貼、財政貼息、企業虧損補貼等形式。對小微企業而言財政補貼具有直接的支援作用,因此對於在培訓及解決剩餘勞動力方面表現突出的小微企業給予補貼,可以激勵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輔導和吸納更多剩餘勞動人口;對於科技水平高、創新性強的新型企業及農村小微企業給予一定的創業投資補貼等,可以降低其經營成本,促進其快速成長,發揮示範效應。

  四財政獎勵一是對落實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信貸政策較好的金融機構進行獎勵,鼓勵其繼續保持和創新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進一步暢通外部融資通道;二是對致力於專業服務小微企業的中介機構進行獎勵,擴大中介機構隊伍,提高服務水平;三是對發展較好較快的小微企業進行獎勵,通過獎勵代替補貼,刺激企業加快效益轉化力度。

  四、當前財政政策支援小微企業融資存在的不足

  一支援力度有待加強我國針對小微企業融資出臺了多項優惠措施,但大多數為短期政策,雖然針對性強,但持續性不足,無法形成持續的推動力,並且當前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主要是所得稅優惠,涵蓋環節少,對小微企業的激勵作用有限。另外,有些財政扶持資金對單個企業的支援數額低至數百元,支援力度弱。

  二資訊共享機制不完善政府部門雖然建立了各種資訊平臺,但平臺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共享不足,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有的資訊平臺甚至無法做到對外公佈或開放。同時,有些平臺釋出的資訊更新緩慢,加大了小微企業融資的時間成本,甚至因掌握的資訊滯後而錯失融資機會。

  三補助物件存在偏差目前,各級財政在支援小微企業融資方面投入逐年加大,但更多的將側重點放在大中型企業或實力較強的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在融資方面相較而言本來說容易獲得銀行青睞,因此給予這些企業財政扶持好比“錦上添花”,而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小微企業卻難得到照拂,包括對於小微企業融資具有重要支援作用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或擔保機構。

  五、政策建議

  一加大財稅優惠、補貼力度在確保落實好現行普適性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擴大優惠稅種類別,延長稅收優惠期,並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對一些地方性稅種和行政類收費專案進行精簡清理,切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另外,加大對落後偏遠地區小微企業的財政支援力度,減小與發達地區間由於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導致的補貼差距,實現均衡發展。

  二建立資訊共享平臺政府出資搭建融資資訊共享平臺,銀行機構釋出其關於小微企業的相關規定和提供的金融產品內容,方便小微企業及時瞭解信貸政策;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可以在此釋出融資資訊,包括其資信狀況、生產經營情況及財務資訊等,提高其融資透明度,便於銀行節省人力、財力;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加快貸款稽核速度。通過資訊共享平臺,最大程度地消除信貸雙方由於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困擾,節省融資時間,提高融資效率。

  三加快信用評級和地方性擔保機構建設政府牽頭協調多部門推進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檔案建立工作,通過建立信用獎懲機制進一步規範和約束小微企業行為,降低信貸風險,引導商業銀行對徵信記錄良好、信用評級較高的小微企業進行信貸支援。同時由政府出資建立地方性小微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推動智慧財產權、股權等無形資產質押擔保業務,提升擔保能力和規模,為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搭建一座橋樑,解決小微企業由於缺乏有效擔保而導致融資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張婕:《經濟轉換期的中小企業金融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李揚、楊思群:《中小企業融資與銀行》[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3]陳成天:《支援中小企業融資的財政政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5.9。

  [4]張媛:《支援小微企業發展財政政策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地方財政研究,2015.9。

  [5]劉琳、譚靜:《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及路徑選擇》[J].中國財政,2014.15。

  [6]胡巍:《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9。

  [7]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報告課題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情況報告》.工商總局網站,2014-03-31。
 

完善稅收政策促進經濟和諧發展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論文
財政政策相關論文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關論文
創新創業政策相關論文
二胎政策相關論文
人口與政策相關論文
國際貿易政策相關論文
企業行政管理相關論文範文
淺談郵政金融相關論文
關於企業投資決策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