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有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根源》

  摘要:誠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則,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幾年來市場經濟中卻屢次出現誠信缺失現象,深入分析這些誠信缺失行為背後的根源,並提出可行的建議,對建立社會主義誠信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誠信缺失;市場經濟;根源;對策

  誠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中國民族傳統美德之一。誠信是一個人必須遵循的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同時誠信也是市場經濟有效執行的基本準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執行中卻屢次出現誠信缺失現象,例如“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隱患時刻困擾著人們的內心。深入挖掘這些誠信缺失行為背後的根源,並及時提出可行的對策,對建立社會主義誠信經濟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誠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目前,在我國市場經濟中誠信缺失的行為普遍存在。深入分析發現這些行為產生的根源是複雜的,主要有心理根源、社會根源和經濟體制轉軌的根源。

  1、失信行為發生的心理根源和社會根源

  我國傳統誠信文化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在自然經濟社會,人們的經濟交往被限定在狹小的範圍內進行。因此,傳統誠信文化的視野就本能地圈定在以血緣關係為根本的家族或部落之內,並逐漸演變為一種發達的“熟人”世界之內的誠信文化模式,即“人情”文化模式。人們在“熟人”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建立起以“良心”為基礎的各種交往方式。而與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熟人”世界之外的“陌生人”的交往則感到不自信,不適從。因此,“在經濟活動和貿易交換相對狹小的空間領域和血緣情感的人情交往圈內,人們更相信吉登斯所說的‘當面承諾’”。‘[1]“而對於超越地方情境限制的以現代抽象體系的象徵性符號和專家系統為依託的‘非當面承諾’,人們總是缺乏信心和信任。”[2]另外,誠信雖然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的誠信,僅僅停留在等級森嚴的農業社會範圍之內,尤為遺憾的是自儒家強調“重義輕利”後,誠信更多地“被淹沒在以人倫等級與親情距離為基礎的‘仁義’或‘理義’的倫理觀念中,使中國傳統社會強調和形成的信任,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超脫‘家庭’、‘親情’、‘義氣’、和‘熟人’的特殊主義限閾”。[3]對傳統誠信觀念在實踐價值上來分析,就會發現傳統文化視域中的誠信重內在的“誠”而不是側重外在的“信”,它倡導內心的道德修養,對主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卻忽視瞭如何使這些要求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義務。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的誠信,理想色彩遠遠大於其實用性,且基本上屬於人生道德和政治倫理道德範疇,與現代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誠信原則有著不同的內涵。

  2、失信行為發生的經濟體制轉軌因素

  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造成了誠信的中斷。自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企不分,黨政不分,企業的計劃由國家制定,資源由國家統一配置,產品由國家定價銷售,盈虧都與企業和職工無關,整個社會經濟執行不依賴企業和個人的信譽來維持。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契約經濟,無誠信就無法履行契約,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體系。但是,由於我國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轉型而來的,還處於初級的不成熟、不發達階段,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都存在著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一經濟轉軌時期,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與其相適應的道德秩序逐漸瓦解,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及與其相適應的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秩序尚在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新舊經濟體制和道德秩序會發生劇烈的碰撞和衝突,另一方面,在兩者的結合處又容易形成空白點。在這種情況下,舊的道德規範雖還在一定範圍內起作用,但其力度逐漸縮小,而“誠信”準則尚在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中其力度還不足以填補舊道德規範退卻所留下的空白。生活在這種社會條件下的人就容易陷入迷茫、彷徨以至極端地自私之中,相互間地猜疑和不信任也就很自然了,結果造成了公眾普遍的道德感的喪失。人們不僅不再相信他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所熟悉的道德信條,而且還歪曲市場經濟的道德原則,不尊重市場契約,甚至以投機的態度對待市場交易。

  二、加強誠通道德建設的對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它可以將無形的信譽資源轉化為有形的物質財富。現在人們通常所講的品牌效應,就是誠信理念在企業和產品中的凝結。誠信對於當代建立、健全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現實意義。

  1、打破“人情”本位觀念,樹立“社會”本位觀念

  由中國家族本位觀念而衍生出來的人情本位文化模式與儒家所倡導的誠信思想存在著內在的衝突。在中國社會中為“人情”而失信的行為是可以為人所理解的,甚至有時侯被尊奉為義舉。例如,一個人為了家族的利益或狹隘的小集體的利益而對“人情圈”外的人或團體所發生的失信行為,在他的家族或小集體內是不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的,恰恰相反,他的行為會得到他們的接受甚至推崇。來自於“人情圈”之外的對於失信者的譴責最多也只是會與他在“人情圈”內所受到的“讚賞”所抵消。因此,失信者本人是不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的。相反,當一個人因誠信而損害了其“人情圈”內人的利益時,他所受到的譴責要深刻得多。這種情況下,譴責既有來自於“人情圈”內的也有來自於“人情圈”外的。他的行為會被理解為“不忠”、“不義”。所以,在中國失去了人情是相當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以身試法,也不願違揹人情。由此分析,我們就會得到一幅人情與誠信關係的圖景:有情則有誠信,無情則無誠信。離“人情圈”越近,失信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離“人情圈”越遠,失信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情這一含義辯證地包含著“無情、無義、無信、自利”等多重含義。所以人情觀念必定會成為“欺詐、拐騙、不公平、不正義”的邏輯根源。因此,要建立誠信社會,首先要樹立“社會本位”的思想,消除“人情本位”觀念,把狹隘的“人情圈”擴大成為整個社會,以社會利益作為個人行為的參考座標。其次,要樹立“互利、雙贏”的現代觀念,消除自私自利的陳舊思想。最後,要樹立現代契約觀念、制度本位的思想,消除人治的管理模式。

  2、加強企業自身的誠信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決定著其在社會經濟誠信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其自身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指導思想、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既受制於同時代的經濟倫理,同時也能動地反作用於同時代的經濟倫理。所以,在強調構建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時,就不能不強調構建企業自身的誠通道德的重要性。誠信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爭取長遠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保證。

  1 將誠信為本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把誠信作為企業基本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其中既包括樹立企業家誠信經營的意識,率先垂範,也包括對員工進行誠信職業道德規範,使誠通道德成為員工崗前培訓的重要內容。

  2 將誠信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誠信品牌

  以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就是要把企業的信譽作為企業的一項無形資產加以管理,並保證其不斷升值;就是要通過企業的經營行為,感動顧客,獲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使企業在競爭中贏得先機。

  3 加強企業信用制度建設

  企業自身誠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目標相一致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目標包括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四個方面,企業信用制度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和以上這個四個目標相一致。

  3、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

  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只有人人講誠信給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和諧人際關係才能形成,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以誠為本的經營宗旨和愛崗敬業、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規範,不僅有利於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信任關係,政府與公民的信任關係,而且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無形資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建設有利於調整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係,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愛、長幼有序、融洽和諧的關係,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微觀基礎。[4]

  4、建立信用機制,完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

  建立一套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慣例接軌,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有利於全民誠信品質形成的社會信用機制,是建設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是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建立權威的誠信評價機構,確定相應的評估標準,對社會各機構和個人展開信用評價,建立信用檔案,並公開其誠信檔案資料,以供人查詢及相互監督。如果有不誠信的行為,立即記錄在案,只要開啟誠信檔案,其誠信的信用程度就一目瞭然,真正讓講究信用的機構和個人得到尊敬與獎勵,辦理任何證件和事情時都能快捷妥當,事半功倍,讓不講信用的機構和個人接受應有的約束和懲罰。讓每個社會成員認識到,只有增強誠信觀念,積累守信記錄,塑造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一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過程。胡錦濤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也彰顯了誠信倫理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嶄新內容。

  參考文獻:

  [1][2]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5.

  [3]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214.

  [4]姚紅.構建和諧的誠信制度體系[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2.

市場競爭與營銷策略分析的相關論文
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探究的論文
相關知識
淺析市場經濟下誠信缺失的有關論文
市場經濟下道德缺失問題的探討論文
淺析包裝設計與消費心理的有關論文
淺談知識經濟對成本會計的影響論文
資本市場誠信建設的相關論文
資本市場誠信建設的相關論文
論市場經濟下審計的職能和作用
淺談市場經濟管理論文
淺談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
淺析市場條件下的花卉生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