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課堂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在讀了趙希斌老師的《魅力課堂》之後,深深感受到他在教育事業上的博大精深,他的高瞻遠矚和細緻入微也能從書本中領略一二。書本從兩個大塊“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展開,既有理論的依據又有例項的佐證,恰到好處地為我們講解了有趣而又高效的課堂。趙老師在第一章裡面說到“高層次學科素養”,一流教學教素養,趙老師就是一個活教材,所以我在想做一個教師不難,但要做一個有教學素養的教師這條道路真的是任重而道遠的。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也時常感覺到肚子裡的苦水越積越多,說不完學生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皇塹?參蘅贍魏危?獠恢?綣??霰г溝墓秩Γ?友??目凸矍榭鮃約跋喙乩礪廴朧趾煤玫孛?饔胩驕啃兄?行У姆椒ǎ?敲炊雜誚淌?脫??際怯幸嫻摹1熱繒攵圓糠盅??且淥?獎∪醯奶氐悖?淌?梢暈?埔韻錄傅闋鞽魷嚶Φ吶?Γ?1以理解為基礎進行記憶。2在應用過程中進行記憶。3加強記憶的趣味性。在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材中要教授“數的合與分”,如果教師不是把分的結果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熟記,那麼學生在記憶的時候肯定要碰到困難,但是運用兒歌就能朗朗上口,從而解決了難記憶的問題。再如在平時的教學中可能是機械地重複使教師沒有那麼多的耐心,覺得孩子怎麼還是不會,其實他可能從根本上就沒有理解所學的內容,因此教師當下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理解力,讓學生能夠將學習內容進行轉化;讓學生能夠對學習內容進行解釋;讓學生能夠形成推斷。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匯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裡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所以為了做一個好教師,一個能被學生認同的好教師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佈置在教學環境中,這樣學生才能進入專心的學習狀態;在課堂上要建立民主與規範,既不能把課堂管死,又不能讓課堂太活躍,影響了課堂紀律。但是課堂的學習行為規範必須要明確,要說到做到,然後還要對學生付出真誠的關愛。

  高效是教學的目標,有趣是教學的過程,讓我們都能做一個擁有愛心與智慧;方法和策略;素質和素養的優秀教師。

  篇二

  寒假讀《魅力課堂》一書,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把握教學形式一輯中“好問題驅動教學”一章,因為這是作為新教師的我在課堂上實際遇到的問題。

  由於缺乏經驗,我們在備課時往往籠統地寫:討論什麼什麼問題,但卻甚少思考如何表述這個問題。比如在上木材這一課時,我想讓同學們交流木製傢俱的優點,於是我直接問他們:木製傢俱有什麼優點?孩子們倒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思考並說出了木材的一些特點,但卻沒有孩子提及易加工這個優點。繞了半天,只能由我說出。課後我反覆思考,若想讓孩子們想到易加工這一點,我不妨帶一些精美的木製雕像,將他們與普通的鐵片作比較,孩子們可能更容易理解。

  或許這就是《魅力課堂》一書中說的將問題置於現象之中。書中說“各種現象一旦進入我們的視野,就會成為思考的物件,這也是人類認知發展和知識積累的基本過程。教師的任務是有選擇地、高質量地向學生呈現各種現象,激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源於生活,要向一些平日裡司空見慣的事物問為什麼?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憑空丟擲這些個問題,最好能將現象重現於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現象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又讓我聯想到在上“橡膠”一課時,我們請學生說說橡膠的特點。但如果光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但如果給他們呈現一些橡膠製品,比如橡膠手套、各種球類、有橡膠包裹柄的老虎鉗時孩子們馬上就會豁然開朗,聯想到橡膠有防水、耐磨、有彈性、是絕緣體等特點。

  在趙希斌老師的書中我也瞭解到一些提問的誤區。基本都是新老師容易犯的錯誤。比如為了提問而提問,學生被當作道具。很多時候,為了課堂效果,老師們總愛提一些學生早已知道且沒有意義的問題。“老師根本不在意學生回答什麼,學生及其思考被當作道具,而且在後續的教學中根本也用不到。”這樣的問題大可被刪去。又有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不知所措或不為所動的現象。趙老師也為我們分析了原因。概括地講有三個原因,一是問題不知所云,二是問題鏈條太長,三是問題太瑣碎。我想,作為教師,首先一定要把問題講明,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反覆琢磨提問方式及內容,設身處地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其次,在提出多個相關問題時,一定要注意“點題”。也許教師的備課應該也如作文一般,抓住中心思想,給學生設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時不時地點一下整堂課的主要內容,既要利用問題鍛鍊孩子們的發散思維,又要注意將他們拉回課堂的關鍵點。

  《魅力課堂》一書中尚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如何引生入“勝”,如何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我想這些都需要在日後的教學中且學且教,多反思,多實踐,讓自己快快成長!

  篇三

  拿到《魅力課堂》這本書好久,但都一直擱置在我那簡陋的辦公桌一隅,直到學期末,領導佈置開學後要交讀後感,才悻悻然帶回家。

  說實話,畢業班工作比較繁忙,平日裡甚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和這本《魅力課堂》的結緣,來自於領導的任務,但信手翻閱下來,卻欲罷不能。

  擔任小學語文教師,已有7個年頭,沒有老教師的豐富經驗,也沒有青年教師的敢打敢拼,自己感覺進入了瓶頸狀態。課堂有了自己一定的風格,但沒有特色之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在機械的教學那幾本語文書而已。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當教學有“趣”時,學生的學習“欲罷不能”,這實在是教學的高境界。語文教育專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有一個口號,叫做‘先生苦教,學生苦學’。都是苦,那怎麼行?我們做事要感到有樂趣,如果不是精神愉悅,而是愁眉苦臉地在那兒教,愁眉苦臉地在那兒學,效果絕不會好,情緒不對嘛。”

  那麼如何讓課堂充滿“蓬勃的生氣”?如何讓教學有趣?如何讓教學相長?如何讓師生共同構建愉悅輕鬆的課堂呢?

  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內容給學生解釋清楚,如何解釋清楚呢?語文教學的內容有時艱深晦澀,單純的照本宣科,學生學得乏味,教師教得吃力。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個人認為,應該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艱深晦澀的問題趣味化,把束之高閣的問題生活化。

  《魅力課堂》一書,告訴我適時的在課堂上運用“打比方”不單能把教學內容講得透徹,而且能教得有趣,給課堂注入活力。受這一啟發,開學初,我就在我的課堂上實驗了一下。無論是低年級的孩子還是高年級的孩子,對於寫話練習,往往到最後總是沒有後引號。為了這個問題,總是苦口婆心地說:“怎麼能有頭無尾呢?”“好好檢查,這是低階錯誤。”“考試的時候會扣分的。”諸如此類種種,但是學生該忘的時候還是忘。那天講評作業的時候,還是有這一問題。而這回,我改變了以往口訣式的說教,我幽默了一回。“你們知道,今天早上,我為什麼遲到了一會兒麼?”大家搖搖頭不明所以。我說:“那是因為啊,我那女兒早上上好廁所,要教我擦屁股。她還小不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叫我收拾這個‘爛攤子’呢!”學生聽了,哈哈大笑。我趁勢說:“就好比有的同學寫話總是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是一樣的。你們也是不擦屁股的小孩嗎?要讓我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嗎?”學生聽了,有一陣鬨堂大笑,但不少人低下了頭,看看自己的作業,有的立馬動起了筆,還有的臉蛋紅撲撲的,估計不好意思了。之後的作業訂正,交上來,後引號漏掉的現象一下子少了不少。

  這個比喻雖然有點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在學生笑過之後,他們會反思自我,掩卷沉思,牢記於心,能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縱觀全書,無論是怎樣把握教學內容,還是怎樣把握教學形式,都讓我這個處於瓶頸期的青年教師豁然開朗,猶如新生,吾必在課堂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並實踐,讓課堂煥發真正的魅力!

  篇四

  通過讀《魅力課堂》一書,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把握教學形式一輯中“好問題驅動教學”一章,因為這是作為新教師的我在課堂上實際遇到的問題。

  由於缺乏經驗,我們在備課時往往籠統地寫:討論什麼什麼問題,但卻甚少思考如何表述這個問題。比如在上木材這一課時,我想讓同學們交流木製傢俱的優點,於是我直接問他們:木製傢俱有什麼優點?孩子們倒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思考並說出了木材的一些特點,但卻沒有孩子提及易加工這個優點。繞了半天,只能由我說出。課後我反覆思考,若想讓孩子們想到易加工這一點,我不妨帶一些精美的木製雕像,將他們與普通的鐵片作比較,孩子們可能更容易理解。

  或許這就是《魅力課堂》一書中說的將問題置於現象之中。書中說“各種現象一旦進入我們的視野,就會成為思考的物件,這也是人類認知發展和知識積累的基本過程。教師的任務是有選擇地、高質量地向學生呈現各種現象,激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源於生活,要向一些平日裡司空見慣的事物問為什麼?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憑空丟擲這些個問題,最好能將現象重現於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現象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這又讓我聯想到在上“橡膠”一課時,我們請學生說說橡膠的特點。但如果光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但如果給他們呈現一些橡膠製品,比如橡膠手套、各種球類、有橡膠包裹柄的老虎鉗時孩子們馬上就會豁然開朗,聯想到橡膠有防水、耐磨、有彈性、是絕緣體等特點。

  在趙希斌老師的書中我也瞭解到一些提問的誤區。基本都是新老師容易犯的錯誤。比如為了提問而提問,學生被當作道具。很多時候,為了課堂效果,老師們總愛提一些學生早已知道且沒有意義的問題。“老師根本不在意學生回答什麼,學生及其思考被當作道具,而且在後續的教學中根本也用不到。”這樣的問題大可被刪去。又有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不知所措或不為所動的現象。趙老師也為我們分析了原因。概括地講有三個原因,一是問題不知所云,二是問題鏈條太長,三是問題太瑣碎。我想,作為教師,首先一定要把問題講明,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反覆琢磨提問方式及內容,設身處地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其次,在提出多個相關問題時,一定要注意“點題”。也許教師的備課應該也如作文一般,抓住中心思想,給學生設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時不時地點一下整堂課的主要內容,既要利用問題鍛鍊孩子們的發散思維,又要注意將他們拉回課堂的關鍵點。

  《魅力課堂》一書中尚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如何引生入“勝”,如何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我想這些都需要在日後的教學中且學且教,多反思,多實踐,讓自己快快成長!

七年級地理法國教案
初一四葉草隨筆
相關知識
魅力課堂讀後感
父母課堂讀後感
翻轉課堂讀後感
翻轉課堂讀後感
父母課堂讀後感範文
父母課堂讀後感範文
課文鳥的天堂讀後感
五年級語文課文讀後感
海洋天堂讀後感範文
貓的天堂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