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伴隨社會經濟的飛速進步,為現代計算機技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現階段計算機技術在諸多行業領域得到廣泛推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應用基礎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針對當前網路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問題,本文采用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應用來解決此問題。首先對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特徵及微課進行描述;其次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建立,對教學進行分析;最後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對該模式進行驗證,實驗表明,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關鍵字]微課;翻轉課堂;計算機應用基礎

  1前言

  隨著教育資訊化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網際網路+”大背景下,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的廣泛使用,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改進了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使得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課堂上傳統的老師講授模式變成了師生互動交流、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這符合當前資訊化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

  2翻轉課堂

  2.1翻轉課堂理論基礎

  翻轉課堂也叫反轉課堂,一直以來授課方式都是老師課堂講授,學生聽講,然後老師根據講授的內容對學生布置作業或習題,老師根據這些作業或習題的完成情況來確定學生對所講授的內容的掌握情況。而在翻轉課堂上,學生在聽老師講授之前,就利用網路和多媒體系統對老師所傳授的內容以不同的形式視訊、音訊、PPT、電子教案、動畫等進行學習,在課堂上通過與教師互動或小組討論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主要有: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認為學習人員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僅僅需要自身主動對知識的獲取,還要有效地藉助相關的資料,通過與外界客體的不斷互動進而獲取知識。

  2最近發展區理論

  該理論認為老師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僅僅對學生的現狀瞭解,而且要不斷推進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學生提供必要幫助。

  3掌握學習理論

  該理論認為只要有充分的時間和正確的教學方法,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掌握最近需要學習的課堂內容,不因為學生智商的差異性而否定學生,而是觀察在不同方法下學生對所學知識花費的時間。

  2.2翻轉課堂特徵

  翻轉課堂與傳統的課堂不同,不僅僅學習順序的變化,它有自身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輕鬆的學習環境

  與傳統的被動學習不同的是,翻轉課堂是課前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主要是解決問題,將知識內化,這樣可以讓學生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完成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教學效果。

  2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傳統的講授課堂由於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給學生放映大量的相關視訊和學習資源,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這樣,老師可以準備儘可能豐富的教學資源以供學生學習,可以包含PPT、視訊、動畫和知識小遊戲等。

  3師生角色發生變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課堂圍繞老師進行,而翻轉課堂師生之間是以平等的地位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共同解決某一問題。

  4師生交流更加頻繁

  網路通訊的發展,使得師生之間可以通過虛擬的網路世界隨時隨地聯絡,這使得知識的傳播更加快捷,第一時間解決所授知識中的難點。

  2.3微課

  微課是將一個大的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其特點主要有授課時間短、資源容量小、教學內容少、針對性強、主題突出、反饋及時等,即便一次微課傳遞的內容不多,但傳遞的內容也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微課具有應用廣泛、開發便利、易上手的優點,作為支撐翻轉課堂的數字化資源,得到當前教育工作者和學習人員越來越多的應用。

  3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3.1教學分析

  1教學環境分析

  在教學環境中,由於學生是提前進行知識的學習,需要在教學環境上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軟硬體環境。在硬體環境方面,需要給每個學生提供一臺計算機或智慧裝置;在軟體方面,安裝相應的可以支援相關資源播放或檢視的軟體。

  2學習者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當前大學一年級新生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每個學習者入學前對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不同,因此在學習時,也需要有區別地對待,因材施教。

  3學習內容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是針對剛入學的學生提供基礎的計算機知識,使之能夠對計算機進行基本應用操作。其主要包含的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作業系統應用、計算機網路、OFFICE辦公軟體WORD、EXCEL、PPT、資料庫基礎知識等。

  4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技能方面、認知方面、情感方面三個方面,老師應該根據教育部的規定,結合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所教學生的特點,自行設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

  3.2教學模式設計

  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作業和習題由學生自主完成變成課堂協作完成,學生在課程開課以前,就已經比較清晰地瞭解該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已經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於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將其分為課前和課中兩部分,其中課前主要是學生觀看微課視訊和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練習;課中的主要內容是快速少量檢測、同化導向問題、總結和反饋。

  4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4.1研究前期準備

  實驗物件是學校中隨機抽取兩個專業相近、入學時成績相近的大一新生班級作為實驗比對的物件,一個作為實驗班,一個作為傳統班,兩個班級分別以翻轉課堂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的講授。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分析,兩個班級共68人,每班各34人,實驗班男生18人,女生16人,傳統班男生和女生都是17人。發出問卷調查68份,回收68份。通過調查,兩個班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感興趣的比例分別是38%和40%;兩個班利用網路和教材進行課前預習的人數比例均不到5%;兩個班選出最適應的學習方法是老師講授所佔比例超過70%,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在學習中沒有運用過協作學習方法,問卷中所有的學生都會使用計算機進行基本操作。問卷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利用微課,使用翻轉教學模式對學生講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

  4.2《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舉例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中,EXCEL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章節,EXCEL主要講授工作薄、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掌握公式和函式的使用。採用微課對其進行講授,由於每次視訊的時間都相對比較短,因此,微課講課的內容每次都相對較小,不會通篇講幾十分鐘,一般都是以十分鐘為限。EXCEL的公式和函式的使用,通過十分鐘的講授基本使用,然後佈置相關的思考題,具體如下:用公式和函式計算sheet1中期末成績表中的總成績、平均分、平均成績、最高/低分、及格人數、及格率、優秀率名次和備註資訊等。說明如下:1總成績=外語+計算機+數學,平均分=總成績/3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2平均成績、最高分、最低分分別為外語、計算機、數學三科所有學生成績的平均值計算結果保留一位小數、最大值和最小值。3及格人數為科目成績>=60的學生數,及格率=及格人數/總人數,優秀率=優秀人數/總人數。4用RANK函式計算個人總成績的名次。5用IF函式將平均分>=85的人員備註為優秀。對於題目完成,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內部分工,共同完成題目。

  4.3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為了真實地檢測教學的效果,採用第三方出試卷的方式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實驗班的學生平均成績是86分,傳統班的平均成績是74分。實驗班的學生最低分是68分,最高分為100分。傳統班低於60分的人數有4人,最低是46分,最高分為91分。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習成績遠高於傳統班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實驗班的學生在學習其它課堂的時候,也注重課前的預習和學習過程中的互相交流。其它課程的學習成績也略高於傳統班級。

  5結語

  本文提出“以學生為主體,微課為基礎,課前自學與課上強化為主要形式”的翻轉課堂模式,並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在一個學校中隨機抽取的兩個班級進行實驗對比,發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遠好於傳統教學。由於本文的篇幅所限,無法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詳細分析。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端教育雜誌,2012,4:46-51.

  [2]金陵,莎爾曼.可汗怎樣走出翻轉課堂[J].中國資訊科技教育,2012,10:29.

  [3]秦桂英,朱葛俊.高職院校推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條件研究[J].職教通訊,2014,18.

  [4]凌魏.移動學習環境下的微視訊資源研發及編創策略探微[J].中小學電教,201211:70-72.

  範文二: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師發展思考

  傳統的教育模式受到資訊爆炸的巨大影響。實現教育資訊化固然需要廣泛應用現代資訊科技,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媒體要在職業院校中真正發揮其優勢和效應最終取決於人。教育技術無論發生多麼巨大的改變,教師的主導地位都不會動搖。教師要主動利用各種網路技術、優質的平臺和資源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1]。

  1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通過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位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發展在本質上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髮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過程。由於教育系統的複雜性,教師專業發展必須以系統的發展觀為指導。目前,教師的專業發展經歷了“組織發展”和“專業發展”兩大階段。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必然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教師專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從而以加速度的形式影響教育教學,或者是跨越式的改變發展的程序[1]。

  1.1理念需要強化

  專業發展應該貫穿教師的一生。除了積極引導廣大高職教師不斷強化專業發展觀念,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還要引導他們充分結合資訊科技,使自己的專業發展儘量避開傳統的瓶頸限制,實時提升專業能力。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鎮江分院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師大多有著強烈的專業發展願望和要求,也能付諸行動,但部分教師對專業發展的理解有偏差,學歷和職稱的目標非常明確,其他目標不明確,有待進一步完善[2]。

  1.2知識需要豐富

  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只有時時追蹤前沿科技術動態,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保證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時俱進。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要達到標準,不僅需要緊跟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拓展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時把握教育教學的發展動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使其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體系[2]。

  1.3制度需要健全

  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對教師專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考核評價系統既要客觀又要公正,要讓教師能夠通過外界的評價轉化為自我評價,進而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在職稱評聘、考核、教科研管理、常規管理等實際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評價制度,不僅重視學歷,而且重視能力。教師的科研應該有量化的考核標準,教師的教學應該有好的評價方法[3]。

  2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和措施

  教師專業發展包括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師的專業精神。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師都希望能借助資訊科技這一平臺,使自己在相關專業方面有所提升,並獲得長足的發展[4]。

  2.1獲取資源的路徑多元化

  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師獲取專業知識不僅可以依靠傳統的紙質教材、資料,還可以通過專門的教育網站如現代教育科研網、小木蟲網、中學學科教學網等、相關的技術網站與數字學習社群如CS-DN、搜素引擎如百度、必應、Google來獲取教育教學資源。這些平臺的教育資源不僅數量多,載體多,形式多樣,而且更新速度快,相對比較新穎,基本可以滿足教師的日常應用。特別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平臺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了彙編,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快速選擇相關資源進行下載,節約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另外,如果教師對某些資源的組合不太滿意,還可以重新編輯、加工、整合,從而獲得符合自己要求的資源組合。總之,網路資源比起傳統紙質資源,檢索更快捷,編輯更方便,更適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使用。

  2.2聽課選擇性擴大化

  利用資訊科技提供的資訊環境和平臺,教師不僅能夠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學資源,還能通過學習、研究網路公開課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網易公開課,不僅匯聚了國內許多名校名師的相關課程,而且還包含國外著名高校的各種精品課程。目前,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聽課,聽本校有經驗的教師的觀摩課,聽外校教學名師的公開課或有關講座,等等。然而,這些具有一定的時間、空間上的侷限性,很難普及到每一位教師。時間、空間上協調的難度,也會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將這些資源上傳至網路,則可以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讓教師自由安排時間上網觀看,滿足他們欣賞和學習名師教學技能的願望,而且可以隨時點停,隨時思考,反覆觀看,反覆學習。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海量的資源中有所選擇地學習。這種方式將更有利於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5]。

  2.3教學合作廣泛性

  現代社會不缺乏知識,缺乏對知識的有效提煉。對於教育教學而言表現尤為突出。教師要想在課堂上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的45min,在課下必須花費10倍甚至百倍的精力和時間去準備,而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只有進行廣泛的教學合作,才能集思廣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言而喻,教學合作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和影響必將是深遠的。教學合作是指在原有分科教學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層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將各學科間有邏輯和自然聯絡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調整或延伸,使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植物界有一種“共生效應”,即某種植物單獨種植,生長情況不佳,而兩種植物一起種植則會都長得特別旺盛。教師間的合作,尤其是教學合作,可以產生這種“共生效應”,達到雙贏的目的[7]。“教學合作”主要表現為“學科內的教學合作”和“學科間的教學合作”。“學科內的教學合作”是指相同或相似學科的教學合作。相同或相似學科內部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教師又有相似的思維方式,溝通更容易。進行學科內的教學合作,如集體備課等,集眾人的智慧於一體,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擴大視野,能夠取得互利共贏的效果。“學科間的教學合作”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合作。相同或相似學科的教師思維方式相近,有時會出現思維定式,缺乏創新,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可以融入更多的思維形式,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不同學科教學互動,相互借鑑,教學模式將會更加新穎,課程內容將會更加豐富,不僅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釐清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絡,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也更容易理解交叉學科。現代資訊科技為這一合作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基於資訊科技的教學合作”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不容小覷[1]。

  2.4網路平臺學習多樣化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虛擬學習社群、虛擬學習環境、網路學習共同體等名詞已經耳熟能詳。網路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依靠網路學習共同體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共同進步。資訊科技環境下“網路學習共同體”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網路學習共同體平臺的搭建和網路學習共同體的保障機制。網路學習共同體的實施必須以網路平臺為前提。網路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必須有專門的技術支援人員和網路維護人員,專門負責系統的整合、評價,管理網路平臺及其資源。網路學習平臺還應該配有專門的管理人員,他們必須具備一定的網路知識、計算機硬體知識、教育教學知識以及軟體開發能力、規劃與管理能力等。這樣,可以保證教師積極、有序地參與網路學習。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網路虛擬平臺參加各種培訓,以解決學習時間相對分散的問題。同時,藉助網路,傳統的一位專家從頭說到尾的獨白式也可以演變成幾位專家同時參與一個課題的講座,並與學員隨時互動,學員可以隨時參與討論並留言提問,專家可以隨時一對一或一對多進行講解或交流。這樣的交流互動可以真正激發教師的思考,有效促進其專業發展。

  2.5教學反思與交流經常化

  大部分教師都有教學反思的習慣,然而反思的方式多為寫教學日記、整理教案、做教學檔案袋等,很少有機會和時間與專家交流。目前,通過比較成熟的第三方網路資訊科技平臺,教師可以在網路上和專家進行實時交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比如通過QQ,部落格等網路平臺,教師可以和專家一起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從而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式,重新審視教育教學方法,重新審視學生,變換角度,改變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在反思中成長,可以快速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6]。“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教師在成熟的資訊科技的支撐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與更多的同行或者非同行交流的機會,從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審視、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衝破固定思維,更加積極地接受新方法,使得自身的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此良性迴圈,教師的專業成長自然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結束語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相信在資訊科技的這條高速公路上,教師能夠利用的資源會更多,能夠捕獲的知識也會更多。充分運用資訊科技,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更加多元化,教師的成長速度也將更快。尤其是高職教師,面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更需要有效利用資訊科技,發展自身專業素質,給學生呈現更多生動活潑、充滿變數的課堂。

計算機應用論文畢業範文範例
關於計算機應用技術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論文
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論文範文
有關計算機應用方面論文
有關計算機軟體發展的論文
有關計算機模擬技術的論文
有關計算機軟體技術的論文
有關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論文
有關計算機資訊管理的論文
有關計算機網路通訊的論文
電子計算機網路方面的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