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指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充分意識到對於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多樣化設計,並從整體的視角出發,綜合性地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設計研究,保證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整體性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如何培養小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

  論文摘要:如何培養小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小學生 修改習作 能力

  文章不厭百回改。相傳唐代詩人賈島初到京師時,一次在驢背上得到兩句好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後來,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琢磨不定時,迎面撞上韓愈的馬車。韓愈問明情況後,幫他斟酌了一翻,說:“敲字好!”這就是“推敲”的由來。據說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這部長篇鉅著,也曾先後修改過多遍。可見,修改是寫好作文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改作文,學生看評語”的現象:學生寫完作文後,長噓一口氣,把作文字一合,自以為大功告成;或者在作文字下發以後,急忙翻看一下分數,匆匆看一眼老師寫的評語,就一切了事。在這些人心目中,批改作文是老師的事,與自己毫不相干。顯然,這些做法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修改作文”,在作文

  那麼,如何幫助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呢?

  一、精當講評,為“改”奠基。

  講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良好動機的心理過程,是錘鍊學生作文思維品質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內部語言和書面語言,不斷提高寫作效率的過程。講評課上,教師宣讀的範文,所作的批改示範,班內同學的集體評議都為學生自我修改作文創造條件。

  一堂好的講評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目標少而精。作文講評課目標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這樣有利於學生修改自己作文時目標明確,從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標可圍繞此次作文的訓練目標制定,也可圍繞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通病進行確定。如學生選擇的事例欠典型,講評課就以此為目標,出示優秀的範文,讓學生模仿。小組討論一篇習作,共同評議事件是否典型,若事件不夠典型,那麼選擇什麼事件來寫更好,理由是什麼。反覆評議,讓學生懂得事件要典型,從而為學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礎。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講評課如果只是籠統歸納全班寫作中存在的問題,或是具體評析一篇習作的得失,學生得到的具體指導和資訊都比較少,不如讓學生走上臺朗讀自己的作文,全班學生交流賞析。具體做法是:教師在翻閱學生習作的基礎上選擇各類題材和等級的習作3—4篇,讓作者朗讀,或者輪流讓一個小組的同學逐一上臺朗讀自己的習作。其餘同學用簡短的話語評價其亮點並提出建議。最後由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作出必要的點評並評出優秀作文。這就避免了教師簡單地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表意見,從而品出味道,看出得失,促進學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三藉助裝置,示範批改。講評課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將其通過實物展示臺投影到螢幕上,教師一邊講評,一邊在存在問題的位置作出相應的批註。如在一篇寫人的習作中,根據需要應有人物的外貌描寫或心理描寫,而文中缺少這些內容,教師通過與作者交談,與其餘學生商討,在相應位置補上必要的外貌或心理描寫。對字、詞、標點符號的錯誤及病句等也示範地用事先學會的修改符號一一修改。這樣,使學生不僅知道如何辨析習作中的問題,且在習作修改過程中有樣可學。

  二、處理好批與改的關係,以批促改。

  有的教師把批改

  一教師當面批改。這是

  二批改分離,以批促改。除當面批改的其餘習作,教師認真閱讀後,只在需要修改之處做上相應的符號或加以眉批。比如,在一篇敘事的習作中,情節不夠具體,可在相應位置批註“好好回憶當時的情景,再寫具體生動一些”等字樣。或者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其回憶補充;又如學生習作中出現錯字或漏字,教師在相應位置畫上替換符號或新增符號,而不是直接將錯字改正或將漏字添上。學生細心體會教師所畫的符號和所加的眉批,認真地加以修改。這樣將“批”和“改”分離開來,以批促改,比教師直接寫出修改結果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

  三同學間互批互改。學生習作交上來後,老師先進行初審,看書寫情況和字數是否達標。書寫不工整者重抄,字數不達標者補寫。之後分發給學生批註。將班裡學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組,以組內每一個學生的作文為修改物件,先由組長朗讀,組內成員互相討論,共同提出修改意見,組長將修改意見在相應位置作上批註。也可以同桌交叉批改。

  四教育學生養成自我閱讀和修改的習慣。當學生初步具備修改作文的意識和能力之後,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是每次初稿完成之後,不要求學生立即交給老師,而是讓學生自己反覆閱讀,看看字、詞、標點符號是否有誤,句子是否通順,選材是否典型,描寫是否生動具體……對文中存在的問題自覺地逐一加以修改,直到滿意再上交;二是對老師或同學批註過的習作細心體會,積極思考,認真修改,若有不明白之處,可與“批註者”切磋後修改,再將修改滿意的習作重新抄好。

  總之,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具體得法的指導,讓學生既能發現自己在本次習作中不足或失誤,又能從別人的習作中吸取自己過去沒有掌握的精華,在每次修改前後的對比中,實實在在領悟到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修改的認識和興趣。

  參考文獻

  1、微課在銀川市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趙小蕊寧夏大學2014-04-01

  2、微課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研究劉婉麗曲阜師範大學2015-04-10

  範文二:導引感悟詩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澱》教學片段

  論文摘要:導引感悟詩意的中和之美—《荷花澱》教學片段

  論文關鍵詞:中和之美 荷花澱 教學片段

  中和是儒家對於禮和樂提出來的要求,也是一種倫理道德規範。作為對文藝創作的尺度,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感情要有所節制,和諧、適度地處理主體藝術家的情意與客體物境、情境的各種關係。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契合而成的意境。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和諧;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它強調的也是和諧;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它也強調要注意調節,心理平和,沒有大悲大喜。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美的創造與欣賞的一大追求目標和重要指導原則,是漢民族審美心理結構中一種重要、穩定而富於積極意義的有機構成。含蓄、蘊藉,有味道,這是中華民族藝術的一個追求。中和精神與中和之美,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審美觀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和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使之處於協調狀態,即教人學會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在《荷花澱》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體會個中詩意的中和之美的。下面是本人《荷花澱》的教學片段。

  師:孫犁的《荷花澱》這篇小說開頭花了三段寫了什麼內容?

  生:寫的是兩個大的問題。一個是人與環境,人——水生嫂,再一個是自然風光,寫得很美。

  師:寫這種美的用意何在?有什麼特點?請大家簡單地說一下。哪位同學?首先說他的用意何在?抗日戰爭這麼嚴酷,有這麼恬靜優美的環境嗎?作家這麼寫是不是違反現實的呢?如果不是違反現實的,他的用意何在?哪位同學說一下?你們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生:我覺得作者把景色寫得這麼美好,突然讓我聯想起艾青的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

  師:充滿激情地銜接“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嘿,很好!

  生:深受鼓舞我覺得孫犁把這個土地寫得這麼美好,就會讓人覺得這麼美好的土地會有誰不愛?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理所當然會對她有很深的感情。老師插話:地靈人傑我覺得這應該是所有抗日戰士戰鬥的動力之所在。

  師:嗨!說得好,說得非常好!充滿激情地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山河如此多嬌,豈容日寇踐踏蹂躪?就是這個用意嘛!說得太好了,所以作家一點都不是違反現實,所以這幾段不能不要!

  那麼,在這裡,我再提個問題,這裡寫到這麼美麗的環境,其中有水生嫂,這裡人和環境之間是什麼關係?你用一個詞概括一下,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怎樣?

  生:和諧。

  生:融洽。

  生:我覺得好象有很多種,有一種就是互相滲透,給人的感覺。它這裡的環境好象很甜美,也很平靜的;有時候我覺得這個女人很中國情調。還有,看張愛玲的文章中,說一個女孩子在那個社會,她說如果哪個人會來找她,她可能身體已經深深地嵌在她處的這個環境中,拔也拔不出來了。感覺環境應該是滲透吧,不只是人影響環境,這個環境會給人一種很特別的氣氛。.

  師:這幾段寫人和環境之間是滲透關係,滲透關係在中國古典哲學裡面叫什麼天人合一,“天”是什麼呢?“天”是自然,“合一”就是滲透關係。人和自然之間呢,有很複雜的關係,但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剛才大家講的融合滲透的關係,一種是對抗的關係。高爾基的《海燕》,哪位同學記得?來,給我背幾句。學生雜言背誦海燕是俄國革命者的象徵,它是寫人的,誰來背?背一句也行,不會背亂背一句也可以好。笑聲好,你來背。

  生:我只記得最後一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笑聲

  師:“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在孫犁的小說中喊是喊不出來的。那個海燕和烏雲是一種什麼關係?對抗對立關係。在傳統的中國文學當中,典型的中國意境當中,一般來說,不出現這種意境,而是強調一種融合的關係,在人和自然之間。月亮升起來,他寫得月白風清。我改一改,我隨便改的,我這麼改:“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忽然一聲炸雷,女人慌慌張張跑到屋子裡”,笑聲或者這樣,寫女人很堅強也可以:“一聲炸雷,幾個雨點敲打在女人的脖子上,女人仍然在屋簷下編著她的席子,席子在閃電的照耀下就像刺向日本鬼子胸膛的刺刀。”鬨堂孫犁的小說民族色彩濃郁,他不喜歡寫那種和大自然急劇對立的環境,他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人和大自然間是什麼關係呢?就是同學們講的和諧。老師板書:和諧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現在西方還在學中國這個特點,包括成立環保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產兒,所以,汙染了大自然,糟踏了大自然,就是汙染糟踏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汙染糟踏了人類自己。

  這裡,我穿插一下,寫蘆葦,中國自古以來是個很典型的意象。大家知道,寫楊柳,代表什麼?

  生:送別。

  師:楊柳依依,隨風起舞,好像纏繞著你,不讓你走哇!寫水的時候,那種水的柔情,是一種意象;另外,水也載舟,水也覆舟,勢不可當,也是一種意象。中國古典文學當中,有許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蘆葦在古代叫蒹葭,《詩經》中有一首《蒹葭》——

  生主動站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學生鼓掌,笑聲

  師:哎呀,太好了,太好了!後來瓊瑤寫了一本小說叫什麼?

  生:齊答《在水一方》。

  師:《在水一方》的電視劇主題歌,瓊瑤是根據《蒹葭》這個意境來改編的,有兩句,我會唱,唱給你們聽聽。我唱得不好。老師深情唱道:“綠草蒼蒼,白霧茫茫…”,學生高興,鼓掌,歡呼

  充滿激情的從《詩經》到瓊瑤,蘆花在中國文化當中象徵著愛情。蘆花的聖潔,蘆花的悽幽,在蘆花蕩,發生了多少動人心絃的愛情故事。在這篇小說中,孫犁寫了蘆花蕩,荷花澱,通過飄落在、跳動在女人懷中的潔白的葦眉子,飄落在髮際之間的蘆花,我們可以看見,它交織了多少當時中華民族的婦女們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對正義戰爭的支援,一一凝成了一曲迴腸蕩氣的戰火中的愛情。

  自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那麼,我們再看,這篇小說寫了很多人,寫了很多人際關係。那麼,寫了哪些人際關係呢?

  生:這個問題很簡單。我來說。寫了父子關係。水生回來說:“爹哪去了?”“爹已經睡了。”寫了父子關係吧。

  生:寫了夫妻關係,還寫了那些女人之間的關係,也寫了男人和男人即戰士和戰士之間的關係,對不對?也寫了那些戰士和他們妻子之間的關係。

  師:但是,我現在要同學們具體地通過語言的品味,來說一說這篇小說寫人和人之間關係有什麼特點,我們要用具體地說。大家先看教材,看對話。

  學生翻閱教材

  師:首先我們看一下夫妻之間,水生和他的媳婦之間的關係。大家看水生和他媳婦之間的對話,特別是他媳婦和水生之間的對話,非常簡潔,但是又情意綿綿。是吧?我們看“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麼了,你?’”這句話很多資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兩種改法。一種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麼了?”另一種是把主語“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麼了?”它有什麼不同,表達的感情有什麼不同?

  生:少了一種夫妻之間的關懷,還有她對丈夫一種掛心的感覺。

  師:比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種狀態問出來,然後再問“你”怎麼樣。如果不要“你”呢——“怎麼樣?”“怎麼了?”好象不是很親切。這位同學說硬了一點,這樣說比較溫柔,而且比較急切,這個你們自己體會一下。大家去問老師問題的時候,有兩種問法。“老師,請問這個問題,我不大懂。”這是一種問法, 這比較好。還有一種問法是:“這個問題我不大懂,老師。”這也可以,強調的是問題。但是不能說:“這個問題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再往下看,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這句話,我有兩種改法,丈夫要上前線去了,我這麼改,女人說撒嬌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聲這樣可不可以?學生答:不可以那為什麼不可以?那是個什麼形象?小女人,不關心國家大事,這是現代概念,過去是不明大義。

  我再改一改,女人這麼說耍潑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媽媽家!”笑聲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潑也不行。

  接下來我們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並沒有哭。”我把它這麼改:“女人的淚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聲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生說:忍!忍,也是對的。孔子在編《詩經》時說了句話:“樂而不淫,哀而不——學生齊答:“傷”。”“樂而不淫”是“富貴不能淫”的“淫”,這裡意思是樂而不過度,哀傷的時候也不過度, 在這個地方也是一樣的,主要是表現覺悟了的中華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狀態。

  再看 “水生說:‘不要讓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這是表現了妻子對丈夫的忠貞。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人還是要學習這些傳統美德。因為有時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場合有的人表現得太隨便了。這句話,我把它這樣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說:“我走了,很可能回不來,因為要打仗了。要是我回不來,你看著辦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著辦吧。”鬨堂這樣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說:“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鬨堂這行不行?不行。中華兒女,中華民族文化,不是這樣。寧為——

  生齊答:玉碎,

  師:不為——

  生齊答:瓦全。

  師:寧可站著死,

  生齊答:不可跪著生!

  師:對了,說得很好!我再改一句, “全莊的男女老少出來給他送行”,改成“大部分人出來給他送行”行不行?全莊人出來說明什麼?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歷來如此。雖說中國人內部打,笑聲但一旦有外敵打進來,我們是全力以赴,神州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還有好多,你看這些女人之間的關係。三個女人一臺戲,女人有時候在一起容易鬧矛盾。但是,我們小說中的女人鬧矛盾沒有?學生答:沒有她們之間的關係,用一個詞概括一下,夫妻之間,人與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生:和諧的關係。

  師:還是和諧。老師板書:和諧

  師:非常好,非常好!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那麼,我們再接著往後看。人和自然的關係很和諧,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很和諧。但是,人有時和自己鬧彆扭。我們人,不尊重自然規律的時候,一味地征服大自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和別人鬧彆扭,別人會害我們,去告我們的狀。有的時候,我們會自己跟自己鬧彆扭,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沒人跟他過不去,他自己還會喝藥,拿刀片劃自己——前段時間報上登的。這篇小說中,我們來看,人和自我心靈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老師板書:人和自我之間心靈的關係

  師: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有痛苦、有孤獨、有彷徨、有空虛、有寂寞。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經常就是引用這半句,並且把它解釋為: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努力學習。其實莊子後面還有半句,是:“以有涯度無涯,殆矣!”就是說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太危險太蠢了的。鬨堂莊子在這裡有點消極。中華民族的文化,像所有的文化一樣,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儒家是比較積極的,道家比較消極。人有時候需要一點阿Q精神,特別是在受挫折的時候。中國人對待自己內心痛苦的時候,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課文中妻子送丈夫上前線,丈夫不知是死是活,回來的時候可能缺條胳膊,斷一條腿,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們看不看得出來,他們內心痛苦得不得了?

  生齊答:看不出。

  師:怎麼看不出?舉個例子說說看,在課文中找個例子證明一下。在課文中,看出她們有點捨不得,但還比較樂觀。

  生: “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在心裡罵自己的狠心賊。可是青年人永遠朝著愉快的事情想,女人們尤其容易忘記那些不痛快。”

  師:還有很多例子,由於時間關係,不一一列舉了吧。有痛苦,也有孤獨,但是不是那種呼天搶地的苦。我不知道你們看電影電視時怎麼樣,我看電視,比較喜歡那種大悲大苦時欲哭無淚,我最不喜歡那種電視裡一個人很痛苦的時候,大風大雨,在閃電之中跑啊跑啊,在天地間大喊:“天哪………”我覺得他不怎麼痛苦,他還喊得出來。最大的痛苦是他喊不出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中國人對待自己內心痛苦,有一種特殊的方式,中華民族強調的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華民族很會調節自己內心世界和情緒,很會找到心理平衡,他們很樂觀的——小小日本帝國主義奈我何?八年打不走打十六年。笑聲那麼,我們實際上已經講了,人和內心的關係,也是和諧。

  我們再穿插說一個例子。這裡面講女人去找她們的丈夫的對話,有的比較忸怩,有的比較坦率,有的找藉口,說是婆婆叫的,實際是她自己想看丈夫,很正常的,這是人之常情。要是丈夫走了妻子都不思念,那就不正常了,那就糟糕了,那丈夫就不消打仗了,那日本鬼子來了,來了就讓他來吧!笑聲正是由於日本鬼子破壞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才把他們趕走。但這些女人說的很含蓄,包括水生和他的妻子之間。為什麼要含蓄?含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我舉個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師放投影:“世上獅子愛麒麟,阿哥阿妹結同心。哪個先上黃泉路,望鄉臺上喊三聲。”

  師:一個民歌。“世上獅子愛麒麟”,麒麟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美的動物,比喻小夥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結同心”就是倆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經同居了;“哪個先上黃泉路,望鄉臺上喊三聲”,這表示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這四句改成:“我們兩個下決心,馬上登記去結婚。結婚以後不變心,哪個變心不是人。”整個過程中聽課師生笑聲不斷,全場沸騰意思一樣,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蘊藉,有味道,這是中華民族藝術的一個追求。含蓄也是適中和諧。

  好,那麼我們大家再往黑板上看一看。我們通過這一篇小說的研讀,大致上帶領大家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和諧;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它強調的也是和諧;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它也強調要注意調節,心理平和,沒有大悲大喜。所以中國古典戲劇都是大團圓的結局比較多。悲劇,真正的悲劇,比較少見,即使是像《竇娥冤》那種悲劇,最後六月願天下大雪,把那個壞人懲罰一下子。像《哈姆雷特》那樣的西方那種悲劇是很少見的。這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點。

  那麼,我們現在回過頭來歸結一下,什麼叫文化,這個我來說。

  打出字幕:“文化的定義很多,簡單地說,文化就是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即怎樣想和怎樣做”

  我們在這裡講這三個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人和自我之間的關係,都是講的怎麼樣思考,怎麼樣做的問題,它都是文化的問題。

  那麼,我們把這節課小結一下。

  打出字幕:“小結:中和適中和諧精神與中和之美,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審美觀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和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使之處於協調狀態,即教人學會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

  教後:中和適中和諧精神與中和之美,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審美觀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教人處理好人與自然,人和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使之處於協調狀態,即教人學會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

  語文教學不是靠說教,而是靠藝術的感染。如何感染,大有學問,我希望在平素的教學中,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基於2012年人大影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的統計與分析羅先慧; 李雲文; 孫建龍課程·教材·教法2013-07-01

  2、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金翎湖南師範大學2012-04-01

小學德育畢業論文
化學教學學術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語文閱讀指導論文
幼兒家庭教育指導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指導論文
小班語言教學的個人工作計劃範文
小學語文教育相關論文範文
小學語文教育淺述論文
小學語文教育淺析論文
小學語文教育探討論文
小學語文教育初探論文
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