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格心理學有關的論文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與人格心理學有關的論文篇二

  《人格心理學範疇的性》

  【摘要】性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性與人格是互相影響的。文章介紹了心理學家對性與人格關係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對同性戀及性變態者的人格研究、影響個體性態度的人格變數、男女兩性對待性態度的異同。文章最後提出應探求性對人格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性; 人格; 同性戀; 性變態; 性態度

  幾千年來,有關性的描述頻頻出現在文學、繪畫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統地研究性卻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們對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種不同的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性心理異常與人格的關係,另一個是對性態度的研究。本文擬對此兩個領域內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綜述,並試圖展望該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1性心理異常與人格

  1.1同性戀

  一些學者認為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有生理上的差異,也有人認為二者在生理上並無差異,只是對性伴侶的選擇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數研究發現,就約會次數而言,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並無不同,只在性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同性戀者比異性戀者更加放縱;在關係捲入和對伴侶的性行為兩方面二者無顯著差異,但同性戀的排他性較異性戀低[1]。總之,研究未發現同性戀者具有某種共同的人格特質。

  1.2性變態

  性變態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為方式去尋求性滿足,有關性變態者的人格研究較多,一般認為,性心理異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徵。如有人對男性性變態與男性強迫症進行MMPI對照分析,發現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徵:退縮、敏感、拘謹,表明性變態是一種強迫行為,性變態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關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徵研究較多,研究結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異常的結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經質上的得分較高,而在外傾性、盡責性上的得分較低;強姦犯有較高的自尊和強烈的男性優越感,對自我的優越感也很強[3]。因性侵犯而入獄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獄的罪犯表現出更多的強迫性和迴避性[4]。

  1.3性功能障礙

  與性有關的另外一個領域是性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與人格心理問題互為因果。研究已經證實:有勃起、射精困難的男性具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懲罰、對抗性、愧疚感、對拒絕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害怕承諾、擔心失去對關係的控制、有較高的性愧疚感[5]。

  在當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與人格並無直接的聯絡,但一些人格特徵如感覺尋求,卻可能增大性行為的危險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與此相關。較高的神經質、較低的盡責性、較低的宜人性得分與高風險行為有關,同時高風險組在自我效能、自我約束、成就動機上得分較低[6]。

  2對性態度的研究

  性態度量表可同時對性態度的幾個維度進行測試:性的放縱度――個體認為可以和許多人保持性關係而無需承諾;性實踐――性行為同時有控制生育的義務,有必要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愛的表達方式;性的工具性傾向――性不過是追求身體愉悅的工具。

  2.1人格變數對性態度的影響

  如前所述,心理學家最感興趣的是人格與性的關係。五大人格因素與性態度、三種性行為之間彼此相關。男性在性興奮與性好奇兩項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而女性在性滿足上的得分高於男性。另外,神經質與外傾性兩種特質對個體性態度的預測力最高,其次是盡責性和經驗開放型,個體的性行為則與神經質、盡責性、宜人性三種特質有關[7]。目前常被心理學家關注的人格變數主要有以下幾種:

  2.1.1自尊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與其外表吸引力、成敗經驗、以及在群體中受歡迎的程度有關,因此個體對性的態度受到所屬群體性規範的影響,如果群體性態度開放,則自尊水平高的個體對性放縱、性實踐和性理想的認同均較高,當一個社會團體的性態度較保守,或一半開放、一半保守時,成員的自尊水平與其性放縱的程度並無相關。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無論是男性被試還是女性被試,自尊與性態度均無顯著相關,但自尊水平與對性的工具性態度有微弱的負相關,低自尊者更傾向於把性當作是滿足身體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會影響避孕行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為中感覺到的風險性較低,即她們認為自己意外懷孕的可能性較低。當性行為中懷孕的風險性增大時,高自尊的女性卻常常會低估了這種可能性。

  2.1.2內傾和外傾內、外傾是人們描述人格的常用維度。外傾的人在主動性、社交性、衝動性上得分較高,內傾的人則正好相反。我們可以假設外傾者發生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更早、頻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侶。研究支援了以上假設,而且外傾者比內傾者更早獲得有關性的知識,對性的態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歡尋求新鮮感,對性活動的興趣範圍更廣同性戀除外。

  2.1.3自我監控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高度自我監控的人會隨時根據社會規範調整自己的行為,而監控水平較低者則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緒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監控者更加願意與除伴侶之外的其他異性約會,他們更願意與並不熟悉的異性發生性關係,有更多的性伴侶,參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動[9]。為什麼高自我監控者有更加放縱、自由的性態度和範圍更廣的性傾向呢?研究發現,高自我監控者更多地將自己描述為“具有誘惑力的”、“善於調情的”,更多地將自己的約會伴侶描述為“善良的”、“真誠的”、“禮貌的”、“溫暖的”,也許是這種對自我和異性積極的知覺方式,使得高自我監控者有更多的機會與異性建立性關係[10]。

  2.1.4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個人向另一個人顯示“真我”的內心活動,自我表露是人際互動的重要影響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報告法測試個體對戀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發他人進行自我表露的能力,發現性放縱、對性的工具性傾向與自我表露無關,但性實踐和性理想與自我表露呈正相關[11]。

  2.1.5男子氣和女子氣男子氣與女子氣與個體對性別角色的認同有關,指一個人所具備的社會普遍承認的、分屬於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如男性威猛、果斷,女性溫柔、細膩。研究表明男子氣的特徵與性放縱呈正相關,相反,女子氣的特徵與之呈負相關;男子氣與性的工具性傾向無相關,女子氣則與之成呈負相關。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質對已婚夫婦性關係的影響,發現影響性滿意度的是伴侶之間的關係,不是人格特質[12]。在評價伴侶關係的四個維度:親密性、一致性、獨立性和性關係中,親密性對伴侶間關係的滿意度貢獻最大,性關係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來,人格變數對性的影響更多地發生在未婚者身上,他們尚未建立長期、穩定的婚姻關係;對已婚夫婦而言,長期的親密關係已使人格特質顯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關係本身。

  2.2性態度的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一直是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性別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態度上有不同的表達,對性態度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性的態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別差異。

  2.2.1婚前性行為在對婚前性行為和手淫的態度上,男女兩性存在較大的差異,男性大多表示贊同,女性則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齡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發生性關係的原因”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女性因為感情因素而發生性行為的數量是男性的兩倍,而男性由於好奇的原因發生性關係的數量是女性的兩倍。對隨意的性關係贊同與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對特殊性行為的態度,男性更多地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女性則更多地是由於愛或被需要。而對於情感因素是否是發生性關係的必要條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比女性早,性伴侶比女性多。

  2.2.2性吸引力的來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發性願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認為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認為溫柔、無助、脆弱會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實上,女性並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會地位,同樣,男性也並沒有對女性的溫柔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2.2.3對性關係的評價標準一直以來,在性的態度上,社會對於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嚴厲、苛刻。例如在中國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後也終身不得改嫁。那麼,男性和女性自身對性的評價標準是否有差異呢?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兩性都對有感情的性關係評價更高,表明在性關係的評價標準上並無性別差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認為性背後的關係背景更加重要[15]。

  總而言之,就性態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確有差異。在性態度量表的102個專案中,有73個專案是有性別差異的,其中包括測試放縱度的全部29個專案,幾乎每一項有關的研究結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縱,同時大多數研究結果都顯示,男性的性態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傾向。不過,在性行為的實踐和對性理想的認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傾向上,也並不是說男性就持十分贊同的態度,只是他們不贊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與差異相比,兩性之間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與愛的整合

  儘管性和愛並不總是聯絡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時候,愛是性關係的動機,而性是表達愛的重要方式,二者有著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為有了愛,才使得人類的性與動物區分開來。為了用科學的方法尋求性與愛的關係,研究者還編制了愛情態度量表,其中包括六個分量表:浪漫式、遊戲式、伴侶式、現實式、佔有式、奉獻式的愛情。將這六個分量表和性態度的四個分量表混在一起進行因素分析,結果得到三個因素:遊戲式的愛情態度與性放縱和性的工具性傾向彼此呈正相關,屬因素Ⅰ,而奉獻式的愛情態度與此呈負相關;浪漫式、佔有式、奉獻式的愛情態度,性的實踐、性理想都注重伴侶間的情感與承諾,同屬因素Ⅱ。現實式的、伴侶式的愛情態度最看重的是關係的長期穩固性,屬因素Ⅲ,並與佔有式的愛情態度呈微弱的正相關,與性放縱呈微弱的負相關。

  4小結

  從性與人格的研究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性對於人格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早在一百多年前,Freud就曾經以性心理的發展來解釋人格,但Freud顯然誇大了性的作用,並因其泛性論而廣受批評,於是在他之後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再也沒有了性的位置。性與人格關係的研究提醒我們:在性與人格的關係上,我們是不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呢?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性心理異常者同時也是人格異常者,而人格障礙在性行為上常有極端表現。臨床上對心理障礙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礙與童年期性心理髮展受阻有關,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性心理的發展對人格發展可能有極其重要的、但被我們長期忽視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有關性與人格的關係主要集中於對性心理異常者的研究,對性態度的研究尚屬空白,這說明雖然我們已經不再“談性色變”,但性似乎還沒能登上心理學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們也看到,對性與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納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論體系之中,筆者認為,這正表明我們對於性在人格發展過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們想要知道的決不僅僅是性變態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發展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因此,我們對性與人格的研究重點在於把性心理的發展放在人格發展的大背景下,尋求性之於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Bringle, R. G. Sexual jealousy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1980 and 1992.[J].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13-325.

  2.魏立瑩.男性性變態與強迫症的MMPI對照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1996,91:10.

  3.Baumeister, R. F., Smart, L.,& Boden, J. 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103:5-33.

  4.Fazel, S., Hope, T., O Donnell, I., Jacoby, R. Psychiatric,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ex offender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2, 132: 219-226.

  5.Rosen, R. C.,& Leiblum, S. R.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exual desire disorders[J].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7, 23: 141-162.

  6.Trobst, K. K., Herbst, J. H., Masters, H. L. Personality pathways to unsafe sex: Personality, condom use and HIV risk behavi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 117-133.

  7.Heaven. P. C. L.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ex: Preliminary find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 28: 1133-1141.

  8.Smith, G. E., Gerrard, M., & Gibbons, F. X. Self-estee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of vulnerability to unplanned pregnancy in colleg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 1997, 16: 137-1146.

  9.Snyder, M., Simpson, J. A.,& Gangestad, S. Personality and sex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81-190.

  10.Harnish, R. J., Abbey, A.,& DeBono, K.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 game”: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lf-monitoring on perceptions of sexuality and likability in initial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20: 1333-1334.

  11.Miller, L. C., Berg, J. H.,&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50: 428-438.

  12.Schenk, J., Pfrang, H., & Rausche, A. Personality traits versus the quality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as the determinant of marital sexual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3, 12: 31-42.

  13.Hassebrauck, M.,& Fehr B.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19: 253-270

  14.Carroll, J. L., Velk, K. D., & Hyde, J. S. Differenc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motives for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5, 14: 131-139.

  15.Bettor, L.,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Gender and sexual standard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59-369.
 

大學人格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戀愛心理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與人格心理學有關的論文2
小學教學與心理學有關的論文
大學生與積極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與教育心理學有關的參考論文
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分析論文
與文藝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有關幸福心理學探析的論文
有關心理學方面的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探析的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