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散文樣式多姿多彩,散文內容包羅永珍,散文教學策略不可能一成不變,更無統一的模式可言。以下是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供大家參考!

  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一

  《春酒》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春酒》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文章的關鍵性詞語和句子,學習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達的思鄉這一主旨。

  能力目標:

  1、根據積累的生活經驗,創設閱讀氛圍,領悟文章的意蘊。

  2、通過分析課文,體會琦君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流暢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文中所表現的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從而獲得美的情感體驗。

  重點:

  1、理解細節描寫對錶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難點:

  體會琦君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流暢的特點。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情景教學法、朗讀教學法、討論質疑法、品讀鑑賞法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匯入新課

  1、導語: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年年依舊的節日,和親人一起度過的。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同學們最盼望的無疑是春節。春節不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壓歲錢,可以買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每個地方過年的風俗又不盡相同,那麼浙江溫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琦君的《春酒》。

  2、作者簡介:

  琦君,1918年出生,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畢業於杭州三江大學中文系。1949年赴臺灣,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現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是電視連續劇《橘子紅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大半以她家鄉浙江溫州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風土人物勾畫出一副中國農村社會的樸素生活圖景。琦君的作品,有與人不同的獨特風格。特別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摯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筆致婉約,使文章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二、整體感知課文,體味作者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樂《思鄉曲》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劃出你認為能表達思鄉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

  作者不僅僅是懷念家鄉的春酒,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美、人情美,寫自己對家鄉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著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三、指導學生分組合作研討課文

  1、作者在文中敘述了兒時在故鄉的哪幾件事?這些事都是作者家鄉的風俗,你喜歡這兒的風俗嗎?為什麼?

  板書小結 :過新年 喝春酒 喝會酒 —— 風俗美

  2、在這幾件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板書小結:母親 “我” 阿標叔 鄉鄰鄉親

  3、作者用一些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描寫風俗。請你找出來,並談談這些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

  1、母親

  ①“她總是笑眯眯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麼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喜氣。”

  小結:突出母親熱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標叔

  “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興高采烈”。

  小結:突出花匠阿標叔的熱心。

  3、鄉鄰鄉親

  ①“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時,會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

  小結:表現了鄉親們的熱情大方。

  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裡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小結:表現我充滿了童真童趣。

  4、通過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你對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請談談!學生討論、交流:

  師指導要點:人情美板書

  5、作者為什麼能在幾十年之後對家鄉的過年時的生活細節記得那麼清楚,描寫得那麼細緻呢?

  指導要點:對故鄉有感情。

  問:對故鄉的什麼有感情呢?

  指導要點: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嚮往,也表達了遊子殷殷思鄉之情。

  問:所以“春酒”是一杯什麼樣的酒?

  指導要點:懷舊思鄉的酒板書

  四、遷移擴充套件

  思鄉是遠離故鄉的人都會產生的一種思緒,余光中的《鄉愁》為什麼能有這麼廣的影響,就是因為它道出了許多遊子的心聲。葉落歸根,這是人之常情,對故土的眷戀,是任何人也無法割捨的情感。你讀過這類作品嗎?把你所讀作品的內容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1、余光中《鄉愁》……

  2、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靜夜詩》

  4、杜甫《月夜憶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5、馬致遠《秋思》

  6、蘇軾《水調歌頭》

  五、總結

  琦君說過:“人和花草樹木一樣,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有誰能夠忘記生養自己的故鄉呢?,遠離故鄉的人,無論與故鄉的距離有多遠,總不會忘記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一切。每年春節前夕,離家的人儘管票難買、車難乘,但家還是要回的。父愛天高,母恩難報,最難忍受思鄉情。這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澱下來的中國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礎。事實上,正是這種特有的情感基礎,才讓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壯大,成為偉大的民族。

  六、作業:

  積累“思鄉”的詩句。

  研討與練習

  預習新課

  七、播放《思鄉曲》結束這一節課

  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二

  《雲南的歌會》是一篇散文。關於散文,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有一種通行的說法:散文抒發了作者的情感。這裡我要特意強調其中“作者的情感”。如果這種認識沒有錯的話,我們學習散文,是把重點放在散文所描寫的物件上呢——例如本文的“歌會”,還是把重點放在通過物件的描述所抒發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換句話講,是看“歌會”呢,還是看體察“歌會”的那個人、那個人的心情呢?

  我曾經就這一話題與上課教師做過交流,教師們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也覺得自己在課堂裡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寫的物件上,聚焦在“歌會”上,好像不大對。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這麼多教師在教學《雲南的歌會》的時候,都一股腦兒聚焦在作者描寫的物件上而不顧作者的情感呢?這反映出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對散文這種體式和散文教學的理解把握不足。

  我們認為,從文字體式與學情出發固然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兩個基本依據,而它們之間的交集則往往是確定教學內容的核心所在。根據文字體式分析,有些最核心的內容要素必須作為教學內容;但是如果根據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理解這一內容可能存在嚴重困難,這時教師就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調整,就不妨犧牲一點文字體式而遷就一點學生實際。如果根據學情分析,發現學生全體的關注點均偏離文字,教師固然不能不顧學生的實際需求,但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予以滿足,大可不必因此就隨意消解文字自身的圓滿。教師這時可以暫時擱置學生的需求而作一強力糾偏,使學生回到正確的解讀文字的路徑上來。當明確了學情需求與文字特徵的交集是教學內容確定的最佳區域時,我們還需要討論:究竟應該確定哪些最需要教的符合散文教學的具體內容?所以,我們還需要作一些進一步的探討。我們知道,一切閱讀行為都是具體的。離開具體文字抽象地討論閱讀毫無意義,因為所有的閱讀都是針對特定文字的閱讀。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達方式,背離這一方式,將對讀者的正確解讀造成極大的障礙。

  對《土地的誓言》這一文字的處理亦是如此。

  根據以上,我們有以下粗略的教學策略供老師們參考。

  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三

  一整體把握文章的意蘊和氣脈

  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裡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這個“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蘊和氣脈,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獨特而深刻的情思。散文教學須從整體入手,遵其路,循其形,入其裡,察其情,感受到文章的氣質,獲得審美的愉悅。

  1. 品題悟意。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常關涉文章的主旨,散文標題常凝練,有意蘊。品讀標題組織教學能快速領悟作者旨意。《土地的誓言》一課圍繞標題討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土地?發出怎樣的誓言?為什麼發出這樣的誓言?三個主問題,理清文章思路,解讀課文內容,把握文章意蘊,在深情的誦讀中自然領悟到作者噴薄而出的“氾濫”的情感。《小石潭記》一課,圍繞標題展開三環節教學:一“讀”標題,品重音所在,並說出理由;二“說”標題,細讀課文,分別找出這是一個小小的“石”潭、這是一個“小”石潭的依據;三“悟”標題,深入探究這是一個怎樣的“潭”,由“潭”你聯想到什麼,結合柳宗元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進而領悟到“人如魚,人不如魚也 !”“,潭”即作者,體驗到作者無法掙脫的孤獨情懷。

  2. 提領而頓。散文中往往有提領而頓的關鍵詞語,如《雲南的歌會》的“意思”,《藤野先生》的“偉大”,《風箏》的“悲哀”。這些詞語折射出作家真實的內心觀照,凝聚著作家心中特定的情結,隱藏著作者的心靈密碼。抓住關鍵片語織教學,能帶動全文的閱讀,把握文章的文脈,辨認出作者和人物的個性和深層的、潛在的情感。《我的母親》,從全文的思路來看,前半部分寫“母親”,後半部分寫“後母”。可從胡適先生的族譜匯入,弄清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母親在文中特定的身份,將教學分為兩部分。一是品“母親”,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母親形象的兩個詞“:嚴”“、慈”。母親之“嚴”表現在哪裡?梳理出母親對我的“非常之舉”“殘酷之處”,探究母親“非常之舉”的原因。在品讀中體悟到母親“嚴”中之“慈”,“慈”中之“愛”。朗讀最後一段,讀出母親的那一顆心,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情,悟到胡適能有這麼大的成就源自母親嚴格訓導下的自我管理、嚴以律己。二品“後母”,尋找最能概括後母形象的詞:仁慈溫和,探究她為什麼“仁慈”溫和?“仁慈”溫和的背後是什麼苦?母親的“苦”表現在哪裡?她又是如何面對“苦”的?進一步體會到母親在“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舉”,造就了胡適這樣的“非常之人”。再讀末段,品味“學得”的含義,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胡適先生對母親充滿愛戴和感激的深厚感情。

  二入境,體驗“那個有活氣和生命的世界”

  葉聖陶 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王尚文先生認為:文學教育“重要的不是作家的意圖,而是文學作品中那個有活氣和生命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探詢作家的意圖,而是去體驗作品中那個有活氣和生命的世界”,體驗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散文作者豐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過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意蘊與畫面交織,內情與外物融合,從而感染讀者,引起共鳴。學習散文,要通過作者的文字進入到作者所創造的意象和意境中去,契合作者的心境,體驗作者“那個有活氣和生命的世界”,從而感悟人生。

  1. 潛心涵詠。朱熹說讀書“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散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憑藉誦讀、涵詠的橋樑,“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握作者情感的脈搏,體驗散文的意境,發現作者的心靈奇觀,使藝術景象烙印在學生的心靈之中,進而參悟到美妙的意蘊,咀嚼作者對社

  會歷史、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驅遣想象。“當我們閱讀散文,接觸到那些意象的時候,我們的心靈不僅會為作者的真情所動;而且還會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產生出自己的想象,在心中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因此散文教學必須驅遣學生的想象,從一個個方塊字的組合中再現一幅幅畫面,一片片場景,一段段人生的悲歡離合,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的的意境。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置身眼花繚亂、熱鬧非凡的“春草”“春風”“春花”景象中,體會朱自清先生用純潔的兒童天真的眼睛和純淨的心所感受到的美好的詩意和其中所湧動的作者對春天的禮讚之情。

  3. 玩味言語。要引導學生仔細玩味語言,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在咀嚼中入情入境。首先是要引導學生駐足字裡行間品味文中凝練而優美的句子,感悟人事景物的特點和滲透於其中的意蘊。如《春》《濟南的冬天》等寫景的文章,感受比喻與擬人等修辭的妙處,理解這些修辭手法是怎樣具體地表達了作者情感。其次是要玩味極富感染力的詞語,挖掘、品味語言運用上的獨到之處。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語言平白如話,不加絲毫雕琢,但質樸和平淡之中筆筆深情,副詞的運用更是平中見奇、淡中見濃。除了仔細體味母親三次催人淚下的“哭”的細節,更要在“剛、就、真、實在、悄悄、最”和六個“從不”從來沒有等副詞表達效果上重錘敲打,體會作者強烈湧現的至真至純的愛母之情、敬母之意。其三要品味“文眼”。散文的“文眼”不僅在於詞語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的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願你們創造更多的奇蹟!”就是文眼所在,品透了其中“黑暗”“光明”“奇蹟”三個關鍵詞,就能體驗張抗抗所創造的意境,讀懂作者獨特的“森林人生”。

  4. 悟象生情。散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審美悟意,就審美規範來說,散文中“情感”處於首要地位。而“情感”往往通過事物、人物和形象性言語描述來傳達和顯現。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音和語義“品”形象性言語,組合形象化言語在腦海中再創描述的“象”,由描繪的“象”悟出“象外之象”,觸“象”生情,最終指向“情感”。即使是寫人敘事為主的散文,也是以書寫情志為旨歸,而不是刻畫人物性格。如學習以寫人敘事為主的《信客》,不僅僅瞭解是一個如何的信客形象,重點還是在於“觸象生情”———由信客的所作所為體驗作品抒發的作者的愛與恨,領悟到餘秋雨先生對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思考和批判。教學《吆喝》一文,通過讀———唱———賞———悟等環節,讀出市井風情,讀出聲樂之美,讀出老北京人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更要讀出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

  三還原,領悟作者微妙而獨特的內心世界

  由於時空造成的視界差異和人生經驗、社會閱歷所限,學生對散文中描寫的情境和生活往往生疏,難以進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情思哲理,就有必要採用還原之法,在作者的情思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搭橋。

  1. 歷史還原。教學經典散文,要引導學生迴歸到作品所描繪的時空中去,設身處地地站在那個時代、區域看待文中所描繪的自然、社會乃至宇宙永珍和作者的情愫。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應迴歸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歷史情境中去。還原到魯迅先生“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在北京至廈門這段生活中最輾轉流徙,人生最苦悶的時候的寫作背景,聯絡到作者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絲安慰的寫作緣由,挖掘貫穿全文的甜美的歡樂的回憶、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樣才能真正領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旨: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自由歡樂的心理。這才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2. 角色還原。啟發學生把“我”擺進去,把“我”的人生經驗擺進去,化為作品的一分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進入作品

  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補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在

  自己的頭腦中重構具體可感的場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剎那的心靈的顫動,領悟作者審美心靈奇觀,悟到作品的真味。走不進作者內心深處,徘徊在作者心靈之外,永遠無法體會散文之美 ! 《春》只有引導學生貼近兒童時代的自我,用純潔的兒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氣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獨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讀懂文中富有江南氣息、充滿古典詩情畫意的春之情趣美。

  四植入,讓作者站立在學生心頭

  “散文閱讀與小說閱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小說一般可以就文字來讀文字。正如文學界流行的說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發作者獨特感受的,散文的閱讀往往需要與作者這個人聯絡起來:我們通過作品來了解、感受作家這個人,通過作家這個人來分享、領會他所寫的散文這個作品。”所以散文教學必須適時適當地植入與作者、作品相關聯的資料,如作者其他的文學作品、寫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經歷及創作風格、其他人的賞析、評論,豐厚和充盈作品內涵,引導學生透過含蓄蘊藉的文字,直視作品的核心,透過作者微妙的內心世界,審視作者,讓作者在學生腦海裡直立起來。

  1. 知人論世。如教學楊絳的《老王》,老王死了,作者為什麼這麼多年,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為什麼說是“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呢?”只借助文字,很難得出結論。必須植入時代背景,植入作者的生平,體會到那個特定時代知識分子與社會底層貧民之間的特殊關係,體會作者特殊的內心世界,真正瞭解楊絳的為人處世和高貴靈魂。

  2. 藉助互文。特級教師趙群筠老師上《春酒》,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裡去尋找真正的家醅呢 ? ”的蘊意,課件出示如下資料: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溼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髮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視窗悽淡的月光裡,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髮,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 ! ———《髻》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日裡想,夢裡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雲,多年抑鬱的情懷得以暫感舒鬆。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溼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 ! 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閣山遙。———《鄉思》

  琦君其他文學作品的植入,用相關細節佐證,能幫助學生深切體悟到琦君特殊的鄉情,使學生對文字的解讀迴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和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鄉土情結之中。

  總之,散文樣式多姿多彩,散文內容包羅永珍,散文教學策略不可能一成不變,更無統一的模式可言,但只有駐足字裡行間深度耕耘,讓情思在課堂中流淌,就一定能讓散文之美綻放光彩。

有關教學散文範文3篇
中學散文教學總體目標
相關知識
琦君散文教學方法範文3篇
初中散文教學方法
小學散文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方法
六年級語文教學方法
論中學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方法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方法探討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