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育有關發展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隨著多媒體技術、人性化的PC技術、全球資訊網、區域網等技術的進步,開展網路教育的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紮根於教育領域並日漸壯大,從教育制度到具體的教學細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網路教育技術發展綜述》

  摘要:資訊化的快速發展使現代資訊科技進入教育領域,從早期的E-learning到可汗學院,再到現在風靡全球的MOOC,這些資訊化的產物對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和教學模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而促使教學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從網路技術的發展史入手,分析不同階段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預測教學模式的變革趨勢,有利於豐富、發展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既為我國教學模式的完善提供學理依據與觀念指導,也為未來網路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

  關鍵詞:教育資訊化;網路技術;網路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蔡姿雲1991-,女,湖北黃岡人,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嶽超群1991―,女,山西晉中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

  0 引言

  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網路技術的發展受益於教育科研領域的研究,而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又不斷促進著教育的改革,為教育的發展注入活力,二者相輔相成。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代計算機網路誕生開始,網路技術共經歷了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資源共享式計算機網路、標準化網路和因特網4個發展階段,與之相對應,網路教育的發展也可根據這4個階段進行分析。

  1 網路萌芽時代――柏拉圖系統

  萌芽時代的網路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通常也被

  認為是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此時期計算機網路的應用主要圍繞高校進行,隨後終端系統和分時技術的出現促成了計算機網路和教學的首次結合。1960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研製出了第一代PLATOProgramm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peration系統,也稱為柏拉圖系統,當時只能供一個學習者使用。到1966年的第三代柏拉圖系統,已經可以同時處理20個電腦終端,並配有一個被稱為“輔導者”Tutor的課程編輯系統,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基於計算機的線上學習社群。該系統是典型的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訊網,由一臺大型機連線多個教學終端,並能提供諸如模擬和遊戲的多樣化教學方式。

  除了PLATO系統,具有首創意義的教學系統還有IBM1500。IBM1500使用“課程開發器”編制課程,所編課程即為現在的課件或者教學軟體。這些課件不僅供普通學習者使用,還有一部分專門為聾啞人等特殊學習群體設計。在1972年,出現了包含計算機和配有鍵盤的彩色電視機的TICCIT系統,此係統中主機通過同軸電纜與彩色電視機終端相連,用在社群學院和英語教學中[1]。

  由於“網路”這一概念在當時還未出現,這些系統被歸入CAI範疇,是典型的計算機輔助教育應用系統,為之後網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從理論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礎。從線下教育的角度來講,這一時期計算機網路在教育中的應用並沒有引起教學形式的變化,但改善了教學環境,彩色電視機的使用使教材的呈現變得生動形象,學生也有機會在課堂外接觸到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計算機終端系統的這些應用反映了計算機網路除了能為常規學校教育提供幫助外,在社會化教育、特殊學生教育等方面均大有作為。

  2 阿帕網時代――柏拉圖系統IV

  阿帕網時期網路在教育中的典型應用仍是柏拉圖系統,但這一時期的柏拉圖系統結合了當時最先進技術,遠非第一代系統可比。柏拉圖系統IV以兩臺大型機為中心,通過資料通訊網路連線了1 000多臺教學終端的大型計算機輔助教育網路系統。系統還配置了高解析度的的顯示屏和觸控式螢幕,可以支援圖片、文字等多種媒體形式的教學,可以追蹤、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提交的答案,是第一個“可提供廣泛領域課程的個別化教學系統”。利用PLATO,學習者可以自定步調學習個別化的課程,及時得到針對所學課程的反饋,任何使用PLATO的使用者相互之間都可以進行線上交流。

  柏拉圖系統設計中的諸多理念,如為學習者提供寬鬆的自主化環境、方便的交流平臺,記錄學習者學習過程以方便教師分析等,不僅是當時技術的體現,更是一種有效跟蹤、促進學習的方式,在當前的網路教育中仍被廣泛使用。

  在阿帕網發展成為因特網並走向商用和民用之前,計算機網路可以說是專屬於科研和教育領域的。這一時期計算機網路在教育中應用的重要性並不僅僅在於網路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新穎的教學方式和自主學習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這種應用是未來網路教育的源頭,為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理論基礎。相比其它國家,美國的大學教育與網路在觀念、技術、制度上都經歷了更長的準備期和磨合期,因此當上世紀90年代因特網逐漸普及時,遠端教育也率先在美國高校發展起來。

  3 國際標準化網路時代――虛擬課堂

  80年代的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後,Apple、IBM等公司也開始不斷推出效能更好、體積更小的PC機,網路的普及率相比以前大大提高。經過阿帕網時代,計算機不僅是計算工具,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工具和學習工具。

  80年代後期,希爾茨發明了虛擬課堂技術,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教育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從1985年到1987年,新澤西技術學院the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NJIT使用主要來自於Annen-berg/CPB計劃的基金建立了最初的虛擬課堂的原型,提供多種完全或部分線上課程。學生和教師們使用他們的個人電腦通過一個巨大的中央計算機進行一對一交流,這臺計算機執行著一種被稱為EIESrElectronics Information Exchange System 的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交流系統[2]。”這套系統還包括一些能夠傳送教學資料、幫助教學者管理學生作業並對測驗成績劃分等級的教學性支援軟體。並且“這個計劃中的所有課程都儘量包含合作學習的元素”。此外,出現了基於視訊會議系統的視訊授課方式[3]。

  這一時期網路對教育的影響不再只是依賴其媒介本質和資源共享的功能。有識之士開發出了一些簡易的可用在教學過程中的軟體,教師和學生不再只是利用網路查詢或交流資訊,他們開始將計算機網路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性和管理性工具。利用計算機網路系統,教師可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可以在教學軟體的設計中融入協作性或者獨立性等元素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4 因特網時代――網路教育

  從90年代開始,在商業經濟的推動下,計算機網路技術迅速在全世界發展起來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多媒體技術、人性化的PC技術、全球資訊網、區域網等技術的進步,開展網路教育包括遠端教育、線上教育等的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紮根於教育領域並日漸壯大,從教育制度到具體的教學細節;從高等教育到整個教育階段;從學校教學到整個教育產業鏈無一不受到衝擊,教育現代化、教育資訊化的理念應運而生。“網路教育”成為人們在談起“教育”時不可忽略的一支主力軍和潛力股。

  20世紀90年代,隨著多媒體視聽技術、圖形使用者介面、各種瀏覽器和搜尋引擎等硬體和軟體設施的開發,計算機網路的易用性大大提升。多媒體技術和通訊傳輸速率的提高使得利用網路技術開展遠端教育成為可能。人們意識到網路可以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網路教育的潛能得到廣泛關注,電子化學習或稱數字化學習時代到來。美國高校在對已有網路進行研究和運用的基礎上,很快開始了基於計算機網路的ELearning教學實驗。

  進入21世紀,網路教育領域不再被學校壟斷,商業機構在網路教育領域的投資增多,商業的競爭機制為網路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注入了活力。“遠端教育”這個概念已經不能涵蓋網路教育的全部形式和內容,更合適的概念是“線上教育”。Web2.0時期,各種線上教育機構和公司湧現,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

  5 因特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5.1 對線下教育的影響

  線下教育主要指傳統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就是加強資訊科技教育,增加資訊科技課程,尤其是發達國家,“網盲”被看作是一種新文盲。因特網進入學校不止是增加了一門課程,它對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師生關係、教師作用、教學改革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教學內容上看,由於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成熟,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音訊、視訊、圖片等都被應用於教學過程中。閱讀物件由傳統的文字擴充套件為聲音、圖畫、動畫等多種媒體,這種“全息”的跨時空閱讀方式全面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等多種感官,使閱讀和學生的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4]。

  從學習方式上來說,網路技術的應用更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比如我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就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而網路技術也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

  從師生關係上來說,傳統教育強調的是“師為尊”,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而在網路教育時代,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學生學習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學習團隊的協作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在“混合式學習”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此外,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為我國自80年代開始的多項教育改革提供了途徑。網路技術自身帶有的個人主義色彩、對自由平等的追求、不斷創新等文化屬性與我國的素質教育、主體教育、教育公平等改革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契合的,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對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無疑發揮著重要作用。

  5.2 對線上教育的影響

  線上教育指網路教育。從遠端教育到線上教育再到泛在學習,網路教育提供的不僅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和教學理念。

  首先,網路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因特網,使用者可以訪問到世界各國的圖書館、高等院校、博物館等,名牌大學的優秀師資近在咫尺。多種多樣的搜尋引擎也為學生獲取資訊提供了極大便利。

  其次,網路教育促進了學習的終身化和社會化,為解決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了途徑。由於規模效應,基於網路的遠端教育是一種低成本、高機會、高質量的教育模式,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更高效地實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資訊時代,方便可得的教學資源、各種輔導班、培訓班、網路學習平臺的興起使得每個人只要想學便可以隨時隨地地學。通過網路教育構建的無限開放的學習平臺使得高等教育走下神壇,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

  最後,網路教育為教學提供了個性化平臺,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網路教育具有“非面授”特徵,教師和學生處於分離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往往進行的是個別學習,自主掌控學習進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沒有了教師的時時約束,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通過網路教學平臺,教師與學生可充分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對學生進行最有針對性的輔導。各種網路教學平臺的建成為自主化、個性化的理想學習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援。

  參考文獻:

  [1]張琴珠.計算機輔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

  [2]LINDA M HARASIM.Online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a new environmen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

  [3]馬治國,徐兆東.網路教育起源探究[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4:6063.

  [4]楊威.資訊科技教學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網路教育論文致謝詞3篇
計算機模擬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相關知識
網路教育有關發展的論文
有關發展的散文
論現代教育與網路發展的論文
形勢與政策關於網際網路發展的論文
關於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論文
探討計算機網路未來發展的論文
教育發展的論文
教育政策發展的探究論文
有關發展的反義詞近義詞
有關計算機軟體發展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