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馬一浮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馬一浮先生,是我國的國學大師,也是一代宗師。他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所以被大家稱之為“神童”,是紹興人,出生在書香門第。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馬一浮1883—1967先生,中國國學大師、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巨集富,有“儒釋哲一代宗師”之稱;周恩來曾稱他是“中國當代理學大師”;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是詩人和書法家。

  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少年時讀書,過目能誦,時稱神童。早歲應浙江鄉試,名列榜首,後與馬君武、謝無量在上海創刊《二十世紀翻譯世界》傳播西方文化,時有“天下文章在馬氏”之譽。

  1899年赴上海學習英、法、拉丁文。1903年6月,赴美國主辦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後又赴德國和西班牙學習外語。1904年東渡至日本學習日文;1911年回國 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 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辛亥革命後,潛心研究學術,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蔡元培曾邀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均不應命。抗日戰爭爆發後,應竺可楨聘請,任浙江大學教授,又去江西、廣西講學;1939年夏,抗戰期間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

  馬一浮先生擅長書法,各體皆備,碑帖兼取,尚古而脫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隸書,行草運筆俊利,章法清逸而氣勢雄強,橫劃多呈上翻之勢,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氣格高古;隸書取精用弘,形成用筆溫厚、結體瀟灑之特點。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韻致。

  馬一浮先生工詩詞,喜吟哦,他對文字學、古典文學及哲學均深有造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種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會語》《宜山會語》《復性書字講錄》《爾雅臺答問》《爾雅臺答問繼編》《老子道德經注》《馬一浮篆刻》《蠲戲齋佛學論著》《蠲戲齋詩編年集》《避寇集》《朱子讀書法》等,所著後人輯為《馬一浮集》。

  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蔣氏山莊建有“馬一浮紀念館”

  國學大師馬一浮的經歷

  1887年從何虛舟先生學讀唐詩。

  1888年隨父母返浙江紹興原籍,居紹興東關長塘後莊村今上虞縣。

  1892年其父聘舉人鄭墨田教子,鄭氏為馬一浮取學名“福田”1898年應縣試名列榜首。

  1899年浙江社會賢達湯壽潛民國時曾任浙江都督見其文章,大加讚賞,以愛女湯孝愍妻之。同年赴上海習英、法、拉丁文。

  1901年與馬君武、謝無量合辦《翻譯世界》。

  1902年妻子病逝,立志終身不娶。

  1903年留學北美,習西歐文學,曾預纂《歐洲文學四史》等著作。

  1911年回國,贊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傳西方進步思想。

  1928年為豐子愷撰《護生畫集序》。

  1938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至江西泰和浙大以大師名義作“特約講座”,講稿後輯為《泰和會語》。為浙大作校歌。同年隨浙大至桂林,又轉至宜山,繼續在浙江大學講學,講稿後輯成《宜山會語》。1939年在四川籌設復性書院任院長兼主講。

  1943年編刻自撰歷年詩詞之作,有《蠲戲齋詩前集》、《蠲戲齋詩編年集》、《芳杜詞媵》等。

  1946年抗戰勝利,回杭州,續以書院主講兼總纂的名義從事刻書。1953年任浙江文史館館長。1964年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1967年胃部大出血,後諸病皆發,於6月2日在杭州逝世。

  國學大師馬一浮的評價

  海內外學術界對於近現代儒學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當熱門,其中對那些自構體系、融會西學的所謂“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諸如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廣為人們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來稱之為“中國當代理學大師”①的馬一浮,卻鮮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與馬一浮從不標新,更不自構體系,而始終只是默默地潛心體究宋明理學,躬自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為人精神,匿居陋巷,不求聞達等有關。這在今日著眼於“新”的學人們看來,馬一浮似乎偏於“仍舊貫”,對傳統儒學沒有多少新的發明,因而未予重視和研究。

  其實,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與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齊名的儒家學者。他對於傳統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眾所周知,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一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十力語要》卷二《與賀昌群》。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會通,了無滯礙。”《當代中國哲學》第一章,《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揚》所以,研究和分析一下馬一浮的思想路向,對於把握近現代儒學發展的全貌,也是極有意義的。

  馬一浮,單名浮,一浮是他的字,號湛翁,別署蠲戲老人、蠲叟等,浙江紹興人。生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①死於1967年。他自幼飽讀詩書,1898年,十六歲時,應縣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②青年時,他與同鄉馬君武、馬敘倫遊,風華正茂,“各自負以天下為任”,然而不久後,馬一浮“即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於世務。”引自馬敘倫:《石屋餘瀋》“馬君武”篇大約從1912年或1913年起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他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著名畫家豐子愷在其隨筆《陋巷》一文中,稱馬一浮為“今世的顏子淵”,在記述他1933年第三次去馬一浮居處訪問時的感受第一次是在二十年前說:“先生照舊孑然一身地隱居在那陋巷的老屋裡,兩眼照舊描著堅緻有力的線而炯炯發光,談笑聲照舊愉快。”引自《緣緣堂隨筆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這段充滿感情的文字,生動地描繪出了馬一浮二十年間樂道不疲的精神。

  
相關文章:

國學大師辜鴻銘的故事
七堇年平生歡勵志詩句大全
相關知識
國學大師馬一浮的簡介
國學大師馬一浮資料_馬一浮的趣事
國學大師梁漱溟的簡介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簡介
國學大師梅貽琦的簡介
國學大師楊守敬的簡介
國學大師王先謙的簡介
國學大師劉文典的簡介
國學大師吳宓生平簡介
國學大師章士釗的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