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上臺演出了。歡迎來到,小編已經沏好茶,恭候多時。
 
  篇一
 
  “君子周而不比”,這話不太好理解,當代李澤厚根據朱熹的註解,作出解釋:“君子普遍厚待人們,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然後,餘秋雨猶覺得這樣翻譯還是不夠通俗,引用坊間更簡單的翻譯來說事: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說到這裡時候,就稍微跑一下題,談談“傳播的學問”。以我們的文化水準,要想了解浩如煙海的浩瀚經典,或者各門學問,能力和精力都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有人做“學問的傳播”工作。事實上,在平某看來,2500年前,祖宗們已經把學問作完了,或者,道理已經發現完了,後人們,只需結合當代語言語境,進行解讀解釋而已。比如一部《論語》,朱熹為啥要註釋?就是論語傳到宋代的當下化(古代人的古文水平也一直在下降,到了民國,為適應社會,自然而然白話文了,另一個解讀經典,都離不開當下的語境。),今天這份工作,于丹在做。學問的傳播,是多種方式多種角度的,也一定是結合當下的,《西遊記》的傳承,放在當下的傳承就是把他影視化,通過當下影視的傳播形式來傳承,而不是固守著三百多年前的文字不變。
 
  返回頭來說“君子”。餘秋雨說,前面幾項談懷德,德風,還是成人之美,談的都是大原則,明白了大原則,卻不見得能具體處理。因此“周而不比”說的就是君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老餘款款道來:人們進入群體,常常因生疏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自然會著急物色幾個朋友,這很正常。但是,接下來就有鴻溝了:有些人會把這個過程當作過渡,朋友的隊伍漸漸擴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這就在人際關係上成了君子;但也會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當作小小的“利益共同體”,與圈子之外的多數人明明暗暗地比較、對峙。時間一長,必然延伸成一系列窺探、算計和防範。顯然,這就成了小人行跡。
 
  按照老餘同志說的,平某做筆記的時候就暗暗思量,檢點自己的交友過往,感覺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被動,喜歡清靜”。在平老師的審美物件還停留在少女層面的年紀,偶然的機會,和廣電李老師認識了,之後,進入了李老師的“朋友圈”,從同事到同鄉,從領導到知己,飯菜不知蹭過了多少次,我記得,李老師引為知己的一個哥們要去讀研,我都被叫去屁顛屁顛陪吃。但本人又是喜歡清淨的,不去主動參與,設計,十餘年下來,雖然審美物件已經從少女偏移到了少婦,和李老師見面次數也越來越少,但感情越來越真越醇,從未有距離感疏遠感。另一個張老師也是,他們陵川人的聚會,都要拉我這個高平籍的外人蔘加,某次在其辦公室閒聊,張老師掐指算算,感嘆十餘年來仍舊走在一起的,才是真的朋友,實際上在工作上,張老師研究的是過去,平老師關注的是未來,兩個時空碰撞在了當下。說起這樣的朋友,還有很多很多,何老師,王老師……。是因為不涉及利益才會這樣關係和諧嗎?其實這麼問,真的是格調低了,認同一個人是無價的,利益價值是有限的,而且情分到位,是根本就不會那麼去想。
 
  做“周而不比”的君子難不難?我的回答是,不難!但要分物件,對待朋友,自然是將心比心,對待小人,自然是遠離為妙。這也是我為何總是以“被動”處理事情的原因所在,對不瞭解的事情,對不瞭解的人,多聽多看,少主動去參乎,觀察一段時間之後,自然會有因緣認識或者交往。氣味相投的人,其實總是會走到一起的,不要急躁著去追逐結識。我見寫《荒村拾遺》的孫喜玲老師,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平客,我知道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認識的”,我當時點了點頭,內心自然認同,但也並未多言,因為我已經深刻領悟了這其中的奧妙所在,不在有初始化的驚喜表現。但是小人也並不是面目可憎,他們其實很可憐,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蠅營狗苟,耽誤了美好人生時光,將本可以無限明月的心胸填堵了太多汙穢,遠離是一種態度,我不認同你,不是要改造你,而是不想被你所影響。應該說,只要講對立,那麼每個君子也都有小人的一面,人性向善,大家還是多親近太陽,獲得光明和溫暖好一些。
 
  餘秋雨在最後借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總結出一個有趣的形象對比,他老人家說:君子,是一個個不同的人(指精神面貌,追求);相反,小人,一個個都十分相似(是說利益目標,結黨合夥幹壞事嘛)。因此,人們在世間,看到?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煌??炊?梢園殘模豢吹教?嗟南嗤??從Ψ滯廡⌒摹?/div>
 
  篇二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就是作為一名E時代君子,敢想敢說敢做,坦蕩蕩的形象。好,接下來上課,翻到餘秋雨《君子之道》第五項,怎麼才能坦蕩蕩。是不是男人們夏天熱的穿不住衣服,脫的只剩個二道樑和褲頭就是坦蕩蕩,還是像某些車展會上的妹紙,乳罩都不帶了,直接貼個紙片蓋住就是坦蕩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老餘說,小人要比君子累得多。小人任務的主要有四項基本任務:第一,小人要結黨營私,製造敵人,窺探對手,敏感一切資訊,終日戰戰兢兢;第二,小人要成人之惡,必須尋找惡的潛因、惡的可能,隨之尋找善的裂紋,美的瘢痕;第三,不管是結黨營私還是成人之惡,都必須藏藏掖掖,遮遮掩掩,塗塗抹抹,費盡心機;第四,在自己的小團體內,他們也在彼此提防,在嘻哈擁抱中偽裝成生死莫逆、肝膽相照,這該多累啊。這麼多勞累加在一起,輕鬆被剝奪,人格被扭曲,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人們歷來只恨小人天天志得意滿,卻不知他們夜夜心慌意亂。
 
  朋友們,這裡正在和你探討的,是餘秋雨先生琢磨的“君子之道”,如果你剛剛開啟“平客”公眾號,請不要被滿屏的“小人”字眼所嚇到。其實老餘這人吧,你說為啥學問這麼高,文采這麼好,就是招人恨呢,甚至讓許多根本就沒看過老餘半個字的人,一提起來,就滿臉鄙夷的說,就是那個秋雨含淚的餘大師?這個就是啥呢,就是這麼多年來,我們都被時代裹挾著變得浮躁庸俗猥瑣了,而老餘同志一如既往的沒變,老餘同志堅定認為自己最多算文藝圈的,而我們呢,不知不覺把自己劃到娛樂圈的陣營去了,要製造噱頭,要曝光率,要存在感……,大家都不閱讀學文化了,而紛紛物化追寶馬七蘋果六了,餘秋雨你為啥不交投名狀?
 
  篇三
 
  對於“君子中庸”,確實存在一個認識的過程,擱在30歲以前,我是絕對不會認可這一種思維方法的。我會覺得,人生就在於“轟轟烈烈”,怎麼可能“溫溫吞吞”呢?那時候的對“中庸”的看法,頗為不屑,在倡導個性的年代,“中庸”是個陳舊迂腐冥頑不顧的老頭形象,甚至有些腹黑,這肯定不是我所想要的。
 
  這一切,和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語境有很大關聯,餘秋雨說,“現代社會有一個重大誤會,常常以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進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偉大的古代哲人們告訴我們,事情正好相反。”我在接觸到餘秋雨這本《君子之道》後,開始為30歲後的覺醒找回了源頭。
 
  但是我察覺到,或者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儘管“中庸”才是長久立足之道,是成事之本,但那些走“極端”的人,卻常常讓我們記憶深處的硬碟扇區高速運轉。想一想商鞅,項羽,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深處的人影,他們的故事為什麼那麼讓人著迷,僅僅是因為他們另類的存在嗎?
 
  30歲以後,我終於知道了我疲憊的原因:人雖未老,但是血卻不熱了!
 
  那些歷史深處的英雄人物,自所以讓人著迷,就在於作為我們普羅大眾,無法完成他們的牛逼劇本,只能一日復一日的機械生存,電影裡臺詞說這種狀態:這不叫活著,這是沒死。
 
  難道我們不想當英雄?披光芒萬丈,被萬人敬仰?就連紫霞仙子中意的人,也是踩著七彩祥雲的大英雄,但是“英雄”的孫悟空卻不能成全她的愛情,城頭上的定情一吻依舊是個平庸的凡人——只是,平凡的他接受了那個看上去“像狗一樣的”神吹一氣,繼而鼓起勇氣,走向紫霞。
 
  後來我明白了,即使作為凡人,也不能阻擋我們的靈魂,思想,精神,追求卓越。換句話說,30歲以後,我接受命運的先天安排,但在內心,我不能讓自己甘於平庸。我們追求內心的強大,就在於我們不想被繼續安排,而是要探尋人生的真理,讓自己真正成熟起來。
 
  知乎上說人的成熟有三個特徵,不需要靠一切阿諛外界的行為來獲得安全感;不需要靠一切貶損外界的行為來獲得優越感;不需要靠外界的一切褒揚來獲得存在感;安靜公平的面對一切。
 
  血不熱了,並不是讓人擔心的事。涼到冰冷,才讓人絕望。所謂“中庸”,大抵如此。


  

雷鋒故事讀書筆記
英語老師讀書筆記
相關知識
君子之道讀書筆記
孩童之道讀書筆記
于丹論語君子之道讀後感讀書筆記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有哪些
猴子撈月讀書筆記
傾城之戀讀書筆記範文
傾城之戀讀書筆記
關於偷影子的人讀書筆記
推開巨集觀之窗讀書筆記
夜鶯之歌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