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山西晉祠導遊詞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4日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借鑑參考。

  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在晉祠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樓內水母像銅質金裝,端坐甕上,束髮未竟,神態自若。據傳,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家住晉祠附近的金勝村,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後橫遭婆線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後桶,名為嫌髒,實則存心刁難。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騎馬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只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祕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一次她趁獲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湧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沒附近村莊……,柳女正在孃家梳頭,聞訊趕來,毅然坐在甕上,水勢一下變小,人們得救了,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

  晉祠南部,名奉聖寺,相傳這裡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奉聖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級八角形。在奉聖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幹老枝嫩,蒼鬱古樸,獨具一格。據傳,原來這株槐樹歷史久遠,早已乾枯,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農曆三月廿一日,奉聖寺內集會,人來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個老道士在枯槐下叫賣,出售膏藥。口裡喊著:“膏藥靈應、能漢百病,有福來買,無福不信。”叫賣半晌,沒人買他的藥。這位老道繼續叫賣:“如此仙藥,來購無人,凡人無福,枯槐宜生。”說罷,他將膏藥貼於枯槐身上.拂袖揚長而去。說來真巧,不到一個月,這株枯槐,死而復生。生枝展芽,甚為茂盛。人們見狀,都驚呼這株枯槐叫復生槐。實際上,俗話說得好:“千年柏、萬年鬆,老槐一睡幾百春。”這株枯槐復生,大約是因為多年長睡而碰巧甦醒的緣故。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與歷史文物相交織的風景名勝區。古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於唐,其子燮因境內有晉水而改唐為晉,後人祀叔虞於晉水之源,因稱晉祠。自《山海經》始,歷代均有文獻記載,而魏、齊、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實物保留於祠內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為家”的英雄氣魄,用“經仁緯義”的華麗文筆,對懸甕山的雄偉,晉水的秀麗做了擬人化的評贊:

  “其施惠也;則和風溽露是生,油雲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則霓裳鶴蓋息焉,飛禽走獸依焉;

  其剛節也;則治亂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則育萬物而不倦,資四方而靡窮。

  ……瑩氛霧而終清,有英俊之貞操;

  住方圓以成象,體聖賢之屈伸;

  日注不窮,類芳猷之無絕。

  年傾不溢,同上德之誡盈。”

  對於晉祠的建築及夜景,也作了詩意的描寫:“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株樹。”

  李白詩曰:“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蕭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郭沫若詩曰:“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樑芊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

  林徽因說:“晉祠的佈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晉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於偏愛,這裡多僅從建築學和美學的角度,對晉祠古代建築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與自然同處於一種既隔絕對立又渾然一體的矛盾狀態,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無法窺探自然界的奧祕。便常以自己的思維去比附周圍的世界,於是只能簡單地把物看成是有靈的,與自己相關的生命體。對於原始人類來說自然不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祕的,對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質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點。”於是自然崇拜便產生了。當人們把動植物中個別的崇拜物件當做本族的祖先或與本族祖先有血緣關係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關聯成了其保護神的時候,又以想象重構這一崇拜物件,並當作本族的名稱標誌時,就出現了圖騰崇拜。隨著農耕方式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自然崇拜逐漸被歸納為天地崇拜。人們用美妙的傳說創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諸神並賦於他們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現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從人們重視父系傳宗接代開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現標誌著圖騰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興起。敬神尊祖也就進而成為古代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觀念。

  晉祠是奉祀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晉王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樑集契,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高歡、高洋父子,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定晉陽為別都,並在天保年間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北齊後主高偉,崇信佛教,於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詔把晉祠改名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淵與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遊,親撰《晉祠之銘並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重建了魚沼飛樑,祠區佈局,大為改觀。元佑、紹聖年間,由善男信女募集資金,鑄靠造鐵人,築蓮花臺以壯威儀。金大定八年,更在飛樑大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明萬曆年間,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臺供演戲之用。

  又由於晉祠是晉水的源頭,人們又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視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聖母一起來祭祀,並在晉水源頭建水母樓、難老泉亭。於是晉祠又成了人們舉行地雩祭的重要場所。

  民間的鬼神信仰主要來源於萬物有靈論。 秦漢時好神仙、尚方術之風興盛,人們對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禮制度,並設定了大量的神祗,將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來,吸引了許多民間信仰擴充了祭祀的範圍,增加了祭祀的物件,豐富了祭祀的儀式。幾乎無神不有祠,無神不致祭。於是乎晉祠以祖先、山川崇拜為主,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為輔的完善的祭祀場所逐漸形成。晉祠也就成了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到土地神、關帝老爺至文曲星君、英雄俠女等群“仙”會聚的地方,它們無不互棄己見,各居晉祠一隅,共享人間香火。

  功能與形式

  祠廟建築是以精神為原動力而創造出來的。精神功能指人們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審美、認知、崇拜三個方面。祭祀是祠廟建築最初的主要功能。《祭示篇》雲:“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日報功,二日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聖王之務也。”對自然神的祭祀出於報功的心理,對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報恩了。而民間百姓則主要出於禳災祈願的現實需要和對自然力的恐懼依賴的矛盾心理。古代人謝神和祈禱儀式是極形象而富於浪漫想象力的。《樂雅·釋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嘗;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技懸;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風曰磔。”就根據所祀物件的不同採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徵手法。《禮記·祭法》鄭玄注說:“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最早的“先祖之尊貌”可能就是標誌生殖崇拜的靈石,宗廟之主“石”。《說文》雲:“石,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約在漢代又演為木主,也就是後代的祖宗牌位。應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築也就產生了。並隨居住、宮殿等營造技術的發展,祠祀建築也由野外的墳、壇、石進入了有頂的廟宇,又因祭祀儀式的分工專門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又演變為寢殿、獻殿或香亭的組合群體。

  禳災祈願的心理——祠祀方式——墳、壇、祜、廟宇。

  晉祠一組祠祀建築可謂把祭祀功能發揮到了極至,過會仙橋西行,為古蓮花臺,臺為方形,四隅各鑄一鐵人護祠、鎮水,以壯威儀。穿對越坊便是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組成的核心群體。

  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牆,當心間前後闢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穀之氣,便會使人置身於雲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祕氯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於天,天人妙合。

  魚沼飛樑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圓者為池,方者為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為橋,若飛也。”故曰:“飛樑”。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邊綴勾欄,憑欄賞景,益增詩情畫意。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進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壇。雩祀是民間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擇吉日,即壬辰一類屬水的日子,然後在城東築八尺見方的四通之壇,獻生魚八條,玄酒、脯肉一類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條八丈長的大青龍,置放中央,做七條四丈長的小青龍,面向東方,相隔八尺陳列車員。令兒童八人、田嗇夫八人齋戒三日,青衣立於龍旁。儀式開始,鼓樂喧天,兒童與田嗇瘋狂起舞,然後由一近迷狂狀態的伶牙俐齒的巫祝,口唸祭詞,手舞足啃以請雨……。不管形式如何變化,蒼龍始終是我們民族文化一個至今不衰的母題。從“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卦辭到靈星祭雩祭,從默默無聲的神祕卦象到震耳欲聾的祭禮鼓聲,哪個不圍繞這個母題?這母題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沒有終止於漢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間穩固地生要發芽、開花結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龍舞龍燈、龍戲珠……在當年雩祭的青龍舞,早已種下龍舞龍燈與大型龍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後來的手執波珠的領舞者,那強悍的男嗇夫就是後來的舞龍人……

  水鏡臺規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簷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捲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在民間無論那種酬神還願的祭祀活動,總少不於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由於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終年辛勞,僅得一飽,閒暇有限,為了調劑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機會鼓舞歡慶。這種民間的迎神賽社的祭祀儀式,具有公開性、禮儀性和娛樂性的特徵〈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天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為樂矣。”〈東京夢華錄〉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觀神誕時的盛況:“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廿三日……於殿前露臺上設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廿四日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於露臺之上。”宋元時期戲曲勃興,為適應迎神賽社時的演出需要,在露臺、樂亭的基礎上分前場後幕,單面開敞的戲臺。場地也由四周圍觀,進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戲場,並在各祠廟中普遍出現了。

  二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三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晉祠,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遊賞一番吧!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您度過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1.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聖母端坐木製神龕內;其餘42尊侍女像分列兩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侍女像身高與真人相仿,姿態自然,神情各異,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藝術雕像珍品,在中國美術史上佔重要地位。

  2.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 也名臥龍柏,這是由於它形似臥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人們才以臥龍之名稱之。這株古柏,位於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苗裔堂前。這株古柏從周代至今,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風風雨雨,雖然老態龍鍾,但它體魄依然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齊年柏,根據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在2600年———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這株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幹直徑1.77米。

  這株樹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晉祠聖母殿旁。依然蒼勁挺拔,品位不凡,枝幹舒張曲屈,樹影扶蘇,姿態優美,半躺半臥,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風而且瀟灑。就是這株古柏,引來了中國古代眾多文人的讚譽和誇獎,歷代謳歌者甚多。中國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來歌頌它。唐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3.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 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

  關於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討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回家放進甕裡,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切記!切記!

  柳氏回家之後一試,果然如此。後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裡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裡的水馬上噴湧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孃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湧出來了,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髮跑回家中,只見甕裡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湧,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

  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後,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湧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洩。不一會,村裡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麼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通過對晉祠各名勝的遊覽及解說,不僅讓遊客對晉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豐富了自己的課外知識,對所學專業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所學的東西可謂少之又少,只有不斷汲取,才能成為眾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學到老”,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四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為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檯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巨集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為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 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五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為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建立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為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為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
山西五爺廟導遊詞
相關知識
最新的山西晉祠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山東三孔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北京天壇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北京故宮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白堤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沈園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蘇堤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東湖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太湖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宋城導遊詞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