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文化與武術文化的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2日

  雜技文化與武術文化一樣,也起源於農業民俗。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不斷提高。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人類進而有了精神需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習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一些習俗以其合理性被民眾廣泛認可,代代相傳。功能學派的倡導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這種需求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滿足個人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滿足某種制度在文化管理中發揮作用、管理集體的需求。馬林諾夫斯基還提出,文化只有在滿足人類的生物需要和社會需要時,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得到傳播。武術文化起源於農業民俗。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必須通過狩獵的方式獲取食物。人們不僅依靠拳打、腳踢、躲閃等徒手動作與野獸搏鬥廝殺,還需要手持石頭或木棒與野獸對抗,在這些過程中人們逐漸獲得劈、砍、刺等技能。儘管人們還不能有意識地練習搏殺技能,然而由這些基於本能的、自發的、隨意的身體動作形成的初級攻防技能,正是武術形成的基礎。雜技文化與武術文化一樣,也起源於農業民俗。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不斷提高。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人類進而有了精神需求。我國最早的雜技表演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期。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獲得勞動技能和自衛技能,在休息娛樂時,為表達獲取獵物的喜悅之情,對一些在勞動中形成的動作進行篩選、組合,創造出表達歡快的動作,這便形成了雜技藝術。時至今日,大多數雜技節目仍然是對生活技能、勞動技術、武術技巧的藝術化提煉。


  一、祈求祥福

  雜技,亦稱雜伎,是指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包括軟功柔術、變戲法幻術、力技、口技等技藝。軟功是對人體各關節生理結構的極限挑戰,年齡的增長會導致肌纖維增粗、關節周圍韌帶和肌肉韌性降低、骨質硬度加強,因而雜技表演者必須從小就接受軟功訓練。敦煌石窟唐代巨型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便記錄了這樣的場景。宋國夫人出行時,表演者在浩大隊伍最前列表演雜技預竿,四個兒童在竿上進行技巧表演,做出各種造型,有的似翱翔的飛鳥,有的如倒垂的猿猴。《列子•周穆王》中記載道:“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所謂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隨意貫穿金石,懸空不墜,穿牆入壁。《列女傳》中也記載了戰國時代的遁術。齊宣王在宴飲時與鍾離春閒聊,鍾離春為吸引宣王的注意力故意炫耀技藝,說:“竊常喜隱。”齊宣王果然產生興趣,說:“隱,固寡人之所願也。試一行之!”話音未落,鍾離春便消失了。在古代,雜技表演者無論是模仿鳥、蛇、猿等動物的形狀,還是表演隱身、吞刀、吐火等幻術,都體現了對萬物神靈的敬重。人們藉助雜技祈求神靈保佑他們健康長壽,賜予他們戰勝困難的超能力。原始社會末期發生了多次規模較大的氏族間戰爭,這促進了武術的形成。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發生的大規模氏族戰爭有黃帝與炎帝的戰爭、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三苗戰爭、夏禹伐九黎等。隨著戰爭的頻繁發生,人們逐漸意識到戰前演習操練的重要性。演習操練的內容包括個體攻防動作的練習和群體配合戰術的演練。原始族群為了提高作戰能力創造了武舞。武舞又叫戰舞,融智慧、技能、身體訓練和生活習性於一體,將戰鬥技能套路化、格式化,是人們對尚處於萌芽狀態的武術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昇華。人們每逢狩獵、戰爭和慶典,為了鼓舞士氣都要跳武舞,比如納西族人跳的祭神武舞是《東巴跳》。

  二、修心強身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人們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始終把積武德、弘武德置於首位。武德包括:第一,尊自然、法天地、愛家國;第二,孝父母、敬師長;第三,嚴律己、寬待人;第四,講正義,講公道,講誠信;等等。武術集大成者必然是武德高尚者。“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習者只要能持之以恆地練習,就能形成勤奮、刻苦、頑強的品格。諸多研究證明,長期進行武術鍛鍊,尤其是長期練習太極拳,能夠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理臟腑、通經脈、調精氣,對改善運動、消化、呼吸、內分泌、免疫、迴圈等系統有顯著效果。師傅教授徒弟雜技,首先要教的不是技能,而是練技之德。雜技練習者要尊敬長輩,愛護老幼,主張正義,始終牢記行走江湖“義”字當先。德技兼備者,才能真正成為雜技人。愛好者進行抖空竹、跳丸等益智類的小負荷雜耍或魔術練習,有助於增強肌肉和關節的生理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機能,降低神經衰弱和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

  三、娛樂休閒

  學術界認為我國最早的雜技節目是《飛去來器》。原始部落的獵手們常用由硬木片削製成的旋轉前進的十字形獵具攻擊飛禽走獸,他們發現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風力的影響下,能夠飛出不同的運動路線。秦代,民間流傳的角抵戲被引入皇室宮廷。漢代,角抵戲發展為包括多種樂舞雜技節目的角抵百戲,其中倒立、弄劍、跳丸、走索、馬上技藝、車上緣杆、頂竿、人獸相鬥等節目廣受歡迎。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辦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被邀請的賓客們包括許多外國賓客觀賞到角抵戲、戲獅搏獸等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盛會上還有外國雜技表演者的精彩獻技,比如,安息古波斯國王派來的使者黎軒表演了吞刀、吐火、截馬等幻術節目。西周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貴族專政,提倡對貴族子弟進行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訓練。射、御、樂的訓練內容都與武術直接相關。其中,樂作為周朝開國時期的一種舞蹈形式,是向東南西北擊刺的動作組合。皇室貴族在重大慶典和節日時喜歡觀賞樂這種舞蹈,在平時如果突發雅興,也會命令舞伎進行表演。這種舞蹈動作套路被後世稱為“打四門”,在後來的武術基礎套路中還可以見到其蹤跡。國粹京劇的藝術表現形式“念做唱打”中的“打”,也是將民間武術舞蹈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四、文化交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親自過問組建國家雜技團的事宜。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請羅瑞卿、田漢等人組成籌備雜技團工作組。1953年中華雜技團更名為中國雜技團,正式建團。中國雜技團帶著我國人民的美好祝願和深厚情誼,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出訪了蘇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丹麥、瑞典、芬蘭、奧地利等歐洲十四個國家。通過展演承載著華夏古老文明的雜技節目,促使其他國家人民切實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雜技演員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在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展示了藝術風采。我國雜技表演者自第一次走出國門起,就成為我國文化的使者、和平的使者。我國長期致力於同其他各國在文化、藝術等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和合作,這有助於實現世界各族人民互信互敬,為世界和平發展夯實基石。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成立,國家武術隊組建。1990年,武術成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專案,同年10月,國際武聯在北京成立。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2008年,武術成為北京奧運會特設比賽專案。武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不同地區的習武者對中華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採用了不同的訓練方法,形成了眾多門派,創造了大量拳種。隨著我國電影事業的不斷髮展,武俠、動作影片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和喜愛。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武術明星吸引了大量國外武術愛好者來到我國學習武術。我國武術向國外推廣已成常態,武術表演隊遍及世界各地。我國武術與國外其他技擊術的對抗、搏擊比賽全球矚目。
 

蘋果網站癱瘓了怎麼搶購
牙疼的時候為什麼會引起頭疼
相關知識
雜技文化與武術文化的作用
武術氣功的作用
中國武術練習的作用有哪些
中國武術散打的作用
武術中樁的作用
武術散打的作用
小學美術教學的作用論文
科技在旅遊業發展中的作用研究論文
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武術練習的常用步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