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智力的五大因素_智力的發展趨勢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人的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人的智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研究發現,人的智力發展趨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智力增長期,年齡為O-18歲。這一階段智力自始至終處於不斷提高的過程。其中4-5歲前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1 l- 12歲之前兒童的智力發展較快,之後就逐漸慢下來。第二階段為智力高峰期,年齡為25 - 34歲左右。約在25歲左右人的智力達到高峰,並保持至34歲左右。第三階段為智力衰退期。 35歲以後的成人,智力發展開始出現緩慢下降,60歲以後智力可能會急劇下降。

  這三個階段的劃分僅僅是就智力發展的一般趨勢而言,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因為人的智力發展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智力發展的速度與個人智商的高低有關。智商高的人智力發展速度快,達到高峰的時間也比較晚,峰值高,智力衰退的也較晚。

  其次,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會影響到智力發展。在良好的、正規的教育條件下,智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不充分,不完善或不正規的教育會影響智力潛能的開發。

  再次,合理使用大腦可以延緩智力的衰退。大腦本身也和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遵循著“用進廢退”的法則,長期合理使用大腦可以保持機能的靈活性,延緩衰退。

  兒童智力發展的一般規律

  0~2歲是孩子的初始階段。孩子在初始狀態中,內心世界沒有完整的認知模型,沒有客觀判斷的能力,爸爸媽媽給他什麼就是什麼。從我們對兒童的研究發展來看,兒童首先發展的是觸覺,在胚胎裡就開始發展,然後是嗅覺、視覺和聽覺。為什麼兒童要觸控?因為他的觸覺發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觸控也是交流。我們不要以為和孩子講話就是交流,對2歲以前的孩子來講,說話是最不能交流的,因為孩子的左腦還沒有發展。

  0~2歲的初始狀態,就是孩子的心智還是一個空置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樂刺激、圖形刺激去激發孩子智力發展是非常好的。但前提是,過去我們用來刺激孩子發展的東西都是什麼生成的?都是由誰生成的?是人類。我們把人類的音樂、人類的圖片、人類的所有認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屬於人類建構的視覺模型去刺激孩子,這種刺激對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好處,但也有很大的壞處。原因是什麼?我們知道,人類社會可交流的東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深邃的東西。比如說狗,狗的叫聲千差萬別,狗有很多的叫聲,在不同的情景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但可交流的狗叫聲在人類的文化裡面就只有“汪汪”,我們只有“汪汪”這一個詞彙來表達狗叫聲。我們用人類生成的這些東西--知覺模型來教導孩子,試圖用“汪汪”來告訴他狗是什麼東西,但對孩子來講,他的大腦裡面並沒有這些知覺模型,這會讓孩子對外界事物的瞭解變得狹窄。

  當今的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共同研究出來的教育思想認為,過早地使用人類生成的音樂、圖形、知覺模型包括言語刺激孩子,是給孩子人化的知識結果,這更適合和人交流,但是這種交流會讓孩子“變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狀況的智力迅速衰減。我們要記住那麼多狗叫是非常費神的,但是隻記住“汪汪”卻很簡單,也就是說,我們過早進行人類文化浸染的結果是讓孩子記住了“汪汪”,卻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複雜性。

  現在我們主張人類文化對2歲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過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們知道,在音樂當中不管我們的鋼琴彈得多麼美妙也比不上黃河、瀑布的聲響,鋼琴永遠不能模仿大海波濤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風聲永遠沒有真正的風豐富多彩、震撼。人類的衍生物是來自於自然,通過模仿自然來逼近自然,但自然永遠比人類要真實、要複雜、要多樣化。在西方,很多媽媽會在孩子出生3天帶著孩子去大自然聞青草味,因為孩子的嗅覺發展得最快,所以帶孩子去嗅各種各樣的味道。當他用觸覺、嗅覺感受風的吹拂、水的打擊,這些資訊遠比過早給孩子提供一個分類資訊好。

  人類的文化是以分類的方式發展的,我們通過一個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類秩序,這個分類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後形成的。很多狗的叫聲我們沒法交流,我們只能用一個詞彙“汪汪”來進行交流。人類文化和知識是用通約的方式傳播,因為它要通過我們的演繹,比如說,我們對深圳的感覺,我來到深圳感覺到它的日新月異,但是這種感覺是說不出來的,我只能用“汪汪”這樣通約的言語去描述,但把感覺理解過來時它的特點就變得非常少。就像一個美味,它的感覺是說不出來的,你想理解這個味道的時候藉助的方法是言語,而言語的蒼白性對“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2歲以前充滿飽滿的設計感。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色彩專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給他看顏色卡片。神經系統有一個特徵是當它能夠用最簡單的分類來處理時,它就用最簡單的而不用複雜的。我們在神經分類裡面測查圖形記憶時,就不能給一個人看可命名的圖形,假如這個是花,我們記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記住花本身,這是言語的使用給神經系統和大腦帶來的衰退,當我們知道這個概念後不用關心這個花是什麼花,或者它究竟是什麼樣的。

  兒童沒有言語時他的思維方式充滿複雜性,在孩子7~8歲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導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繪畫,看起來他會比別的孩子畫得更像,但這是人類生成的文化模型,他會失去創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樂家,經常給孩子聽音樂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音樂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話,那就不一樣了,人類的音樂充滿一種節律,我們音樂的模型是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們的音樂結構永遠是以這個為中心的結構體系,但是大自然的聲音不是音律的結構,音律是人類模仿自然結構的一個象徵性的逼近產物,所以海濤永遠是不可演奏的。如果一個孩子在2歲以前飽受了do re mi fa so la si do的音樂刺激,結果是他對其他的音樂就失去了感受力。西方的研究已經證明,孩子出生後,他的大腦中每個細胞都在待命,大腦有幾十億的神經細胞,它要處理的是複雜資訊,大腦細胞對差異敏感,對一致性資訊不敏感。

  我們在研究兒童孤獨症時發現,兒童孤獨症是因為他沒有分類和抽象的能力,他會把每種花當成獨立的花來記憶,而不會把月季、玫瑰當成一種花來記憶,這就是2歲以前孩子的智力型別,他們的每個細胞都在原地待命,當任何細胞對某一種差異產生了反應,它終身都會對這個差異產生反應,不再對其他資訊進行反應,因為大腦的交流是無序的,是資訊流的交流。

  我們在進行兒童神經活動研究時發現,他們的大腦細胞全是充血和活動著的,但是一個成年人3/4的腦細胞不會活動,已經沒有功能了,它們不需要活動。英國科學家做的實驗是,給一個10個月大的男孩玩一張黃色卡片,然後用計算機模擬和這個黃色卡片相近顏色的卡片,它們之間色差最小的時候只有兩個。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別不出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堆顏色完全一樣的卡片。但是這個孩子會非常輕鬆地把他經常玩的卡片拿出來--他可以辨別所有色差。想想看,這難道不就是天生的畫家?天生的畫家言語都很遲鈍,為什麼?因為他不是言語思維,他用得更多的是視覺思維、影象思維、直覺思維,所以他保護了他的感覺。

  音樂也一樣,兒童在自然中受到音樂刺激,獲得的音樂模型是複雜的,例如樹葉的聲音很難用所有的音樂器械表現出來,又如鳥的叫聲,雖然可以用二胡來模仿,但是和真正的鳥鳴比起來很蒼白。如果你希望孩子在音樂上有較高的建樹,千萬要減少人類音樂對他的過度刺激,這給他帶來的是大量的音樂感應細胞不再生動、波折,他最終失去了一個創作性的要素,他沒法從自然中提取創造出全新音樂的能力,他只能把別人的音樂拿過來編成自己的音樂,但是這個音樂沒有創造性。能夠把人類文化推向前進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對自然要素和人類音樂要素進行整合和創新的人。這種孩子至少在小時候要受到飽滿的自然音樂刺激,包括聽深層次的聲音。據說10個月前的孩子可以聽到空間中的聲音,只是由於我們在學習言語 時,我們的言語發展會限制孩子對知覺的理解。過去我們是通過感覺理解,通過右腦為主導 的理解,現在是左腦的理解。現在我們是用能量的言語來解釋物體,不是像過去用物質或者物體來解釋物體,當我們用能量來解釋物體時,物理學變軟了,整個自然科學都變軟了。我 們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在迅速地改變,但是我們課本還沒有改變,我們某些主流的知識點沒有改變,如果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一二十年成為佼佼者,父母從現在要開始改變,不然知識改 變了,我們就落後了。

  人自然的天賦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結構、音樂和記憶。只有在這四個方面突出叫天才,清華大學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學習得來的。而孩子在這四個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賦的能力。想讓孩子成為天才,就不要破壞這些天賦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在未分類和言語化的世界裡,他後來進入理性世界,這兩個世界是並存的。在他的內心,這兩個世界會互相調和、影響、補充和發展。這樣不僅對他的右腦有益,對他的左腦也是有益的。

  現在科學發達的國家認為,右腦不夠飽滿的孩子,是終生會有情緒干擾的。因為右腦決定情緒,右腦飽滿的人,情緒穩定性要高。我們太重視左腦的理性發展,太重視思辨了。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理性,讓他知道對錯好壞,讓他用線性的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結果是右腦沒有機會得到飽滿的發展。所以中國人容易產生情緒障礙。而像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普遍認為他們是集體藝術水平比較高的國家。所以相對來講,他們捲入情緒問題要少得多。

  3~7歲是右腦高度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包括他的遊戲。在心理髮展方面,我們一直主張孩子應以遊戲為主導的方式學習,而不是以坐著板凳規規矩矩的方式學習。但是,千萬不要在孩子7歲以前過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們的言語在提前,過去我們以為2歲半是言語發展的高峰期,鼓勵孩子說話,但是不一定要鼓勵他認字,這是現代對兒童智力發展的觀念。認字是什麼?我們給孩子講這是花、蘋果之類的語言資訊,當孩子沒有一箇中間的思維過程替代物“文字”時,他的思維過程是以實體方式、以圖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說我們談到蘋果,孩子對蘋果的理解沒有“apple”這個中間物,他可以直接演繹到蘋果的本體、圖形的個體化。當兒童學會英文字母時,他的大腦不再反應蘋果這個物體,只是反應apple這些字母,對字母的反應是幾個細胞就可以了,而對蘋果的反應要幾十個細胞來完成。以右腦發展為主導的階段時,7歲以前言語會刺激左腦發展,言語在左腦區域,是人類文化、人類科學、智力發展的產物。為什麼左腦發展遲?因為它的細胞比較新,心臟細胞有幾十億年,左腦皮層細胞發展只有幾千萬年,人類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只有幾千萬年,右腦的細胞比左腦古老是因為很多動物有右腦的神經結構。在這段時間,可以發展言語,但是儘量不要發展文字。

  孩子什麼時候接觸文字呢?在7歲以後。此時他的左腦開始發育,7~11歲是左右腦共同發展期,這時候右腦越來越飽滿,左腦開始欣欣向榮,他可以認識大量的文字並將其歸類,7歲以後的孩子遵守規則變容易了,但讓7歲以前的孩子做到這點很難。在左腦沒有形成的時候,用理性科學教導孩子是困難的。孩子11~15歲時右腦幾乎發展飽滿,右腦的發展特徵和左腦不同,右腦發展不能用分類、系統、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亂的、片斷的、零散的、邊緣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統的方式去刺激。右腦不是學習而是刺激,任何知識需要有未分類的方式去引進才能保障右腦飽滿地成長,左腦是我們人類進行分類或者進行歸納抽象的大囊。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過早刺激左腦可能會使右腦不能飽滿發展,從心理學講,真正讓人類痛苦,產生神經症的不是我們沒有理性,而是我們理性過強,用右腦感覺事件能力不夠,左腦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過強。為什麼那麼多人有壓力和痛苦?這來源於右腦和左腦的發展不夠匹配,右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我們過早地刺激了左腦的發展,我們教給兒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爺爺講故事要從頭到尾,這個從頭講到尾就需要左腦來理解,但是如果是一個片斷、零散的講授,右腦就可以勝任,不需要左腦過早開發。人類的科學是以左腦為主來發展的,但是人類的生活,人類的幸福感、自尊、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腦來完成的,不是靠左腦。心理學恰好是研究人類右腦出了什麼錯誤,很多人因為學習不好自殺,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形成和人類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腦沒有形成飽滿狀態。

  15歲以後是左腦的高速發展期。這個時期每個人都喜歡模型,喜歡推理,孩子學數學、物理學變得非常輕鬆。為什麼在中學有物理學,是因為兒童已經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現象的飽滿刺激,可以開始歸納、分類和邏輯理解了。如果一個孩子只待在家裡或者一個相對狹小的生活環境裡,學習物理學就會更困難。舉個例子,從小喜歡看星星、觀星象的孩子長大後學習天體物理學就輕鬆快樂很多。要讓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夠愉悅地學習,關鍵就是在15歲以前讓他能夠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並能在自己的興趣引導下做一些工作。我在深圳“市民大講堂”專門講過家長如何讓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學習,關鍵是孩子5~15歲之間是否在學習知識的行為中獲得快感和很大的優勢感。

  我個人認為整個小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只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以及增進在同齡群體中的相處能力。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悅和喜好是這個時期家長特別要在意的,如果從小在學習中得不到快樂,那麼學習的動力會變得很弱。中學其實也不是獲取知識的階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時候,整個6年中學,孩子都要在現存的、一致性、簡單的教育方式中發展一套自我適應和獲益的獨立學習方式,有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才會終生受益,讀不讀大學孩子都會成為一個擁有豐富知識的人。大學才是孩子真正獲取知識系統的時候,有了學習的愉悅感,有了獨有的有效學習方法,那麼在大學這樣一個擁有知名教授、圖書館、研究氛圍、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會迅速成為一個知識性的人才。

  所以,小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要那麼強調成績,中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增進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是比較好的做法。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學習不好,強調成績和學習內容是老師和學校的工作,家長要成為一種現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補償系統,學校不關注的家長就要關注,這樣孩子在學習的壓力下不至於產生厭學的心理。

  16歲以後人類的智力結構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顯現出自己的學習特色,無一例外,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能進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學習中感覺良好的孩子才可能會學習。家長有時要用這樣的思維思考:如果你不是一個在知識獲取上成功的人,那麼你越起勁地教育孩子結果越糟,他只會越來越像你。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長最聰明的做法。

  兒童智力發展的8個關鍵期

  關鍵期1

  出生到4歲是兒童視覺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兒童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從出生起。

  訓練方法:在寶寶周圍放置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制小貓、小狗等,時常移動玩具刺激他的視覺。

  在牆上貼上一些畫,指給他看,並且告訴他畫的名稱和內容。

  用三稜鏡將太陽光反射成七色光映到牆上,指給他看。

  帶寶寶觀賞大自然的風光,以擴大他的視野,開闊他的眼界。

  訓練——提高篇

  在給寶寶看某樣東西時,同時讓他用小手去摸,並用清晰準確的語言告訴他這樣東西的名稱、用途等,充分刺激寶寶的感覺器官。

  讓寶寶多看、多聽、多摸、多聞,以促進各種感知覺功能的發展。

  障礙早發現

  有斜視的寶寶,如果在3歲以前矯正了斜視,立體感就能恢復,如果錯過這個時機,就會成為永久性的立體盲。

  關鍵期2

  寶寶出生1周後,就能辨別給他餵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就具有對不同發音的辨別力。從出生到1歲是語言的準備期,是語言發生的基礎。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語言訓練是從搖籃期開始的。

  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從出生起。

  訓練方法:在寶寶睡醒後,精神很好時,朗讀詩歌給他聽。

  媽媽經常唱歌或放音樂給寶寶聽。

  媽媽經常對寶寶說話,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稱等。

  經常帶寶寶到戶外聆聽周圍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如狗叫聲、喇叭聲、自行車鈴鐺聲、門鈴聲等,並向寶寶一一解釋。

  模仿動物的叫聲,鼓勵寶寶模仿。

  利用遊戲的機會,讓寶寶辨別從各個不同方向傳來的聲音。

  多與周圍的人接觸,讓寶寶感受不同的聲音特點和模式。

  訓練——提高篇

  在能發出七個音的琴鍵上,分別拴上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帶子,起名紅色鍵、橙色鍵等。敲這些鍵給他聽,並告訴他鍵的名字,這樣可以同時訓練寶寶聲音和顏色概念。

  放莫扎特或貝多芬等名家的音樂給寶寶聽,既訓練寶寶聽覺,又對寶寶的性格以及智力發展有益。

  障礙早發現

  耳聾寶寶如果在1歲前發現,並使用助聽器,就能正常地學會語言發音。

  關鍵期3

  2歲之前是許多動作發展的關鍵期。

  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從出生起。

  訓練方法:抓住動作成熟的關鍵期,提供合適的條件和合理的外界刺激促進動作的發展。例如:

  滿月起,用手推著孩子的腳丫,訓練他爬行。

  4個月左右的寶寶喜歡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在寶寶3個月時,在他小床的上空懸掛一些玩具,使孩子雙手能夠抓到,鍛鍊他的手眼協調功能。

  8、9個月的寶寶俯臥時能用雙膝支撐著向前爬,可在寶寶6、7個月時就開始設法創造爬的機會,如讓寶寶俯臥著,放一兩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嘗試著去抓取玩具,以促進他動作的發育。

  訓練——提高篇

  讓寶寶跟著音樂的節奏運動,如拍手、搖晃身體、打拍子、做操、跳舞等,感受音樂的節拍和運動的快樂。

  在寶寶蹣跚學步時,選擇階梯不高、坡度較小的樓梯讓他進行上下樓梯練習,寶寶的興趣會很濃的。

  通過精心設計的遊戲,如把小球放入小瓶中、把圓圈套在木棍上、拋接球、摺紙、畫線、搭積木、穿繩、塗色等,促進寶寶手眼的協調性。

  重點提示:多創造機會讓寶寶運動,但不是強迫。如果寶寶牴觸時,不要強制施行,但也不等於放棄,等時機成熟時再開始。

  關鍵期4

  3歲前是兒童口語發展的關鍵期。

  訓練——基礎篇

  從寶寶牙牙學語時開始,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此時寶寶能注意大人說話的聲音、嘴形,開始模仿大人的聲音和動作。這時主要是訓練寶寶的發音,儘可能使他發音準確,對一些含糊不清的語言要耐心糾正。

  在訓練寶寶發音及說話時,引導寶寶把語音與具體事物、具體人聯絡起來,經過多次反覆訓練,寶寶就能初步瞭解語言的含義。如寶寶在說“爸爸”、“媽媽”時,就會自然地把頭轉向爸爸媽媽;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有了初步的記憶,看到爸爸媽媽時就能說出“爸爸”、“媽媽”。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向寶寶提問,如散步時問樹葉是什麼顏色等,並要求寶寶回答,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寶寶說話的機會,鼓勵寶寶多說話,注意讓寶寶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耐心糾正寶寶表達不完整或不準確的地方。

  訓練——提高篇

  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口語,對寶寶有深刻的影響。因此,父母在平時說話時,要努力做到用詞準確、吐字清晰、語法規範,讓寶寶多接觸正確的語言。

  為寶寶多提供當眾演講的機會,訓練寶寶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關鍵期5

  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言語的關鍵期。5~6歲是兒童掌握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訓練——基礎篇

  可以通過遊戲、實物、兒歌、識字卡等教寶寶說話,背誦簡單的兒歌及複述簡單的故事,培養寶寶辨音能力,豐富寶寶的詞彙。

  設計很多有趣的遊戲,如填字比賽、漢字接龍、製作字卡、踩字過河等,讓寶寶在遊戲中學習漢字。

  向寶寶解釋漢字的字形和結構,引導寶寶精確地感知和辨認每一個字。通過各種練習,讓寶寶加深對漢字音、形、意之間聯絡的瞭解,讓寶寶牢固地掌握漢字。

  訓練——提高篇

  增加寶寶使用漢字的機會,如教寶寶讀報、寫信、寫留言、做電話記錄等,擴大寶寶的詞彙量。

  鼓勵寶寶多讀書、讀好書,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

  關鍵期6

  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年齡,掌握數字概念的最佳年齡是5歲至5歲半。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從3歲起某些數或說給寶寶聽的專案可以更早開始。

  訓練方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種機會,經常數數給寶寶聽,如給寶寶糖果時、上下樓梯時。

  藉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積木等,和寶寶一起數數,增加寶寶對數字的感性認識。

  利用生動的形象,教寶寶認識數字符號,如1像筷子,2像鴨子,3像耳朵等。

  設計一些有趣的遊戲讓寶寶做,如讓寶寶從數字卡片中找數字。

  運用具體例項,教寶寶加減法。如用蘋果、積木等演示。

  提供足夠的實物材料,讓寶寶自己動手,尋找數字間的聯絡。

  訓練——提高篇

  調動多種感官學習數學知識。如利用實際的物品產生觸覺感受,聽聲響的次數產生聽覺上的印象,利用身體的跳躍次數或拍球的次數形成動作上的感受。

  教寶寶掌握時間概念,如與孩子討論一週中的7天以及每天的時間,瞭解今天、明天和昨天,瞭解月份和季節。

  重點提示:當寶寶說對時進行表揚。所數物品的數量從少到多,富有變化地重複,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用具體、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循序漸進,不讓寶寶感到枯燥而失去興趣。

  關鍵期7

  3~5歲是音樂能力發展的關鍵年齡。

  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從3歲起欣賞的部分從出生時就可以開始。

  訓練方法:選擇適合孩子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話故事音樂等,與孩子一起欣賞,同時進行講解,或向孩子提出問題,激發孩子的想象。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歌曲,教孩子唱。

  訓練——提高篇

  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和其他條件選擇合適的樂器,如鋼琴等。選擇好樂器後,每天引導孩子堅持練習。

  重點提示:對孩子進行早期音樂能力的培養,要從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出發。音樂能力的早期培養不僅限於開發孩子的音樂天賦,它對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期8

  3~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期。

  訓練——基礎篇

  訓練時間:3歲起

  訓練方法:經常讓孩子聽一些淺顯的、有趣的外語故事。

  選擇一些淺顯的、優秀的外語讀物,讓他通過查字典自己閱讀。

  訓練——提高篇

  用不同的語言講同一個故事。

  利用不同語言做各種遊戲,如組詞造句、猜謎、編故事等。

  與外國孩子通訊。

  重點提示:有條件的父母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外語來教孩子,沒有條件的可以送孩子上相應的興趣班或者請個老師。注意學習一定要吸引孩子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兒童的智力發展中,遺傳是自然前提,環境和教育是決定條件,其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抓住兒童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施行早期教育,為兒童創造更為優越的客觀條件,兒童的智力潛力就會得到更大的發揮,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可提高兒童的智商。超常兒童雖然有比較好的先天素質,但如果不在關鍵期給予教育,將永遠達不到他們原來應該達到的水平。所以,關鍵期對孩子一生智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千萬不要錯過。而在關鍵期內施行的教育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有心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和愛好,選擇合適的方法,並注意不斷嘗試新的做法,尤其要充分利用遊戲,通過做遊戲教會孩子各種知識和技能。注意及時對孩子的進步進行表揚和強化,給孩子一些成功的感覺,以使孩子保持學習的興趣。

吃什麼能增強頭腦記憶力
提高記憶的食物有哪些
相關知識
影響智力的五大因素_智力的發展趨勢2
影響玩遊戲的五大因素
結構化面試決勝面試的五大因素
達不到銷售目標的五大因素
成功的十大因素_成功的關鍵是什麼***2***
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影響網站安全的幾大因素分析論文
影響英語單詞拼寫的幾大因素***2***
我們常說的五大思維能力是什麼
大學生創業你要具備的五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