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課文故鄉預習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1日

  故鄉是九年級語文的一篇課文,那麼作者將會怎樣描述他的故鄉呢?同學們想知道的話,可以提前預習。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教師們不妨參考一下。

  第一課時

  匯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麼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麼?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麼?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

  人物表:按出場順序

  我迅哥兒

  我的母親

  巨集兒“我”的侄兒

  閏土小時侯“我”家一個“忙月”的兒子,“我”的兒時好友

  楊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鄰居

  水生閏土的第五個孩子

  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麼?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裡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後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後齊讀“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麼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於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願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為什麼?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係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係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佈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著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1.學生交流對楊二嫂的分析

  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其餘的可在課外通過網路或牆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師要適當補充。對楊二嫂的分析要點可參考教師用書有關內容。

  2.探究分析巨集兒和水生

  問題1:《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是兩個不同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兩個人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對當時社會的看法。為何還要寫巨集兒和水生?

  指導學生從課文有關語句中去分析作者寫巨集兒和水生的意圖,理解在巨集兒和水生的身上寄託著新生活的願望。

  問題2:他們能過上新生活嗎?――作者以為?――你以為?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最後兩段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下面語句的含義: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為什麼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實現;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②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嗎?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偶像”、“切近”、“茫遠”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的願望茫遠”?

  “手製的偶像”是:①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讓後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願望。③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我的願望茫遠”的原因是:①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②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願望;③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③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為什麼無所謂有無?決定希望有無的關鍵是什麼?這裡的路是什麼路?走的人多嗎?

  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於無希望;敢於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這裡的路是實現希望、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開拓,去闖出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陽光大道來。

  問題3:課文最後一段中為什麼再次描寫海邊沙地的月景?這裡與前文第一次的描寫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描寫的異同,理解末段描寫與議論結合的寫法,深刻理解作者對實現新生活的願望及信心。

  3.主題探究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節課來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然後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最後教師可以作如下的小結: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紳”也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到精神、從外表到內心的十分可悲的變化。物質和外表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必多說。精神、內心的變化,則不僅表現在閏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虜的木偶人,楊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厭惡的畸形兒,而且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互不瞭解。閏土、楊二嫂儘管性格懸殊,表現各異,但“我”同他們之間都“無話可說”,則是共同的。反過來說,閏土、楊二嫂對於“我”,又何嘗不如此。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成了“老爺”,或已經“放了道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著一道階級的鴻溝。這階級的鴻溝,不僅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問題,主要還是現實的階級存在問題。對於“閏土”、“楊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閏土的疾苦並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靈魂的扭曲。

  4.拓展延伸

  “閏土”和“楊二嫂”的後代生活得怎樣?

  課外查詢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佈置作業

  對於這篇小說,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值得探究?請進一步細讀課文,提出兩個你覺得最值得探究的問題,並就其中的一個做一些分析與探究。下節課交流。


八年級語文課文三顆枸杞豆預習教案
八年級語文課文各具特色的民居預習學案
相關知識
九年級課文故鄉預習教學設計
二年級語文回鄉偶書教學設計
課文匆匆預習教學設計
五年級上冊天馬預習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白楊預習教學設計
課文天馬預習教學設計
課文天馬預習教學設計
課文窮人預習教學設計
六年級課文燈光預習教案
六年級課文棗核預習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