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還要懂得反思,關於九年級化學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1、多媒體只能輔助教學,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核心內容除多媒體呈現外,但不可丟棄板書設計、層層深入的啟發引導等傳統教學的優勢。很多實驗用動畫展示栩栩如生,但不能代替實驗,哪怕一個失敗的實驗,也比一個精彩的動畫強百倍。記住行動教育家的話吧,“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讓我看,我可能會記住,你讓我參與,我就能理解和發現”!

  2、“小組合作、舉牌搶答”形式可操作性強。這堂課因採用“小組搶答”模式而錦上添花,當年泰州中學全體同學的驚豔表現依然歷歷在目。特級教師潘曉芙,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也常用類似做法,並贏得廣大學生的喜愛。我第一次想用此法開設《用“兩點三區法”解連續反應的範圍討論題》一課時,周光玉老師擔心面對非重點中學——丹徒諫壁中學的學生可能出現“曲高和寡”局面,我也底氣不足,但實際效果出人意料——該課以最高分獲得鎮江市化學評優課一等獎。2005年10月,我仍採用該法在鎮江市“推進課程改革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年”優質課觀摩活動中開設了《元素週期律》一課,同樣取得巨大成功。

  3、讓每個學生喜歡化學,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現在選修化學的學生是那麼的少,化學要學的東西又是那麼的多,學生不喜歡化學已是普遍現象。要實現有效教學,不僅要研究課標、教材和高考卷,還要學生考得好,更要學生喜歡化學。本節課給“笑笑”女士看病、學生動手實驗和小組搶答等系列活動,學生個個參與,學習激情高漲。當然,開放的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還要有真誠的情感互動和不怕被學生問倒的勇氣,實現教學相長。

  二

  本課例是典型的師導生學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識點。但本課內容與生活聯絡很多,可以在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發現問題方面都有很好的資源連線,例如音樂卡片、廢舊乾電池、電動玩具、手機、電子手錶、照相機、電動車、汽車等等。能不能調整課堂模式,讓學生從生活中來提升學習知識能力呢?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關原電池最關注的是什麼?選擇什麼作為活動的切入點,怎樣利用好所有的資源與活動內容進行最佳組合?怎樣的形式來展開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出發更好地引領學生?

  找準切入點後整個活動的順序安排怎樣?從時間、材料、內容、重點難點、學生情況進行有機整合。

  課堂活動模式改為:

  創設情境—探究活動——分析問題——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陣音樂賀卡的音樂聲中開始了新的學習,學生們馬上充滿了好奇,音樂賀卡的工作原理是什麼?然後我就順水推舟的告訴學生要探究的主題。教師在每個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電極有鐵、銅、鋅、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鋅、無水乙醇;還有燒杯、塑料繩、電線、電流計。學生從中挑選材料設計出原電池。學生先分組討論,擬訂實驗方案,然後利用實驗探究。教師參與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導、啟發。學生實驗完畢後,各小組彙報實驗研究情況,小組間互相交流,從而理解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最後教師設計問題情景讓學生分析實際問題。1能否將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開在兩個不同的區域進行呢?出示鹽橋讓學生按教材中圖示操作,並介紹鹽橋的作用。2如果用鎂和鋁作電極,用氫氧化鈉溶液作電解質溶液,能否設計出原電池?電極反應如何?課後佈置家庭小實驗——水果的原電池實驗。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最後提出的問題大大出乎意料。如有學生提問:在實驗中把導線連線的銅片與鋅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書本上說只有銅片上有氣泡,可實驗中明明鋅片上也有氣泡?銅—鋅原電池中稀硫酸在不斷的消耗,那手機上的電池為何不需要補充電解液?銅—鋅原電池的裝置改成銅—銀原電池電解質仍為稀硫酸,現象是否一樣?如果將鹽橋換成導線這個裝置還是原電池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適當用課件輔助解決上述問題,並指導學生去查有關的資料。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增強了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本課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後又誘使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從問題開始,最後又以問題結束,體現了一種全新的以問題為主鏈的課堂學習模式。

  三

  在教學設計中,主要運用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以及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學生知識的逐步建構,首先通過回顧所學的關於金屬鐵和銅的性質、與稀硫酸反應現象等相關知識提出將銅和鐵相連再與稀硫酸反應會有什麼現象的問題,引入新課的同時也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興趣,接下來通過老師的演示實驗,觀察到現象,然後再討論原因,再經過老師的解釋後學生了解了原電池原理,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相關的實驗,觀察現象再用老師所講解的原理來解釋實驗現象,老師再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進了原電池的概念,最後用計算機軟體模擬實驗電子轉移形成原電池的微觀過程,讓學生從本質上巨集觀的視角上理解了原電池的原理,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的建構過程,讓學生一步一步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理解掌握知識。

  另外,教學過程中,老師多次進行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計算機軟體模擬實驗、觀察、提問、討論、解釋以及習題都是教師施給學生的刺激和強化,加強學生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師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並給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學生初次接觸電化學知識,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祕感和探索慾望。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計層層實驗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運用了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也滿足布魯納提出的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式原則和強化原則。

  根據契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發現性教學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應把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目標;第二是隻有當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的時候,才是好的教學,應該把教學目標確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並且教學應遵循實驗教學論原則。這個原電池原理及應用的教學設計充分運用了發展性教學理論,始終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的設定高於學生的現有水平,但通過教師的教學講解後學生也能夠很好的掌握知識。

九年級化學的化學生成性教學案例
初三化學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九年級化學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
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教學反思
九年級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九年級化學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複習提綱
九年級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教學設計
九年級化學上冊聯考試題附答案
九年級化學上冊期中達標測評試題
九年級化學中考必看知識點複習
九年級化學期末知識點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