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小城年味的抒情散文美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編者按:小城市裡能夠把一些新年的傳統風俗保留的更完好,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城的年味吧!

  舊時的大年初一很有風味,我的小城更有一道風景線。清早,家家戶戶開門前,有的人家會對掃帚輕輕地說:“如意姑娘,勞駕你幫忙了。”然後,小心翼翼地提起它朝自己的家門口掃進三下,以為這三掃帚是財神賜予的金銀。然後,才可以用力地向外掃,認為掃掉的才是晦氣的東西。傳說如意是一個賢惠的媳婦,因被惡婆婆所害,靈魂鑽進了掃把中。早飯吃的是泡飯湯,據說吃了泡飯湯,長年會發財。

  一大清早,就有人在放鞭炮,街市上掛燈結綵,大人小孩都穿戴起嶄新的衣帽和整潔的衣衫。特別是小孩們,他們嘻鬧著,互相打三下新衣服,叫“打三刮柴”,以示祝賀。有的拎著一個青花小布袋,袋裡裝著花生瓜子,滿大街地逛著吃著,碰見熟人撈一把給他。據說,還有一種奇特習俗,這天五六歲以下的男小孩們還要鑽狗洞,由父母站在狗洞兩頭,一人拉腳,一人拉手,將鑽在洞中的小孩拉三下。鑽完狗洞,大人們會放他出街去,小孩們會歡叫著,拿著壓歲錢跑進炮仗店,成串成串地買了去。在新的一年中,小孩會狗一樣地賤,牛一樣地健,會無災無病,健康地長大。為此,也有大人將小孩的小名以動物命名的,也有將小孩寄拜給菩薩的。當然,這些都是個別現象。

  還有一種東西小孩也很喜歡,就是用糯米粉捏成的五顏六色的大將人呀,糊塗官呀,孫悟空豬八戒啦,公雞啄蟲蟲呀……這天,捏面藝人的生意最好。

  養濟院的小乞丐們輪流揹著癱瘓了的“團頭”,到各家商號門口來分發印在黃紙上的“財神”。每到一家門口,眾乞丐排成一行,有的手心向上,有的打竹板,唱“八仙歌”:“一月八仙是元宵,漢鍾離大仙道法高,手拿陰陽芭蕉扇,崑崙山上去修道。二月八仙楊柳青,修仙悟道呂洞賓,洞賓肩背青鋒劍,手指石塊化黃金……”此時,店主就要高舉幾枚銅板,恭恭敬敬地放到他們的響板上。如若不然,小乞丐就會把背上的“團頭”拋在你櫃檯上,也不與你吵鬧,叫你晦氣。一般老闆都知道這個丐俗,都會爽快地給錢,迎來紙印的財神。小城裡南門就有養濟院,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八十年代還在,這就是團頭的家。團頭就是丐幫幫主,雖然是個殘疾人,但在乞丐中威信最高。

  青年人呢,最喜歡在這一天看變戲法,打龍燈,舞獅子,或聽賣梨膏糖的唱灘簧,看西洋鏡,也喜歡看橋頭戲。何為橋頭戲,即戲臺搭在當街橋的對岸,有當地戲班演出,如“得篤班“、”山坑班“。有時也請來寧波“老大鴻壽”京班子,名演員有蕭毛豹,王曉樓,六六童等。演上幾天幾夜,真刀真槍,鑼鼓鏗鏘,人頭攢動,煞是熱鬧。除此之外,凡出現老鼠咬尾巴,黃狗上屋,母雞打鳴,龍捲風,火災,發大水等不吉現象,廟裡也要施焰口,橋頭也要演平安戲。有“七落豬羊八落燈,九落做戲人”之說。城隍廟內,富戶們把豬羊殺掉,用一個個三角木架子撐起,敬奉在城隍爺前,香菸繚繞,大殿內白肉一片,一直襬到燈頭戲落臺前。

  這個演出活動,及打龍燈獅子的鬧猛事常由商會負責,由各家商號籌錢。演戲事務繁雜,什麼搭戲臺,請班子,還有在演出前的“飛馬報”等。這飛馬報即由一男孩身穿紅綵衣,頭裹紅額子,手執“報”字令旗,身跨棗紅馬,演出當天沿街飛奔,告知商家市民,橋頭戲要開演了!

  看戲是最快樂的時刻,成群的搽著水粉,頭插臘梅花的鄉下妹子湧上城來,與身穿旗袍的窈窕城裡小姐太太形成二道風景線。後生們站著看戲,人群中如有姑娘,偶爾就會出現打油浪的現象。街邊擺滿了大餅油條攤及豬頭肉夾軟餅,千腐結筒,豆腐阿脂,牛肉粉絲面,茴香豆,蕃茹糖等攤子,有些攤販是長年跟著戲班子走的。正月初一是一條香的街,空中彌散著混合的香氣。還有那搖著小皮鼓,戴著尖頂笠帽的黃岩小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黃岩客了,他用小鐵鏟和小鐵槌敲出來的甜白糖,特別的鬆脆,不知有多少小孩家裡的銅環火爐,都成了黃岩客的籮中物。

  過去的做戲人,地位很低,這是朱洪武所定下的墮民職業,這些墮民不能考科舉,只能從事做戲、剃頭、扛轎等職業。人們用不屑的詩句嘲諷他們:“金線包窮骨,鑼鼓張虎威,田雞燉板油做戲人睡在破棉絮被上,都是討飯胚。”到民國年間,雖有所改善,但都還是窮人組成的演藝團體。老大紅壽等京班子,為什麼用的真刀真槍,原來在早年的冷兵器時代,有很多的保鏢局,他們個個武藝不凡,受僱於人,以保護官府及個人錢莊財物的安全。到了近代,洋槍洋炮傳入,很多保鏢局關門,武師們失業了,他們就進入了京班,把這身武術用在了舞臺上。所以早期的京班更具武術化,真武術上了臺,故用真刀真槍。到後來,武術逐步退出了舞臺,留下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動作,更強調了藝術美。

  除夕夜躲債的人此時也敢出來逛街,也來看戲了。大年初一,即使債主當面碰見,也不能討,小城內流傳一句話叫“茄卵茄多年,正月初一討銅鈿”,說的就是此事。意思說正月初一討債,債主就是茄亂,就是傻子之意。過大年,天子也與民同樂,欠債人雖然欠錢,但也是公民,大年初一也可享受一下歡樂,這個風俗有點人性化。對於欠債的來說,正月初一是他們自由日,叫作“三十年夜躲掉沒處尋,正月初一鑽出來像個人。”過了元宵他們又要躲債了,有些人躲到廟裡,可能廟裡講慈悲,也是不能討債的,故叫“躲債廟”。

  就是在正月初一這天,也能看到一個穿著骯髒的棉袍的老頭,他低著頭在尋找地上的字紙,說是踐踏字紙是莫大的罪過,凡是能見半個字的,他都要揀起來,放到“惜字籠”裡去,劃一根火柴,把它燒掉。這種惜字籠,不知起源於何時,說是蒼頡造字,鬼神哭,其實是儒學提倡的一種尊重文化的行動。那時,惜字籠在縣城主要巷口的牆壁上都能見到,牆壁上挖個洞,外嵌以一塊有圓孔小紅石板,上刻“惜字”兩字,如今東大街黃家大臺門口還有一個。

  我的小城,我的家,許多風俗都隨著城市的拆建而消失,只存於老年人的記憶之中,我也是近七十的老頭了,也只是依稀記得一些而已。

  作者|泰山日升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抒情散文
講述校園變遷的回憶散文
相關知識
描述小城年味的抒情散文美文
描述鄉村年味的經典散文
描述愛上寂寞的抒情散文
描述家鄉榕樹的抒情散文
描述朋友友誼的抒情散文
描述西藏隨想的抒情散文
描述中秋賞月的抒情散文
描述中秋賞月的抒情散文
描述鄉村生活的心情散文
描寫春天陽光的抒情散文